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現代文學史上,文化精英們走動其中的“客廳”沙龍早已成為研究者視野里的一種現象。比如“林家客廳”(主人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曾家客廳”(主人曾孟樸、曾虛白父子)和“邵家客廳”(主人邵洵美)。四月好書榜中,有一家不那么著名的“宋家客廳”敞開了它的大門。若說它不夠顯赫,曾走動其中的傅雷、錢鐘書、張愛玲、吳興華幾位都是“思接千載”的大家;若說它著名,錢、張二位差點被湮沒于現代文史…… 哪怕是客廳主人宋淇,每每被談及,也多為張愛玲隱隱綽綽的后半生佐證。他堅持“文本為先”的紅學家身份,也從未有其他索引派、點評派、考證派、“胡謅派”等師傅們熱鬧。然而從本書中可知,宋家近世幾代,也是詩禮簪纓的風流大族。和那些烈火油烹的府宅不一樣,宋家的氣象,一直低調存于時代煙云里。也曾富貴跌入清貧,但總能保持從容平靜。正是這一份安寧,讓那些被百轉千回的時代浪潮推舉又吞沒的零余者,能在這一隅“客廳”里幾度留停。西出陽關有古人,宋家的主與客惺惺相惜,往還情深。雖然短暫的安寧后,可能是永遠的酷寒。(遇難于1966年的吳興華曾說,親愛的朋友(宋淇),我常想在我一生不多的幸運事件中,我之認識你可以算是最大的)。 “多少江山歸筆底,萬重恩怨屬名流”。如今宋淇之子宋以朗,把其父一生縷述成文。一方面描畫出宋家諸輩在各自領域之建樹,一方面也將一代文人相知相惜的故事披露。這是宋家的桃李成蹊,于“現代文學史”主流枝干外,用私家記憶補全細節。 同樣獨辟蹊徑的還有《遠去的都市:1950年代上海》。有人說上海史是歷史學界的“寵兒”。的確如此,魏斐德、李歐梵等海外學者都有關于上海的經典著述,國內學界,則有熊月之主編的《上海通史》。此書作者,放棄宏觀大徑,從里弄、影院等微觀層面探討解放初期上海歷史。 書名平靜,但翻看其中觀察和解釋路徑:吞金而死的國家主人翁、“鎮反”思路下的選民,時代急轉彎里的精英……如刀劈斧砍絕斷的歷史切面,軟性對抗著對"黨國"敘事場域里的正派,和大眾懷舊樣板的頹靡。 其實我們需要坦白,本期榜單里有一本書,從藝術上來說,多半是乏善可陳的。這本書就是《Nature雜志科幻小說選集》。 顧名思義,這本小說集是把英國《Nature》雜志(《自然》雜志)登載過的部分科幻小說選編成集。 被科學家們奉上神壇的科學重鎮,居然為同屬科學文學兩個領域邊緣的科幻小說開辟專欄;一份嚴謹崇高的科學雜志,卻榮膺了歐洲“最佳科幻出版刊物”,如此高大上又極具反差,它選刊的科幻小說,怎么可能是平庸的?乏善可陳的?! 多謝譯者江曉原、穆蘊秋,于開卷時實言以告我們:“恰恰因為它們平庸,所以才更值得翻譯。” 譯者認為,這些小說被越多人閱讀到,就有越多人知道,被稀里糊涂捧入云端的“華堂簫管”到底是何光景。傳聞里“在其下發表一篇文章,中國科學院就給出25萬獎金”的《自然》雜志,又究竟是怎樣一份切實的雜志。 更有意思的是,這些登載在“世界頂級科學雜志”里科幻小說,恰恰都以揭示科學技術的負面價值為己任。“反思科學”,是他們一致遵循的創作主流。用你賦予我的話語權來反對你,西方人尤為擅長。 神話和童話相互印襯,邊緣和主流左右互搏。這正是本書極大的魅力。 另一本小說《說部之亂》,也巧,是一本中文“腦洞大開”短篇小說集。有別于尋常幻想,這個洞,從“文學”里鑿開,一片激萌。 榜里小說類壓軸,是西班牙作家恩里克•比拉-馬塔斯的《巴托比癥候群》。“巴托比癥候”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大意是“一舉成名便再無作為;以各種借口拒絕創作;熱衷他業而荒廢寫作;追求完美而不敢提筆;躲避讀者,甚至不以真名示人,行蹤詭秘……”作者洋洋灑灑講了多位患此癥的外國作家。服從還是叛逆,沉默或者言語,“巴托比癥”被作者入書。有讀者心有戚戚,深以為這是時代之病。也有人覺得作者這次只是賣力地炫了一次技。是造作還是杰作,是詩還是胡說,值得開卷探賞。 還有《萬物:創世》和《動物生活史》這兩本智識之書。“今古畢陳皆樂趣,天人興感有深情。”宇宙故事、博物經典,不了解時它們于我們來說是不重要的幽秘,了解之后,是值得感知的天真樸素的靈性。而這些于幽僻處被書寫被閱讀的文字,可成為行路時相見一笑的密碼。 對未來社會高速發展的科學技術的想象里,寄寓著作者們充滿人文關懷的深刻憂慮。 諾貝爾文學獎大熱人選、博爾赫斯與卡爾維諾的當下傳人、著名導演阿爾莫多瓦最鐘愛的作家之一恩里克•比拉-馬塔斯享譽世界的驚世奇作。 稀奇古怪的發明、志趣詭異的怪人、子虛烏有的歷史事件,小說以獨特的風格,豐沛的想象力,創造出—個個怪誕而富有詩意的世界。 對1950年代的上海社會文化的重訪,將歷史巨變中那個遠去的都市拉回到歷史的真實。 一部與法布爾的《昆蟲記》和布封的《自然史》并駕齊驅的博物學經典。 一部來自人類智識又挑戰人類智識上限的野心之作、“漫畫宇宙史”三部曲震撼開篇之作、2000多幅手繪漫畫詮釋140億年宇宙進化史。 文學、友情與一個家族的故事,跌宕大時代中的惜別惜聚。 當代藝術大師黃永玉動情追憶與表叔沈從文一生的交往,再現中國黃金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與人格魅力。 最獨特的哲學家小史,最值得銘記的哲學死亡事件,讓哲學再次被重視起來的一本書。 同樣是農業大國,法國是如何實現社會有序穩定的?中國底層意見領袖、當代中國最具人文關懷的學者于建嶸最新力作。
鳳凰讀書 2015-08-23 08:51:32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