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 簡體 傳統 |
提到藝術史,許多人心中會升起困頓和疑惑,藝術史意味著審美的陌生,意味著大部頭的作品集,意味著 晦澀 難懂的概念,意味著復雜的流派……
但北京大學的朱青生教授卻說,“每個⼈都生活在藝術史中,每個人都是⼀部藝術史。”“不經意間獲得幸福的細微的感覺,就是每個⼈的藝術史。”
今天這篇文章來自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傅盛,他在混沌文理院聽北京大學朱青生教授的藝術史課程中,一字一句記錄下了課堂筆記。
自2019年起,混沌文理院一直堅持邀請哲科領域的知名學者來為投資人、企業家和創新者授課,以底層哲科思維的傳達來實現實業賦能,以高維學術的思想訓練來實現人的自我解放。
以下是傅盛的藝術史學習筆記。新的一年,文理院繼續陪你通文達理,格物致知。
文|傅盛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
藝術的歷史
每個⼈都生活在藝術史中,每個人都是⼀部藝術史。不經意間獲得幸福的細微的感覺,就是每個⼈的藝術史。
⼀個民族發展的水平的衡量看兩個方面:⼀個看科技發展,⼀個看藝術史。藝術史看的不僅僅是過去的歷史,而是⼀個普通人身上不經意間體現出的藝術的氣質和對社會的美(aesthetic)的感受。
藝術史是使人成為完整人的必要成分,每個人都有獨特性,人類才有存在感。這種獨特性如果再能顯現化,就成為完整的藝術史。
任何⼀個民族對世界都有自己的藝術認識,這個認識是變化的。乾隆曾下令號召全國收集藝術品,收集到了數量巨大的作品,其中有三件愛不釋手,將其放在書房里,將書房取名“三希堂”,這三件作品是東晉時代的藝術品: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
等到了新文化運動(1915-1923),時人認為中國的文化已經完全落后,要從打敗我們的對手身上全面學習,即德先生和賽先生。但問題是不僅僅落后者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落后,連領先者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領先。這種情況下,我們未必會拿來對手真正先進的地方,反而會拿來并不先進的東西。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藝術史。
新文化運動期間很多精英認為西方的藝術優于中國,這一觀點也來自于古希臘“維納斯”這樣的雕塑——被看作是西方藝術的精華代表。1912年后,一大批中國精英到西方去學習雕塑,包括徐悲鴻,現在中國美術教育體系的素描、色彩、雕塑等都是從那時候開始建立的。但這使得中國藝術從蘇軾、王維等人開創的寫意的詩詞畫賦——用線條和內容表達自己的傳統,徹底被拋棄了。中國畫是寫意的,不是寫實,蘇東坡的畫畫得并不好,竹子都是歪的 ,但這不影響中國藝術的獨特性和偉大。徐悲鴻、吳作人開啟了和我們藝術史無關的西方藝術體系,吳作人畫出的西方畫作比西方人還好。
但問題是,隨著照相技術、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現在又出現了新新媒體技術(比如Vr),傳統的西方美術系統已經隕落了,繪畫中的惟肖已經不重要了。我們對著一個人照500張微笑,總可以出⼀張神秘的微笑吧。
西方從1910年已經開始拋棄了這⼀套寫實為核⼼的繪畫藝術體系了,認為這不是繪畫的核心。中國美院最好的學生去考斯圖加特國立造型藝術學院,被拒了。教授們覺得這位同學畫得太像了,已經無法教他,而且這是上個世紀的東西,已經不是現代藝術了,學校也不教授了。
藝術進行現代化革命,也是西方第四次產業革命精神的體現。
⼈的寫實性、科技性只是人性的三分之⼀,只是過去這兩部分發展得比較快,⼈還有堅韌性、神性、惰性等等,如果借助媒體將這些特性發揮出來就意味著更大的創造力,這是不會被機器所替代的。
攝影使得每個⼈的寫實能⼒得到顯性展現,但在另⼀個層⾯使得⼈的創造性和獨立性的發展受到限制。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不單是⼀個作品,而是人的自由和獨立的精神所在。
