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伊麗莎白文學時代是英國情詩的偉大年代。在這七八十年間,情詩之流行,產量之豐富,堪稱達到了頂峰。本文擬圍繞三個方面論述伊麗莎白時代情詩的概貌及其主要特點:十四行詩中的情詩、非十四行詩體的情詩、玄學派的情詩。
關鍵詞 伊麗莎白文學時代 十四行詩 騎士派情詩 流行情詩 彼特拉克傳統 彼特拉克比喻 玄學派情詩 玄想比喻
伊麗莎白文學時代,[(1)]是英國情詩的偉大年代。在這七八十年間,情詩之流行,產量之豐富,堪稱達到頂峰。
伊麗莎白文學時代情詩的主要特點是:種類較多,內容五彩繽紛,風格絢爛多姿,既有傳統,也有創新,情調和諧柔美,但也有急促突兀者;至于格律韻法,更是多姿多彩,不拘一格。本文擬圍繞以下三個方面作簡要論述:一、十四行詩中的情詩;二、非十四行詩體的情詩;三、玄學派的情詩。情詩是抒情詩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以歌頌、詠嘆愛情和婚姻為主題;超越這一主題者本文概不論及。
一、十四行詩中的情詩
十四行詩是伊麗莎白時代盛行的抒情詩,也是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在英國詩壇上結出的碩果,許多美麗的詩篇均出自大師之手。享利·霍華德(又稱薩里伯爵)、托馬斯·懷亞特、埃德蒙·斯賓塞、威廉·莎士比亞等偉大詩人,為引進十四行詩或將其發展成為英國式的十四行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但更多的十四行詩篇,則是產生于普通的詩人,甚至是無名的詩人。當時流行的詩集《托特爾詩集》(1594),收入了霍華德、懷亞特及其他詩人的詩共271首,其中相當大的部分就是十四行詩。這些詩中,不乏有詠嘆愛情和婚姻的情詩。
懷亞特和霍華德的最大貢獻在于把十四行詩介紹到英國。十四行詩的大師是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他用民族語言寫了愛情詩集《歌集》,共366首,表達了他對其情人勞拉的愛情和思念。懷亞特和霍華德翻譯介紹了彼特拉克的部分情詩,因而引進了彼特拉克傳統。彼特拉克在其十四行詩中善于運用比喻,后來被稱為彼特拉克比喻,為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十四行詩人廣泛模仿。彼特拉克比喻的特點是過分夸張,運用華麗的詞藻去描繪情人之秀美嬌媚和冷酷無情,失戀的情人所經受的折磨和絕望。各種夸張的比擬如大海上的船只、大理石碑的墳墓、戰爭和緊急戰斗號令等都用上了[(2)]。
在彼特拉克傳統的影響下,涌現了大量彼特拉克體的十四行詩。這些十四行詩,都是獻給詩人目中的麗人如斯黛拉、迪莉妮亞、菲利斯、戴安娜、戴菲妮亞等等的。在詩人筆下,這些美人兒頭發秀似金絲,雙頰美如紅里透白的玫瑰,嘴唇紅如櫻桃或珊瑚,牙齒白如珍珠,額頭光如大理石,胸脯白如雪;俊男丘比特在射出愛之箭;情人狂熱追求,美人報以冷酷無情,害得傷感落淚,或是煎熬于激情欲火之中。凡此種種,在我們今人看來純屬無病呻吟的陳腔濫調和駢詞儷句,充斥無數詩篇,簡直成了固定的表達形式。
伊麗莎白時代受彼特拉克傳統影響的詩人不勝枚舉,一些著名的詩人也不例外。享利·康斯特布爾的十四行詩集《戴安娜》(1592),基本囿于彼特拉克的模式,風格相當接近。塞繆爾·丹尼爾的55首十四行詩集《迪莉婭》(1592),形式是莎士比亞式的,但內容完全因襲彼特拉克的傳統,詞藻優美而無深厚的情感與新奇的意境。[(3)]米歇爾·德雷頓的5l首十四行詩集《愛迪亞的鏡子》(1594),詩的形式一部分是彼特拉克的,一部分是莎士比亞的,一部分兩者都不是。詩的內容是傳統的表現,多少也有些個人的真摯感情。他那首被認為不是英詩中最好也接近最好的十四行詩(即《愛迪亞的鏡子》1619年擴充版第61首),已經是非常接近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風格,充滿真情實感,絲毫沒有“時髦”詩人那種內容空虛、無病呻吟的陳腔濫調。現引述如下:
