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rn

       [譯文]    在山脊平坦的地方,小黃牛在嚼食著嫩草;早春的傍晚,樹林里點綴著幾只烏鴉。

rn

       [出典]     南宋   辛棄疾    《鷓鴣滅》

rn

       注:

rn

       1、    《鷓鴣滅》  辛棄疾

rn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rn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

rn

      2、【注釋】
  ①青旗:青布旗,酒店的招牌。
  ②薺菜:野菜。

rn

      3、譯文:

rn

    桑樹長出了嫩芽、蠶卵開始孵化了。山坡上,小黃牛正在吃著嫩草,早春的傍晚,樹林中點綴著幾只烏鴉。

rn

    蜿蜒于山間的路上,有一家山村酒店。城里的桃李害怕風雨,但那散見在田野溪邊的薺萊花,卻一朵接一朵地迎著風雨開放,生命力是那樣的頑強。

rn

     4、 辛棄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號稼軒。他出生時,家鄉山東已被金兵占領。辛棄疾的父親早亡,祖父辛贊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對他進行著愛國主義的教育。同時,辛棄疾也親身體會到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讓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遠大志向。

rn

         二十一歲時,辛棄疾聚集二千余人,參加了耿京的抗金義軍。不久,金主完顏亮因戰敗而死于內亂,辛棄疾建議耿京抓住時機與南宋朝廷聯系,以便協同作戰,給金國以致命打擊。耿京采納了這一建議,派辛棄疾渡江聯絡。宋高宗親自召見辛棄疾,并授耿京天平軍節度使,授辛棄疾天平軍承務郎。

rn

        可是,辛棄疾完成任務返回山東復命時,卻發現耿京已被叛徒張安國所殺。辛棄疾怒發沖冠,咬碎鋼牙,他手持利劍,率五十騎敢死隊,殺入數萬人的金營,活捉叛徒張安國,連夜押到建康(今江蘇南京)斬首示眾,大快人心。

rn

       然而,“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江南的風和日麗,在短時間內就消融了人們心頭的靖康之恥。宋高宗趙構和大部分朝臣只想茍安,對金屈辱求和,辛棄疾率部渡江歸宋后,就被解除了武裝,義軍官兵像流民一樣被散置在各州縣。辛棄疾也飽受猜忌和排擠,輾轉各地担任著一些閑職,始終得不到重用。

rn

       辛棄疾胸懷大志,渴望歸宋后,能一展宏圖,不料虎入平川,大業難成,陷入了深深的苦痛和悲憤之中。但他豪氣不減,始終想著抗金,想著收復失地。即使在最失意、最郁悶的時刻,在抒寫孤獨與悲哀,抒寫痛苦與眼淚時,他仍以英雄自許。這種奮發的精神,伴隨了辛棄疾一生,也永遠地在稼軒詞中閃耀。

rn

       辛棄疾一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他不顧自己官卑位微,上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寫了《九議》,進一步陳述打擊敵人,恢復國土的主張。可惜朝廷對他的這些真知灼見置若罔聞,不予采納。

rn

       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江西茶商賴文政擁兵造反,聲勢浩大,朝廷屢戰屢敗,情急之下,宋孝宗任命辛棄疾為江西提點刑獄。辛棄疾慷慨赴任,充分施展軍事才華,周密部署,圍追堵截,成功地捕獲賴文政,平定了茶商叛亂。辛棄疾還對茶商造反的原因作了調查研究,寫下《論盜賊札子》的折子上奏皇上。在奏折中,辛棄疾說民為國之本,民之為盜,是貪官污吏逼迫的結果,因此皇上應該講求彌盜之術。

rn

       雖然在江西做出了非常出色的成就,但辛棄疾志不在此,他的理想是揮戈北上、重整山河。因此,他的詞遍布愁云憂雨,流淌著悲情孤憤。

rn

       江西造口有座郁孤臺,四十多年前,金兵入侵江西,殘殺百姓無數,隆裕太后懷抱太子倉皇南逃,在造口棄船登陸,逃往贛州。金兵一路追殺掠奪,不知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孤獨、失意的辛棄疾登上郁孤臺,追往事,嘆今昔,寫下《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寄托了對深受金兵蹂躪的百姓的同情和抗金殺敵、收復國土的強烈愿望。

rn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rn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rn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rn

