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時值天高云淡、稻熟果香的塞上金秋。來自國外4個國家和國內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近90位學者,云集沙水浩淼、秀麗如畫的沙湖之濱,出席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一
  從9月4日至6日,會議為期3天。大會先后收到參會論文80余篇,其中入選《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共66篇。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由寧夏社會科學院主辦,由北方民族大學、寧夏人民出版社、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西安三寶雙喜集團公司聯合協辦。研討會開幕式由寧夏社會科學院院長吳海鷹教授主持,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劉興中、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金曉昀出席開幕式,寧夏社會科學院黨組書記齊岳教授致開幕詞。劉興中副主任代表自治區黨委、人大、政府和政協發表了重要講話,對第二次回族學國際會議的勝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對來自國內外的各位專家學者致以親切的慰問和歡迎,對推動和發展回族學研究事業提出了明確要求和更高期望。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國家科學院通訊院士穆罕默德·伊瑪佐夫教授代表與會外籍學者講話,云南社會科學院院長納麒研究員、西安三寶雙喜集團公司總裁沙鵬程先生分別講了話,對在寧夏召開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表示了熱情的支持和積極評價。研討會分為大會主題演講和大會演講,大會演講主要從“中亞回族問題研究”、“文明對話及回儒對話”、“伊斯蘭文化研究”、“回族研究及其方法論”、“回族教育與回族女性教育”、“回族穆斯林歷史研究”、“回族穆斯林研究”等7個專題進行了集中演講和討論,使與會的專家學者之間進行了良好的互動與深層次、全方位交流。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順利召開,是中國回族學研究界在21世紀里躬逢的又一次承前啟后的重要盛會,在回族學研究的歷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時代意義。
  二
  自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近30年,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歷屆黨委、政府十分重視當地民族的學術文化事業發展,特別關心和支持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優長學科建設與研究,對促進西夏學、回族學的全面推進給予了人力、財力和物力的大力扶持。1998年10月13—17日,由寧夏社會科學院、寧夏回族自治區民族事務委員會、寧夏大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寧夏人民出版社共同主辦,西安三寶雙喜集團公司(回族企業)協辦的“首屆回族歷史與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在銀川順利召開,是一次高規格、高水平的開創性國際學術研討會。首屆回族歷史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加強回族研究的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弘揚民族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振奮民族精神,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文化事業的繁榮”為主題。參加會議的中外學者共123人,其中正式代表96人,列席代表27人。國外代表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蘇丹、吉爾吉斯斯坦、伊朗6國;國內代表來自全國15個省、市、自治區;有回族、漢族、撒拉族、蒙古族、滿族等5個民族的學者,他們都來自國內外知名的高等學府、科研院所,有教授、研究員30人,博士后、博士6人。會上有35名代表先后發言,會議共收到學術論文90余篇,并專門編印了會議論文集,供與會代表交流。
