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賢才,無力回天的西晉第一賢臣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張華 (公元232-300年),字茂先,范陽方城人。父張平,官至曹魏漁陽太守。張華少年時便成為孤兒,家境貧寒,不得不放羊為生,只有同郡盧欽看重他,認為他將會成才。后來得到鄉人劉放青眼,將女兒許配給他。解決了基本的生計問題和婚配問題,張華開始了他的求學修身之路,他博覽群書,才識過人,而且修身養性,品德高尚,雖然是讀書人,卻非常重義氣,好周濟困苦。 

  青年時代的張華,在看重出身門第的魏晉時代,因為沒有門閥背景,并沒有很高的知名度,但張華胸懷大志,著《鷦鷯賦》詠志,以鷦鷯自比,暗示自己雖然象鷦鷯一樣寒微,但從容而有志度。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見《鷦鷯賦》,稱贊張華有王佐之才。由于得到名士阮籍的賞識,張華具備了一定知名度。 

  后來,張華終于得到郡守鮮于嗣的推薦,出仕為太常博士(相當于研究員和一般顧問)。盧欽將張華推薦給晉王司馬昭,歷遷官佐著作郎,長史,兼中書郎,成為曹魏朝廷的中層官員,他的才華也得到一定的施展,朝議表奏,多得采用。晉武帝司馬炎受曹魏禪讓為帝,張華被拜為黃門侍郎,封爵關內侯。 

  張華讀書萬卷,默記強識,歷史地理無一不精。晉武帝司馬炎曾向群臣問起漢朝宮室制度和建章宮的舊時盛況,張華對答如流,講得繪聲繪色,武帝和百官都聽得津津有味。時人因此將張華比作春秋時期博學的名相子產。幾年之后,張華拜中書令,加散騎常侍銜。 

  晉武帝決意伐吳,賈充等大臣全都極力反對,只有羊祜、杜預和張華等少數大臣贊成,武帝于是將張華視為心腹。羊祜長年出鎮荊州,武帝派張華去荊州向羊祜密問平吳之策。羊祜對張華推心置腹,張華對羊祜的主張也深表贊同。羊祜有知己之感,對張華說:“完成我伐吳志向的人,就是你了!” 

  羊祜于公元278年逝世。次年末,晉武帝大舉伐吳,以張華為度支尚書,負責伐吳后勤糧運,同時輔助武帝策劃大計。伐吳初期進展緩慢,賈充為首的反對派以此上奏,請武帝誅殺張華以謝天下。賈充這批人都是西晉王朝的開國元勛,又是高門大族,賈充還是太子的岳父,對邊郡來的張華本來就看不順眼,心想我們老成謀國,不讓陛下對吳用兵,你個小小的張華成天煽動陛下用兵,不就為拍馬屁借機會往上爬么?沒那么容易!現在伐吳觸礁,可逮著機會整你了,哼!要整就往死里整!但武帝明白駁斥:“一切都是朕意,張華不過意見相同而已。”當時眾大臣都認為伐吳進展不會非常順利,只有張華堅決主張快刀斬亂麻,以為伐吳將是必克之勢。次年吳滅,晉廷下詔表彰張華功績,進封廣武縣侯,增食邑萬戶,另封一子亭侯,食邑一千五百戶,賜絹萬匹。晉武帝伐吳,戰陣之功以杜預、王F為最,而保障后勤,運籌帷幄的張華雖無彪炳戰績,卻也功不可沒! 
  
  伐吳功成,張華遂名重當世,為眾人推崇信服,西晉史錄及儀禮憲章文獻多經他修改增刪。不僅如此,皇帝詔書誥命也多由張華經手草擬,于是聲譽日隆,時人以為有登臺(中書臺和尚書臺)拜相之望。 

  張華以一介邊郡寒士,逐步升遷到西晉朝廷的高級官員,依靠的主要是他本身的才能,也離不開晉武帝等高層人物對他的賞識,然而他始終遭受以賈充為首的高門大族的排擠。當他的地位和聲望已經足以使他進入西晉朝廷的權力核心時,高門大族也開始加速對他的排擠和孤立。 

