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譯文]  朝西北遙望京城,可惜無數山遮擋了視線。

   [出典]    南宋 辛棄疾   《菩薩蠻》

   注:

   1、《菩薩蠻》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gū)。

   2、注釋:

      郁孤臺:在今江西贛州市西南。

      清江:這里指贛江。

      行人:被金兵騷擾流離失所的人。

      長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開封市)。這兩句說:抬頭向西北遠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萬千山嶺擋住了。

      愁余:我正發愁。

      鷓鴣:鳥名,叫聲悲切,聽時像在說“行不得也”,也借此指恢復中原之事行不得。

 

 

      3、 譯文1:

    郁孤臺下滔滔江水中,曾經有過多少的眼淚。朝西北遙望京城,可惜無數山遮擋了視線。

    青山又怎能遮擋,浩浩江水終將會東流。黃昏我正在發愁時,聽見鷓鴣在深山中哀啼。

    譯文2:

    郁孤臺下奔涌著贛江水,中間流淌著多少亂離災民的血淚。向西北遙望著汴京都,可憐無數的青山將視線遮住。

    大江滔滔呵,青山遮也遮不住,畢竟是東流赴海無可攔阻。然而江上正暮色蒼茫使我愁苦,從群山深處聽到鳴叫的鷓鴣。 

    譯文3:

    郁孤臺下這贛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見到無數的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浩浩江水終究向東流去。江邊日晚我正滿懷憂愁,聽到深山傳來凄涼的鷓鴣聲。

 

 

    4、辛棄疾生平見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王國維說:“幼安之侍處,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強烈的愛國情懷正是辛棄疾“性情”之所在。歸根結底,他譏評朝權勉勵友人,都是因為秉持著一顆拳拳愛國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詞人驅詞用典,不失當行本色,全在意氣平心之間,全詞讀來鏗鏘有聲,清切感人。

  辛棄疾的這種強烈愛國之情是伴隨著強烈的批判而存在的,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正是因為朝廷腐朽勢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撓,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壓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為國家大事出謀劃策、傾盡全力就越是與那些茍安勢力相沖突、相齟齬。所以,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憂憤與不平和對朝中投降派偏安誤國的諷刺和鞭笞,與抗金北伐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交織在一起,共同構成了辛棄疾愛國情懷的體現。

  宋末劉辰翁高度評價辛對古代語言的提煉與豐富之功: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豈與群兒雌聲學語較工拙;然猶未至用經用史,牽《雅頌》入鄭衛也。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漫,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悲茄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及暇。詞至此亦足矣。

   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歷城)人。這樣短短的一句話絕不足以做辛棄疾的人生履歷。我個人以為,在中國古代眾多詩家學者中,他的一生最為轟轟烈烈。從小生活在金兵占領區的他,受到了祖父洗雪國恥的教育,也親眼目睹了民不聊生的社會苦難。他痛恨戰爭,卻又不得不以自己的參戰來尋求民族爭端的解決。身形魁偉的他在戰場上驍勇披靡,卻受到了小人的排擠,不得重用。這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就像當年的放翁一樣,有志不能伸。幸而,辛棄疾不是個只曉沖鋒陷陣的武夫,上天剝奪了他成就功業的機會,卻開辟了另一個天地任他揮灑。手握巨筆的他照樣呼風喚雨,涂抹人生。

 

 

    5、 此詞作于淳熙三年(1176),時作者正在江西贛州任上。造口在萬安縣西南。作者登臺望遠,“借水怨山”,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

    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興亡之感。起首含兩地名,深有寄寓。郁孤臺為唐虔州刺史李勉所建,他曾登臺西望長安。而自己呢?哪有“長安”可望!一可悲。當年金兵追隆裕,受難的百姓成千上萬過贛江,傷心淚匯成無底的河;至今失地未收。二可悲。“西北”二句,“飄逸中亦深練。”它借景抒情,借嘆息北望京城被阻隔,暗喻恢復無望。“可嘆”中有無限悲憤

