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深度觀察清末民初精神脈絡 >>> | 簡體 傳統 |
1975年4月5日23點50分,蔣介石在士林官邸溘然長逝。蔣氏經營臺灣多年,其生前死后都有不少民間傳說。他去世那天的清晨,臺灣由臺北到高雄,全島突然雷電交加,大雨傾盆注下。筆者系1967年出生,當時年幼,但對那夜將孩童從睡夢中驚醒的雷電霹靂聲記憶猶新。民間輿論咸認天有異象,必有大事。
果不其然。第二天早上就傳出蔣逝世消息,各報頭版均刊出蔣介石遺照。12小時內,嚴家淦宣誓繼任“總統”,“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辭呈獲慰留,嚴家淦屬過渡性質,黨政軍實權牢牢由蔣經國掌握,臺灣進入小蔣的新權力時代。
蔣介石去世后,電視臺一連四天只播放他的生平事跡及國葬相關新聞;娛樂場所停止營業一個月,沒有人敢打牌、打高爾夫;全島沉浸在莊嚴肅穆的追悼氣氛中。
4月7日,蔣介石靈柩由士林官邸移靈榮民總醫院;4月9日再移靈至國父紀念館,供民眾瞻仰遺容;4月16日奉厝慈湖。整個治喪過程警戒森嚴,沿途遍設香案恭迎靈車,街頭巷口,懸掛無數白紗挽幛,宛如國殤。
蔣介石奉厝慈湖
9日上午11時30分,蔣氏移靈國父紀念館前,治喪委員會先在榮民總醫院舉行移靈典禮。由嚴家淦主祭,張群、何應欽、陳立夫、王云五、黃少谷、谷正綱、薛岳等21位治喪大員陪祭;總統府資政、參軍長、各部會首長、一級上將、各軍種總司令、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與祭。
榮總靈堂正中央懸掛著蔣的遺像,四周以白色菊花圍繞。供桌上方是一個“奠”字,白燭高照,兩旁鋪滿菊花。五個用素色菊花織成的十字架擺在正前方,正中的一個是蔣夫人宋美齡敬挽的。
移靈典禮在哀樂聲中開始,嚴“總統”獻花致敬,全體與祭人員俯首默哀。孝子“行政院長”蔣經國,和蔣緯國將軍同他們的家屬侍立靈堂兩旁,含淚答禮。
行禮之后,主祭人員靜侍兩側,恭奉移靈。12時正,蔣的靈櫬由十位侍衛人員護抬,登上扎滿鮮花的靈車,蔣經國及蔣緯國攙扶著蔣夫人隨后恭奉。靈櫬為古銅色,上面安放著素菊十字架,兩側扎以素色緞帶,由孝孫蔣孝武、蔣孝勇扶持。嚴家淦及治喪大員等均目送靈櫬登上靈車。
靈車在哀樂聲中以及三軍儀仗隊的前導下,緩緩離開榮民總醫院。車隊前有24位憲兵摩托車開道,接著是哀樂隊及儀仗隊的車輛,兩輛警車在靈車旁護衛。嚴家淦、治喪大員等護靈人員的車隊,蔣夫人宋美齡、蔣經國、蔣緯國等孝家親屬的座車,均恭奉靈車前往國父紀念館。
下午1時05分,靈車駛入國父紀念館前廣場。在兩名護靈軍官開道下,靈櫬緩緩抬進國父紀念館靈堂。靈堂以蒼松翠柏、白花素菊布置而成,四周豎立88根蠟燭,中央供奉蔣介石巨幅遺像與遺囑,并有陸海空軍官護衛。
1時25分,蔣介石生前侍衛打開靈櫬古銅色的蓋板。里面是一層玻璃,放著白色的緞帶,蔣身穿黑色馬褂、藍色長袍,胸前佩帶著采玉大勛章,左右兩邊佩帶著國光勛章和青天白日勛章,遺容安詳。
靈櫬打開后,蔣經國扶著蔣夫人,及孝家親屬,步上靈堂禮臺,向蔣公遺容行鞠躬禮,并瞻仰遺容。接著由嚴“總統”率領文武官員,向蔣公敬禮,并依序上前,瞻仰蔣公遺容。全場哀慟,許多人流下眼淚,不能自已。
政府宣布,10日起民眾可以自由前往國父紀念館靈堂瞻仰遺容,為期四天。共有多達250萬人每天排行列長達數公里,不分晝夜,無懼烈日風雨,或頂禮膜拜或哀號慟哭,令人動容。
4月16日上午9時,蔣介石靈柩在21響喪炮中起靈,前往奉厝地點桃園大溪慈湖。當時為了讓靈車順利抵達桃園,還提早啟用三重至桃園段的高速公路。從國父紀念館到大溪慈湖,沿途掛滿國旗和黃白菊花相間的花圈,還有藍底白字的巨大牌樓,上書“敬悼總統蔣公之喪”,路祭團體無數,許多民眾跪拜痛哭。