事已至此,我們吻一下分離吧;不,我到此為止,你休想再折磨我,我很高興,從心眼里高興,我截然從此過自由的生活;握手永訣,取消一切海誓山盟,以后任何時間若再相見,眉宇間不用流露任何神情表示以前一絲一毫的愛戀。愛情在喘最后的一口氣,它的脈博微弱,熱情僵臥無言,忠誠跪在它的死床旁邊,純潔在閉上它的兩眼,如果你愿意,在大家絕望聲中你仍可從死亡里換回它的生命[(4)]。
菲利普·西德尼的十四行詩,就其內容而言,并非因襲彼特拉克傳統。他那108首的十四行詩集《阿斯特羅菲爾和斯黛拉》(1580-1583)雖然采用彼特拉克形式,但格式與韻法并不一致。詩人抒發的是對其情人斯黛拉(暗指曾經與他相愛,訂了婚后又解除婚約的情人佩蕾洛普·德弗羅)的真摯感情,不全像彼特拉克式的筆墨游戲。
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同樣是源于意大利的十四行詩,但就其詠嘆的主題、情調、韻法而論,大大有別于意大利的十四行詩而自成一體,即英國文學史上所稱的“英國十四行詩”。他那154首的十四行詩集,大部分詩篇是寫給或講到一位美貌的貴族男青年,詩人熱烈地歌頌這位青年的美貌和詩人與他的友誼;小部分是獻給或提到他的情人,一位黑(褐)膚色的女郎。詩人是以極為真摯的感情去歌頌友誼和愛情的;他歌頌真、善、美和三者的結合,并把善的觀念同愛情和婚姻聯系起來。[(5)]因此,他的文風與彼特拉克式的那種浮夸不實、矯揉造作的文風毫無共同之處。事實上,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130首已經對彼特拉克比喻給以明顯的譏諷:
我的情人眼睛絕不象太陽;紅珊瑚遠遠勝過她嘴唇的紅色;如果發是絲,鐵絲就生在她頭上;如果雪算白,她胸膛就一味暗褐。我見過玫瑰如鍛,紅里透白,但她的雙頰,賽不過這種玫瑰;……[(6)]
斯賓塞的十四行詩是意大利十四行詩和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結合,稱之為“斯賓塞十四行詩”。他那由88首十四行詩組成的《愛情小詩》(1595),是其抒情詩中最出色的詩篇。詩的內容既有傳統的,也有獨創的,吟詠的對象被公認為伊麗莎白·博伊爾。試舉第75首為例:
一天,我把她的芳名寫上海灘,可海浪連連打來,把名字沖掉;于是,我又把她芳名重寫一遍,可潮水涌來,把我的努力吞掉。“你這徒然好強的人,”她說道,“竟想使難免一死的事物不朽;因為我本身就得這樣給勾銷,我的名字連一點痕跡也難留。”我說:“否,讓稍次的東西去想在塵埃中死,你該在名聲中生;我的詩使你的美德永世敬仰,要在天堂里寫上你光榮姓名;死神征服人間一切,但那里,我們不死的愛又使生活開始。[(7)]
綜上所述,伊麗莎白時代的情詩,若以十四行詩而論,可以粗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因襲彼特拉克傳統的;第二類是彼特拉克傳統與英國傳統兼而有之的;第三類是莎士比亞式的英國傳統的。因襲彼特拉克傳統的情詩,詩人竭盡了美化之能事,一味為其吟詠的情人涂脂抹粉,什么華麗的詞藻,什么夸張的比喻都用上了。這種舞文弄墨的手法,令其詩作徒有外表而無真情實感。但這其中也有例外,例如德雷頓的十四行詩,雖囿于彼特拉克傳統,但多少也抒發了詩人的真摯感情。第二類的十四行詩,例如斯賓塞的十四行詩,借鑒并吸取了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新詩人的長處,并善于結合本國的傳統,使其詩作燦然自成一體。他獨創部分的十四行詩歡快流暢,而無悲苦之語,是十四行詩的上乘。[(8)]以莎士比亞為代表的英國式十四行詩,已經與彼特拉克傳統的十四行詩相去甚遠。詩人歌頌愛情婚姻,與善的觀念聯系起來,內容充實,感情真摯,情調“甜如糖蜜”,堪稱愛情詩之典范。