  賈充在伐吳成功以后不久就已臥病,中書監(中書臺長官之一,職權相當于宰相)荀勖繼而成為張華的最大政敵。荀勖對張華十分嫉恨,為了不讓張華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一心想將張華排擠到地方。有一次,晉武帝問起張華:“誰可以托寄后事?“張華就事論事,答道:“明德至親,莫如齊王攸。“武帝對弟弟齊王司馬攸其實暗存忌憚,惟恐他有心爭奪皇位,張華的回答大違武帝心意,荀勖等人乘機離間。終于武帝讓張華出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去當時晉朝的北邊幽州主持地方軍政。 

  幽州胡漢雜居,情況十分復雜,不久之前,鮮卑慕容部首領慕容涉歸興兵侵犯昌黎郡,闖了不小的禍,在這種地方主持軍政,一不留神就會犯下過失。荀勖等人偏偏建議把張華派到這種地方,其實是為進一步打擊迫害作鋪墊,但張華卻讓他們大失所望。 

  《晉書・張華傳》記載“華為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桓校尉、安北將軍。撫納新舊,戎夏懷之。東夷馬韓、新彌諸國依山帶海,去州四千余里,歷世未附者二十余國,并遣使朝獻。于是遠夷賓服,四境無虞,頻歲豐稔,士馬強盛。”《資治通鑒・晉紀三》記載比較簡略“ 華至鎮,撫循夷夏,譽望益振,帝復欲征之。” 

  總之張華在幽州任上政績斐然,在這樣一個容易出事的地方,干得有聲有色,不但境內胡族不鬧事,保得州境平安,“頻歲豐稔”農業生產得到發展,“士馬強盛”國防力量也得到加強,甚至遙遠的馬韓(三韓之一,今日韓國人的祖先之一)等從未依附過中國的境外小國也來納貢,還取得了很大的外交成就,“譽望益振”名譽更好,聲望更高。 

  武帝當然高興了,把張華外放本來帶有一定懲罚性,沒想到歪打正著,張華的才能得到充分發揮,武帝自己臉上也有光彩,又動腦筋要把張華調回中央朝廷。他剛有這個念頭,荀勖等人也開始動腦筋了。好不容易把你給支出去,沒過多久又要回來,還聽說要登臺拜相?沒門! 

  一次侍中(皇帝的御前顧問,也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相權)馮和武帝談話時看似不經意地提及從鐘會:“鐘會反叛,太祖(文帝司馬昭)要負很大責任。”武帝當即變色:“卿說什么呢!”馮繼續發揮演技,戲作全套,摘下冠帽謝罪,說道:“臣聞善御者必知六轡緩急之宜,故孔子以仲由兼人而退之,冉求退弱而進之。漢高祖尊寵五王而夷滅,光武抑損諸將而克終。非上有仁暴之殊,下有愚智之異也,蓋抑揚與奪使之然耳。鐘會才智有限,而太祖夸獎無極,居以重勢,委以大兵,使會自謂算無遺策,功在不賞,遂構兇逆耳。向令太祖錄其小能,節以大禮,抑之以威權,納之以軌則,則亂心無由生矣。”先說起孔子,漢高祖,漢光武帝弟子臣下的結局,再指出當年晉文帝司馬昭如果不對鐘會過分重用,適當約束,鐘會就不會心生反意。 

  這番說辭真說到晉武帝心坎里去了,一個皇帝最怕的就是手握重兵的大臣造反哪!武帝說:“這話說得對。”馮稽首道:“陛下既然以為臣說得對,應當防微杜漸,別讓鐘會之徒再有機會作亂。”武帝問:“現在真有像鐘會那樣的人么?”馮屏退左右再鄭重其事地說:“陛下謀畫之臣,著大功于天下,據方鎮、總戎馬者,皆在陛下圣慮矣。”武帝默然無語,這說誰呢?就是張華。想來也是,于是不征張華入朝為相。 
  
  上述記載原文見《晉書・張華傳》和《資治通鑒晉紀三》,有關晉武帝最終不用張華為相,固然有受讒言,惟恐張華成為第二個鐘會之故,這從張華不久以后被征任太常閑職,后來又因太廟屋棟折毀免官,終武帝之世只有侯爵,不再為官就能得出結論。但是我個人認為還有另一層原因,武帝非常清楚西晉朝廷最大的政治勢力是那些高門大族,他們之間或為姻親,或為世交,連司馬氏本身也是高門大族的成員,在高門大族集團和寒門士族張華之間,晉武帝只能選擇高門大族。 

