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譯文]  司馬昭的陰謀野心是有目共睹的,所有的人都知道。

       [出典]  西晉  陳壽  《三國志》

       注:

       1、原文:

        《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魏志·高貴鄉公髦傳》:“五月已丑,高貴鄉公卒,年二十。”裴注:“《漢晉春秋》: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待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等自出討之。’

         2、【解釋】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

        3、【典故】

        司馬昭是三國時魏國人,他父親名叫司馬懿,是魏國的大將。魏文帝曹丕死后,魏國的大權實際上落到司馬懿手里。

        司馬懿死后,大兒子司馬師輔助十三歲的皇帝曹髦,權勢比司馬懿更大,但沒有多久,就病死了。司馬師在病重的時候,便把一切權力交給了弟弟司馬昭。

        司馬昭總攬大權后,野心更大,總想取代曹髦。他不斷鏟除異己,打擊政敵。年輕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當長,遲早會被司馬昭除掉,就打算鋌而走險,用突然襲擊的辦法,干掉司馬昭。

        一天,曹髦把跟隨自己的心腹大臣找來,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恥辱,我要你們同我一道去討伐他。"幾位大臣知道這樣做等于是飛蛾投火,都勸他暫時忍耐。在場的一個叫王經的對曹髦說:"當今大權落在司馬昭手里,滿朝文武都是他的人;軍王您力量軟弱,莽撞行動,后果不堪設想,應該慎重考慮。"

       曹髦不接受勸告,親自率領左右仆從、侍衛數百人去襲擊司馬昭。誰知大臣中早有人把這消息報告了司馬昭。司馬昭立即派兵阻截,把曹髦殺掉了。

       后來,人們用"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來說明陰謀家的野心非常明顯,已為人所共知。

      4、曹髦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赤膊上陣、親手去刺殺權臣的皇帝,但是他失敗了。古代歷史上的另一位個人英雄主義皇帝是北魏的元子攸。他雖然殺了權臣,但并沒有解決權臣當國的問題。相對于當國權臣來說,生長深宮的皇帝最大的武器就是自己的血統。“皇帝”的金字招牌還是可以嚇住絕大多數人的。比如曹髦在打斗中,他的皇帝光芒就起了相當大的作用。遺憾的是,這是他們唯一的武器,而且是不斷鈍化的武器。隨著權臣權勢的鞏固和人們對皇室的失望,皇帝的光芒就逐漸暗淡了。更要命的是,對于那些權臣的黨羽來說,他們的利益是與皇帝的利益截然相反的。成濟之所以敢在眾目睽睽之下刺殺皇帝,就是因為被賈充點撥出了這一點。

  曹髦利用皇帝的權威、高貴與尊嚴來捍衛皇帝的權威、高貴與尊嚴。他失敗的最大原因就是太看重皇帝身份本身了。這位被稱為“才同陳思,武類太祖”的小皇帝以這種罕見卻可以理解的,高貴而又屈辱的方式結束了自己年僅20歲的生命。

  曹髦本來是無緣于皇位的,而僅僅是高貴鄉公。六年前(曹魏嘉平六年,即254年),魏帝曹芳被司馬師廢黜,降封為齊王。曹髦因為是曹丕嫡孫,被選中成為新皇帝。當時曹髦才14歲。雖然年少,但是由于過早目睹了家庭變故、宮廷爭斗和皇室日衰的政治現實,他顯露出了與年齡極不符合的成熟和世故。正史艷稱他“才慧夙成”,“有大成之量”。

  曹髦從外地風塵仆仆趕到洛陽的時候,群臣迎拜于西掖門南。曹髦在門口下轎,要向各位官員回拜還禮。禮賓官員阻攔說:“禮,君不拜臣。”曹髦回答說:“我并未登基,現在也是人臣。”最后,曹髦在城門口向群臣恭敬還禮。進城來到皇宮止車門前,曹髦又下車步行。禮賓官員又說:“天子有資格車駕入宮。”他又說:“我受皇太后征召而來,還不知所為何事。”曹髦步行到太極東堂,拜見太后。曹髦謹慎得體、大方穩重的言行贏得了朝野的稱贊,史稱“百僚陪位者欣欣焉”。

