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2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rn

          [譯文]  總是因為浮云遮住了太陽,望不見京都長安多么使人憂愁。

rn

          [出典]  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rn

       注:

rn

        1、原文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rn

        2、 注釋:
  ①鳳凰臺:故址在南京鳳凰山上。相傳劉宋元嘉年間有異鳥集于山,被看作鳳凰,遂筑此臺。②吳宮:三國時孫吳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建有太初、昭明二宮。③衣冠:指王公貴族。④三山:山名,在今江寧縣西南,因三峰并列,南北相連而得名。⑤二水中分白鷺洲:秦淮河流經南京匯入長江,因白鷺洲橫其間而江水分為二支。白鷺洲:古洲名,為江邊沙洲,因多聚白鷺而得名。⑥浮云蔽日:比喻讒臣當道,障蔽賢良。

rn

        3、譯文  鳳凰臺上曾經有鳳凰鳥來這里游憩,而今鳳凰鳥已經飛走了,只留下這座空臺,伴著江水,仍徑自東流不停。

rn

  當年華麗的吳王宮殿,及宮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沒在荒涼幽僻的小徑中,晉代的達官顯貴們,就算曾經有過輝煌的功業,如今也長眠于古墳中,化為一抔黃土。 

rn

    我站在臺上,看著遠處的三山,依然聳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把秦淮河隔成兩條水道。  天上的浮云隨風飄蕩,有時把太陽遮住,使我看不見長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憂愁。

rn

       4、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嫌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伏美。“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時代,鳳凰是一種祥瑞。當年鳳凰來游象征著王朝的興盛;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只有長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著,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rn

     5、三四句就“鳳去臺空”這一層意思進一步發揮。三國時的吳和后來的東晉都建都于金陵。詩人感慨萬分地說,吳國昔日繁華的宮廷已經荒蕪,東晉的一代風流人物也早已進入墳墓。那一時的烜赫,在歷史上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呢!

rn

      6、詩人沒有讓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盡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長江邊上,三峰并列,南北相連。陸游《入蜀記》云:“三山,自石頭及鳳凰山望之,杳杳有無中耳。及過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陸游所說的“杳杳有無中”正好注釋“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隱半現、若隱若現的景象寫得恰到好處。“白鷺洲”,在金陵西長江中,把長江分割成兩道,所以說“二水中分白鷺洲”。這兩句詩氣象壯麗,對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rn

     7、“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著深意。長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陸賈《新語·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賢,猶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這兩句詩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圍,而自己報國無門,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見長安”暗點詩題的“登”字,觸境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

rn

     8、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rn

     9、“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在此遨游翔集;如今鳳去臺空,六朝的繁華也一去不復返了,唯有長江水日夜不停地奔流著。

rn

     10、“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昔日東吳時代的繁華宮廷已經荒蕪,宮苑里的雜草埋沒了幽僻的小路;晉代的名門望族及歷史上的一切英雄人物也只是一時的顯赫,他們早已進入了歷史的墳墓,也沒有留下了什么有價值的東西。

rn

      11、“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高聳的三山遠隔云煙,茫茫蒼蒼,若隱若現,如矗立在青天之外;白鷺洲位于江中,把秦淮河分割成兩條支流。

rn

      12、“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只是那些悠悠浮云,有時總是遮蔽太陽的光輝;登高不見長安城,怎么不讓人內心沉痛憂郁。

rn

      13、“總有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反向立意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rn

      14、相傳李白很欣賞崔顥《黃鶴樓》詩,欲擬之較勝負,乃作《登金陵鳳凰臺》詩。《苕溪漁隱叢話》、《唐詩紀事》都有類似的記載,或許可信。此詩與崔詩工力悉敵,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說:“格律氣勢,未易甲乙。”在用韻上,二詩都是意到其間,天然成韻。語言也流暢自然,不事雕飾,瀟灑清麗。作為登臨吊古之作,李詩更有自己的特點,它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把歷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詩人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懷抱,意旨尤為深遠。

rn

                   (本文主要參考百度)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7:12

[新一篇] 怪來一夜蛙聲歇,又作東風十日寒。

[舊一篇] 悠悠蒼天!曷其有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