  張華被武帝疏遠,非但沒能登臺入相,甚至連地方實權都被奪去,在五十歲上下的政治家的黃金時期跌至人生的谷底,對他本人,對幽州,對整個西晉王朝,都是不小的損失。直到惠帝登基,張華才得到重新出山的機會。重回政壇的張華還會是那個意氣風發,力贊伐吳之功,主政幽州政績斐然的張華么? 

  張華二度出山之際,早已物是人非。 

  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逝,著名的弱智皇帝晉惠帝司馬衷繼位,朝中立即展開了激烈的宮廷政爭。皇后賈南風在與武帝國丈楊駿的朝爭中笑到最后,盡誅楊氏黨羽,執掌西晉大權。歷代對賈后的評價都十分惡劣,《晉書・后妃傳賈后》記載她為人陰險,兇悍,好殺,貪淫,事跡頗為詳實。但撇開私人道德品質問題,賈后還談得上是一個具備政治手腕的人,“多權略”這三個字記載也說明了這一點。在她掌握西晉朝權統治時期,太康年間的積弊固然日益加深,社會矛盾固然逐漸加劇,但西晉的統治畢竟還能維持,五胡也沒有大規模叛亂。客觀來講,撇開有些冤枉被《晉書》列入八王的汝南王亮和楚王瑋兩人,賈后比那六王還強一些,至少在她當政期間還沒有政治大分裂,搞得天下大亂。賈后的統治之所以能維持多年,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重新啟用張華,而張華確確實實在賈后統治時期成為西晉朝廷的“救火隊長”。 

  惠帝即位之初,以張華為太子少傅,這只是個虛銜,但張華以此告別有爵無職的歲月,重新獲得了對朝政的發言權。可他的首次重新發言又差點惹禍。賈后既誅殺楊駿宗族親黨,自然不會放過楊駿的女兒,也就是自己的繼婆婆皇太后小楊氏(惠帝生母大楊氏的妹妹),在朝堂召集群臣,議廢太后。大臣們都很清楚賈后的意思,全都唱和“昔《春秋》絕文姜,今太后自絕于宗廟,亦宜廢黜。”只有張華獨持異議“夫婦之道,父不能得之于子,子不能得之于父,皇太后非得罪于先帝者也。今黨其所親,為不母于圣世,宜依漢廢趙太后為孝成后故事,貶太后之號,還稱武皇后,居異宮,以全貴終之恩”賈后哪里會聽,還是廢了楊太后,最終在金墉城將其殺害。 

  后世有人因此事責難張華不能為楊太后力爭到底,但在那種局面之下,張華真要一爭到底,非但于事無補,恐怕連自己都得搭上。賈后廢殺楊太后是政治斗爭的必然結果,張華能為義理爭上一爭已是不易,要他為楊太后殉葬,實在太過苛求。 

  不久,賈后又密詔楚王瑋除掉汝南王亮和太保衛礁穌校汲鍬逖艫目掌偈庇紙粽牌鵠礎<趾笈魯蹣飭繃醬蟪跡ㄌ螅垂防炊愿蹲約海胝腋隼磧山采繃耍轡薅圓摺U飧齬丶笨蹋嘔玖順隼矗督欏ふ嘔芳竊亍盎椎垡浴辯飩泌煤Χ坎腫洌絞槍乙猓蝕又=窨汕叉閿葆κ雇餼庋希肀胤緱搖!吧洗又獗堋!閉獾摹暗邸焙汀吧稀北礱嬪鮮腔蕕郟緩籩髟資導噬匣故羌趾蟆U嘔準迫玫鈧薪椿始倚盼鎩版閿葆Α背瞥蹣飩泌蒙貝蟪跡鉤蹣獬晌言簦窒露偈筆韉光┽杏攣弈鋇某蹣庾鈧找脖簧薄 