盧浮宮收集的都是經典藝術作品,往后的作品被收入奧塞博物館,再往后是蓬皮杜藝術中心。中國的旅游者往往去前兩個,其實蓬皮杜才是現代藝術品的展現。某作者協會主席曾說前兩者很精彩,蓬皮杜收的是垃圾,然而法國人認為蓬皮杜藝術中心是他們藝術發展的標志,卻被中國人認為是垃圾箱。如果我們的審美還停留在西方19世紀,那我們真的成了垃圾箱。我們可以不喜歡,但是不要弄錯了藝術發展的方向。
左上圖是1660年左右著名巴比松派畫家科洛的畫作《我也在這里》,右上圖1960年又發掘出⼀個古希臘女神的雕塑,可以發現和這個畫作里的女神的比例很像。古希臘以來的西方畫作,都以上圖這樣黃金分割線構圖,用結構抽象和比例來找到人和神之間平衡的感覺。
picture,用圖片對看到的東西再造。古希臘用這個方法,開創了西方古典藝術歷史,也就是我們經常講的世界藝術史——西方用古希臘的根本理念和原則來理解的世界的古典藝術史,直到1919年。而這時徐悲鴻剛剛到西方,用這套體系開創了中國的現代藝術史。
我們在看世界藝術史是用西方藝術史的方式在看的,但是如果換⼀種角度呢,中國、印度、伊朗對世界的看法各不相同。世界藝術史應該是復數,是各種國家、各個民族對世界的看法的歷史。
盡管全球化逆流,但藝術界還是堅定地擁抱全球化,藝術不是政治,不是經濟,不是體育,是對差異欣賞和討論的⼀種學問,藝術有差異才有藝術價值。
朱青生教授曾任國際藝術史學會的主席,2020年他給全體會員寫了封信:讓世界看到我們,讓我們互相看見。
中國的繪畫和書法是不同于西方的另⼀條路。中國在寫實繪畫上是劣勢,中國的特長是在簡單的線條上放入無數的精神內容。同樣⼀個文字,小學生會寫,但是到了大家手中,這幾個線條所表達的內涵和對世界的認識就完全不⼀樣。在簡單的線條里灌輸感情、表達對世界的認識,這是另⼀條道路。這條道路在中國書法中得到體現,然后轉化成繪畫,繪畫也轉化為書法。書法型繪畫,變成了對世界的另⼀種藝術認識。
這個幾萬年前的壁畫被發現時,震驚了世界。開始人們認為是發現者造假,因為繪畫技術超過了古希臘,后來當越來越多的石器時代的繪畫被發現,才被承認。但這幅畫除了寫實之外,還有寫意。除了牛之外,壁畫上面的線條是干什么的?這個頂離地面兩米多,如果不是必須,原始人沒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在頂上留下那些線條,⼀定是某種必須,才使得他們把心緒和感覺變成了痕跡,留在了洞的上面。
西方藝術史都被寫成了攝影式的寫實的相關的歷史了,但寫實的繪畫只是世界藝術史的⼀條道路。如果把這張壁畫的上下部分如上圖那樣對應中國的寫意和西方的寫實,你也許就會發現世界藝術史在后來變成了兩條道路。
用藝術(作品)研究歷史
“在”上面加⼀橫,無在(讀wai),這是朱青生教授造的字。它可以是上帝,可以是無產主義,本身沒有,無有的存在變成是⼀種系統萬物的構建。
紅樓夢: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章,把世間的事弄懂了,處處都有學問,把⼈情世故摸透了,處處都是文章。
以下是對無在 (wai)系統的解讀:
1.愛欲:藝術作為生命本能的顯現,這種顯現會在情欲和色相中成為人的生命活動中意識最為強烈、快樂程度最為急迫、最為追求形式美好的部分。
你在出房間之前有沒有照過鏡⼦?如果照過,你已經在愛欲的顯示和隱式之間徘徊。
2.生死:藝術對于⽣命的終結具有急切的關懷并對死亡恐懼,由此產生了長生和超越的種種想象和幻象,傳達了對⽣命的留戀和對⻘春的貪求,也因其對生命自然規律的深切理解而產⽣了對永恒和超越的設計和描述。
比如:⾦字塔、墓葬、⽊乃伊、⼩河公主等。
3.區別:藝術將⼈間的對⽴和差異作為⾃我呈現的動機和⽬標,構成⼈際關系中最根本的沖突因素,通貫古今,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和隱晦的表達。從個體到集團之間的競爭和超越,尋求公正與平等的訴求,也會訴諸于藝術形式來呈現人的榮辱的心態。
4.秩序:藝術將世界中的各種秩序設計為完美的狀態,并且把現存世界解釋為想象圖景,把⼈類的政治理想做出規劃和程式,試圖以某種秩序為⼈間的差異和沖突找到解決的⽅案。
紫禁城是中央⾼度集中的秩序展現。如果不能理解故宮是多少先烈推翻的舊秩序的展現,那么所有的禮贊都是謬誤的。紐約的街區是市場經濟形成的秩序的展現,城市藝術史也是藝術探討的⼀個⽅向。
5.超脫:在⼈類之間的矛盾和競爭規范和控制的秩序中,個體的特點和⽂化共同體的需要受到統治、控制、檢驗和壓迫。借助藝術,人們表達個性和自我的獨⽴。
古代時候認為⼈不⼈,只是某種規則的載體。第⼆階段進⼊了⼈⼝學的社會⼈群劃分,⽐如中國⼈和外國⼈、⽩⼈和⿊⼈,經濟學的⾼中低收⼊階層等等。到底誰有權⼒來規定每個⼈的獨特性?如果按種群劃分,就會被綁架。
