早期青州城與佛教的因緣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山東博興縣龍興寺窖藏佛像400尊,以薄衣疊褶彩繪諸特征,受到各方面的重視。香港人很有眼福能夠飽觀從山東借來的展品,并舉行盛大的研討會。已有專家宿白教授諸位對青州城考證及龍興寺沿革寫出許多重要的論文。本人現在所要談的是青州地區早期的一點歷史背景和佛教因緣中特別與法顯關系的真相。宿老已談的,我就從略了。
    一、青州城沿革
  在青州地區,佛教較早的著名高僧,要算京兆人竺僧朗(事跡見《高僧傳》卷五),他是佛圖澄的弟子,與道安同門。青州在西晉永嘉之后,陷于石勒。佛圖澄正是石虎的國師。僧朗要到苻秦的皇始元年(公元351年)才入泰山的金輿谷,建立神通寺,即今有名的長清縣東南的靈巖寺,人稱“朗公谷”。朗公當日與南北諸帝往來書札,備見于《廣弘明集》卷二八。車頻《秦書》說他“大起殿舍,連樓疊閣”(見《水經·濟水注》),在《南海寄歸內法傳》最末“古德不為”述金輿谷圣人對德、貝二州的教化。這是另一個佛教中心。皇始是苻健稱帝的年號。(注:有人誤作苻堅,見《文物》2000年第6期,第91頁,似宜勘正。)這時候石氏已被誅滅。在石趙時期,東萊人曹嶷為青州刺史,筑造廣固城,以后廣固遂成為青州鎮。晉永和六年(公元350年)遼西段龕據廣固,自號齊王。翌年(注:石季龍“討曹嶷,圍廣固”,見《晉書·石勒載記》。永嘉五年,曹嶷筑城,有大澗甚廣,因之為固,見晏謨《齊地記》。廣固得名由此。),龕以青州內附,被封為齊公。時青州設在廣固城。及苻堅席卷北方,平燕,青州亦入秦。苻氏敗后,青州刺史苻朗以州降晉。晉改置幽州,以辟閭渾為刺史,仍鎮于廣固城。
  安帝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慕容德即位于廣固,是為南燕,更名備德,其地后改稱青州,而以青州刺史鎮于東萊。義熙元年(公元405年)慕容超即位后,移青州于東萊郡,為期最暫。及劉裕引兵北伐,六年春遂滅南燕。(注:《水經·淄水注》:“義熙五年,劉武帝(裕)伐慕容超于廣固玄文塞五龍口,超及城內男女皆患腳弱,超遂出奔,為晉所擒。”)裕怒廣固久攻不下,及南燕尚書悅壽開門投降,欲盡坑之,以韓范諫而罷,然猶斬其王公以下三千人,夷其城隍,廣固城由是廢。裕留長史羊穆之為青州刺史,另筑東陽城以居之,即龍興寺所居之東陽城。(注:《晉書·地理志》亦云:“(慕容超)后為劉裕所滅,留長史羊穆之為青州刺史,筑東陽城而居之。”義熙六年,青州刺史為諸葛長民,知羊穆之任期甚短。)
  入劉宋以后,北方為拓跋魏所統治,青州成為攻取之重要目標。有一長時間,宋與魏人互為爭奪戰,東陽城受到極大的損害。宿老在《青州城考》文中引證《宋書·沈文秀傳》攻南郭一事,以證明當時至少有簡單的郭垣。其實不僅有南郭,當日的東陽城甚至可以堅守三年之久,以后成為歷史名城。在若干戰役中,以北城墮毀最大,試看下列一段故事。
  叔孫建將三萬騎逼東陽城,城中文武才一千五百人。竺夔、垣苗悉力固守。
  魏步騎繞城列陳十余里,大治攻具。夔作四重塹,魏人填其三重,為tóng@①車以攻城,夔遣人從地道中出,以大麻@②挽之令折。魏人復作長圍,進攻逾急,歷時浸久,城轉墮壞……四月……叔孫建攻東陽,墮其北城三十許步……竺夔以東陽城壞,不可守,移鎮不其城(不其,后漢屬東萊郡,晉屬長廣郡)。(《資治通鑒》卷一一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第3755-3757頁)