  解決楚王瑋,張華居功至偉,“以首謀有功,拜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中書監,金章紫綬。固辭開府。”從有職無權的太子少傅一躍成為手握權柄的中書監,金章紫綬,位極人臣。不管怎么說,張華這次的表現完全沒有賢良風范,反而是實實在在“踩著別人尸體爬上高位”的陰謀家嘴臉。但是客觀分析之后,可以發現張華當時積極參與賈后殺楚王瑋的陰謀實在是別無選擇。 

  楚王瑋死得確實冤枉,他的所作所為也沒有造成后來六王那樣不可收拾的災難性后果,不過像他這樣一個好殺又手握重兵的親王如果不及時除去,難保不會使洛陽的局面向更壞的方向發展,連殺重臣,威權震主,也讓惠帝和賈后容不得他,于是為安定政局,楚王瑋非殺不可。 

  就張華自身而言,廷議廢楊太后時,他已經得罪了賈后,這不能不使他考慮該如何自保。當年張華在晉武帝面前說錯一句話,暗拂圣意就導致出鎮幽州,繼而長期仕途失意。賈后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心狠手辣,可沒有武帝那樣的氣度,而且她還是賈充的孫女,賈充當年可是張華的頭號政敵,為伐吳之事,兩人一度水火不容,如果賈后發起狠來,新賬老賬一起算,張華一家只怕也要雞犬不留。因此,無論為己謀身,還是為臣謀國,張華已別無選擇,只有助賈后除掉楚王瑋,才能保證賈后日后不會挾怨報復,保全身家,也能使政局不致于出現更大動蕩。 

  動亂暫時平息,賈后專朝,委任親黨,以賈模為散騎常侍,加侍中。賈謐與賈后商議,認為張華庶姓,對皇權后黨都構不成威脅,而儒雅有籌略,又為眾望所依,想要委以朝政。但大概顧忌張華和賈充的舊怨,還有廢楊太后時張華獨持異論,所以遲疑未決,詢問過素來敬重張華的裴Q才最終定局。賈后此時顯示了她“多權略”的一面,看中張華的才能和威望,不計些許私怨,對他委以臺輔重任,這恐怕也在張華自己意料之外。 

  無論如何,張華算是當上了西晉朝廷的宰相。無論《晉書》還是《資治通鑒》的相關記載,對張華的政績都充分肯定,這里引通鑒的記載“華盡忠帝室,彌縫遣闕,賈后雖兇險,猶知敬重華;賈模與華、Q同心輔政,故數年之間,雖暗主在上,而朝野安靜,華等之功也。”“朝野安靜”的評價比較中肯客觀,賈后一黨對當時“朝野安靜”的局面也是有一定貢獻的。而《晉書》用“海內晏然”這四字明顯過譽了。 

  幾年以后,張華進爵壯武郡公,后又加司空,位列三公。 

  張華為相,盡職盡責,兢兢業業,但西晉統治集團上層的驕奢腐朽日重,世風日下,“朝野安靜”注定難以持久。賈后雖私德敗壞,性情暴虐,與皇太子關系緊張,不過處理朝政還能信用張華、裴Q和賈模等人,暫時沒惹什么大麻煩。反而西晉司馬氏的宗室親王趙王倫(晉宣帝司馬懿第九子,輩份高惠帝兩輩,但堪稱無才無德的庸人蠢材)先惹了亂子。 

  元康年間,趙王倫為西晉征西將軍,鎮守關中。關中當時除了漢人,還有為數不少的氐羌匈奴胡族定居,也比較容易出事,偏偏鎮守關中的又是這位趙王,事情一出就越鬧越大。《晉書・趙王倫傳》明確記載“倫刑賞失中,氐、羌反叛,征還京師。”元康四年(294年)五月,匈奴人郝散造反,八月帥眾歸降被殺。兩年后,郝散的弟弟郝度元結連關中北地、馮翊兩郡馬蘭羌和盧水胡起兵造反,連敗官軍。 