二、非十四行詩體的情詩
伊麗莎白時代許多情詩并不是用十四行詩體寫成的。詩的長短不一,以短為主,常見的是十六行詩。屬于這一范疇的情詩,可謂卷帙浩繁,難以窮述,僅介紹如下數類:
(一)騎士詩人的情詩
所謂騎士詩人,指的是查爾斯王朝一批在本·瓊森影響下熱衷于寫抒情詩的宮廷人士。托馬斯·卡魯、理查德·洛夫萊斯、約翰·塞克林、羅伯特·赫里克都是騎士派詩人的代表,其中只有赫里克不是宮廷人士。
本·瓊森對騎士詩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受其影響最直接、最深刻的當推羅伯特·赫里克。他經常出現于瓊森呼朋引類飲酒賦詩的酒館席中,學得不少詩藝。我們只要把他那首《致愛萊克特拉》與瓊森那首最動人的情詩《歌贈西莉亞》作一對比,就不難看出前者受到后者的影響。《致愛萊克特拉》是一首僅有八行的小詩,詩文如下:
我不敢求你一吻,我不敢請你一笑,我怕你依我所請,我就會變得驕傲。 不,不,我心里最大的希望只是:吻你周圍的空氣,因為它剛吻了你。[(9)]
瓊森的《歌贈西莉亞》,則是一首十六行的短詩,詩文如下:
只求你用眼神為我干杯,我也用我的來祝酒;要不,單在杯中留下個吻,我就不取杯覓香酎。這出自靈魂深處的焦渴把神妙的瓊漿企求;可即使上帝給我飲仙酒,我也不把你的換走。新近我送了你玫瑰花環,不只是要表示敬意,而是希望,花環在你那兒有可能永遠不萎謝;可你只是對著花呼和吸,再把它送回我這里;真的!從此它生出的馨香不屬于它而屬于你。[(10)]
從以上兩詩,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想象,兩種意境,何其相似!
騎士詩人譜寫的都是感情洋溢的抒情詩,詩作題材不甚廣泛,不外是愛情、戰爭、武士作風、效忠思想一類。但其音調輕快,優美和諧,形式工整勻稱。這些抒情詩,除了少數略嫌粗野并有大膽色情描寫之外,大多寫得清新優雅,具有上述特點。
騎士詩人都是熱愛女性的人士,赫里克更是個典型。他譜寫了不少贊美女人的詩篇,朱莉婭、安吉拉、愛萊克特拉等美人,都在他贊美之列。詩人對女性的特點觀察入微,贊頌出自真情實感,藝術手法也相當高明。詩的內容既有輕松的一面,也有比較嚴肅的一面。他那首膾灸人口的情詩《快摘玫瑰花蕾》(又名《勸少女》)是一首勸人“及時行樂”之歌,與我國唐人絕句“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快摘玫瑰花蕾,趁你還年少,時光在飛逝不停;今天,這朵花兒還含著微笑,明日它就會凋零。太陽,這光輝燦爛的天燈,越是升向那天頂,它呀,就越近走完全程,離落山也就越近。最早到來的年輕時代最美麗,那時血熱青春富;過完之后,接踵而來的時期一個比一個不如。可別忸忸怩怩,要把握時機。趁你年輕就結婚;因為,一旦任你的韶光逝去,你可能蹉跎一生。[(11)]
被稱為純粹騎士詩人的卡魯,他的情《歌》也唱得十分輕快動人,文字簡煉,形式也甚為工整,被譽為騎士詩之上乘。詩由五節組成,每節四行,一問一答,事實上是自問自答:
莫再問我六月過了,周甫把枯萎的薔薇投向何處;因為那些花象是藏于根株一般睡在你的美貌深處里邊。莫再問我陽光里的金星閃耀都飛到什么地方去了;因為上天出于純粹的愛心預備那些金星裝飾你的發鬢。莫再問我五月過去的時光夜鶯匆匆到了什么地方;因為她在你婉轉的喉嚨里避寒,使她的歌聲保持溫暖。莫再問我那些碩星陡降,在黑夜之中飛向何方,因為它們嵌在你的眼睛中間,象是固定在它們的圓軌里一般。莫再問我筑香巢的鳳凰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因為她終于是向你飛去,死在你的芳香胸脯里。[(12)]