  會議期間,大會主辦方還穿插舉辦了“楊懷中研究員從事學術活動40年座談會”、“紀念吉爾吉斯斯坦著名學者蘇三洛暨《中亞東干人的歷史與文化》首發式”、“《回族研究》作者座談會”、“回族民俗演示會”等相關學術文化活動,使會議內容更為生動豐富和充實。由于此次會議在回族學研究上尚屬首次,受到了海內外輿論界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如新華社、香港《文匯報》、美國《僑報》、《中國日報》(英文版)分別作了報道。一些海內外媒體如“美國之音”記者、比利時《金融經濟時報》記者、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記者就本次會議作了專門的深度采訪。
  時隔8年,在自治區黨委和人民政府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下,隨著回族學學科的逐步發展和不斷壯大,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召開又成為回族學學科繼往開來的一次重要會議,也是對8年來回族學學科發展、研究隊伍培養、研究成果的積累、研究前景的規劃等各方面的一次歷史性回顧、一次時代性的展望。在主辦方和協辦方的積極努力配合下,會議實現了預期目標,取得了圓滿成功。
  三
  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與首屆回族歷史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相比,表現出如下幾方面的鮮明特征。
  1.回族學學科的研究呈現出多學科、跨學科的交叉發展,以及新學科的前瞻加盟和新領域的開辟。“回族學”的概念,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恢復和發展,隨著黨的民族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實與對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日益重視和大力支持而逐漸提出來的,是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研究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回族學”是繼“藏學”、“蒙古學”、“滿學”、“彝學”等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學科之后而逐步被學術界提出并加以認可和進行研究探討的年輕學科。回族學,廣義上講,是運用哲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多種學科及其方法,以中國的一千萬回族(包括回族華僑及其后裔)為研究對象,對回族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教育等社會各個方面,進行全面、綜合、具體而深入的研究的新型哲學社會科學的次級學科體系。它要求學術研究界立足中國,立足本土資源,繼承傳統,同時面向世界、面向國際學術理論前沿,認真學習和吸收東西方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學習先進,吐故納新,匯通百家,并在繼承與學習中,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的綜合創新,在追求中不斷開拓,在創新中不斷超越,只有這樣,回族學的學科建設、才能夠不斷積累和豐富,才能夠使新型的回族學學科建設得以不斷推進和開辟新的領域。
  多年來,從事回族學研究的各族各界學者,大家從各自的文化背景、學術訓練、專業旨趣、課題選項等主客觀條件出發,從不同的層面、不同的領域對回族社會的歷史文化、現實發展及其未來走向進行多學科、多層次、多角度、多領域的探討和研究,研究成果不斷問世,研究經驗不斷得以積累,研究方法不斷緊跟時代的脈搏和前進步伐。
  此次國際學術討論會上提交的論文中,就回族學學科的發展和學科覆蓋面而言,具有許多新的特點,表現出新學科的新視野和新方法。
  白友濤博士提交的《社會學視野中的回族學——也談回族學的學科屬性和方法論》一文,立足自己社會學的學科背景,從社會學與人類學、民族學與回族學、回族學研究的方法論等幾個層面,對回族學的學科建設和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并較為深入地進行了探討。作者認為:“隨著回族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建立回族學分支學科的任務也應當提上日程。我們認為,在回族學分支學科中,回族社會學、回族經濟學、回族歷史學、回族宗教學、回族心理學是最重要的幾個方面。當前應當急需加強回族社會學和回族經濟學的研究。一旦回族學的不同分支學科得以建立起來,則回族學的學科屬性問題就更容易解決了。”并就回族學研究所應當歸屬到法學門類作了探討,并與其下設的社會學、法學、宗教研究、民族研究、國際關系、思想政治等諸多領域相關,而從方法論上講,社會學、人口學、民俗學、人類學、中國民族學的方法和研究是目前回族學學科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同時,作者對回族社會學這一分支學科建設的合理性與未來前景作了樂觀預測和分析。