        辛棄疾是一位不屈的歌手,一生都在為抗金復國高歌。然而朝廷始終讓他担任著一些閑職,將他從江西調到湖北,期間還召回杭州做了一段大理少卿,讓他失去了一個又一個抗金北伐的機會。

rn

       淳熙六年春(1179年),辛棄疾又接到調令,從湖北調往湖南。離前線更遠了,辛棄疾痛苦萬分,失望郁悶,在同僚置酒餞行之際,他筆走龍蛇,淚灑宣紙,寫下這首纏綿悱惻的《摸魚兒》。

rn

      雖然郁郁不得志,但每到一處,辛棄疾總能有所作為。來到湖南后,他結合當地情況,挑選精兵強將,組建了一支英勇威武的“飛虎軍”。有人誣告辛棄疾浪費錢財,朝廷下金牌詔令他停止組建。這時“飛虎軍”的軍營即將完工,只是缺瓦,辛棄疾就把金牌藏起來,下令所轄居民每戶上交幾片瓦,終于艱難地完成了“飛虎軍”的組建工作。此后許多年間,“飛虎軍”都是當地最精銳的一支軍隊,成為維護湖南政局的軍事支柱。

rn

    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辛棄疾離開湖南,調任隆興府知府兼江南西路安撫使。當時恰逢旱災,糧價飛漲。辛棄疾到任后,立刻宣布如果有人囤積糧食,搞投機倒把,就地問斬。他還緊急從外地買入糧食,救濟災民,一個月內就穩定了糧價。

rn

      可惜的是,辛棄疾的這些行為觸及了一些人的利益,沒過多久,就有人彈劾他“殺人如草芥,用錢如泥沙”,說他“奸貪兇暴”、“惟嗜殺戮”。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辛棄疾連閑職也干不了了,他退居江西上饒帶湖,過了十年恬靜自然的隱居生活。

rn

       淳樸寧靜的農村生活讓辛棄疾的心靈得到慰藉,他舔干傷口,取號“稼軒居士”,學習陶淵明寄情田園,留戀山水。

rn

     1191年,在江西上饒閑居了十年的辛棄疾終于再度被朝廷啟用,出任福建安撫使。福建有著很長的海岸線,辛棄疾到任后,便擴軍備戰,籌建海防。但他的一系列措施再次招來既得利益者的不滿,沒過多久,就被人誣為“殘酷貪饕”,再度遭彈劾罷官。由于帶湖的住宅不幸失火被毀,辛棄疾便把家遷到鉛山瓢泉,再次過起了閑居生活。

rn

      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讓辛棄疾心灰意冷,他在瓢泉栽花種樹,試圖忘記過去的一切,讓時間抹平心中的傷痛。

rn

      公元1203年,韓侂胄做了宰相。這時,蒙古已崛起,金日益衰敗。韓侂胄為了在朝中樹立威信,企圖以出兵北伐來鞏固自己的地位,便想到了辛棄疾這面旗幟,任命他為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第二年,辛棄疾又調任鎮江知府。

rn

    鎮江處在抗金前線,歷史上是無數英雄建功立業之地。三國時期,孫權十九歲就繼承父兄基業,統率東吳大軍,在此坐鎮。他不畏強敵,戰斗不息,以區區江東之地,抗衡魏蜀,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連一代裊雄曹操都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的由衷贊嘆。

rn

    然而,當今大宋人才凋零,缺少孫權這樣霸氣十足的英雄,鎮江一帶的防務接近荒廢。辛棄疾清楚地意識到自身處境的艱難,他懷著復雜的心情登臨京口(鎮江)東北的北固亭,俯瞰長江,借古諷今,寫下了《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rn