現在,大溪慈湖不但是蔣介石全臺銅像的最終安身之所,也是大陸觀光客最想到訪的去處之一。蔣氏辭世后,由臺北市建筑投資公會理事長殷之浩在第一時間領銜捐建的中正紀念堂,也成為臺灣著名景點。
兩蔣遺體防腐處理
1988年1月13日下午1時50分,蔣經國在午睡中突發胃腸嚴重出血,陷入休克狀態,不久便撒手人寰。新聞局在4小時后公布蔣經國辭世消息,晚上9點,李登輝宣誓就職繼任“總統”。
1月22日蔣經國遺體由榮民總醫院移靈圓山忠烈祠,供民眾瞻仰憑吊。當天上午,在榮總懷遠堂舉行移靈大典,由剛剛接任“總統”大位的李登輝主祭,很多人不會忘記,他出現在電視中哽咽含淚的畫面。蔣方良女士坐著輪椅,與長女、公子、蔣緯國將軍以及其他家屬穿著黑色孝服,分列靈堂兩側,含淚答禮。
靈車以黃白素菊綴飾,車頭上方為黃菊飾成的十字、車前正中為中華民國國徽,車旁兩列白紼隨風飄揚。在古銅色的靈櫬內,蔣經國遺容安詳,與其父一樣,都穿著黑色長袍馬褂,佩戴采玉大勛章。
靈車以二十公里時速緩緩行進。移靈途中,民眾沿路路祭哀悼。《聯合報》報道說:“在萬人夾道迎靈路祭下,壯觀肅穆的場面,留給國人永難忘懷的印象。”
9點45分,靈車進入忠烈祠。10時正,李登輝在忠烈祠主持安靈大典。靈堂上懸掛蔣經國的巨幅遺像和遺囑,兩邊排列國旗、黨旗及一對白色巨型蠟燭,整個靈堂以白、黃、藍三色裝飾,高大龍柏分列兩旁,素菊綴成花山,氣氛莊嚴而肅穆。
隨后舉行家祭,經國先生的家屬們下跪,向蔣經國靈櫬行三叩首禮。文武官員、首長、民意代表及所有護靈、迎靈人員,依序走進靈堂向經國先生靈櫬行禮,瞻仰遺容。
蔣經國停靈忠烈祠后,每日定時開放民眾瞻仰。臺北市政府并有“瞻仰專車”免費服務民眾,至29日共有120萬民眾前往瞻仰。
1月30日舉行蔣經國奉厝大典,蔣方良率孝文、孝章、孝武、孝勇做最后訣別,蔣孝文依古禮,以孝子身份三叩首行禮。前往桃園大溪頭寮的沿途,上百萬民眾沿路致哀,全臺民眾大多停止工作,火車、巴士全部停駛,全臺寺廟、教堂鐘鼓齊鳴,向蔣經國做最后的敬禮。
兩蔣逝世,雖未引用1948年修訂的《國葬法》,移靈、奉厝儀式卻相當于“國葬”規格。遵兩人生前遺囑,其棺木分別暫厝于桃園大溪慈湖及頭寮靈寢,待機回葬大陸,但因為兩岸政治疏離,迄今尚未下葬。
兩蔣遺體暫厝桃園大溪,遺體都經防腐處理,置于密閉銅棺,并抽空內部空氣。當年為兩蔣處理遺體防腐的是計天才和雷啟忠兩位老師傅。計天才的防腐技術是向德國人學來,再傳授給雷啟忠,兩人來臺前都在上海殯儀館工作,后來臺北市政府成立殯葬處,兩人相繼加入。因為他二人技術較好,所以1975年蔣介石的遺體防腐由計天才負責;1988年蔣經國的遺體防腐,則由雷啟忠負責。
雷啟忠的嫡傳弟子田幸發回憶說,計天才的防腐技術比較傳統,是先在人體打四個洞,然后將福爾馬林灌進點滴桶,讓福爾馬林順著管子流進人體;后來雷啟忠改用馬達將福爾馬林打進人體,只在遺體上打兩個洞。
當年任職于臺北市第二殯儀館的吳興華,曾幫雷啟忠給蔣經國遺體做防腐處理。他說,警衛非常森嚴,幾乎是“一個口令一個動作”,他除了化妝工作外,不敢多看也不敢多說。
奉安風波與臺灣“去蔣化”
2004年7月,蔣家后人達成共識,改變過去等國家統一后再把蔣介石、蔣經國靈柩安葬大陸的計劃,向政府申請依“國葬”禮遇,把兩蔣靈柩下葬于臺灣五指山軍人公墓。
這是兩蔣過世多年之后,“國葬”議題再次抬到臺面,引起各方矚目。體諒蔣家后人的諸多考慮以及華人“入土為安”的民情風俗,當時執政的民進黨政府初步決定2005年4月5日蔣介石30年忌日,為兩蔣移靈“奉安”之日。陳水扁透過其“公共事務室”表示,已指示相關部門要“尊重家屬意愿,并依《國葬法》妥慎辦理”。“行政院”表示,將遵照陳水扁的指示,“將移靈奉安大事辦得非常隆重與尊崇。”