塞克林是個性格放浪的風流之輩,其詩也如其人,讀起來非常輕松自然。愛情在他生活中只不過是微不足道的東西:“算什么,我已愛了/整整三天;/我還要再愛個三天,/如果碰上天氣好……”在他看來,癡心的情人不應當因失戀而纏綿悱惻,弄得蒼老憔悴,面黃肌瘦,沉默寡言。這樣做完全是無濟于事的,根本無法贏得其毫無愛意的戀人的愛情。他在《阿格勞拉》一劇中寫了一支插曲,是一首有名的短歌,一方面善意地嘲諷他那個時代(王朝復辟時期)癡情的情人,一方面鼓勵他(們)勇敢、理智地去面對現實,不必為愛情的挫折過分傷感以至難以自撥。詩人巧妙運用音律的變化,“把情人的處境由悲轉喜:”[(13)]
干嗎臉色白里泛青,深情的愛人?請問干嗎臉色泛青?要是容光煥發的你不能把她打動,滿臉病容難道能行?請問干嗎臉色泛青?干嗎這樣死氣沉沉,年輕的罪人?請問干嗎默不作聲?要是美言妙語的你不能把她吸引,一聲不吭難道能行?請問干嗎默不作聲?算了,別丟人!這不能使她動心;這不可能叫她答應。要是她不能出自本意地說愛談情;任你怎樣都是不行:讓她見鬼去了干凈![(14)]
騎士詩人的詩確有嚴肅的一面,理查德·洛夫萊斯的《出征寄露卡斯塔》一詩把愛情、戰爭、榮譽三者融合在一起,就是最好一例。為了戰爭,情人強忍莫大的精神痛苦,離別了愛人露卡斯塔圣潔的胸脯和寧靜的心。他在戰場上追求的新寵就是他最先遇到的敵人;擁抱的卻是一把劍、一匹馬、一面盾。詩的結尾兩句點明了愛情、戰爭和榮譽三者的關系:“親愛的,我不能愛你如此之深,/如果我不愛榮譽更甚。”真是頗有幾分哲理,也有幾分浪漫主義情調。詩人把真正的愛情看得高于一切,即使在囚牢之中,空中遨游的天神、大海里狂吸劇飲的游魚、吹卷海水的狂風,都嘗不到他那種自由。《自獄中寄奧爾西亞》一詩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一主題。
(二)詩歌集流行的情詩
詩歌集是伊麗莎白時代特有的產物,大量的情詩出現于這類集子里。詩歌的作者多數是無名的詩人。當時最著名的詩歌集就是上文中提及的《托特爾詩集》。出版于1579年的《約翰·道蘭德第一本歌集》也頗負盛名。詩歌集中的情詩,最大的特點是放言無忌,這也可說是當時的時尚。以下一首足以為證:
親愛的,如果你還不堅定,我決再無所求;心愛的,如果你還會躊躇,我決不再談情;嬌媚的,如果你還有瑕疵,我敢說一切的美盡虛飾;聰明的,如果你還不聰明,我再不能證明誰更聰穎。親愛、心愛、嬌媚、聰明的,哪怕你不堅定,躊躇又不聰明,我仍向你發誓,決不背信棄義,永遠對你忠心。點輟著她的花朵的大地,將令天空轉瞬生輝;鑲嵌著她的明星的天空,將隨暗淡地球轉動;火和熱將會消失,霜將會發出煜煜火焰;風將會照耀,證實一切如同地獄般黑暗:大地、天空、火和風,整個世界將徹底轉變,如若我背信棄義,對你不忠,對你疏遠。
埃德蒙·沃勒的《一條腰緞》其意象更是獨出心裁,想象更是大膽,而且更有幾分玄學派詩歌的那種味道:
那條束在她的纖腰上的腰緞,如今系住了我那快樂的殿堂;帝王們只有拋棄他們的王冠用自己的雙手才能如愿以償。這腰緞是我天宇盡頭的界限,把我深愛的情人緊系在身邊,我的歡樂、憂愁、希望和愛戀,統統都在這個圓圈之內旋轉。圈子雖狹小,可就在這里面珍藏著的是一切的美和善;只給我這緞帶系著的小嬌:讓所有的恒星繞著她旋轉。
(三)非主要詩人的情詩
伊麗莎白時期,有大量寫得流暢自然的愛情詩,這些詩并不出自大師之手,而是一些不大知名的詩人寫成的。詩的格式雖不采用十四行詩體,但同樣受到彼特拉克比喻的影響,其夸張的程度超乎任何其他時期的同類詩作,有的甚至達到了荒誕的地步。就詠嘆的主題而論,也離不開贊美戀人的國色天姿,情人狂熱追求的那一俗套。但是,這些詩人也有其高明之術,即善于“把荒誕化為自然之音,把我們帶進了個富于狂想而又清新的語言魅力的世界。”[(16)]約翰·雷諾茲的《一束花》便是典型的一例:
