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研究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常州市教委教研室 林紀華)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許多專家、學者和廣大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問題。然而語文教學的現狀卻不盡如人意。究竟存在哪些問題,該采取哪些措施來提高效率已成為廣大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選擇了占小學語文教學比例最大的閱讀教學作為突破口,成立了“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課題組,以常州市局前街小學及博愛路小學作為突破口,從1989年2月至今進行了二輪實驗。
  首先,我們對常州市區閱讀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及各種類型的課文中抽取50節課,組織教研員分五個方面,即教學目標、課堂教學結構、課堂訓練、提問情況、學生參與情況進行實錄及分析。調查的結論是目前語文課堂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為二缺一多: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存在明顯的隨意性、盲目性,缺乏聽說讀寫的能力訓練,課堂中一問一答過多。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主要采取了以下四個措施:整合目標、塊狀結構、加強訓練、及時反饋。現逐一加以說明。
   (一)整合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有效的教學以制定明確的、恰當的、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為首要條件。而要制定這樣的課時目標,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必須使目標整合優化。
  這里的“整合”,決不是把目標簡單地、機械地連接或疊加,而是要把各項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學生的智能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優化”就是要選擇最佳的結合點、最佳的結合方式和結合順序。
  在具體操作時我們特別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的整合。
  在實際教學中認知和情感總是交織在一起的。因此必須使情感目標和認知目標相互滲透,相互促進,以達到最佳教學效果。這就要根據教學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找準交匯點,并作為教學中的重點,有目的地創設情境或設計智能活動,讓學生在閱讀的訓練中感受或領悟。
  2.知識和技能目標的整合。這是指字、詞、句、段、篇和聽、說、讀、寫各項目標之間的有機整合。這也是語文教學自身綜合性、整體性強的特點所決定的。關鍵是要在最佳方式和最佳時機上下功夫。要盡量使每一個教學活動能起到“一箭雙雕”或“一石三鳥”的作用。
  3.各級目標的整合。
  根據布盧姆教育目標分類學,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從縱向來看可以分為六級,即總目標、年級目標、每冊教材目標、單元目標、每篇課文目標、課時目標。而課時目標是教學的立足點,因此,必須把各級目標有機地滲透到每一課時中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設計課時目標時要充分考慮課與課之間的合力作用,特別是對各單元的重點目標要有層次地,用不同方式來強化和鞏固。
  因此,目標整合優化的過程,就是對目標進行分析、組合,使之具體化的過程,是把課時目標分解為可以操作的子目標的過程,也是使目標具體落實的過程。
   (二)塊狀結構
  所謂“塊狀結構”,就是將一篇課文或一堂課的教學過程根據完成整合后目標的需要,劃分為若干個較大的組塊進行教學。每一個組塊內部應當有明確的整合目標,有具體的教學內容,有可操作的學生的訓練和教師的指導,還應當有圍繞目標的反饋環節。
  為什么必須形成“塊狀結構”呢?這是因為:
  ①整合后的目標,實際上是一個一個將知識、技能、情感各方面有機結合起來的目標群,因此一個簡單的教學環節是不可能完成任務的。所以塊狀結構就成為完成整合目標的必然的形式。②由于整合后的目標有一定的難度,想靠一問到底、一講到底的老方法是達不到“整合”的要求的,只有讓學生自學,通過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才能達標,這樣克服了當前小語教學講得過多過碎的弊端,確保了學生的主體地位。③由于每一塊教學內容都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因此學生學得怎么樣,可以通過必要的檢測立即得到反饋信息,并及時對教學調控,保證整個教學向著預定的目標逼近。
  關于塊與塊之間的組合也應體現內在的邏輯聯系,而決不能是簡單的拼湊。如體現“整體——部分——整體”、“嘗試——指導——練習”的教學思路,或體現閱讀教學由文字到思想,由形式到內容,再由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的雙向心理過程等,要特別注意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以學生思維活動為主軸來組塊,學習水平應由低到高形成臺階式,前一塊是后一塊的基礎,后一塊是前一塊的必然提高。還要注意塊與塊之間的稀銜接,做到既可分,又不機械生硬。
  在實踐中我們感到這樣的塊狀結構提高了效率,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感、層次感、立體感,既不同于過去的教學環節,也不同于按課文逐段講解。最大的特點是按整合后的目標來劃塊,由于教學活動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所以能最大限度地保證教學的針對性、有效性。由于知識形成網絡,又配合智能的訓練,更便于學生記憶和形成技能,因此教學效果顯著。