    下片抒愁苦與不滿之情。“青山”二句是寫眼前所見,“畢竟”正是自然的規律,這里借水怨山有所暗喻:江水能沖破重重阻隔曲折而終于東去,而自己卻無法掙脫羈留、沖破壓抑而撇于一隅,豈不令人煩惱。最后以鷓鴣聲增添詩人沮喪情緒,愁上加愁,益見詩人愛國情懷。全詞對朝廷茍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來,不慍不火,蘊藉深沉。手法實為高超

 

 

   6、說也奇怪,每次碰到有極目遠望的體驗時,我都會不自覺的吟出辛棄疾的那兩句詞: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寫得太好了,既磅礴沉郁,又柔腸暗結。最妙就是“可憐”兩字。

 

 

   7、我喜愛詩性的描寫、靈性的張揚、文采的煥然,更需要一種大氣磅礴的大手筆,甚至是縱橫捭闔、上天入地、氣吞八荒的大意象、大思維、大境界,來釋放對蒼天大地的渴望。我渴望去西部,那雄渾粗獷的黃土高原,能給人以強烈的思想沖擊。所謂人間的一切藝術,不過是大自然藝術的副本。我覺得,只有在博大蒼茫的時空中,語言的力度、強度和硬度才能真正釋放思想沖擊的力量。

    童年時讀稼軒詞:“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對他那種欄桿拍遍、扼腕長嘆的悲憤,怎么也不能激發出深刻的感悟,還責怪一個南宋的臣子管前人的國都長安做什么?年歲漸長,我才漸漸理解了這位“揮手起風雨,落筆著華章”的將軍詞人站在鎮江的北固樓上,望著早已淪陷的故都汴京,山河破碎,壯志難酬,欷中自有一種悲壯。從古到今,西京長安一直是黃土高原上的明珠,與我的故鄉東都洛陽平分秋色,甚至更勝一籌:古城墻的垛堞,大雁塔的古磚,碑林里的拓片,還有大唐的朱雀門街,大漢的灞河橋頭,鸛雀臺的金鋪玉戶,華榱璧的未央宮殿……撿起一片破碎的漢瓦,我想喚醒一個逝去的王朝;登上一座傾圮的陵闕,我想閱讀一段歷史的殘章。

    我是思想的負重者。我問蒼天,問厚土,這古老的黃土地曾繁衍過多少哀歌、恨歌、悲歌、壯歌?你看見那位千古佳麗楊貴妃了嗎?先為子妃,后為父妃,榮耶?辱耶?福耶?禍耶?“三千寵愛在一身”,到頭來,卻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用一條白綾結束了如花的生命。歷史有時上演的是啞劇,有時留給后人的是謎語。那堂堂七尺須眉李三郎,不是信誓旦旦“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嗎?青天依舊在,明月可為證!一代天子的山盟海誓經不起聲聲漁陽羯鼓,風吹云飄去,雨打花凋零,當年的《霓裳羽衣舞》化為一曲《玉樹后庭花》。

    一切都風吹云散,時間在這里做巢,只有漢賦與唐詩騎著白馬嗒嗒而來,踏過歲月的殘骸,在黃土高原上馳騁。

    那不是司馬遷嗎?在燭光搖曳的昏黃中,壓抑著滿腔的憂憤,牙齒咬碎了曠世的恥辱,揮筆寫下“無韻之離騷”,成捆的竹簡堆積如山,歷史的影像在竹簡里奔騰跳躍。“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一部《史記》留下“史家之絕唱”。

    那不是司馬相如嗎?他攜著嬌妻卓文君,風塵仆仆從成都趕來,眉梢上落滿巴蜀的秋雨,衣襟上沾著高原的晨霜。卓文君一把琵琶彈奏著幾多悲歡離合?一曲《長門賦》唱盡幾多風流?

