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目標教學開掘語文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語文素質教育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中,不能讓學生只為獲取高分去“拼搏”,也不應僅以傳授有關的技能技巧為滿足,而應把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作為最高目標,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正確的觀點,高尚的情操,健康的審美觀念,辯證的思維方式,養成語文學習的良好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具有相應的文化修養和文藝鑒賞水平。要達到上述要求,就必須抓住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加強教學改革,提高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為此,我們在目標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努力開掘語文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現整理出來,就教于關心這一問題的同志們。
      途徑之一:從制定教學目標的環節上滲透素質教育的內容。
  具體說,包括兩層含義:
  1.突出“三個領域”一體化。制定目標要做到以認知為主線,認知與情感結合,技能融合其中,即“認知、情感、技能”三個領域有機結合,融為一體。我們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將目標分為兩類:一類是顯性目標,包括識記、理解、運用、綜合等層次上的認知目標和方法、習慣等具體操作方面的技能目標;一類是隱性目標,包括思想教育、審美教育等方面的情感目標。前者可測性較強,為師生共同認定、完成的目標;后者可測性較差,不必展示,可通過潛移默化,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和審美氛圍來實現。這樣,三個領域相互交織,互為手段,協調發展,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2.突出學生在“定標”中的主體作用。打破教師投放目標的單一形式,強化“預習”環節,鼓勵學生在預習中“運用自己的心力,嘗試去了解”,根據“單元提示、訓練重點、預習提示”等內容及原有的知識經驗自行確定學習重點,以小組形式討論、修改,用適當語言加以表述。將討論結果拿到課堂上宣讀,教師根據反饋回來的預習信息,診斷學情,引導學生歸納出符合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這樣做,不僅能充分發揮目標的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而且能增進學生的參與意識,使之形成獨立學習的良好習慣。
      途徑之二:從實施教學目標的環節上滲透素質教育的內容。
  實施教學目標的方法很多,教師應從提高學生素質的角度入手,形成科學的教育思想,選擇適宜的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以取得最佳效果。在實施目標過程中,應努力體現六個“結合”。
  1.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結合。既要堅持大綱要求,做好面上的“達標”工作,建好“基礎工程”,又要根據學生實際,因材施教,使每一類學生都得到發展。要實行彈性教學,廢除“一刀切”“一鍋煮”的弊端,培養多層次、多規格、多種類型的人才,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多種需要——努力促進全體學生得到發展。
  2.傳授知識與學習做人結合。樹立“既教書又育人”的教學觀念,充分發掘語文學科教學固有的德育功能,從教材特點出發,在傳授知識、培養技能的過程中,結合實際,恰當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強學生的愛國意識,公民意識,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同時,通過有目的的滲透德育,反過來促進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結合。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視作學習的主人,徹底打破“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現狀。同時,充分發揮教師“導”的作用,圍繞目標對學生施加影響。實施目標中,教師要啟發點撥,穿針引線,提綱挈領;學生要根據目標,認真思考,積極討論,自覺動腦、動口、動手,參與知識、能力、智力形成的全過程。做到教學的主體、客體對立統一,諧調一致——努力促進學生生動、活潑的發展。
  4.精講與多練結合。樹立“訓練為主線”的教學觀念。只有給予學生充分的讀寫聽說訓練的時間和空間,目標的達成、能力的培養才不會成為一句空話。因此,教師必須少講、精講,重在點撥、啟發、引導,學生多練、巧練,形成有機統一的訓練體系;講的內容要有科學性、針對性,練的內容要有層次性、多樣性;要克服粗糙的、泛泛的講解,提倡講清概念、揭示規律、教給要領、傳授方法,要克服無目的、無層次、機械的訓練,提倡創造性的循序漸進的訓練——努力促進學生形成基本語文能力,提高文化素質。
  5.學識與學能結合。傳授知識是手段,發展智能才是目的。首先,要以掌握知識為目標,傳授給學生“精要、好懂、有用”的系統的語文知識,在此基礎上,加強以思維訓練為主要手段、以語言訓練為重點的基本語文能力訓練,教會學生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其智力。反過來,又以智能水平的提高,促進學生學識的不斷提高——努力促進學生智力品質的發展,提高智能素質。
  6.教法與學法結合。一方面,教師要圍繞學法選擇、設計教法,這些教法要適合于學生、課型,有利于學生探索學習過程,掌握學習規律,創造性的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可直接指導學生如何學習,教給科學的方法,即“授之以漁”,使學生逐漸達到會學、善學。這就要求教師要將學法作為一項顯性目標,直接納入目標體系,予以實施、傳授,使學生掌握。這樣,教與學有機統一,師生相互促進,不斷提高,教學相長,以更好的“達標”——努力促進學生形成自學意識,提高自學素質。
      途徑之三:從反饋矯正環節上滲透素質教育的內容。
  由于“反饋——矯正”環節得以強化,目標教學改變了松散的教學現狀,形成了快節奏、大容量、高控性的教學過程,構建了讀寫聽說并舉的新模式,使學生口、耳、眼、手、腦協同活動,智能得以發展,素質得以提高。反饋的形式可分三種:教學前的診斷性反饋,教學中的形成性反饋,教學后的總結性反饋。診斷性反饋是學習新知識前的反饋,目的是診斷學生知識、能力的缺陷,為學習新知識掃除障礙,并使新舊知識產生有機聯系,要做到簡練、實用,對新目標的提出有導向作用;形成性反饋是隨堂反饋,目的是從學生輸出的學習信息中摸清“達標”情況,糾正錯誤認識,強化正確認識,使學生了解自我,學習不斷進步,要及時、客觀、全面,要注意聽說讀寫的配合,做到諧調發展;總結性反饋是針對單元內容進行的反饋,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本單元達標程度,對于薄弱環節,再進行必要的補救,避免“負積累”,應做到回顧整理,綜合比較,讓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
  為了突出素質教育的要求,“反饋——矯正”環節應突出“三化”:內容的深層化——語文學科的特色決定了其信息的反饋不能僅限于層次的“識記”目標,應加強“理解”“綜合”“運用”等高層次目標及方法、習慣等技能操作性目標的反饋矯正,并盡可能采用口答的形式,以訓練學生語感,提高語文素質;方式的情感化——要根據學生的情緒反應來調控教學節奏和教學方法,精心處理教學內容,創設情境,強化情思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其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發揮反饋矯正的自省作用,并通過反饋交流,培養學生嚴謹的態度、扎實的作風和追求真理的優良品質;渠道的多樣化——矯正的方式,要打破教師單純“補課”的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自我矯正、小組合作矯正、集體矯正與個別矯正相結合等方式完成。這樣既提高了聽讀說寫的語文素質,又培養了良好的學習品質。
  總之,素質教育的內容與目標教學的模式完美結合,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21世紀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徑。我們相信,只要加強研究,加強改革,語文教學更美好的春天不久就將來臨。
  
  
  
語文教學之友廊坊5~6G31中學語文教學王福強19981998河北 王福強 作者:語文教學之友廊坊5~6G31中學語文教學王福強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2:46

[新一篇] 終身教育與終生學習的發展與展望

[舊一篇] 繼承 發展 創新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簡介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