        辛棄疾雖然力主抗金,但主張的是有策略的進攻,他籌集了許多錢財,為軍士置備盔甲武器,并收集北方金人的情報,積極為北伐作準備。他還履次向韓侂胄提出建議,希望做好充足的準備,把用兵大計委托給元老重臣,自己愿意以垂暮之年,挑起這副重担。

rn

        然而,韓侂胄只是一個玩弄權術的小人,他剛愎自用,輕敵冒進,不僅對辛棄疾的建議置之不理,并且產生了反感情緒,有人彈劾辛棄疾“奸贓狼藉”,韓侂胄趁機罷免了辛棄疾。1205年秋天,身心俱疲的辛棄疾帶著失望,重新回到了故宅閑居。

rn

      開禧二年(1206年)五月,南宋下詔伐金,由于準備不足而全線潰敗,只得再次屈辱地向金求和。金人提出必須以韓侂胄的人頭作為議和條件,韓侂胄大怒,準備再次對金用兵,就又想到了辛棄疾,任命他為兵部侍郎。但辛棄疾在得知宋軍大敗、損失慘重后,悲憤交加,一病不起。

rn

       辛棄疾躺在病床上,看了韓侂胄發來的任命詔書,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仰天悲嘆,上奏請辭。韓侂胄收到辛棄疾的請辭信,以為他嫌官職太小,繼續進封辛棄疾的官職。然而詔書還沒送到辛棄疾手中,公元1207年9月,壯志未酬的抗金義士、一代詞人的辛棄疾便在鉛山故居高呼“殺賊!殺賊……”,含恨而終。

rn

       5、辛棄疾的一生是奮發激昂,抗戰愛國的一生,也是英雄末路,郁悶失意的一生。他的悲劇是整個時代的悲劇,腐朽沒落的南宋王朝無情地碾碎了他的英雄夢想,幸虧還有一支筆,能讓他抒懷。他將壯志難酬的悲憤、英雄失路的惆悵融入詞中,那一首首“大聲鞺鞳,小聲鏗鏘,橫絕六合,掃空萬古”的佳作,是稼軒詞的主旋律。沒有稼軒詞,整個兩宋詞壇都會黯然失色。

rn

       同為豪放詞,辛詞和蘇詞都是以境界闊大、感情豪爽著稱,但蘇軾以詩為詞,曠達中有淡雅,稼軒則以文入詞,少了蘇詞的瀟灑豁達,多了英雄的豪壯激昂。稼軒詞意象闊大,感情濃烈,氣魄恢宏,震撼人心。王國維說:“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

rn

    辛棄疾留下了六百多首詞,是兩宋存詞最多的詞人。他進一步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將一切可寫之事都引入詞作,“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同時,辛詞中大量使用散文句式,口語也用得靈動,風格多樣,熔鑄百家,形成了沉郁悲壯的主體風格,也留下了《青玉案(元夕)》這樣的婉約佳作。

rn

       辛棄疾唱出了南宋詞壇的最強音,他用刀劍作詞,用生命輝煌,形成了雄渾豪放的“稼軒體”。在他的影響下,出現了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等一些風格與他相近的詞人,人們稱他們為“辛派詞人”。

rn

       6、辛棄疾的詞本以沉雄豪放見長,這里選的這首卻很清麗,足見偉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鷓鴣天》寫的是早春鄉村景象。作者前后閑居江南農村達二十年之久,故熟諳村居生活,關心農民勤苦,寫景純用白描,語言通俗流暢,風格清新樸素,但景中含情,寧靜閑適中有濃郁的村野之趣。

rn

      7、詞的上片用白描手法細膩地描繪了一派充滿詩情畫意的農村景象:田頭的桑樹冒出了嫩芽,鄰居家的幼蠶已經孵化出來了。平坦的小山坡上長滿了嫩嫩的綠草,一頭小黃牛正在那兒歡快地鳴叫。夕陽西下,點點余輝灑滿了略帶春寒的樹林。幾只烏鴉在林空盤旋飛翔,尋找棲息的樹丫……   多么生動細膩,多么富于生活氣息的鄉村暮春之景!