  哈正利博士的《論回族族源傳說的基本結構》一文,則從結構人類學的理論視角,對有關回族族源傳說的6種文本,從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的角度,進行文化闡釋和解讀,并對建構回族族源的歷史想象和族群記憶加以人類學的考察和思考。回族歷史是回族學研究的傳統學科,也是作為回族學的最基礎分支學科之一,既是中國學術傳統“治學先治史”的優勢體現,也是回族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鑒往知今”的時代需要,所以,對回族史研究歷來受到學術界的認真關注和重視。翁乾麟先生的《關于回族史研究的幾點思考》一文,從五個方面就加強回族史的學科建設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此外,馬宗保教授的《試論回族歷史上的三次文化自覺》、王平編審的《關于編寫新疆通志——民族志的一些思考》、馬廣德的《文化孤島的親和——回族地域文化親和論》等文章也從不同的學科及其思考角度,對回族學的研究與方法進行了闡發和論述。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蘭州大學年輕有為的青年學者、博士生導師謝小冬教授,在其《回族學研究新視角——分子遺傳學和生物信息學在回族學研究中的應用初探》一文中,將分子遺傳學和生物信息學的新科學、新方法引入到回族學研究當中,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交叉運用,對回族學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科學成果的有益參照,認為“將DNA分析引入回族學領域的研究、分析應是回族學在21世紀初實現多學科相互交叉的又一研究重點”。這一新學科的引入和交叉研究,必將對回族學新領域的開辟和拓展產生時代性的重要影響。
  2.回族穆斯林研究,歷來是回族學界長期研究的傳統優長領域,回族穆斯林的歷史、文化與社會發展進程及其時代實踐,既是回族學研究的基本領域之一,也是回族社會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中不斷迎接挑戰和機遇時所擁有的重要精神資源和文化動力之所在。對回族穆斯林的群體歷史記憶、傳統的延續和時代性發展、在不同時空背景下的文化認同等方面的專題進行研究,是深入理解和認識回族穆斯林群體的時代要求。如姚繼德教授的《泰國的鄭和后裔》一文,就從民族學、人類學的視角,將歷史文獻和田野調查相結合,考察了居住在泰國的回族著名航海家鄭和的后裔,梳理了泰國鄭和后裔與祖國內地的密切聯系,同時,對回族的跨國界文化形態發展進行了相互比較與思考。孫振玉教授通過自己在海外的訪學與研究,就《東印度群島的華裔穆斯林》作了演講,通過對東印度群島上華裔穆斯林的歷史來源、族群認同、宗教轉變等多方面進行了考察,并就華裔穆斯林的現實發展趨勢進行了介紹。王鋒研究員就當代全球化時代伊斯蘭教發展的態勢作了發言。馬明良教授就自己近年來的文明對話及其研究成果作了介紹。袁紂衛碩士就《近代回族皮毛貿易研究》的論文作了演講,從經濟學的角度,對近代以來回族最具特色的皮毛貿易作了歷史性的分析與探討。
  3.從社會學、民族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來研究回族社會的歷史與現實發展,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熱點領域。不同學科訓練的年輕學者,在這方面作出了引人注目的探索。李德寬教授所作的《對中國城市回族社會空間演化的理論分析》演講,從城市社會學與民族學的理論視角,將中國城市回族社會空間的歷史演化、分布類型、演化的途徑等方面進行了梳理與分析,并與美國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族群聚居之地——芝加哥城市的社會空間進行比較,就回族的社會空間與中國主流的漢族等民族的社會空間演變進行了類比與分析,有一定的新意與見識。而楊文炯博士所作的《大分散中的族群認同的建構與社會整合》,從人類學中的國家—地方的權力互動關系出發,著重探討大分散格局中回族的文化認同類型與認同的方式,特別是從回族社會中城鄉之間的跨區域社會文化交流與互動中所形成的六大網絡類型等方面,進行了理論分析與解讀,是社會人類學與回族社會實際相結合的一種有益嘗試。米壽江教授作了《南京回族社區的消失與回族文化傳承的思考》演講,以南京七家灣回族社區的時代性變遷為例,將當代城市化改造中傳統回族社區的劇烈變化以及傳統回族文化的式微放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大背景下來進行關照與審視,從多方面分析了傳統回族社區面臨的時代挑戰與困境,并就回族文化的時代性傳承表達了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日本國年輕學者高橋健太郎博士發表了《“爾麥里”與寧夏南部山區的回族社區》,從人類學的角度,結合自己多次在寧夏南部山區回族社區的深入調查,從當地穆斯林特定的“爾麥里”的儀式與文化傳承出發,就其儀式的過程、儀式的舉行與穆斯林社會關系的多重互動中,對回族社區的文化認同與文化的表現形式,進行了人類學的解讀,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寧夏南部山區回族社區獨到的人文景象。而日本國澤井充生博士則發表了《試論回族傳統社區的清真寺管理組織》的演講,他從中國穆斯林最具文化特質的文化標志——清真寺的管理模式與運作方式等方面,進行了社會人類學的分析與解讀,并就清真寺的管理機制與組織形式對回族社區的影響進行了評價,對深入了解回族社區清真寺文化的發展進程與運作模式有積極的參考價值。西北第二民族學院馬惠蘭副教授作的《回族遷移與生態氣候變遷》的演講,從歷史上回族遷移的軌跡與生態氣候的關系,進行了歷史性的分析,從而指出了回族遷移以及居住格局的分布與生態氣候的歷史性變遷有一定的聯系。
