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先聲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有人為追尋偉大領袖的追求民主的先生,被查禁,表明我黨已不敢正視當初理想,亦或彼時巧舌如簧的言論另有目的,博諸君一哂。

重溫六十年前的<新華日報>和<解放日報>:
  
  作統治者的喉舌,看起來象自由了,但那自由也只限于豪奴、惡仆應得的"自由",超出范圍就是不行的。也就是說你盡可以有吆喝奴隸——人民大眾的自由,但對主子則必需奉命唯謹的,畢恭畢敬,半點也不敢自由。
                      ---《新華日報》1946年9月1日
  統制思想,以求安于一尊;箝制言論,以使莫敢予毒,這是中國過去專制時代的愚民政策,這是歐洲中古黑暗時代的現象,這是法西斯主義的辦法,這是促使文化的倒退,決不適于今日民主的世界,尤不適于必須力求進步的中國……言論出版的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件,沒有言論出版的自由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民主,不民主便不能團結統一,不能爭取勝利,不能建國,也不能在戰后的世界中享受永久和平的幸福……新聞自由,是民主的標幟;沒有新聞自由,便沒有真正的民主。反之,民主自由是新聞自由的基礎,沒有政治的民主而要得到真正的新聞自由,決不可能。
                     ---《新華日報》1945年3月31日
  如何使青年的思想和行動能有正當的發展……可分兩種,一種是主張思想統制。這就是說,把一定范圍以內的思想,灌輸給青年,對于這種思想是沒有懷疑和選擇的馀地的。……另一種主張是思想自由。……只有自覺和自愿,才能產生心悅誠服的信仰,和驚天動地的創造活動。一般民眾都是如此,青年尤其是這樣。如果走相反的道路,則結果都是十分可悲的。有許多事實說明在強迫注入的訓練之下,青年感到很大的痛苦……這種辦法是必須改正的。我們主張思想應當是自由的。
                         ---《新華日報》1941年6月2日
  昨天報載:慕尼黑在上周未暴動,"革命精神熾烈",這是真的民意了,"納粹調集坦克出動鎮壓".希特勒要有他自己的"民意",就叫戈林去說話。真的民意出現了,希特勒就派坦克去說話了。
                     ---《新華日報》1944年3月15日
  昨天報載:慕尼黑在上周未暴動,"革命精神熾烈",這是真的民意了,"納粹調集坦克出動鎮壓".希特勒要有他自己的"民意",就叫戈林去說話。真的民意出現了,希特勒就派坦克去說話了。
                    ---《新華日報》1944年3月15日
  現在,假如我們承認戰后的世界是一個不可抗而又不可分的民主的世界,那么要在這個世界里生存,要在這個世界的國際機構里當一個"優秀分子",第一就是立刻在實踐中尊重"新聞自由"這種人民的"不可動搖的權利。"
   ---《新華日報》1944年10月9日
  法西斯的新聞“理論家”居然公開無恥地鼓吹“一個party、一個領袖、一個報紙”的主張。它們對于"異己"的進步報紙,采取各色各樣的限制、吞并和消滅的辦法,如檢查稿件、任意刪削,威脅讀者、阻礙推銷,派遣特務打入報館、逐漸攘奪管理權,最后則強迫收買,勒令封閉。
                ---《解放日報》1943年9月1日
  一個民主國家,主權應該在人民手中,這是天經地義的事;如果一個號稱民主的國家,而主權不在人民手中,這決不是正軌,只能算是變態,就不是民主國家……不結束party治,不實行人民普選,如何能實現民主?把人民的權利交給人民!
                  ---《新華日報》1945年9月27日社論
  法西斯的新聞“理論家”居然公開無恥地鼓吹“一個party、一個領袖、一個報紙”的主張。它們對于"異己"的進步報紙,采取各色各樣的限制、吞并和消滅的辦法,如檢查稿件、任意刪削,威脅讀者、阻礙推銷,派遣特務打入報館、逐漸攘奪管理權,最后則強迫收買,勒令封閉。
              ---《解放日報》1943年9月1日
  中國青年在現階段中所從事的運動,應該是爭取民族獨立,經濟平等,和政治民主。為這三大目標而奮斗的人,在歷史中就有他的地位。
            ---《新華日報》1946年11月17日
 


網載 2011-02-22 20:19:31

[新一篇] 文革中人性的迷失 看看林彪的女兒和劉少奇的孩子

[舊一篇] 北京暗修「臺海柏林墻」政治恐慌衍生急統思想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