說吧,緋紅的玫瑰,嬌美的水仙,還有藍色的紫羅蘭;既然你們見過了我那位天仙的嬌顏,她那綽約的豐姿;難道見過了她的嬌容,不令寂寞的你們,深深地體嘗到女神的優美,天使的圣潔,簡言之,美之至上?說吧,金色的櫻草花,美麗的紅野櫻草,還有迷人粉紅的櫻草花;既然你們見過了我那位情人的容貌,她那雙動人的眼;難道她那光亮的前額,閃亮的秀發,她那甜美的雙頰,不顯得象紅玫瑰花朵一般嬌艷,連天神也向她招呼?說吧,雪白的百合花,斑燦的桂竹香,還有俏麗的春白菊;既然你們見過了我那位深愛的佳麗,身著華麗的衣裝;難道她象牙般的乳頭,美麗維納斯的臂膀,她那迷人的笑臉,朱諾的豐姿,還不令你們苦苦懇求想去一睹她的嬌顏?……
詩人的描寫手法當然并不局限于大膽、夸張,徒用華麗的詞藻和精心的比喻去描繪他們所贊美的女人的國色天姿。他們更善于運用意象和抑揚的音律去打動讀者的心,激發起他們“情欲上的歡快”。[(16)]如果《一束花》尚未能完全達此目的的話,巴塞洛繆·格里芬的一首詩則彌補了這一不足:
我那美麗的情人,活在百合花中間;百合花在絢麗的花園里生長,花園在丘比特山上,一座多美的山,小愛神自己就守護在這山上。瞧我的情人坐在香料作成的床上,四周圍繞著樟腦、沒藥和玫瑰,中間編織著奇異的花紋圖案,把她圍住,與周圍世界隔開。
可以看出,這首詩的意象比起《一束花》來顯得更有立體感,它展現的是一幅更有立體感、更有性感,而且更富有詩意的圖像。
(四)牧歌式和民歌式的情詩
牧詩是有關描寫牧羊人及牧羊人生活的詩,源于公元前3世紀希臘詩人忒俄克里托斯及公元前的羅馬詩人維吉爾。英國最早的牧詩詩人是亞力山大·巴克利。斯賓塞繼承了牧詩傳統并有所創新。他那著名的詩篇《牧人日歷》是由12首并無連貫故事聯系的詩組成的。詩的主要題材是詩人自述失戀的感受,具體地說,1月、3月、6月、12月寫的是愛情及失戀之苦;余之涉及其他題材。
最著名的牧詩當推克里斯托弗·馬洛的《多情的牧羊人致情人》,這也是馬洛留下的唯一的一首情詩,充滿著文藝復興時期詩歌的氣息。詩中描寫的愛情是理想化的愛情,現引錄四節如下:
我要用千百個芬芳的花束和玫瑰來為你做一張床鋪,還要給你做花冠和長裙子,上面滿繡著桃金娘的葉子。用我們漂亮小羊羔的毫毛給你做件精紡細織的長褲;縫一雙冷天穿的寬舒鞋子--純金的搭扣,漂亮的襯里。腰帶由草和常春藤芽編成--珊瑚的帶鉤,琥珀的飾釘:這些樂事如能打動你的心就來同我住下,做我情人。為讓你喜歡,五月的早上,年青的羊倌都跳舞和唱歌;這種歡樂如能打動你的心,來同我住下,做我情人。[(17)]
馬洛這首詩發表后,引來不少詩人續詩、奉和,其中最佳的為沃特爾·雷利所作的《美女答牧羊人》,它諷刺了這種理想化的愛情,指出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實現的。 [(18)]
雷利對馬洛理想主義愛情觀的諷刺不足為奇,因為他的抒情詩都帶有憂郁消極的情調,與他所處那個時代恢廓開朗的詩風格格不入。這恐怕與他個人的遭遇不無關系。
流行情歌也有接近牧詩風格的,但相對牧詩來說,流行情詩的鄉土氣息要濃得多。因為牧詩是傳統的文學作品,而流行情詩則是一種民歌形式的作品,其題材離不開田園詩的傳統,通常以英國鄉村為背景,既教人們常識,又洋溢著感情。現舉一首題為《快樂的丈夫》為例:
我年青的瑪麗看管奶牛場,而我每天早上鋤地又割草,嘿!那小小的紡車高高興興地轉又轉,我則在小麥地里把歌唱:奶油和接吻,兩者我都喜歡,她都給了我,還有晚上的歡樂;她溫柔得象和風,美好的清晨,這樣的姑娘怎么不叫人最喜歡?我一吹口哨,她馬上就動手收集薊冠給我倆鋪了一張床,我小嬌接著就躺了長長一整晚,墜入她親愛的內德溫暖的懷抱;在那里,我嘗到了春天的滋味,我不想告訴你,也不提那個,生怕你想入非非,想要去接吻;吻招嘆息,小伙子應當去唱歌。……