  4.中亞東干族的研究,在回族學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學術地位。中亞回族——東干族,是與中國回族藕斷絲連、血濃于水的骨肉兄弟同胞。作為19世紀晚期中國西北回民起義軍的后裔,他們對中國和故土有著強烈的懷戀和傳統思鄉情懷。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回族學界對東干族歷史、社會與文化的綜合研究有了實質性突破,國內學術界與中亞的東干族研究界的友好學術交流與往來日益密切,對東干族歷史與社會發展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成果不斷涌現,關注的學者也越來越多。本次研討會上,專門就中亞東干族(回族)問題作為一個專題來進行討論,充分說明了國內學術界對中亞東干族研究的高度重視。中外學者從各自的關注領域入手,就不同的方面進行了大會發言和深入交流。如吉爾吉斯斯坦科學院通訊院士穆罕默德·伊瑪佐夫的《在中國認知亞瑟爾·十娃子的詩歌》,詳細論述了東干族著名詩人亞瑟爾·十娃子的作品在中國流傳、翻譯和研究的情況,并對各種翻譯、研究文本作了較為全面而客觀的評價。吉爾吉斯斯坦《回族》雜志主編拉希德·尤素波夫教授就《國外學者對中亞回族的研究》作了總體的介紹與評價,并對國外學者對中亞回族的研究前景作了樂觀的展望和期望。而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大學的拉希德·巴克洛夫教授作了《哈薩克斯坦國民大會在發展東干文化教育事業中的作用》的演講,對哈薩克斯坦近20多年來、當地回族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狀況,以及與政府的相互關系作了介紹。胡振華教授作了《東干、東干語及東干學》演講,從東干族的民族形成、東干語的發展歷程說明東干學的學科建設與發展問題,并就今后東干學的進一步發展、水平的提升、國際間的廣泛而深入交流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林濤教授發言的題目是《東干語中元明清白話詞語》,從語言學的角度,就東干語中歷史上的漢語形態與詞語,進行了考證和解釋,對深入了解東干語的語言生成提供了比較專業的語言學背景。而吳清芳碩士從新文學的角度,就《海外回族報刊及其文化適應——以中亞東干族為例》發了言,探討了作為僑居中亞的東干族,其文化傳承的重要工具——報刊是如何在異文化包圍中探索自我適應與交流的。從這一專題的研究前景看,目前對中亞東干族的研究已經進入了一個向縱深發展的新階段。
  5.伊斯蘭文化研究是回族學學科體系中重要的一個學科分支,伊斯蘭文化對中國回族歷史文化的發展、社會的結構產生了舉足輕重的深遠影響,同時,伊斯蘭文化研究,也是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回族史、中國宗教史、中國伊斯蘭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國外交史等研究領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近年來,伊斯蘭文化研究水平有了明顯的發展和提高,無論是研究成果的發表,還是研究方法、研究視角的更新,以及研究隊伍的培養等各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與提升。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就提交的論文和學者的演講來看,就比較好地反映了近十多年來的新成就。如丁宏教授作的《伊斯蘭文化研究再思考》演講,就從民族學、人類學的視角,就如何面對新時代的挑戰,從方法論、認識論等學理層面更好地開展伊斯蘭文化研究,陳述了自己的心得和見解,受到與會學者的呼應。周傳斌博士發表的《納斯爾教授的伊斯蘭哲學史觀述評》演講,就當代美國伊朗籍著名學者納斯爾先生對伊斯蘭文化與伊斯蘭哲學的研究成果進行了解讀,特別強調了納斯爾先生將伊斯蘭哲學與西方哲學,將伊斯蘭古典哲學與現當代伊斯蘭哲學進行整合與融會貫通,從而將伊斯蘭哲學的豐富內涵與價值賦予時代性的彰顯,并對其哲學史觀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價。馬福元博士所作的《淺談伊斯蘭教信仰與理性間的關系》演講,從宗教學的角度將回族穆斯林民族信仰的伊斯蘭教與其倡導的理性問題以及相互關系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比較深入地分析了伊斯蘭教與理性的相互關系對現當代宗教學研究的影響。