    那不是杜甫嗎?離亂八年,一行渾濁的老淚從昏蒙的眸子里流出,他用破舊的衣襟擦著滿臉的縱橫,可是難以抹平那一頁枯皺的歷史:“七分狂喜,三分欷”。他時而凝眉低吟,時而仰天長嘯,劫后的長安青一塊紫一塊,斑駁的傷口還流著血,燃燒的灰燼還冒著縷縷青煙,縱是那“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也難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涼現實。

    還有大唐王室的后裔李賀,他剛從長安郊外的山野歸來,一頭羸弱的毛驢馱著一口袋意象,那意象能吃嗎?枵枵饑腹里是一堆沒有蛋白質沒有維生素更沒有微量元素的絕句,他卻咀嚼得有滋有味。驢蹄叩響寂寞的黃昏,夕陽拖著一個瘦長的身影。

    那數不清的精英,叱咤風云的豪杰,那些能書能劍的一代代風流人物,那些經天緯地的絕世文章,都化作了黃土高原上遠山的肅穆、懸崖的巍峨、斷壁的峭拔、峽谷的幽邃,都成為古都西安皇冠上的綺麗光環。

     常常想,歷史和文學對于我們來說到底算什么?是財富,還是負担?一個不了解自己的時代、民族、歷史和文化,甚至缺乏對人類終極關懷的人,一個不具備神圣莊嚴的歷史滄桑感與憂患意識的人,一個精神思想蒼白、襟度狹窄的人,不可能走出混沌與渾噩,只能在蒙昧的泥潭里掙扎。

    我想去西北,感悟歷史、人生和人類自身命運的力量與莊嚴。 

 

 

    8、東方欲曉,詩人早早醒來。從宦海沉浮中掙脫出來的詩人在渭城作了一次生命深呼吸,繼 續策馬西行。他們走一程,望一程,咸陽已遠,長安更在咸陽外。這是一群中國最優秀的邊塞詩人。他們揮筆舞戈,馳騁關外,“馬蹄經月窟,劍術指樓蘭”,加霜天飛鶚,翼展云端,使雍容華貴風度翩翩的盛唐氣骨昂然。大漠邊關,江山雄奇而壯美。絕域蒼茫,邊風飄飄;大漠孤煙,長河日圓;胡天八月,素裹銀裝;葡萄美酒,曼臉嬌娥……這一切都化作萬縷情思,在詩人的筆端汪洋恣肆,一瀉千里。

  然而,再美的風情和再美的詩篇也解不開詩人那份深埋心底的長安情結。在高高秋月之
下,幽幽羌笛聲中,詩人遙望故園,禁不住淚流滿面。“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渭城依然安靜地坐在那里,它迎來的是遠客,送走的也是遠客。在迎來送往之間,渭城用柳枝和烈酒默默撫慰著一個個失意的靈魂,使聲聲沉重的呼吸暫時變得順暢而清晰,再飄然遠行。一撥一撥的詩人來了又走了,留下憂郁的渭城,成為傷離別的永恒經典。(李鴻) 

 

 

       9、幾百年過去了。時間將多少黑發催成白發,歷史卻像剛剛被輕輕翻過一頁。三國、兩晉、南北朝……古長安的城頭,變換了多少大王旗,夢幻了多少的家國春秋。憑嘆過去,仿佛陣陣驚雷,散散分分,終究抵不住聚合統一的大潮。在經過幾個世紀的分據和等待后,又一個強大的王朝誕生了。唐,一個至今把世界與中國緊緊聯在一起的王朝,是如此的神圣,偉大,神圣得讓后人充滿了猜想,偉大得讓世界只留下贊嘆。貞觀之治,絲綢之路,還有那氣勢恢宏、雄偉壯麗的古都長安,唐王朝以東方特有的神秘和優雅,吸納著來自世界不同的聲音和文明。波斯的駝鈴,歐洲的使臣,非洲大陸的號角,在長安城里呈現別樣的韻致。世界,是如此地貼近中國,而中國,又是如此地雍容睿智。天下歸心,海納百川,佇足回首,除了贊嘆,我們還能說些什么?