縱觀之,流行情歌中少男少女確系感情純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英國鄉村生活的真實圖景。有些愛情故事也非平鋪直敘,比如擠奶少女對牧羊少男表示淡漠,以證實對他的真愛,這種戲劇性的情節不一而足。如同中國民歌中的情歌一樣,英國的流行情歌也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格調。
三、玄學派的情詩
玄學派詩人是以約翰·多恩為首的17世紀一批詩人,理查德·亞伯拉罕·考利、喬治·赫伯特、享利·沃恩等都被列為這一派詩人;有人認為上文提到的騎士詩人卡魯、洛夫萊斯等也屬于這一派。[(18)]玄學派詩歌的題材廣泛,涉及愛情、上帝、神學、宮廷、教會、死亡等,但愛情占最主要的地位。
玄學派詩人打破了文藝復興以來彼特拉克抒情詩的一統天下,并加以大膽革新,其抒情詩有如下主要特點:1.詩的音節一反從前的諧和、柔美的情調而出之于急促突兀的形式。2.擯棄了十四行詩中慣用的詞藻和比喻,特別是彼特拉克比喻,代之以后來人們所稱的玄想比喻。具體地說,詩人善于從表面明顯無關的觀念或事物捕捉到相同近似之處,巧妙地加以比較去闡明一種哲理,因而給人以詭異新奇之感。3.進一步發展自莎士比亞以來英詩所崇尚的巧智,并運用到愛情詩和宗教詩這樣嚴肅的主題上。[(20)]具體地說,他們善于利用新的科學和舊的典籍,試圖以說理的方式去攄發潛在感情,達到智力和激情交融。以下擬以多恩的詩為例,略加剖析。
多恩是位才氣縱橫的詩人,他寫了一組包括《歌》(“去吧,跑去抓一顆流星”)、《女人的忠貞》、《冷漠者》、《愛的高利貸》、《愛的節食》等在內的詩篇,被稱為“亂交詩”。在這些詩中,男女之間的愛情完全是與當時的社會準則背道而馳的,可以說是一種大膽的反叛。在詩人的筆下,女的習以成常,決心要走亂交之路,男的無非是個尚未涉世的情場新手,對女人疑惑好奇,可又躲躲閃閃,不敢與她接近。因此,他只能敬而遠之,憑借發表高談闊論、運用形象的比喻、并以輕蔑的態度去掩蓋自己毫無經驗的不足。他為女的亂交辯護,目的無非是為自己的亂交尋找借口,并借女人不忠這一見解作為探索世道的出發點。[(21)]《歌》(“去吧,跑去抓一顆流星”)是最知名且又最溫和的一首,詩的表層意思似乎不太難懂,但其深層含意卻頗費解。它描寫的是一個未涉情場、憤世疾俗的少男,想象與他的同伴擺脫教規的束縛,一起去進行探險。他們的旅程遠至太空,遍及大地、海洋,終于領悟了種種神奇奧秘。詩的第一節中提到的“去抓一顆流星”,“去叫何首烏肚子里也有喜”,“開豁了魔鬼的雙蹄”,以至“美人魚歌唱”,都是充滿神奇色彩的描繪,包括性的暗指。第二節點明少男所夢想追求的是美麗又忠貞的女人,但令他失望的是,即使你“騎馬一萬夜一萬天,/直跑到滿頭頂蓋雪披霜;”“到最后/卻賭咒/說美人而忠心,世上可沒有,。”探險之程到了第三節開頭,少男還是聲稱他要去異求一個美麗又忠貞女人;有這樣的婦人,他“千里進香也心甘”。只有到了詩的末尾,他才毫不含糊地提到他隔壁的那個女子是個水性楊花的女人:“盡管你見她當時還可靠,/到你寫信了還可以担保,/她不等/我到門/準已經對不起三個男人。”[(21)]
縱觀全詩,少男并不完全為亂交辯護,但是,少男最終會不會去見那個女子,只能讓讀者自己去猜測了。這時的他,恐怕還未邁出門庭一步呢。若要探究本詩的深層含意,筆者認為它揭示了一個可能性:伊麗莎白時代的作家,預感時代將發生急劇的變化,現代化的進程勢在必然;舊的倫理道德必將受到挑戰,注定要為一種新的道德觀念和社會風尚所取代。有的評論指出:“多恩在伊麗莎白時代之后出現,與英美現代派詩人在維多利亞時代之后出現頗有類似之處,可說是十七世紀的‘先鋒派’”[(22)]這話并非言之無據。
多恩還寫了若干詩篇,被稱為“嫌惡女人詩”,如《愛的煉金術》、《咒詛》、《幽靈》、《自愛》等。這些詩篇粗獷、怪異、音調刺耳,從中找不到伊麗莎白時代抒情詩那種特有的柔和、悅耳的表面質感。但詩人的智慧和創造力令這些詩篇不同凡響。其主題仍是愛的體驗,但比“亂交詩”中所描寫之愛更深一層。最為晦澀難懂的那首《愛的煉金術》足以窺見這組詩篇的特色。