李林博士發表了《試析弗里肖夫·舒昂的宗教多元論》演講,就當代著名的西方宗教學家弗里肖夫·舒昂的宗教學思想,特別是他的宗教多元論對當代著名宗教學學術界的深刻影響,尤其舒昂對伊斯蘭教的蘇非主義哲學思想有深入的研究,特別是對其“永恒哲學”及其“諸宗教超越的統一”等核心思想進行了分析與評述,使我們較為具體地認識到當代西方宗教學研究中宗教理論的相關前沿信息與研究成果。梁向明教授作了《回族“順主忠君”政治倫理思想簡論》演講,立足歷史上漢文譯著的文本解讀,從回族穆斯林的“順主忠君”觀念出發,較為深入地分析了回族穆斯林“二元忠誠”的政治倫理思想,從而形成了鮮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回族穆斯林政治倫理,這一政治倫理思想不僅具有寶貴的歷史價值,而且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金貴碩士發表了《試論〈正教真詮〉的伊斯蘭人道思想》的演講,主要立足明代著名的漢文譯著群體中的代表人物王岱輿的《正教真詮》為研究對象,從這一文本出發,就其中所蘊含的伊斯蘭人道思想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6.文明對話領域的積極拓展。文明對話是當代世界范圍內各方面頗為關注的時代話題。文明對話作為一個學術界探討的課題,有著較為深刻而漫長的歷史原因,同時,作為一個全球化時代來臨之后,人類文明的多樣性,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擁有者群體之間交流日益頻繁,人類文明之間的差異性與利益沖突也日益得到彰顯,所以,擁有不同文化價值觀的人群與他者的平等交流、相互傾聽、相互學習,加強彼此的溝通與理解顯得尤為迫切而重要。所以,文明對話不僅成為了當今世界的人文命題,更是全球化時代人類文化多樣性之間“和而不同”的文化實踐。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就有不少學者對這一課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如楊懷中先生進行的《對劉智、王岱輿學術地位的再認識》演講,立足中國歷史社會的大背景,以劉智、王岱輿這兩個明清之際的著名漢文譯著家的創作文本、歷史貢獻為研究主題,站在中國文化與伊斯蘭文化之間源遠流長、彼此交流的學術高度,重新評價了劉智、王岱輿先賢們對文明對話所作出的重要貢獻,他們的學術實踐與身體力行,為我們今天客觀而深入地理解不同文明之間完全可以互通有無、彼此和睦融洽、共存共榮歷史傳統,提供了一種嶄新的學術視角。季芳桐教授作了《論王岱輿關于儒家悖論之思想》,從王岱輿以深厚的伊斯蘭哲學思想為參照,對儒家思想中特別是宋明理學的“善惡論”、“理氣論”中存在的思想悖論所進行的批評與質疑,從伊斯蘭哲學與儒家哲學比較的高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與看法。丁俊博士所作的《“天方之學”在中國》的演講,立足中國伊斯蘭文化發展歷程,著重考察了中國伊斯蘭文化史上的漢文譯著群體、學術傳承等優良傳統,說明中國伊斯蘭文化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伊斯蘭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對話、交流、理解、融合的歷史,是文明對話從歷史到現實的文化實踐。沙宗平博士所作的《回儒對話的實質》演講,以當前國內外的熱點論域——文明對話為視角,主要討論了回儒對話的實質,特別是從伊斯蘭文化的傳統“拜主”與儒家的“事天”觀念、自我表述與文化適應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和闡釋。敏文杰博士所作的《消除文明對話的“暗礁”,揚起和諧社會的風貌》演講,主要從近年來國內個別媒體和出版物對伊斯蘭教的誤解或曲解現象入手,從促進民族團結、宗教和順、文明對話的高度來分析文化誤讀、誤解造成的對民族關系的負面效應,以及對民族團結、各個民族間文化交流與理解的消極影響,從而強調文明對話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張世海研究員發表了《文化交流與和諧》的演講,從各個民族文化的獨特性與歷史發展的客觀性,就不同民族之間,特別是信仰伊斯蘭教的中國回族等穆斯林少數民族與中國主流社會的交流理解與相互溝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性工作,值得全社會給予足夠的關注和實踐。而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水鏡君研究員作了《對話、認同與身份協商》演進,她通過自己長期對河南中原大地的回族穆斯林社區的田野調查與研究,從一個回回基督教家庭的宗教信仰、文化對話、民族認同與身份變化的過程入手,進行了人類學的分析與闡釋,使我們認識到異質文化之間的可交流性與交融的現象,同時也看到傳統與現代,個體與群體認同之間所存在的時代張力,對認識同質文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多種可能的復雜性,有一定的參照作用。