現在應該是每個⼈都有⾃⼰的獨特性,每個人都是獨⼀⽆⼆的,這是現代藝術史的個⼈觀。對⼀件事情的感受都是獨特的不同的,譬如柳永所說:縱有千種⻛情,待與誰⼈說。即便沒有⻛情,也有⾃⼰獨特的說不出來的感受。如何允許這種差異性是現代⼈的價值觀。
王羲之的字之所以好,因為⾃由的期望和被壓抑之間的強烈對⽐體現在筆畫之間。你去學他的筆跡,你沒有那種強烈的對⽐,怎么能寫出那種字體。
畢加索的畫,右下⻆的那張臉,由碎塊組成,這是世界藝術史的⽴體派的轉折。畢加索的時代攝影已經出現了,存在是⼀種真理(truth),要把這種存在展現出來,機器⽐⼈強。但是畫畫總要畫出個東⻄,畢加索用線條和⽴體的組合,重塑了世界的基本組成單位,與現存的世界⽆關,他解放了⾃⼰的藝術表達,把⾃由歸還給了⼈。
畢加索這幅畫先畫的左邊,畫到右上⻆時,臉還基本是臉,身體已經開始不像身體了,用抽象的形式重新組合。畢加索解決的是我的⼀個作品是否可以從⼼⾥直接創造出來,⽽不需要借助現有的對象,如果⾮要⽤現有的對象,那就把這個對象拆開,變成新的原材料,再進⾏創造。畢加索的畫超越了希臘⼏千年的傳統,超越了基督教的根本精神,在他那⾥沒有上帝沒有神,在他的世界⾥,⼀切因他存在。傳說張⼤千把作品給畢加索看,畢加索問,你的作品在哪⾥?在畢加索看來,對現實的搬運已經不是現代藝術作品了。
6.環境:⼈的環境作為⾃我⽣存、依賴的對象,藝術將也將之作為自我觀察和感受的對象、⽤自然的方法加以維護和保存,或者⽤認為的方法對之進⾏改造和設計,由此將⼈造的環境變成風景,進而發展為虛幻現實。
羅⻢的壁畫(左)對環境的描述已經超級⽜逼了。宋代的⼭⽔畫(右),有記錄,有寄托,有宣泄。樹之間的關系都可以⾛進去,⼭巒后⾯的⼭好像翻到前⾯,顯示出⼭的雄偉。
園林也是⼀種藝術,是我-它關系中的⼀種解決⽅案。環境也是⼀種我-它關系。
7.物品:藝術對于⼈類的⽣存和⽣活所以來的物質對象有著極⼤的關注、審視和描繪,從而將作為生存資料的事物變成了作為認識的對象和觀看的形象,也將之變成自我炫耀和精心收藏的財物。
左圖⻄⽅經典藝術的橘⼦,讓人垂涎欲滴。右圖南宋禪宗的⾼僧所畫的六個柿⼦,中國⼈不喜歡,流傳到⽇本,變為國寶,畫畫的人把對⽣命的深刻理解畫在這幅畫⾥,看著看著就超越了。
攝影出現之后,⼈類不再通過繪畫藝術模仿事物了。寫實這個事情已經不再是⼈⼿的藝術的關注了。
8.神衹:⼈和神的關系體現為對神圣的確定和歸結,借藝術參與了對強大⼒量的對抗、凝視、順從、獻媚和供奉,并為這樣的力量制造了偶像與象征,將政治與宗教的終極理想呈現為完美的圖畫。
9.圣所:在神圣和理想設定之后,因為信仰和祭祀而進行利益和法術的場所,因其神圣而莊嚴呈現為奇異和華麗。
10.無有:藝術最終體現為⼈與自我的最⾼理想之間的超越、顯現和覺悟。
形相學:視覺與圖像的方法
中國繪畫都要在旁邊題詞,用圖和詞相互表達。圖和詞放在⼀起成為第三種表達,in between。這對新媒體時代的重要意義在于,把不完整的文章和圖像放⼀起可實現新的表達形式。而圖和文是兩種表達世界的方式,比如農業文明時代是圖基本被廢,文成為了核心。
中國的音樂的先鋒就是搖滾,但⼀開口就是⼆流,畢竟是別⼈做過的,我們在藝術領域能不能有⼀出來就是世界領先的呢?
圖像時代,讓漢字這種唯⼀的表意文字有了更大的機會領先世界,把漢字表達的形相學作為學術研究去研究下去。對中國繪畫而言,畫得像不像不重要,重要的是寫意。
現當代藝術革命
欣賞現代藝術看不懂沒關系,感覺有東西在揪你就行。
人性的自由發展,有對抗,很難兩邊都看懂。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寬容,就是承認我不懂你,但我接受這件事。
看⼀個人,第一要看事業成就,第二要看不經意間獲得幸福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構成了藝術史。
問題:如何培養孩⼦對藝術的感受?朱教授回答:要多帶小朋友去看,每個月要去三次博物館,三次月亮升起來的情況,三次太陽落下去的情況。看多了就會有感受。中國的博物館翻譯有問題,布置得也像墓葬館,museum是muse和um,意思分別是“美好”和“我們”,導致孩子們都不愛去。俄羅斯冬宮博物館,盧浮宮做得就很好。1、博物館里要加上實驗體驗。2、動用新媒體,新媒體是改變人和展品的關系,改變觀眾和策展人的關系,未來會更個性化。3、當代藝術的精神——做任何事情都是開創的而不是模仿的,也不是欣賞,要用原創力推動人類發展。
2023-04-03 15:06:2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