  趙王倫別的事不會,就信任自己寵任的孫秀,在那兒瞎指揮,瞎攪和,搞得原本規模不大的叛亂逐漸難以收拾,氐羌也參與反叛。張華在解系等人頻頻上表之后,再也無法坐視不理,召回趙王倫,囑咐取代趙王倫的梁王彤殺孫秀平氐羌之怨。但一個說客和錢財讓張華的措施無法實現,趙王倫和孫秀攀上了賈后的關系,反而比原先還囂張,要求在中央朝廷担任要職。張華無法不讓賈后寵信趙王倫一黨,但絕不能讓趙王倫入尚書干政,態度相當堅決。賈后還算明白,有利可圖,沒理由不寵趙王倫,但政事還聽張華的。這一來,趙王倫和孫秀可是極其不滿,尤其對張華、裴Q怨恨最深。 

  朝廷里總算沒讓趙王倫鉆空子,但關中的漏子越來越大。關中叛亂愈演愈烈,氐人齊萬年被推為首領,公然稱帝。張華派遣周處、盧播為將,輔助梁王彤和安西將軍夏侯駿平亂。但梁王彤和周處有過節,周處在他手下處處受制。元康七年(公元297年),齊萬年聚眾七萬,屯于梁山,梁王彤命周處率五千軍攻齊萬年。周處軍奮力苦戰,殺傷叛軍甚多,但后繼無援,弓箭用盡,周處以身殉職。 

  關中人禍未盡,又遭天災,當年七月雍秦二州大旱,疾疫流行,產生大量流民。直到元康八年(298年),張華和中書令陳準見梁王彤累戰無功,破格推薦禁衛軍將領孟觀主持關中軍事。孟觀不負張華期望,親冒矢石,連挫齊萬年叛軍,終于在次年正月攻破叛軍主力,俘獲齊萬年,平定關中。 

  叛亂剛被平定,后宮又出亂子了。賈后在后宮行為越來越出格,與醫官私通也罷了,還時常從街上偷人入宮私會,完事了殺人滅口,聲名日益狼藉,連裴Q也看不下去了,找賈模、張華商議廢后,另立太子生母謝淑儀為后。張華、賈模以惠帝自己無意廢后,諸王各懷鬼胎為由,惟恐引起動亂,不同意廢后。張華又建議賈裴二人利用親戚關系,向賈后曉以利害,讓她有所收斂。然而賈后非但不領情,還怪賈模毀謗自己,賈模憂憤而死。 

  賈后與太子關系日益惡化,陰謀廢太子。太子左衛率(太子東宮禁衛軍高級軍官)劉卞得悉陰謀,說張華擁護太子廢賈后,張華顧慮重重,沒有答應。賈后密探偵聽到劉卞密謀,外遷劉卞為雍州刺史,劉卞知道事情敗露,服毒自殺。 

  元康九年十二月,賈后陰謀誣陷太子謀反,將太子灌醉之后,誘其寫下反書。惠帝在賈后授意下,召群臣議廢太子。張華、裴Q竭力為太子申辯,但賈后計劃周詳,張裴二人無法為太子申明冤屈,但在兩人極力堅持下,賈后也只得同意暫不殺太子,將其廢為庶人,幽禁金墉城,后又徙往許昌。賈后利令智昏,倒行逆施,太子無辜被廢,群情激憤。有衛督司馬雅、常從督許超與殿中郎士猗等與趙王倫、孫秀、通事令史張林及省事張衡等人謀廢賈后,復立太子。趙王倫密謀篡位,聽從孫秀之計,故意走漏消息,說服賈后于永康元年(公元300年)三月于許昌將太子殺害。 

  趙王倫等準備在四月舉事, 孫秀又派司馬雅說張華參與其事,張華嚴詞拒絕,司馬雅怒道:“刀已經架在脖子上了,還說這種話!”拂袖而去。不久,趙王倫,梁王彤,齊王準捌淶秤鸚吮⒍洌鍔奔趾笠壞場5幣梗醞趼住⑺鐨憒僦惺榧啵討械戎爻既氳睢N⑼參ㄎ羧賬拊梗湊嘔⑴獷Q、解系、解結等于殿前。《晉書・張華傳》記載“華將死,謂張林曰:“卿欲害忠臣耶?”林稱詔詰曰:“卿為宰相,任天下事,太子之廢,不能死節,何也”華曰:“式乾之議,臣諫事具存,非不諫也。”林曰:“諫若不從,何不去位?”華不能答。須臾,使者至曰:“詔斬公。”華曰:“臣先帝老臣,中心如丹。臣不愛死,懼王室之難,禍不可測也。”遂害之于前殿馬道南,夷三族,朝野莫不悲痛之。時年六十九。” 