綠營政治人物之所以一面倒地支持兩蔣移靈奉安,主要是認為蔣家此舉,有“認同臺灣這塊土地”的意味。時任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的柯建銘說,蔣經國曾說過自己是臺灣人,兩蔣移靈五指山公墓代表入土為安,黨團給予正面肯定與尊重。同屬泛綠陣營的臺聯對此更是高度肯定,并吁今后蔣家人代代都能視臺灣為故鄉,認同本土主流價值,實踐蔣經國“也是臺灣人”的宣示。
但就在這一片肯定之聲中,各方就奉安大典的“規格”和“定位”問題出現爭議。《國葬法》于1930年制訂,1948年條文修正后增訂為十二條,依《國葬法》規定,國葬應由“行政院”會議通過決議,且墓園應設于首都,國葬日并應降半旗致哀。民進黨主政之下的內政部官員指出,兩蔣移靈應側重在典禮及過程的隆重尊崇,而非拘泥在是否適用《國葬法》。“如果家屬堅持必須依照《國葬法》所有規定辦理,現階段除非修法,否則適用上會有困難。”
但是與“領袖”淵源很深的軍方,支持國葬。“國防部”在消息見報后即邀集“總統府”、“行政院”、“內政部”、“外交部”等單位會議,討論兩蔣移靈奉安事,以及國葬典禮與造墓經費需求等事宜。
“國防部”說明,依《國葬法》規定,中華民國國民有特殊勛勞或偉大貢獻者,逝世后得依該法辦理國葬,“先總統蔣公”與“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均曾是“國家元首”,也是三軍統帥,曾獲國光、青天白日勛章,依法亦得申請安葬于國軍示范公墓特勛區,因此,蔣氏家屬向“國防部”提出申請,“國防部”依程序向“總統”呈報,并無疑義。由于是“國葬”,須由“總統”指派要員負責辦理,并由“內政部”依法籌組國葬辦事處統籌辦理,“國防部”在辦事處未設前,為順利執行移靈安厝任務,將于擬定具體實施計劃后,報請“行政院”轉呈“總統”核定。
2005年元月,“內政部”發出消息稱兩蔣移靈計劃已初步草擬完成,移靈奉安典禮預定同年7月舉行。墓園工程已完成招標作業,預定6月就會完工。2004年12月中旬,蔣經國遺孀蔣方良女士故世,期間各方再度討論兩蔣移靈事,軍方對外宣稱,由“國防部”規劃的兩蔣墓園已保留兩穴位,蔣經國夫婦可以同墓安息。
就在各項工作有序展開時,兩蔣移靈奉安大典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短短兩年內,陳水扁對蔣家態度大逆轉。2007年2月,時任民進黨主席的游錫拋出撤除慈湖憲衛兵議題。在他提案下,民進黨中常會通過推動行政真相報告、去除獨裁統治遺緒等決議,啟動“去蔣化”的政治大動作。當政者一次又一次地將涉及兩蔣,特別是老蔣的事件、史料、景點,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除、消滅、破壞。
在這一波“去蔣化”大潮中,全臺無數老蔣銅像被撤除,就連中正紀念堂上“大中至正”的牌匾,卸下后再也掛不上去了。最終,慈湖和頭寮兩蔣靈寢的衛兵一度撤崗,冷冷清清乏人問津,直到2008年4月慈湖靈寢才重新開放。
在這期間,陳水扁更是痛批蔣家對移靈一事態度反復。他說,2004年,蔣家希望兩蔣移靈至臺北縣五指山國軍公墓,國家浪費三千萬元完成新墓園,后來又編列四千萬元遷葬預算,蔣家現在卻說不要了,還說兩蔣遺愿是要回大陸安葬,根本是把政府與人民當“肖仔”。
陳水扁指出,蔣介石是世界排名第四的獨裁者,殺人逾千,臺灣蓋廟拜他,根本是對民主的污辱。兩蔣靈寢在桃園大溪慈湖,一年花費七千萬元,“兩個人沒事躺在那里,那么大一個門,花三千萬不就是白花的。”這雖然都是阿扁在助選時的選舉語言,但一字一句痛擊要害。
現在,兩蔣靈寢重新開放,游人如織。五指山上,依然只有“故總統”嚴家淦及夫人之墓。當時為此議題痛批蔣家的陳水扁,身陷大牢之中;而提案“鞭蔣”的游錫,也無緣眼下最熱的“總統”大選,兩蔣地下有知,怕也唏噓!
《鳳凰周刊》2012年1期 《鳳凰周刊》 王彥晨
綜合 2022-01-09 19:04:5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