  曹髦不僅會說話辦事,而且個人能力非常出眾。古代考察一個人的能力的重要方法是看他對儒家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在書畫方面的造詣。曹髦雖然年紀輕輕,卻能在太學里與年長的儒者們談論《易經》、《尚書》及《禮記》,而且還能談出新意來。同時曹髦還是古代歷史上數得著的畫家,畫跡有《祖二疏圖》、《盜跖圖》、《黃河流勢圖》、《新豐放雞犬圖》、《于陵仲子像》、《黔婁夫妻像》。評論家說他的作品:“其人物故實,獨高魏代。”

  也許是個人素質之高,讓曹髦覺得自己應該承担起興復皇室的重任。為了收復已經渙散的人心,革清政治,曹髦在即位初就派遣侍中持節分巡四方,觀察風俗,慰勞百姓,糾察失職官員。他以身作則,一改祖父輩大興土木奢侈享樂的風氣,“減乘輿服御、后宮用度,及罷尚方御府百工技巧靡麗無益之物”。為了贏得軍隊的好感,曹髦多次下詔哀悼軍隊傷亡的將士,安撫那些飽經戰火創傷的地方。但是他能做的也僅僅是這些象征性的舉措而已,司馬昭牢固掌握著朝廷實權,曹髦還是逃脫不了金絲籠中鸚鵡的命運。中興的欲望和現實的壓抑之間的巨大差距造成了曹髦心理失衡,加上血氣方剛,他就上演了赤膊上陣身亡殉位的一幕。

  在曹髦剛登基的時候,當時掌權的司馬師曾經私下問親信:“新皇上是什么樣的一個人呢?”一旁的鐘會回答說:“才同陳思,武類太祖。”鐘會是大世族大官僚家族出身,他將曹髦與曹植和曹操的文才武略相比,可見對曹髦的能力評價之高。司馬師聽完,輕聲說道:“如果真像你說的這樣,社稷有福了啊。”實際上,他用凝重后悔的眼神注視著弟弟司馬昭,心想:“這回,我們哥倆可能選錯了人。”

  現在曹髦在進攻的路上被自己的黨羽當眾刺死了,司馬昭聽到消息后大驚失色,喃喃自語道:“天下將怎么看我啊?”

  司馬昭所謂的天下其實是指天下的世族大家們,沒有權臣會對普通小百姓的感受投入過多的關注。東漢開始興起的世族勢力在三國曹魏時期得到了膨脹,他們擁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力量,一些家族世代壟斷某些官職。司馬家族本身就是大世族,又是依靠北方世族的支持上升起來的政治勢力。現在小皇帝暴亡,而且是被自己間接殺死了,世族大家們怎么對待這件事,司馬昭心中沒底。

  他先跑到宮里去,對著曹髦的尸體放聲大哭了一場,然后下令召集貴族百官,商量對策。

  司馬昭畢竟對突然的變故心虛,極需要將這件事情盡快擺平。他下令收殮皇帝尸首,開始操辦喪事。多數貴族百官都應召來到皇宮,像什么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對皇帝的“駕崩”悲傷欲絕。少數貴族官員沒有來到,其中就包括大世族出身的陳泰。

  司馬昭極需要所有世族的支持。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人去召陳泰入宮,理由是皇帝突然駕崩需要會集大臣商議,雙方都知道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司馬昭不需要說什么,多次派人催請就是他最明顯的態度了;陳泰也不需要問什么,去還是不去也是他最明顯的態度了。

  最后,陳泰還是去了皇宮,這是天下政治力量對比的客觀結果。

  司馬昭緊張地握著陳泰的手,問道:“天下將怎么看我啊?”

