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中思維品質的培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發展地理思維能力”是九年義務教育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之一,而地理思維能力的體現,依賴于地理思維品質的達到程度。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品質成為我們的首要任務。
      一、地理教學中思維品質的培養:
  1.(精煉提問)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
  促成學生思維發展的動力包括:動機、欲望、興趣、愛好。其中興趣是激發學生思維的最活躍因素,而提問則是激發興趣的內在“激素”和“催化劑”。其作用的途徑表現為:提問→興趣→動機→知識→思維。精煉的提問就是為學生設一個磁力場,并以教材(地理知識)作誘發物,以老師作導體,激起他們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涌起學習的沖動,從而啟動和活躍思維。
  在高中地理下冊《土地資源》一節教學中,學生在學習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后,教師可通過提問、啟動和活躍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自己的想象力,由學生自己得出關于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的大政方針。例如:“如果你是國家土地管理局負責人,面對我國土地資源現狀,應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來改變局面?”(核心問題,利用原則),“若你分管中國農業工作,對耕地、林地現狀作何種打算來促進穩產高產?”(基本國策,擴耕與提高年產相結合等),上述問題可增加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強化興奮點,充分釋放他們的大腦潛能。如:針對我國林地、耕地人均少,該怎么辦?后備耕地潛力不大情況下怎么提高農業生產等問題,要求學生作快速回答,并對學生的發言給以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補充完善。這樣,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流暢,思維過程加快。學生通過自己動腦分析,得出與書上寫的相同的結構,獲得了成功感和喜悅感,同時,提高了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增強了思維的敏捷性。
  2.強調動手,培養學生思維的探究性
  如果教學只憑老師的語言符號或教材的文字符號,從一個抽象到另一個抽象,就不能激起學生對知識內容的深層興趣。學生的地理思維也難以深化,達到融匯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針對這一問題,教學時可創設讓學生動手(動腦)參與的教學情境,誘導學生入境,使他們靠自己的分析和判斷,把問題層層解開,最終尋到正確的答案。
  以《北京交通》一節教學為例,課前將學生分成若干課題小組,并準備了1949年——1992年北京交通(道路、橋梁、電車、公共汽車、出租車、自行車、立交橋……)的數據材料和圖片資料,供學生閱讀查找。上課時教師僅列出幾道遞進題,讓學生自己動手查詢資料、加工、分析得出新數據,并尋求各個相關制約因素,設計解決方案,優選后提出自己的結論。
  A.北京道路建設中主要規劃了哪幾條交通干線?二環、三環長度各多少千米?
  B.根據1949年~1992年數據分析,預計照此速度發展,到2000年北京交通會呈現什么狀況?數量會達到多少?
  C.截止到1992年,北京的二環、三環、四環上有多少立交橋?在西單、東單路口,修建立交橋是否可行?為什么?
  D.根據已有資料及你親身的感受,綜合分析北京交通自新中國成立后發生了哪些變化?從這些發展中你發現了哪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上述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在對北京道路交通的現狀有了較清晰的印象后,隨之又產生了對1949年~1992年增長速度的關注,并激發學生計算到2000年北京市交通的狀態、數量。此時,學生的思維開始深化,教師抓住這一切入點,進而引導學生質疑、釋疑,對在東、西單兩個繁華路口建立交橋的利弊逐一分析,將書本上地理知識活化、具體化,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層。這樣,以動手、動腦的探究式學習方式為基礎,在“尋幽探勝”中培養了學生思維的探究性。
  3.通過地圖,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
  創造想象滲透于思維,才能形成創造性思維。中學生的想象力很強,但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就不能很快向抽象的現實方向發展,形成創造性思維。地理教學中地圖是始終離不開的信息載體,在傳統教學中,對地圖僅是強調能夠會讀圖、分析圖,實際上,這只是一種較高層次的“看圖說話”,對地理思維的發展,也僅僅是初級階段。中學階段可充分開發、活化學生大腦潛力,在專題地圖的制作開發上為學生開拓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地理思維在理想的時空范圍內自由馳騁,由近及遠,由此及彼,發展思維的獨創性。例如,在初中區域地理學習的最后,教師可根據初中所學過的地圖知識,進一步講解制圖規范和簡單編圖程序,然后由學生自己自由選題,繪制一張彩色地理專題小地圖。這一作業的布置,大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力,作業交上來時,許多意想不到的內容映現在你面前。《世界野人分布圖》上,小小的腳印圖例代表“野人”的分布,《美國NBA籃球隊分布圖》的底色是一幅紅藍相間的星條旗,《中國沿海開放港口分布圖》上14個開放港口和特區、開放區宛若一條騰飛的巨龍……這既有科學的基礎,又富于浪漫的創造想象。正是學生對地理事物深入理解和追求而形成的創造性思維的反映。
  4.講求結構,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地理思維的深刻性,系指學生要善于深入地思考各種地理問題,抓住各種地理事物的規律和本質,并預見其發展的全過程,同時,善于把握各種影響因素間的聯系和關系;善于全面地思考和分析問題。高中《地理》上冊中《地球的運動》一節是難點,在學完這一節知識后,要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形成網絡。教師在總結本節時,可先提出“形成地球上的五帶劃分、四季更替、晝夜長短等地理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這一問題,引導學生探源,想到與黃赤交角的聯系,此時,教師再在學生已有零散知識的基礎上,根據各地理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啟發學生一步步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從大量感知中抽象概念,總結規律,形成如下知識結構,從而培養了學生地理思維的深刻性。(見附圖)
  附圖G328F32.JPG
  5.注重討論,培養學生地理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地理思維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靜地考慮地理問題,能有主見地分析評價事物,不迷信“權威”意見,不因受暗示而動搖。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們往往忽視對這一思維品質的培養,殊不知,當今科技發達的社會里,只有具備批判性思維品質的人,才能在眾多前人理論中尋出突破口,從而脫穎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學中,可引導學生對過去評價我國特點的一詞“地大物博”進行討論。我國確實地域遼闊,物產豐富,但從人均考慮,聯系我國的狀況就會發現,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們的“物”再也顯不出“豐”了。學生通過這一思維過程,運用已有地理知識,否定了“地大物博”這一褒義詞在我國國情上的應用,是認識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講授高中地理時,對一個地區工農業生產發展條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維過程。如對影響工業布局因素“社會協作條件”的分析中,現代工業考慮專業協作需要,應盡可能把專業部門和企業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應。但又要考慮作為工業中心的大城市,在工業達到一定的密度和規模后,會出現“飽和狀態”,出現爭地、爭水、爭動力、加劇污染等問題,一些工業又不得不向外擴散,有些“輕薄短小”的新興工業就可在新區布局。因此,同一條經濟原理、布局原則,對不同企業、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經濟技術條件、不同時期是有不同應用要求的。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討論,使學生能夠辯證地看問題,批判性地接受知識,應用原理。從而增強識別力,提高判斷的準確性。由此可見,加強討論是培養學生地理思維批判性的好方法。
  綜上所述,學生地理思維的各種品質的高度發展,就是他們地理思維能力的提高和智慧的增強過程。在地理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地理思維品質,是培養能力的一條主渠道,應該引起我們的充分重視。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西安5~7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李奕/金桂森19981998李奕 北京市第二中學 金桂森 北京市東城區教研中心 作者:中學地理教學參考西安5~7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李奕/金桂森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0:38

[新一篇] 地理教學中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舊一篇] 地理教學應重視培養讀圖能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