  7.回族穆斯林人物的研究是一個傳統而持續性的研究專題。對中國穆斯林人物的研究歷來受到回族學界的普遍關注。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不少文章就是主要研究和討論回族穆斯林人物的。如馬經教授的《關于賽典赤·贍思丁身世事跡的碑志譜牒》,劉玉釗博士的《馬注的家世及生平》,丁克家博士的《虔信垂范,德學昭遠——哈德成大阿洪史跡述略》,王平編審的《馬良駿先生及其〈考證回教歷史〉》,王伏平副研究員的《傅統先及其〈中國回教史〉》,丁萬錄教授、陳紅梅副教授的《馬汝鄴先生事略》等論文,從不同的角度,對中國穆斯林涌現出的著名人物的生平事跡、時代貢獻與成就進行了多方面的評述。
  8.回族教育也是一個長期被學術界關注、探討的主要課題。回族教育在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很大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是值得研究和總結的重要回族學領域。回族教育從傳統到當代,基本上延續了兩種形式,一種是主流的國民正規教育,一種是回族內部以清真寺為基礎的經堂教育形式,作為回族精神文化傳承的主要教育手段而得以延續和保留。回族教育的發展水平決定著回族社會的總體進步與時代水準,回族教育的發展中,特別是回族女性教育的相對滯后,是回族社會普遍存在的現象。所以,一些國內外學者對回族女性教育的發展現狀,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個案研究和探討。在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日本國學者新保敦子作了《關于回族女性教育指導者的考察》的演講,通過對寧夏南部山區回族地區中小學女性教師與中阿女校的女阿洪為調查對象,進行了大量的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并從公辦教育與民辦宗教教育的比較角度,探討了女性在教育中的角色與社會文化功能,以及所受到的社會經濟發展大潮的沖擊。日本國松本真澄教授《公辦教育與非公辦教育中的女性賦權研究》,通過對寧夏回族聚居地的中阿女校的多次田野調查,就民間辦學過程中回族女童的歷史與現實處境,中阿女校中女性教師在當代社會中觀念的變化、價值取向的定位在回族社區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女性在回族社會所面臨的就業、地位的提升等多種時代挑戰與難題進行了探討,這些都是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等學科應該加以研究和長期關注的課題。馬燕碩士作了《從清真女學的興起談回族婦女的文化自覺》演講,主要從寧夏地區清真女學的興起與民間辦學的運作方式,來對女學中女性角色的多重身份與社會作用,以及當代回族婦女的自覺意識與文化認同作了分析。丁士仁博士的《二十世紀河州經堂教育的兩次重大突破》,通過親身經歷與宗教社會學的調查,較為清晰地勾勒出中國伊斯蘭教經學傳統深厚的河州地區(今臨夏市)經學教育在20世紀所發生的兩次大的轉型與變化,反映了回族穆斯林社會應對時代的挑戰而作出的積極的自我調適與改良,在當代西北穆斯林民間社會產生了一定的積極影響。
  總之,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主要研究領域基本上涵蓋了回族學學科建設的最主要分支學科,而且在一些領域有新的突破,無論是從資料的發掘、引證,還是從方法論的更新與提升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起色與進步,在回族學研究征途上必將產生承上啟下的時代性影響。
  四
  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代表分別來自日本、伊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及中國國內的30多所大學、國立科研機構及咨詢機構的專家學者共100多位。與會代表中,在我國民族學、人類學界享有一定聲譽的老專家19位,占與會代表總人數的20%強;在學術界有一定影響、具有教授級專業技術職務的“少壯派”學者代表36位,占與會代表總人數的40%強;在學術界嶄露頭角,以民族學、人類學博士為代表的青年學者30余位。回族學研究界目前已經形成了由老中青組成的研究群體,而且年齡構成合理,學歷層次有了很大提升,各自的專業研究方向明確而涉及領域廣泛。參加這次大會的,有年過花甲、跨越古稀甚至80開外的知名前輩,有年富力強、功底深厚的中年學者,特別是有一批初試鋒芒、起步很高的年輕學者。記得十多年前,他們還處于學徒練功的稚嫩階段,而今,一個個不斷成長、成熟,成為能肩負重任、獨當一面的博士、專家、教授、博導,不僅是學術領域的中堅、骨干、學科帶頭人,而且將會成為21世紀的研究主力,研究隊伍的這些特點與優勢,突出反映了當前回族學界既有強勁的發展潛力和活力,又擁有與時俱進、追趕國內外學術界主流研究前沿的實力與信心。
