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史》四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劉宗周在浙江各地紳衿開始起兵反清時,決定絕食自盡。

門生勸他: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無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輕棄之?

回答:吾固知圖事賢于捐生,顧余老矣,力不能勝。

門人王毓蓍投水自盡。他說:吾講學十五年,僅得此人。

可見他的所謂正命不在年老。

以身殉名,從征服者的清朝來說,自然最欣賞這種表率人物。

江陰士民的奮勇抗戰,在兩個多月里頂住了數萬清軍的圍攻,城破以后,還拼死巷戰,“竟無一人降者”。

《江陰城守后紀》有明之季,士林無羞惡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為得意。而封疆大帥,無不反戈內向。

獨陳、閻二典史乃于一城見義。向使守京口如是,則江南不至拱手獻人矣。

隆武皇帝:涇縣和江陰百姓:吾家子孫即遇此二縣之人,雖三尺童子亦當憐而敬之。

鄉紳侯峒曾,毅然回答:聞徐太史汧護發自裁,何不奮義?即不可為,乃與城存亡,未晚也。

吳日生等人在太湖的義軍給清軍打擊。太湖遼闊的水域和四通八達的水上航路同清軍作戰。

雖靖虜意,亦以板蕩之會,非太祖親藩不足復襄大業也。

黃道周等大臣參與鄭鴻逵的推舉有三個原因:唐藩封地為河南南陽,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鄉,“起南陽者即復漢家之業”

“以今揆古,易世同符”

楊廷麟:中興自古舊南陽。

黃道周:險阻備嘗,晉公子之播遷,良有以也;閭閻親歷,史皇孫之艱難,豈徒然哉!

朱聿鍵:萬不得已,將所上監國之寶,權置行舟。俟至閩省,面與藩鎮文武諸賢共行遵守。

恭行天討,以光復帝室。驅逐清兵,以纘我太祖之業。

1645年,閏六月,頒開剃之令,人護其發。

亡國之痛。

隆武帝,即位十天后,就誅殺清朝派來招降的使者馬得廠,敕諭文武臣民曰:

朕今痛念祖陵,痛惜百姓。狂彝污我宗廟,害我子民,淫掠剃頭,如在水火。朕今誅清使、旌忠臣外,誓擇于八月十八日午時,朕親統御御營中軍平彝侯

鄭芝龍、御營左先鋒定清侯鄭鴻逵,統率六師,御駕親征……

“縉紳”、“戎政”、“儒林”,《便覽》:蓋國家之治,必文武和于上,始民兵和于下。不然,立敗之道也。

孤惟帝王之御世也,必本祖法而出治。治不獨出于帝王,必與文武之賢者共之。始于得賢將相,終于得賢百職,四海兆民,方有信賴。民安則華強彝服矣。

帝王量大,則識必高。識高,必用舍公明。又何有乎東林、門戶,魏黨、馬黨之紛紛哉!

嗚呼,三黨成,偏安矣。四黨成,一隅矣。

去寇易,去黨難。

但責后效,不計已往。蓋中興之時事,臣民悔過且與給新,況輕于此者乎!

小貪必杖,大貪必殺。

有發為順民,無發為難民。

兵行所至,不可妄殺。

黃道周:今上不飲酒,精吏事,洞達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見也。

行宮中不許備辦金銀玉各器皿,件件俱從減省,成孤恬淡愛民至意,違者即以不忠不敬治罪。

江西督師萬元吉上疏請移蹕贛州:贛居上游,豫不能仰面而攻,且左為楚,右為閩、浙,背為東粵,足以控制三面,宜駐蹕。

金聲桓:以臣今日細觀福建陳兵之勢,儼然。。。若得滿州二萬從江西來,令臣兵二萬,臣效前驅,產可翦滅無余,

憑腰肋之間鏟為兩斷,敵人首尾不能相顧,錢塘可一葦而渡。

然后合力平定云貴,一統之業豈不易易哉!

王之仁對黃斌卿的背信棄義痛恨不已,把家屬九十三的乘舟鑿沉,自己留一條大船,豎立旗幟,鼓吹張蓋,直駛吳淞江口。

王之全見到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籌,慷慨陳詞:

前朝大帥,國亡當死,恐葬于鯨鯢,身死不明,后世青史無所征信,故來投見,欲死于明處耳。

大罵洪:反面事仇,先帝贈若官。。。。若通天之罪

督師大學士朱大典據守金華,誓死不降。朱在明末官場上以貪婪著稱,然而當民族危難之時,破家紓難,體現威武不能屈。

清軍借口“民不順命,因屠之”

王思任:吾越乃報仇雪恥之國,非藏垢納污之地。


2022-12-08 19:00:57

[新一篇] 《南明史》三

[舊一篇] 《南明史》五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