  仿佛一縷煙云,十三朝過去了,中華的疆域伴隨著文明的更新,向東,向東,向著陸地不能企及的地方伸展。當大海以無邊的濤聲阻斷了夢想,文明的重心便悄悄轉向海洋。一切似乎那么突然,一切又是那樣自然。每一種文明都有著孕育其成長的土壤,每一次文明的更替都昭示著歷史發展的方向。在歷經13個王朝之后,古都長安的神秘韻致和王朝氣息,伴隨著漸漸西來的海風巨濤,慢慢沉寂。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這是宋人的感嘆,還是后世的驚嘆?在漸漸西沉的落日黃昏里,背負著歷史重負的古長安,沉重得仿佛只剩下嘆息。而當黎明升起,春風吹動古城的風鈴,回望帝國故土,我不禁向著蔚藍的海洋深深呼吸:歷史不僅僅是讓人了解過去,更多的是讓人把握未來。作者:楊美喜 (長沙晚報)

 

 

   10、長安,長安,長治久安,這地名實在招人喜愛。所以,在歷時1100余年的時間里,先后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這里稱皇或稱王。長安,建都年限之早、朝代之多、時間之長,沒有其他任何地方可比。泱泱華夏,風水寶地;天下英雄,干戈逐鹿,做夢都想在這里問鼎諸候,成就霸業。中華民族的脈搏在這里起伏跳動,中國歷史的天空在這里風云變幻。長安,你的承載如此厚重,如此精深。浮生如我,紅塵過客,云天阻隔,千山萬水,淺薄的鴻爪哪怕能在你古老的風塵中留下些許印痕,即便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也是你厚愛與恩賜的緣份了。

  屈指算來,已是2227年光陰,恍然之間,變成眼前這座龐大而熱鬧的土丘。站在喧囂的秦始皇陵前,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天降大任于斯人,少年贏政繼秦王位,站在祖輩和父輩的肩上,廣攬人才,厲行法治,積蓄實力,遠交近攻。他用了26年時間,于公元前221年,終結戰國紛爭,完成統一大業。他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器,修建萬里長城;彼時中國,東至大海,西至甘青高原,南至嶺南,北至河套、陰山、遼東(翦伯贊《中國史剛要》)。這一番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業,引古往今來多少英雄竟折腰! 

    這樣的腥風血雨,長安,在你慣看秋月春風的眼里,是否還能激起一絲漣漪?你古老的神經會不會發出絲絲顫栗?

  在拜訪你的行程中,順著南(京)洛(陽)高速公路,過安徽界首進入河南后,必經項城。項城為袁世凱故里,當年,袁世凱復辟帝制時宣告天下:“今大總統袁世凱進位為帝,并授以國內至大至尊之君權,天許以此位,傳其子孫,以至萬世。”83天之后,袁在四面楚歌聲中一命嗚呼,帝制覆滅,民國再生。

    馬克思說歷史往往會發生驚人相似的一幕第一次是以悲劇形式第二次則是以喜劇形式。歷史的宿命就是這樣幽默。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悲劇也罷,喜劇也罷,話中有詩,詩中有話。長安,你對此最有發言權。趙東升

 

 

   11、我像一片雲,從草樹春花的江南丘陵飄到了千年帝都北國西安。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西安的圖畫以長安的威名印刻在中國歷史的浩繁卷帙,西安的風情以大唐王朝的萬千詩詞浸漫著五千年的文化氣韻,西安的城池以西漢的逼仄兵氣湮沒在劉邦和項羽“斗智斗力”的瀟瀟風雨,西安的黃土以秦統六合縱橫捭闔的雄霸矗立于封建強權的高峰。

  佇立在唐玄奘歷經九九八十一難到西天取經後又回到這里學經誦經的大雁塔上,肅立在歷代帝王慘淡經營建立的所謂“不倒之牆”,萬里長風從歷史的隧道掠過我的耳際,無數精靈恍在眼前飛舞。

 

 

    12、將西安改名為長安。自古以來,中國文人都有“長安情結”,這是他們的精神家園。無論是辛棄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還是李白的“長安不見使人愁”,甚至于馬可·波羅的“東有羅馬,西有長安”,都說明長安已經是一個符號,而西安則只能偏安一隅。

 

 

    13、長安,自古只有那悲愴而不悲觀的晨鐘暮鼓,漠然注視著一次次的江山易主,山河破碎,自己卻只是千年一日地用不變威嚴的音律迎來晨曦,送走明月,在輪回中見證這片黃土地上的喜怒哀怨,滿城風沙。