  在為期3天的研討會期間,共安排9個單元46位專家、學者的大會發言和交流,發言人數達到與會代表總人數的50%以上,9位評議專家的點評,起到了凝練演講主旨、歸納思想亮點的畫龍點睛的作用。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會在開幕式和閉幕式上分別安排了兩場主題演講。開幕式上由3位著名學者分別發表了演講,其中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南京大學伍貽業教授作了《儒家文明的介入:基督教與伊斯蘭教》的演講,從宗教對話的角度,談論了儒家文明在當今世界的宗教對話與文明對話進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中介作用,并強調了中國伊斯蘭文化所擁有的兩種文化的優勢與時代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李興華先生作了《論回族學立論的關鍵》的演講,他就回族學學科的基礎理論問題,從民族學、宗教學等多種層次陳述了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并對回族學的建設與發展寄予很大期望;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北方民族大學副校長趙杰教授,發表了題為《論回族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的演講,在此次大會上引起了熱烈的反響。在演講中,趙杰教授結合回族歷史與社會實際,闡述了回族在當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因素,在引經據典地說明了“回族順利融入中華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結合基因之后”,重點對“回族人善于溝通交融的社交能力”、“回族人平等有序的社會價值觀”、“回族人守護信仰家園的精神富足”、“回族人重視生殖健康和戒煙戒酒的良好習慣”、“回族人寬容別人,自覺律己的道德品格”、“回族人無私‘散給’,助人為樂的精神境界”等六個方面,對回族的民族文化內涵、民族道德內涵與民族精神進行了獨到的解讀與闡釋,并著重指出回族民族精神文化中優秀的傳統價值所具有的時代性實踐意義。他的演講高屋建瓴,由點到面,敘論結合,進行了理論性的思考與綜合創新,使與會代表們耳目一新。著名作家、劇作家沙葉新先生在閉幕式上作了《我的回族文化基因》,從自己的人生經歷、早年的孩童記憶,描述了回族穆斯林通過家庭教育與信仰教育,將文化的因子一代代傳下來的傳統。同時,坦誠地向與會代表描述了自己的大半輩子人生,真誠地做人、真誠地作文、真誠地面對生活的心路歷程,感人至深,引起了許多與會者的心理共鳴。
  閉幕式由寧夏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雷興魁研究員主持,他總結這次會議有三個顯著特點:第一,中外與會代表廣泛參與,結構合理,反映出當前回族學學術界欣欣向榮、后繼有人的可喜景象;第二,成果豐碩,討論熱烈,提出許多值得思考、重視的問題,對今后回族學的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第三,回族學研究獲得了社會各界更進一步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關注。他最后還總結說:回顧過去,回族學的發展走過了一段艱苦探索的歷程,學術積累和學科發展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展望未來,回族學的前景更加廣闊、美好。回族學學科的時代性建設、在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同時,要求我們要積極應對全球化、信息化的時代挑戰,尋求新的發展機遇,與時俱進。研究理論方法要綜合創新,研究隊伍要優化組合,研究成果要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以不斷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只要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奮斗,必將會為回族學的未來發展譜寫新的歷史篇章。希望大家今后能一如既往地關注、支持回族學、能夠繼續關心寧夏社會科學院的發展。著名回族學者、中央民族大學林松教授也在閉幕式上發了言。他滿懷深情地回顧了近年來回族學研究發展的歷程:還記得1988年,也是在寧夏,在回回民族的故鄉和凝聚中心舉行的第一次研討會,深切感到八年來,回族研究在不斷發展、繁榮、冷門課題變為熱門學科,研究隊伍不斷擴大,學術空氣更加活躍,研究領域越來越寬廣,成果質量也越來越突出,回族學正在往成熟、壯觀的方向邁進。參加這次大會的,有年過花甲、跨越古稀甚至八十開外的知名前輩,有年富力強、功底深厚的中年學者,特別是有一批初試鋒芒、嶄露頭角、起步很高的年輕學者。記得十多年前,他們還處于學徒練功的稚嫩階段,而今,一個個不斷成長,成熟,成為能肩負重任、獨當一面的博士、專家、教授、博導,不僅是學術領域的中堅、骨干、學科帶頭人,而且,肯定會成為21世紀的旗手,我們應該為他們的輝煌成就歡呼。感謝這次大會的組織和協作單位,特別是寧夏社科院,全體總動員,為保證會議順利召開,付出了許多我們能看到、感覺到的艱苦勞動,克服了許多我們想象不到的困難與障礙,把大會組織得如此井然有序,與高水平、高質量的國際研討會相比,毫無遜色。中外嘉賓,新交舊友,濟濟一堂,各抒己見,相互啟發,可謂天時、地利、人和,兼而有之。他提議以熱烈的掌聲表達對會議組織者最真誠、最深切的感謝,得到與會學者的熱烈響應。