  陳泰冷靜地回答說:“斬賈充,才能稍微平息天下人的議論。”

  這段對話發生在兩個政治高手之間。司馬昭開門見山地刺探陳泰對自己支持的要價。陳泰不追究皇帝的真正死因,只是要求殺賈充以謝天下。他要求殺賈充既是對曹魏王朝做個交代,也是尋求個人心理安慰。整個對話簡潔而直入主題。但是賈充是司馬昭的心腹,為司馬昭解決了曹髦進攻的難題,是有功之臣。更重要的是,賈充也是一大世族,而且還是司馬氏的親家,西晉八王之亂時的賈后就是賈充的女兒。殺賈充來掩飾自己的罪行對司馬昭來說,代價太大了。因此他不同意陳泰的要價,他還需要賈充這個得力助手協助完成代魏的過程呢。

  因此,司馬昭又問陳泰:“殺其他人,行嗎?”

  陳泰堅定地說:“但見其上,不見其下。”陳泰的意思是皇帝的死事關重大,只能殺官居高位的人,而不能找一兩個嘍羅頂罪。

  司馬昭決定拋開陳泰,強硬擺平這件事情。他高聲宣布:“成濟弒君,罪大惡極,應誅滅九族!”

  成濟當時正站在司馬昭一旁,可能還在想著自己會接受什么樣的獎賞,萬萬沒想到等來的會是這個結果。他當即急了,大聲嚷起來:“成濟只是奉命行事而已,罪不在我!”

  司馬昭不等成濟說出更難聽的話來,示意將他立即拖出去。兵士涌上來,堵住成濟的嘴,架了出去。成濟全家因刺穿曹髦的那一矛當即被族誅了。司馬昭再以為臣不忠,禍亂朝政的名義將沒有向自己報信的王經族誅。接著,司馬派勢力迅速地籌辦起皇帝的喪事來。

  必須承認,司馬昭對此事的處理并不完美。他以殺戮來掩蓋弒君的真相,反而給人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感覺。從王經死的時候到現在,曹髦死亡的真相一直就不是什么秘密。

  司馬懿的弟弟、司馬昭的叔父司馬孚當時就反對侄子的處理方法。曹髦遇害初期,百官因為司馬昭的態度不明,沒人敢奔赴現場悼念皇帝。司馬孚卻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撫著小皇帝的尸體大哭,邊哭邊說:“殺陛下者,臣之罪。”

  司馬孚與其他人云亦云地參加喪禮的人不同,他上奏要求追究弒君主謀之人。司馬昭不理會自己的叔叔。當時太后和司馬昭商量,以平民之禮埋葬曹髦。司馬孚堅決反對,拉著一批大臣上表要求以王禮安葬曹髦。

  最后太傅司馬孚、大將軍司馬昭領銜,眾大臣將此事定性:“故高貴鄉公悖逆不道,自陷大禍。現在朝廷依西漢昌邑王因罪被廢的先例,以平民之禮埋葬他。臣等身居高位,卻沒有避免這樣的禍亂發生,真是肝膽破裂。太后仁慈過隆,臣等心有不忍,特加恩以王禮安葬高貴鄉公。”也就是說,曹髦死后被稱為他之前的封號:高貴鄉公。他的死被歸為他的道德缺陷,是咎由自取。因此朝廷將他廢黜,以平民之禮安葬。但因為太后可憐他,所以升格為親王的葬禮。

  幾天后,高貴鄉公曹髦在洛陽西北三十里的瀍澗之濱安葬。沒有貴族和大臣送行,沒有旗幟禮樂,整個行列只有幾乘破敗的車輛。有許多百姓圍觀,指指點點。有人說:“這就是前幾天被殺掉的天子。”說完,有人掩面而泣。

  南朝的裴松之在注釋這段歷史的時候,感嘆地說:“司馬昭做得太過分了,這哪是王禮安葬啊?”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4:48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