rn

          這里,詞人敏銳地捕捉到柔桑、蠶種、細草、黃犢這些充滿生機活力,欣欣向榮的事物,將農村生機盎然、恬適美好的鄉土韻味刻畫得入木三分。盡管“斜日”殘照,“寒林”聳立,“暮鴉”徘徊,卻絲毫不顯蕭瑟之意。在詞人獨具匠心的構思下,這些或繁盛、或蕭瑟的景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全詞深深浸入一種濃郁的田園氣息,生動逼真,清新怡人。一個“點”字更是出神入化地襯出這派景致的詩情畫意,也道出了詩人輕松愉快,熱愛鄉土的情懷。

rn

       8、詞的下片仍舊在寫景。比起上片的細致描摹,下片顯得粗略跌宕,頗顯豪邁之氣。看,“山遠近,路橫斜”,遠近群山連綿,眼前道路縱橫曲折。此處似乎是信手拈來之句,其實不然!君不見詞人正悠閑地漫步山間,樂此不彼地欣賞美景嗎?此句所得稼軒之閑情逸致不正與陶潛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有異曲同工之妙嗎?   醉翁曰:“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眼前盛景正佳,豈能無酒。于是“青旗沽酒有人家”,以酒助興。   酒到酣處,自然遐想萬千,不免自傷身世。想自己一生忠君愛國,憂國憂民,主張收復中原,統一國土,卻屢受排擠打擊,報國無門。又憶當年在朝廷上作官,雖然富貴無極,榮華無上,但是卻百般顧忌,經常担驚受怕,活得疲憊不堪。如今蟄居帶湖,無名無利,卻心胸坦蕩,無拘無束。

rn

        由此,詩人想起了城中嬌弱的桃李花,她們“愁風雨”之境,不正象征自己當年的境況嗎?又想到如今看到的“溪頭薺菜花”,她們雖然生活在山野間,卻生命力頑強,不怕風吹雨打,自由自在。這不正好比自己現在的樣子嗎?   如此一番聯想,詞人的心境一下子豁然開朗。他自慰自勵:雖然被讒罷官,也要用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態度處世,如范仲淹所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rn

        9、 這首寫農村風光的詞,看上去好象是隨意下筆,但細細體會,便感覺情味盎然,意蘊深厚上闋頭二句在描寫桑樹抽芽蠶卵開始孵化時,用了一個破字非常傳神地寫出了桑葉在春風的催動下,逐漸萌發膨脹,終于撐破了原來包在桑芽上的透明薄膜破字不僅有動態,而且似乎能讓人感到桑芽萌發的力量和速度第三句平崗細草鳴黃犢平崗細草和黃犢是相互關聯的,黃犢在牛欄里關了一冬,當放牧在平坡上時被乍見春草,歡快無比鳴雖寫聲音,但可以讓人想見黃犢吃草時的悠閑,神態第四句中的斜日寒林暮鴉按說會構成一片衰颯景象,但由于用了一個動詞點字,卻使情調發生了變化點狀烏鴉或飛或棲,有如一團墨點,這是確切的寫實,早春的寒林沒有樹葉,所以黑色的烏鴉,在林中歷歷可見,故曰點這不得不使人想到馬致遠天凈沙的警句枯藤老樹昏鴉兩相比較,給人的感受很不相同,馬致遠是在低沉地哀吟,而作者卻是在欣賞一幅天然的圖畫 。

rn

       下闋則將鏡頭拉遠,進而涉及人事山遠近,路橫斜,一筆就將視線拉開了,在山區這種路成為村落與村落之間聯系的紐帶,也成為與外面世界聯系的橋梁,生活在山間的人們,時常覺得那路會給他們帶來新的東西,所以詞人對眼前蜿蜒于山間的路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青旗沽酒有人家,橫斜的路,去向不止一處,但詞人的注意力卻集中在有青旗標志的酒家上山村酒店,這是很有特色的一處地方風景詞人在一首丑奴兒近中就寫過:青旗賣酒,山那畔別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無事過這一夏只寫出酒家青旗,意思便不言而喻了,一個有字透露出詞人欣喜的心情 。

