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學與存在主義的新趨向

>>>  史地研究雜志方面文獻收集  >>> 簡體     傳統


  在美國,除哲學學會之外,最大的哲學家組織就是現象學與存在主義學會,當然,這兩個學會是有明顯區分的。有趣的是,近年來有一些人試圖改變存在主義和現象學學會的名稱,雖因人數不足而失敗,但卻表明了一種新趨向:他們已不滿足于討論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梅洛一龐蒂這些“經典”人物,試圖在各個方面超越前輩。與此同時,對于這些“經典”人物--特別是薩特與海德格爾--的理解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先來看看薩特、海德格爾的思想遺產,隨后談德里達和后現代主義。在那些對存在主義現象學感興趣的人中間以及現象學存在主義之后的各種哲學中,都把薩特視為一個重要先驅,而不是一個至今仍發揮著作用的思想家。盡管他們大談《存在與虛無》中的主題,但許多哲學家既不知道也不關心薩特后期著作。當然,歐美另外有一些哲學家對薩特的興趣正在重新煥發出來,因為薩特死后一系列其生前未公布的手稿已陸續出版,其中有兩卷他給波伏娃的書信及二戰中的部分日記,還有《辯證理性批判》的第二卷,這些資料研究了蘇維埃人民的主權在斯大林時期是如何“實現”的,另外,還出版了他在40年代后期的未完成的著作--《關于倫理學的筆記》及《真理與存在》,還有60年代有關倫理學的一部手稿(包括在羅馬葛蘭西學院所作的演講),以及另一份反越戰演講和晚年的一部對話稿《自由與權力》。當時他已失明,是在他秘書的幫助下完成的。其中《希望,現在》是在他逝世數周前發表的,引起了轟動,薩特對他早期的思想提出了質疑,并提出了宗教的某些作用,而這在他早期是完全拒斥的。
  對薩特重新煥發熱情的另一個原因是,薩特后期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預示了、同時也幫助形成了歐洲大陸的某些新趨向。如他越來越意識到人類由社會結構而強加的自由限度。在《辯證理性批判》第一卷中他對社會結構的分析預示了“結構主義”的來臨,而他對馬克思主義傳統形式的批判則預示了80年代早期在歐洲大陸興起的“后馬克思主義”思潮。薩特對福樓拜的研究是西方哲學中哲學,敘述共存與互補關系的開始,并且是對個人生活的深刻解釋。在《辯論理性批判》第二卷中則開始了對國家生活的深刻解釋。
  80年代早期與中期,開始興起“后現代主義”思潮。這股思潮很難定義,但運用很廣泛。在哲學上至少與兩位法國思想家關系密切,一位是德里達,一位是利奧塔,后者寫了一本《后現代的條件》,試圖定義這一運動。在論述德里達之前,首先想說的是薩特同樣在許多方面預示了后現代的精神:如反本質主義、對“主體性之死”的預言、對體系化思想的攻擊等等。
  德里達發明的那個術語“解構主義”,其實是由海德格爾的“拆解”(破壞)而來,海德格爾用以表明結束西方形而上學的悠久傳統而回到早期希臘。在后期,海德格爾更是用詩般的語言來表達對傳統西方思想模式的徹底反思,及對當今日益技術化生活的批判。他還提出了著名的四重結構:天、地、神、人,與佛教的思想很相似。今天,對海德格爾哲學的熱情正在持續高漲,出現了大量的研究著作。
  這些研究有兩個熱點:一是海德格爾與當代后現代的解構主義的關系,尤其是同德里達的關系;另一熱點是海德格爾與德國納粹黨的關系。后一個問題使德里達十分為難,他既是一個猶太人同時又在哲學上深深受惠于海德格爾。當然,德里達在風格和精神上十分不同,他比海德格爾更少體系化、嚴肅性,而多游戲性。由此在哲學和文學界有很多人厭惡解構主義,認為是毫無希望的相對主義甚至是虛無主義。我認為這一說法是夸張的,就德里達本人而言,他有深厚卓絕的西方傳統哲學和宗教的知識背景,在他極端的懷疑主義態度背后有嚴肅的目的性。部分是宗教性的,即希望保持某種超越于我們現時世界的超驗觀念;部分是政治性的,他并不支持某一特殊的政黨,但他最近的兩本書《另一個標題》和《馬克思的幽靈》表明了這種政治性。前者是反思歐洲共同體的觀念及其相反的民族主義傾向的,而后者則是他面對當前西方哲學家對馬克思思想興趣衰微而精心“挑起”的,他把激進的社會批判傳統與馬克思聯系起來以面對這國際資本主義力量日益強盛的時代,該書可說是歐洲大陸哲學中最新的趨向。
  在后現代主義思潮中那些關心政治理論與行動的人中間有許多是女性主義哲學家,把女性主義作為存在主義現象學傳統的新趨向介紹給大家似乎很奇怪,事實上,這在今日美國哲學界是很恰當的,因為大多數女性主義哲學家具有歐洲大陸的哲學背景。“差異與壓迫”,是女性主義哲學的首要主題。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說“一個人不是生來是女人,而是變成女人的”,她以此表明社會實踐使女人成為“第二性”,而非天生如此。這種觀點同存在主義否認事物的自然“本質”的立場完全一致。
  存在主義現象學傳統中的一些新趨向未來又會如何呢?我想有兩點值得一提。一是,對個體倫理學的持續興趣,這會促使人們重新轉向海德格爾、薩特早年對人類基本存在的洞見。當然這一主體性已遠遠突破了胡塞爾式個體的、內在的、唯心的主體觀念的限制。二是,與后現代主義漠視政治學相反,對社會政治哲學的興趣將會重新高漲,這兩個新趨向也許值得我們注意。
      (作者:美國哲學協會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何城譯,責任編輯:光君)
  
  
  
學術月刊滬111-112B6外國哲學與哲學史W.L.麥克布萊德19951995 作者:學術月刊滬111-112B6外國哲學與哲學史W.L.麥克布萊德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6:24

[新一篇] 現實主義與存在主義交融的杰作  ——論薩特的《死無葬身之地》帶給存在主義文學的生機

[舊一篇] 現階段農技推廣的主要障礙與對策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