這首詩揭穿了傳統愛情的表現形式,嘲笑世俗婚姻,并揭示了婦女的特質。簡言之,是對一切虛假愛情的輕蔑嘲諷。煉金術士為愛“挖礦”不止,企圖煉出愛之精華,結果卻是自欺欺人,只能滿足于“高贊他那受孕的坩堝”,滿足于生兒育女,最終卻被“木乃依所占有”。本詩在某種程度上表明了對女人的嫌惡,但詩人的真正用意并非貶損女人,而在于“表明對肉體的性愛與理想的愛情實質兩者不能統一的嫌惡”。[(24)]
多恩譜寫的“婚姻詩”,有4首頗為人們所傳誦,這就是《早安》、《朝陽》、《晉圣》和《跳蚤》。
《早安》寫的是一對情侶飽嘗了一夜相愛之歡醒來之后,情人向其愛人抒發他對愛情的深切感受。在詩的第一節中,他發揮了好奇的想象,推測他們相愛之前也許“還沒斷奶”,只知像孩子般地“吮吸田園之樂”,或是在傳說的“七個睡眠者的洞中打鼾”。他感嘆從前的“一切歡樂都是虛擬”,猶如做了一場大夢。如果他真的“見過、追求并獲得過美”,那就只有夢中的這位如今與他同床共枕的情人了。美夢已經變為現實,于是第二節一開始,他就向他的愛人提議:“現在向我們蘇醒的靈魂道聲早安”……兩人相愛,才是靈魂的蘇醒,也是世界的發現。[(25)]因此,第二節末尾情人宣稱他們“自成世界,又互相擁有”,當然就順理成章的了。
在這首詩中,運用了不少玄想比喻,因有另文討論,[(26)]不贅述。在詩人看來,死是由肉體四大元素失調所致的,愛情也不例外:“凡是死亡,都屬調和失當所致,/如果我們的愛合二為一,或是/愛得如一,誰就不會死。”這是一個富有哲理、也許當時認為“科學”的結論。詩人的含意是:理想的愛情達到了靈魂和肉體的合二為一的境界,就會超越死亡。這種愛情觀,的確超越伊麗莎白時代情詩的傳統觀念,具有獨特的思辨特色。
《朝陽》一詩與《早安》也有共同之處,如同《早安》中的情人命令“航海發現家向新世界遠游”,不要干預他們的愛情一樣,《朝陽》中的新郎與其新娘作愛一夜醒來之后,便厲聲責問太陽為何闖入他們的婚床,對他們發號施令。他呼請太陽不要干預他們的愛,因為在他看來,不管太陽能對全球施加什么威力和影響,真正的情人決不會去理睬他那一套的。愛情并不受制于時間,“既不理會季節、氣候”,“也不曉得時間、日月”。詩的第一節寓意之深,在于敢與太陽的威嚴挑戰。多恩時代,太陽是至高無上的,他被確立為宇宙的中心,成了宇宙之父王和主宰。新郎敢于逆時代的潮流,廢立他的王權,把他貶為“好管閑事的老蠢貨”,甚至立已為王,實在是很了不起的氣魄,事實上,這也是多恩在本詩中反復闡明的一個中心主題:人是宇宙的中心,其內在的本質是不可侵犯的。這一哲理在第二節中得到了進一步的闡釋:
“你的光線,雖那么強烈,令人敬畏,/但你為什么不想一想?/我只消一眨眼,就可叫它黯然無光,/只是我不愿意看不到她的時間太長。”這個夸張的說法,表明以宇宙中心自居的新郎,只要他真的一眨眼,太陽立即就不存在;太陽的存在,只有依賴他新娘之美,因為只有她的美,才令他的眼睛睜開。接著,新郎得意地催促太陽下次環繞地球途中,去尋找有些什么東西可以與他們至高無上的愛相比擬,等明天晚些時候告訴他:“東西印度群島的香料和寶藏到底/是在你留下的地方還是與我們在一起。”他告訴太陽,“你去請教昨天見過的國王,/肯定會聽到,這一切都躺在這張床上。”這里新郎已明確地把他們的婚床確立為世界的中心,世上的一切都非他們莫屬。
因此,詩進入第三節,他自豪地宣稱:“她是所有的國家,我是所有的王子,/其它一切什么也不是。”換言之,世上所有王子,一切榮譽財富,無不是虛假的,只有他們才真正擁有。詩的結尾,太陽的地位竟淪為一個疲憊不堪、上了年紀的老仆人,新郎要他為地球送暖,為他們照耀。“這張床就是你的中心,這些墻就是你的軌道。”愛情是至高無上的,人是宇宙的中心,一切都必須受到他的主宰,太陽也不例外。詩人通過新郎的巧辯,已經把這個哲理得相當透徹的了。