  長安,自古只有那寂寞而不落拓的輝煌城池,安詳地等待所有的一切在歷史的沉浮中灰飛湮滅。匆匆十三朝,洋洋灑灑幾千年的金戈鐵馬,潮起潮落,在歷史的洪流中慢慢沉淀,歷盡劫波,最終化作了恒久不變的長安古意。

  長安,自古只有萍蹤俠客的如虹劍氣,三杯兩盞間,誅邪千里外,殺人都市中;紅粉雕琢的美人如玉,三笑兩嗔間,醉紅日暮,蕩盡秋寒;更有無數騷人文士的縱橫風流,三嘆兩息間,貫通千古,氣卷山河。

  千古文人都做著同樣斑斕的長安夢,或傍花隨柳,或黯然銷魂。游走于現實的白居易,“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浪漫游俠李白的“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煙垂裊風”。感懷悲憫者如劉禹錫,“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豪邁又不失細膩的辛棄疾,“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詩人的筆觸,無時無刻不在觸摸著城市最敏感的神經,描繪著人間的悲喜交集,繁華蒼涼。

    我生來憂傷,而你讓我堅強。一座長安,慷慨地勾勒出半個民族的雄健體魄。一展卷帛,誰把長安錦路尋。一例云煙,慣作江湖浪蕩游。遙看人間天河,不負心盟。今夜無眠,思慕長安。

 

 

   14、朝代就象夜空里的浮云,飄過來再飄曩昔,跟著塤聲漸行漸遠,另一邊,戰爭依舊在繼續,作戰對象分歧,時刻地址也都有了轉變,終局是不變的,橫七豎八的尸身象一段段朽木,過早宣告了生命的竣事,夜色中,一位先生長教師踏著塤聲而來,一邊走一邊苦苦悲吟:“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他的聲音降低悲憫,在靜靜的夜里傳得很遠,他拄著杖,在我面前一步一步地走曩昔了;接著又聽到有人吟唱:“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可是夜太黑了,只聞其音,不見其人;又有隱約的抽泣傳來,海枯石爛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這聲音太弱了,在夜風里很快被吹散,消逝蹤得無影無蹤。盛極一時的朝代,終有衰敗的時辰,連同在阿誰時代的人,一齊被時刻沖刷清潔。縱有“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的感傷,也只能在歷史的洪流下煙銷云散。

    站在城墻上,極目四望,夜色蒼莽,連久遠的絲綢路都難以尋見蹤影,驪山巨年夜的暗影里,似乎潛匿著無數的苦衷,在那兒那里,埋藏著若干好多不為人知的奧秘。秦始皇死了,漢武帝死了,隋文帝死了,唐太宗死了,司馬遷、董仲舒、李白、辛棄疾……都已化為灰燼,生命存在于歷史中,不外是極其短暫的一瞬,而人類的歷史存在于時空中,加倍顯得微乎其微。偉業豐功,不外是過眼云煙,聲名地位,也都隨宮闕萬間做成了土,興亡流離,不外是輾轉生平而已。

    塤聲又起,這一次安然安祥悠長,如同經年的暮鼓晨鐘,又象年夜雁塔里的聲聲佛唱,直把那千百年來的興衰,都沒入到時空無常的宇宙中

 

 

   15、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看不見長安,心里的塵土卻依舊飛揚。
    那是一種懷古幽思之情。


    車如水,馬如龍。冠蓋云集。
  這座城池,現在叫做,西安。

    兵馬俑。
  千年時光滔滔流過,那滿坑滿谷高大威武神色漠然的秦俑依舊森然成陣,手持早已腐朽成塵的兵刃,戍衛早已灰飛煙滅的王朝。
  有誰知道,那些目光審視過多少風云變遷,又望向何處的未知?所謂永恒,究竟是在夐渺的未來,還是早已流逝?

   不能不承認,這是一座奇妙的城市。
  昌盛與衰亡,古舊與現代,歷史與未來,交融在這一座曾經無比燦爛輝煌的都城里……是的,正因為它曾經無比燦爛輝煌,如今怎樣的繁華的白日,怎樣耀目的夜景,在它盛大的往昔光芒映襯下,均顯黯然了。
  
  抬頭見日,不見長安。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4:35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