  一代賢臣張華終于成為西晉宮廷斗爭的犧牲品,兩個兒子也同時遇害。趙王倫黨羽張林最后的詰問看似義正詞嚴,其實滑稽可笑。賈后廢太子時,只有張裴二人為太子辯冤,竭力保全太子性命,一直諂事賈后的趙王倫只怕當時還高唱廢太子的贊成票,末了還以此責難張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張華在惠帝年間不象在武帝年間那樣充滿銳氣,敢在政敵交相攻訐中堅持己見,更多了一份忍辱負重,老成謀國,有時還顯得有些陰險(殺楚王瑋時),甚至窩囊和優柔寡斷(幾度廢立時)。一方面在于太康年間遭受政治生涯低谷期,讓他意識到在西晉高門大族壟斷政治的大環境之下,他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為,必須有所改變,與高門大族勢力妥協合作。另一方面,惠帝年間日益腐敗的政治局面也迫使他不得不時常委曲求全。 

  歷來對張華非議最多的就是他依附賈后。前文已經說過,賈后雖然在私人道德水準上是個糟糕的女人,但在政治方面,還算是個有權略和手腕,能勉強主持西晉王朝的人,有關“賈后亂政”的說法,我個人持保留意見,因為她雖亂禁宮,但沒有禍亂朝政,談不上禍國殃民,比起趙王倫等六王還強了不少。張華除了都督幽州軍事時期,根本沒有執掌過兵權,這樣一位政治人物,除了選擇和當時有正統名義(皇后,執掌詔命)的賈后合作,他還能有什么選擇?而他這個宰相雖然當得非常累,天災人禍接連不斷,但好歹沒有發生全國性規模的大混亂,維持住了西晉王朝的元氣,表現還是稱職的。賈后廢楊太后和太子時,張華也比別的大臣有氣節多了,畢竟還能爭上一爭,在當時已經難能可貴。至于身為宰相,為何不廢賈后,從張華的一貫言行來看,都是為穩定大局,防止諸王攪亂朝政,最終搞得天下大亂,趙王倫廢賈后之后逐步形成的全國大混亂局面(八王之亂及以后的五胡亂華),都證明他這種担憂是有道理的。 

  張華遇害,朝野悲痛。可以這么說,張華一死,再也沒有一個才德威望相當的人物維持西晉大局,西晉滅亡已是時間問題。 

  張華不僅是西晉有為的政治家,也是當時最著名的文化人,家中資財多用于購買書籍,官修書籍也多借其藏書考證,西晉多位文化名人如陳壽、左思等都和他有交往。江東著名文化人陸機、陸云兄弟對北方文人本來都不重視,但在洛陽與張華一見如故,尊為師長,張華遇害,二人作《詠德賦》悼念故人。 

  不僅如此,即使在胡族首領之中,張華也有著極高聲望。《晉書・劉聰載記》記載劉聰“弱冠游于京師,名士莫不交結,樂廣、張華尤異之也”《晉書・慕容@載記》記載“@幼而魁岸,美姿貌,身長八尺,雄杰有大度。安北將軍張華雅有知人之鑒,@童冠時往謁之,華甚嘆異,謂曰:君至長必為命世之器,匡難濟時者也。因以所服簪幘遺@,結殷勤而別。”這兩處記載不排除有劉聰、慕容@以張華之名自抬身價的可能。相對而言,《慕容@載記》的可信度更高一些,張華主政幽州時確實撫循夷夏,政績斐然,當時接見過一些胡族首領完全可能,只是對慕容@的評價恭維客套的成分只怕更多一些。但以這兩處記載足以證明張華在胡人中也頗受推崇。 

  張華的一生大起大亂,輔西晉二帝,頗多政績,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盡己所能堅持原則,堪稱忠正賢良之臣。西晉諸臣,除事跡多發生在三國后期晉吳并存時代的羊祜、杜預、王F三人,張華堪稱西晉第一賢臣。

網載 2013-09-10 21:24:25

[新一篇] 宮之奇 明于料事 且有遠見

[舊一篇] 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大唐名將)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