  同時,此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還召開了兩次小型的專門會議。一個是由寧夏社會科學院承担的自治區重點項目《中國回族百科全書》第二次編委會全體會議。會議由寧夏社會科學院院長吳海鷹教授主持,全體編委會委員參加了會議,大家集思廣益,集中討論了編寫體例、編寫詞目的分類和分工,以及各個分支科目的負責人,同時將下一步的具體計劃和工作作了部署,隨后將由各個分科負責人負責本科目的撰寫體例以及撰稿任務,并落實到人,以便按時保質保量地完成撰寫任務。另一個是中國伊斯蘭教常委、山西省伊斯蘭教協會會長、著名書法家謝啟源先生的鴻篇巨制《啟源書楊懷中先生贊》書法長卷座談會。座談會上,大家暢所欲言,對謝啟源先生書法中蘊含的情、思、才、藝的絕妙配合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同時,對謝啟源先生對楊懷中先生一生投身回族歷史文化研究事業、幾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苦心孤詣的奉獻精神的褒揚與贊譽,給予了高度評價與肯定。大家一致認為謝先生的書法與楊先生的道德文章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共同譜寫了一曲優美的回族文化協奏曲。此次學術研討會的成功召開,為新時期回族學的進一步發展搭建了新的平臺,為各位與會代表提供了一個相互學習、相互借鑒、開拓思維的機會,也為回族學界的研究者促進與提升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個全方位信息交流的渠道。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人大、人民政府、人民政協對此次研討會給予了一如既往的親切關懷與大力支持。9月5日,自治區主席馬啟智在百忙之中親臨研討會,會見了與會的全體代表并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自治區人大副主任劉興中、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金曉昀出席開幕式并發表了講話,體現了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對寧夏這一有著特定地緣優勢的優長學科的長期關注與全方位支持。寧夏社會科學院領導親臨一線,自始至終組織、協調各方面力量,群策群力為本次國際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與圓滿成功付出了大量心血。各個兄弟單位鼎力協助,自治區內外的各家新聞媒體,特別是新華社寧夏分社、寧夏電視臺、寧夏新聞網、銀川晚報社的記者對會議的主旨與議題進行了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良好的反響。
  隨著全球化與中國現代化事業的時代性發展,回族學的研究方興未艾。回顧過去,回族學的發展走過了一段艱難探索的道路,今天,國內回族學學科建設有了一定的學術積累和長足的理論進步;展望未來,回族學研究的前景令人鼓舞。寧夏社會科學院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乃至全國回族學研究的重要陣地之一,希望通過首屆回族歷史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二次回族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順利召開為契機,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同時,廣開門路,開門辦院,廣泛團結區內外、國內外的所有致力于回族學研究的各方面專家、學者,積極應對時代的挑戰,力求在今后的回族學研究中,研究方法不斷更新,研究隊伍不斷優化,研究成果不斷精益求精,從而為進一步更好地推動回族學研究向更高、更深、更廣的全面發展而共同努力。
  收稿日期:2006—09—09

回族研究銀川63~68D5民族問題研究洮樺20072007
洮樺,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寧夏 銀川 750021;
  洮樺(1969—),男(回族),甘肅臨潭人,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回族與伊斯蘭教研究。
作者:回族研究銀川63~68D5民族問題研究洮樺20072007

網載 2013-09-10 21:00:53

[新一篇] 第九屆明史國際學術討論會綜述

[舊一篇] 紀念《哲學的貧困》發表150周年學術討論會綜述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