  可見東陽城被毀壞的程度,故移其鎮于不其城。及檀道濟自歷城食盡引還,宋青州刺史蕭思話棄(不其)鎮而南奔平昌,東陽積聚為百姓所焚。《資治通鑒》載元嘉八年(公元431年)宋青冀二州刺史垣護之提出移青冀二州并鎮歷城,至是遂定青州治于歷城。宋之青州本治東陽,冀州治歷城,今乃合并為一鎮。但魏早于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委任叔孫建為都督冀青四州諸軍事,時魏尚未得青州,使建督師經略其地。迨宋武帝大明八年(公元464年),青州乃復移治東陽城。茲表列青州不同時期的治所如下。
  青州治所
  1.廣固城(石趙、苻秦、慕容燕)
  2.東萊(南燕)
  3.東陽城(劉裕始建,義熙五年,公元409年)
  4.不其城(劉宋文帝,公元431年)
  5.歷城(劉宋文帝孝建時,公元457年)
  6.復移治東陽城(劉宋武帝大明元年,公元464年)
  (宋明帝)泰始三年(公元467年)魏遣東將軍長孫陵將兵赴青州,征南將軍慕容白曜將五萬騎為之繼援,大舉進攻青州。沈文秀與之對抗,歷時三載,卒以酈道元的父親酈范之施計,先取歷城,始進圍東陽。文秀守東陽,始末共三年,筑圍攻擊,日夕交兵。至春正月乙丑,魏人拔東陽,執文秀。是時所得戰果,《魏書·慕容白曜傳》記之甚詳,特記之于下。
  三年春克東陽,擒沈文秀。凡獲倉粟八十五萬斛,米三千斛,弓九千張,箭十八萬八千,刀二萬二千四百,甲胄各三千三百,銅五千斤,錢十五萬,城內戶八千六百,口四萬一千,吳蠻戶三百余。
  我所以不憚煩記之,以見當年東陽城內之富力。
  我們可以看到在東陽未入魏以前累年交兵,人民生活全不安定,在這一段時間宋人必無暇顧及浮屠之事。
  酈道元在《水經·淄水注》說:“余生長東齊,極游其下,后因王事,復出海岱。”道元是酈范第五子,他二度在山東活動,對青州之事甚為熟悉。他又說:
  陽水東經故七級寺禪房南,水北則長廡遍駕,回閣承阿,林際則繩坐疏斑,錫缽間設,所謂“修修釋子,眇眇禪棲”者也。陽水又東經陽城東南,義熙中,晉青州刺史羊穆之筑此。以在陽水之陽,即所謂東陽城。
  他解釋東陽城名字的由來,指出始筑城者為劉裕時代首任青州刺史的羊穆之;他還親眼看見七級寺禪寺的形狀。這些都保存了很難得的史料。
  宿白引《南齊書·劉善明傳》,參以圖志,已指出龍興寺址即為劉善明故宅。考泰始三年,魏人攻入彭城,劉善明從弟僧副將部曲二千人避居海島,故為蕭道成招撫。據《資治通鑒》系年條列,是時魏已于天宮寺作大像,高四十三尺,用銅十萬斤,黃金六百斤(標點本,第4139頁)。綜合上述史事觀之,青州城在魏人未攻下之前,州治屢次移徙。而東陽城迭被摧毀,必須至泰始五年(公元469年)以后,魏徙青齊民于平城,特設“平齊郡”。魏最高僧統曇曜奏平齊戶及諸民,有能歲輸谷六十斛入僧曹者即為僧祗戶。輸粟入僧,可得到“僧祗戶”的優待。我推測把劉善明宅改立為佛堂,必在公元469年以后,此乃魏人的措施。宿白談青州城沿革,詳于唐宋以后,今為補充如上。
    二、法顯在青州及其攜來的龍華圖