  事實上這種塊狀結構在目前的語文教學中也并不少見,只是有些教師還沒有充分認識和自覺運用而已。隨著課堂教學結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中每一個教學措施的目標越來越清晰,學生的訓練越來越放到重要位置,那么塊狀結構的趨勢也必將越來越明顯。
   (三)加強訓練
  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于提高教學效率有著長遠的意義。然而,人類的精神文明發展成果——無論是“語言”還是“科學”,兒童如果不借助能動的活動來掌握它們,成為“自己”的東西,那么在人類的精神文明發展成果上刻著的人類的能力,就不能在兒童身上再現出來。正因為這樣,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通過語言的實踐活動來學習語言就成為必然的過程。
  有效閱讀教學在這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①保證訓練的時間。我們對平常的語文課作了調查,一般學生的讀及練習的時間只有10分鐘左右,甚至更少。因此,要求每節課必須最大限度地安排學生活動時間,一般應二分之一左右。②要注意訓練的質量。不注意質的過量訓練是低效的,甚至是有害的。要注意訓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要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語言文字的訓練,要以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為主要形式。因為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聽覺的學習,效率只有30%;視覺通道的學習,效率為50%;而復合通道的學習,效率可達70~80%。③訓練要貫穿于教學過程,要到位,要有層次。重點訓練要分步實施。要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和遷移,特別要幫助學生掌握思維的過程和方法。④訓練應面向全體學生,力求所有的學生能參加訓練。不要讓學生把訓練看作是負担,要為學生創設愉悅的氣氛,以達到最佳效果。要變單一的“教師出題——學生做題——教師評價”模式為讓學生自己提要求,共同擬答案,集體來評價。凡重要問題和說話訓練都要在全班同學參與的基礎上再請個別同學回答。
  通過以上措施,增加了學生有指向的緊張智力活動時間,促使知識的內化,提高了效率。
   (四)及時反饋
  根據反饋原理,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必須包括學習者吸收信息并輸出信息,通過反饋和評價知道正確與否,四者不可缺一。我們開始階段主要通過單元形成性測驗進行反饋和評價,但很快感到這遠遠不夠。因為一個單元的教學一般要二周左右,而小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矯正的意識和能力都不強,對部分學生來說,一個單元學習的累積誤差難以在短時間內校正。據心理學研究表明,反饋在學習上效果之顯著,尤以每日的反饋,較之每周的反饋,效率更高。于是我們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建立逐級反饋系統。每節課根據課時教學目標,特別是讀、寫重點和能力目標設計反饋環節,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反饋意識,做到每大“塊”也有反饋。逐步形成了“塊”有反饋,課有反饋,課文有反饋,單元有反饋的系統。②促使信息的多向交流。我們充分發揮四人學習小組的作用,通過小組討論、相互對練、互相批閱、組際競賽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變原來師與生之間的單向交流為師與生、生與生、小組與小組之間的多向交流,增加了獲得反饋信息的機會和信息量,增強了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矯正的能力。③及時評價,積極鼓勵。為了改變過去主要依靠練習、作業獲得反饋信息而評價不及時的狀況,我們在課堂采用做對的同學舉手,用手指數表示選擇題項、相互校對等辦法,讓學生及時獲得評價信息。并以表揚、鼓勵為主,使他們充滿完成學習任務的滿足感和喜悅感,以更大的主動和熱情投入新的學習。
  教學既是科學,又是藝術,是充滿創造性的勞動。以上四項主要措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應視教材、學生、教學條件等各種因素作出合理的安排,選出最佳組合,才能實實在在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幾年來,我們始終立足于課堂教學,把“學習——研究——實踐”緊密結合在一起,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主攻方向,走過了從優化單個因素到各個因素綜合優化的過程,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現在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很高,上課思維活躍,發言熱烈,聽說讀寫能力普遍提高。教師也從“自在”的教學向“自為”的教學轉化。他們深有體會地說:“過去是教到哪里算哪里,心中無數。現在是目標明確,思路清晰,講什么,練什么,教得怎樣,學得怎樣,心中有數感到踏實。”
  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我們的研究還存在不足。特別是如何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使各項措施更具操作化方面還很不夠。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很復雜的,但課堂教學是學校對學生實施教育的主要渠道,研究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責任編輯 許元新)
  
  
  
江蘇教育南京25-27G39小學各科教學林紀華19971997 作者:江蘇教育南京25-27G39小學各科教學林紀華19971997

網載 2013-09-10 20:51:16

[新一篇] 小學語文教學要重視觀察能力的培養

[舊一篇] 小學語文網絡閱讀課《橋之思》教學案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