《晉圣》一詩的開首“為了上帝的緣故,別說話,讓我愛”其氣勢之直截坦露,實屬前所未見,它是一反伊麗莎白時代諧和柔美的情調而出之急促突兀形式的一個典型。《跳蚤》一詩那個情人所發的高論“這只跳蚤就是你和我,就是我們的婚床/也是我們舉行婚禮的大教堂”,充分體現了多恩善于把激情與戲謔有機結合的怪異想象和高妙手法。在《離別辭:節哀》一詩中,詩人把不入詩的“兩腳規”引入詩篇,并用兩腳規的運作比喻情侶互相依賴、分而不離的離合關系,這種奇想,令讀者印象深刻。與此相映成趣的是詩人反映于《葬禮》一詩中的奇想:女的贈給男的一束金發,以表示拒絕后者的求愛又不至于令其過分感傷。這金發便成了他“外的靈魂”和“總督”。他要與金發同葬,以表示他對失戀的絕望和對她的癡情戀意;另一方面也表示對她的報復。從這首詩,我們同樣可以窺見詩人善于把激情與戲謔巧妙融合起來,從而誘發讀者對詩的深層意蘊的思考。
多恩以夭嬌不群之筆去歌詠愛情和婚姻,寫下了50多首“歌和十四行詩”,鑒于筆者能力及篇幅所限,本文僅論及其中一鱗半爪。全面論述多恩乃至所有玄學派詩人的情詩,有賴學者們的共同努力。
作者單位:外語系
責任編輯:林利藩
注釋:
(1)根據休·霍爾曼編寫《文學手冊》第三版(1975),伊麗莎白文學時代通常包括詹姆斯時代在內,即1558-1625;有時指更長的年限,即1550-1660。本文討論的“伊麗莎白文學時代情詩”,以1558-1630為限。
(2)(19)參見《文學手冊》(同上)第390頁“彼特拉克比喻”(P-etrarchan Conceits)條目;第317頁“玄學派詩歌”(Metaphysical Poetry)條目。
(3)(8)梁實秋編著:《英國文學史》(第一卷),第307、277頁。
(4)(12)采用梁實秋譯文,同上,第309-310、515-516頁(引文略有改動)。
(5)屠岸編譯:《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一百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2年版,“前言”第Vii頁。
(6)采用屠岸譯文,同上,第174頁。
(7)(9)(10)(11)(14)(17)(18)采用黃果xìn①譯文,參見《英國抒情詩一○○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317、281、287、283-284、270-271、305-307、311頁。
(13)(15)(16)伊麗莎白·德魯:《詩歌:現代理解與欣賞指南》,[美]德爾出版公司1959年版,第192、194、195頁。
(20)(23)(25)飛白著:《詩海--世界詩歌史綱·傳統卷》,漓江出版社1990年版,第213、214、214頁。
(21)(24)朱達·斯坦普弗普:《約翰·多恩與玄想表達》,[英]1970年版,第66、89頁。
(22)采用卡之琳譯文,參見卡之琳譯《英國詩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28頁。
(26)參見拙作《多恩抒情詩中的玄想比喻》,載《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94年“外國語言文學論叢”),第1-6頁。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火右加斤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廣州076-088J4外國文學研究方漢泉19951995 作者: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廣州076-088J4外國文學研究方漢泉19951995
網載 2013-09-10 21: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