  百件青州佛像在香港展出,引起人們對佛教美術的濃厚興趣,有一報導竟說:“佛教高僧法顯曾在青州龍興寺翻譯佛經,使龍興寺廣為人知”,《信報》文化版亦說:“青州一度是佛教文化的中心地,是中國首位到印度取經的法顯大師,回國中途駐留了一年從事翻譯和整理工作的地方。”對中國佛教史有認識的學人,當然不會把法顯說是第一位西行求法的漢僧,青州是不是法顯譯經的地方,似乎越說越不符事實,有澄清的必要。
  《佛國記》是法顯“夫子自道”的西行記錄,最可信據。這書世界已有不少譯本。
  章巽校注的《法顯傳校注》是近年綜合性的研究成果。法顯自述于“七月十五日舟漂到青州長廣郡界,時統屬晉家。遣人往長廣。太守李嶷敬信佛法,聞有沙門持經像fàn@③海而至,即將人從至海邊,迎接經像,歸至郡治。商人于是還向揚州。劉@④(兗)青州請法顯一冬一夏。夏坐訖,法顯遠離諸師久,欲趣長安。但所營事重,遂便南下,向都,就禪師出經律。”(第173年)又跋云“晉義熙十二年;歲在壽星,夏安居末,慧遠迎法顯道人,既至,留共冬齋。”據僧yòu@⑤《出三藏記集》卷三《婆@⑥富羅律》(即摩訶僧祗律)記云:“以晉義熙十二年次壽星十一月,共天竺禪師佛馱跋陀,于道場寺譯出,至十四年二月末,乃訖。”可見法顯與之從事翻譯大業的合作者是佛馱跋陀,漢名覺賢,譯經地點應是南京(建康)的道場寺。長廣郡雖然是他回國登陸的地方,但不是譯經的場所。《晉書·地理志》:長廣郡,武帝咸寧三年置。西晉青州統郡國凡六,即齊國、樂安國、東萊國、濟南郡、城陽郡、長廣郡。無獨有偶,覺賢亦于晉時至交趾附舶循海風飄至青州東萊郡(見慧皎《高僧傳》卷二),他于義熙十四年(公元418年)由吳郡內史孟yǐ@⑦等請為譯匠,譯出《華嚴》前分三萬六千偈,譯場在道場寺。故其寺有“華嚴堂”遺址。他來華當在義熙十四年之前。法顯則于義熙八年由印尼船漂到長廣郡界牢山(嶗山)。
  法顯于牢山登陸,即受到長廣郡太守李嶷的款待,當時的青兗二州刺史請他留下過一冬一夏。他停留在青州時的活動,《佛國記》沒有詳說。只有到過青州的酈道元在《泗水注》中言及:
  (泗水)又東南過彭城(徐州)東北,泗水西有龍華寺,是沙門釋法顯遠出西域,浮海東還,持《龍華圖》,首創此制,法流中夏,自法顯始也。其所持天竺二石,仍在南陸東基堪(龕)中,其石尚光潔可愛。(段熙仲點校本,第2144頁)
  這是彭城的龍華寺,原由法顯創建,酈氏目睹從印度攜回的二石,言之鑿鑿。
  他還帶來《龍華圖》,因此創建龍華寺。楊守敬《水經注疏》對龍華圖,沒有解釋。
  龍華一名,是因慈氏彌勒傳說言其于華林園龍華樹下成道說法,義凈所謂“冀龍華之初會,聽慈氏之玄漪”者也(《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古德不為》)。“龍華”之名更為風行。宋明帝有《龍華法愿文》,南齊蕭子良有《龍華會記》,應追溯到法顯攜來之《龍華圖》。彌勒信仰之由來及其傳播,已有學人作仔細研究。(注:見法國汪德邁(L.Vandermeersch.)《中古時代,中、朝、日三之國佛教藝術中思維彌勒菩薩造像的起源及其演變》,《望遠集》下,第824頁。)在北方鳩摩羅什早已譯有關彌勒佛經,渲染成空中兩大寶華,龍王作眾技樂,口中吐華,毛孔雨華,以供養佛的莊嚴神話。想象法顯從西方攜來的龍華圖,必定描繪這一理想景象。河北石家莊修德寺出九件東魏八件北齊的彌勒像。《水經注》述法顯與龍華圖這一段記載,是很值得重視的。