rn

      眼前的農村美景使他悟出了一種道理,在結尾兩句中翻出了新意: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那散見在田野溪邊的薺萊花,繁密而又顯眼,像天上的群星,一朵接一朵地迎著風雨開放,生命力是那樣頑強,好像春天是屬于它們的相反城中的桃李則憂風愁雨,春意闌珊這兩句,上句宕開,借城中桃李憔悴傷殘的景象為下句作襯,雖只點桃李而可以使人自然聯想到城中的人事;末句則收歸眼前現境,在字穩重而有力,顯然帶有強調的意味 。

rn

    10、辛棄疾是一位忠義之士,處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擄去了徽、欽二帝,還在節節進逼的情勢之下,他想圖恢復,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憒無能,茍且偷安者,叫他一籌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這種心情成了他的許多詞的基本情調。這首詞實際上也還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點暮鴉”句已透露了一點消息,到了“桃李愁風雨”句便把大好錦繡河山竟然如此殘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現出來了。從前詩人詞人每逢有難言之隱,總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說出來。辛詞凡是說到風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進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魚兒》里的“更能消、幾番風雨,匆匆春又歸去。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以及《祝英臺近》里的“怕上層樓,十日九風雨。斷腸片片飛紅,都無人管,更誰勸,啼鶯聲住。”這里的“城中桃李愁風雨”也還是慨嘆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rn
rn

  從此,我們也可以看出詩詞中反襯的道理,反襯就是欲擒先縱。從愉快的景象說起,轉到悲苦的心境,這樣互相襯托,悲苦的就更顯得悲苦。前人談辛詞往往用“沉痛”兩字,他的沉痛就在這種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頭薺菜花”句可以見出辛棄疾對南宋偏安局面還寄托很大的希望。這希望是由作者在鄉村中看到的勞動人民從事農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說明“詩可以怨”(訴苦),下句說明“詩可以興”(鼓舞興起)。把這兩句詩的滋味細嚼出來了,就會體會到詩詞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盡而意無窮是什么意思。(朱光潛)

rn

      11、 這首詞通過寫景和抒情,表達了作者在罷官鄉居期間對農村生活的欣賞流連和對城市上層社會的鄙棄,并由此把詞的思想意義向縱深方向拓展。薺菜花的花瓣碎小,顏色也不鮮艷,只有濃郁的香味,在城市人眼里,一般是算不上什么花的,作者卻偏偏熱情地贊美,除此之外,引起作者注意并捕捉到的,還有桑芽、幼蠶、細草、黃犢等等,多半是新鮮的、富有生命力的事物。這些,連同那出現在畫面上的山村茅店的酒旗,都體現了一種健康的審美觀。詞中關于“城中桃李”和“溪頭薺菜花”的對比,還含有對生活的哲理性的思考,薺菜花不怕風雨,占有春光,在它身上仿佛體現了一種人格精神。

rn

        聯系作者篇首的目注“代人賦”,當時很可能是朋輩中有人為作者罷官后的生活担憂,因而詞人便風趣地以代友人填詞的方式回答對方,一方面借薺菜花的形象自我寫照,一方面又隱隱流露出自己不做愁風雨的城中桃李,而做堅強的薺菜花,以此與友人共勉。這首詞把深刻的思想乃至哲理,與新鮮生動的藝術形象有機地結合起來,給人多方面的啟迪。

rn

     12、辛棄疾的詞風豐富多彩:有慷慨激昂的愛國精神的抒發;有淳樸寧靜的農村生活的吟詠;也有湖光山色的描繪。這首《鷓鴣天》是他農村詞中的佳作。整首詞洋溢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和勃勃的生機,意味深長地表達了詞人豁達開闊的胸懷,也流露了詞人對鄉村生活的深深熱愛之情!

rn

       清新秀麗的筆調,活潑靈動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生機盎然的農村初春風景畫。城中的桃李憂風愁雨,春意闌珊,而散見在田野溪邊的薺萊花,生命力卻是那樣頑強,在風雨中一朵接一朵競相開放,占盡春光。

rn

      





 



rn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6:37

[新一篇]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舊一篇]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