  法顯在青州的足跡到過彭城,得酈注可以證實。彭城自三國以來,是一佛教傳播基地。漢末笮融為下邳相,督廣陵、彭城糧道,融斷三郡輸送之費,大起浮屠祠,課人誦讀佛經,招致旁郡好佛者至五千余戶,每浴佛專設飲食經數十里,費以百億計。(《三國志·劉繇傳》)《出三藏記》卷五《喻疑》記“漢末魏初,廣陵、彭城二相出家,并能任持大照尋味之賢,始有講次”。彭城之為佛教重鎮,由來已久。法顯留其二石于此地,自有宿緣。
  《通鑒》卷一一六,“義熙七年。是歲并州刺史劉道憐為北徐州刺史,移鎮彭城”(第3648頁)。八年,北徐州刺史劉道憐為兗青二州刺史,鎮京口(第3652頁)。
  法顯所稱劉@④青州請他一冬一夏,此劉@④青州即劉道憐,絕無疑問,他是劉裕是仲弟,當時炙手可熱的人物。《宋書》卷五○本傳說,裕伐劉毅,征為都督兗青二州,晉陵京口淮南諸郡軍事,兼理兗青二州。正符合法顯所記。湯用彤考證,法顯疑于八年七月中在長廣郡,李嶷資助起南往彭城見劉道憐,其時道憐尚未南去,因留供養。法顯在彭城安居之暇,徘徊歧路,故欲西趣長安,亦與事勢相合。法顯在青州的活動,可考見者大致如此。
  是時青州尚未有因劉明善故宅而建立佛堂,更無所謂“龍興寺”,龍興之名實起于唐。說法顯在此譯經,殊乏根據,不可不為糾正。這時的東陽城所知僅有羊穆之所筑一事及酈道元所記的七級寺,如是而已。
  法顯自言“所營重事,南下向都禪師”。此禪師當指覺賢。《佛國記·跋》言義熙十二年,慧遠迎法顯,這說明他和南方諸大德亦有聯系。他終于留駐南京的道場寺與覺賢合作譯經。覺賢所譯《華嚴經》對后來影響極大,北齊文宣帝高洋曾親書《華嚴齋記》,特別對盧舍那佛的崇拜。據顏娟英就華嚴盧舍那造像統計,以北齊數量最多(注:顏娟英:《華嚴經造像的圖像學》,中研院第三屆漢學會議論文。),在山東流行至為廣泛。我們看這次佛像展品,以北齊為最重要。證之武平四年,青州刺史婁定遠建南陽寺于唐龍興寺內,以及石家莊附近靈壽縣幽居寺的北齊趙郡王高睿造像(注:劉建華:《北齊趙郡王高睿造像及相關文物》,《文物》1999年第8期。)(睿事跡見《北齊書》卷五),若持諸遺物互相比較,就不難加深理解了。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木加童
    @②原字纟加亙
    @③原字氵加凡
    @④原字氵加允
    @⑤原字礻加右
    @⑥原字鹿下加(鹿加鹿)
    @⑦原字豈加頁
中國史研究京49~53B9宗教饒宗頤20022002石趙時期筑廣固城,廣固遂為青州鎮。后劉裕夷其城隍,廣固城廢。青州刺史羊穆之另筑東陽城以居之,即唐龍興寺所居之東陽城。法顯曾回國登陸于青州長廣郡,攜龍華圖,于彭城建龍華寺,龍華一名遂風行。法顯留青州一冬一夏,但未曾在此譯經。青州/法顯/佛教饒宗頤 1917年生,香港中文大學偉倫講座教授 作者:中國史研究京49~53B9宗教饒宗頤20022002石趙時期筑廣固城,廣固遂為青州鎮。后劉裕夷其城隍,廣固城廢。青州刺史羊穆之另筑東陽城以居之,即唐龍興寺所居之東陽城。法顯曾回國登陸于青州長廣郡,攜龍華圖,于彭城建龍華寺,龍華一名遂風行。法顯留青州一冬一夏,但未曾在此譯經。青州/法顯/佛教

網載 2013-09-10 20:46:34

[新一篇] 早期周作人與儒家文化

[舊一篇] 明代佛教信仰的變遷述略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