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

>>>  深入傳統文化及個人修身養性  >>> 簡體     傳統

中國文化講究的,一個知識分子、讀書人,立身處世,進退之間大有分寸,絕不會顧慮到生活問題,這是一個大問題。過去每逢過年,很多家庭無論作裝飾,或是附庸風雅,都會懸掛朱柏廬《治家格言》,治家格言中:“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是很有分量的名言。

為什么要出來做官,現代叫做公務員,現在公務員的觀念和以前官的觀念,的的確確兩樣,所以有時候拿現代的公務員比過去的官,我也認為大不妥當。過去一個讀書人,十載寒窗,一旦考取了功名,那真有味道,哪怕是一個小小的縣令,出來時還要鳴鑼開道,老百姓還要回避,坐在轎子里比汽車舒服得多了。最小的官是典史,勉強等于現在縣里的警察局長、監獄長,這是編制內的人。皂隸之類都不在編制內,由縣令自己想辦法在節余項下開支。以前一個縣衙門里,編制外不過一二十人辦事。像清朝康熙時代,全國官吏,上自宰相,下至地方小吏,只有一萬七千人,而做了那么多事。這個問題我們今日還是值得研究的。那個時候,考取功名出來做官的,四萬萬人中只有一兩萬人,的確是很光榮。現在當然兩樣了,是公務員,替人服務了。但是大家還有一個毛病,把公務員與官的觀念始終混在一起,如果這一點真正分開了,搞清楚了,那好辦了。很遺憾的,幾十年下來,這一點還沒有搞清楚,以致產生了政治上、社會上很多糾紛。

講到這里,我們知道,古人對于該不該出來當官,所謂立身出處,是很慎重的。現在我們的教育變了,每一個考進來的,都是為自己的職業問題著想,這是美國化、西方文化的影響,所謂杜威等人的思想,“生活就是教育”,他們教育與生活、技術配合在一起。人家的文化基礎同我們完全兩樣,我們今天沒有搞清楚自己的文化精神,對別人的也沒有搞清楚,別人的東西是不是適合我們的國情,今天還在考驗中。

《論語別裁》

-----------------------------------------------------

談中國文化,剛才我們批評讀書人都喜歡做官。像我們小的時候,必須背《朱柏廬治家格言》,甚至每個國民都要讀的。其中有一句格言:“讀書志在圣賢,為官心存君國”,我們這一輩子都深受這個格言的影響。中國過去讀書人做官,制定任何一個政治上的方略,實施任何一個政治上的舉動,都不可避免的有一個很嚴重的觀念,自己這個政策出來,是否有百年以上的效果,尤其是國家大政,那是百年大計,不是只顧目前的。

《莊子諵譁》

----------------------------------------------------

我常常鼓勵大家讀書要注意,中國人講的,讀書有個目標的,我們當時就受這個思想的影響。中國講教育,讀書不是為了做官。像我當年讀書,我的祖母就吩咐過我,孩子啊,讀書可以,千萬不要做官。我說為什么啊?“一代做官九代牛”,做了一代官,就做了很多不好的事,九輩子要做牛做馬,回報給老百姓的。所以讀書可以,不能做官(眾笑)。

我們中國古代講讀書是什么呢?《朱子治家格言》兩句話,我們都背的:“讀書志在圣賢”,讀書的目的是準備做堯舜,學大禹王一樣,建設國家。所以“為官心存君國”,古代我們受的教育,做官是報效國家的。

《南懷瑾先生在上海國家會計學院演講》

---------------------------------------------------

父兄告誡我們還有一件事,不要做官。“一代贓官九代牛”,如果做貪官,九輩子都要變牛還債,所以不敢做。我們小時候背的《朱子(柏廬〉治家格言》,“讀書志在圣賢”,并不是為了做官;既然做了官,“為官心存君國”。所以我都叫你們背來,你會背的話一輩子都有用。最后的兩句話就是 “為人若此”,知識分子做人做到上面所講的標準,“庶乎近焉”,差不多勉勉強強算一個人了。這是中國文化教育的目的,上至皇帝下至討飯,那只是職業不同,和事業沒有關系,這多難啊!

《我說參同契》

----------------------------------------------------

最后他告訴我們,“讀書志在圣賢”,讀書不是為了拿高薪,而是求學問,可以圣賢為榜樣和最高目標,并不是求圣賢的名,或者裝做道貌岸然的樣子。讀書不一定做官,萬一不幸而出來做官,則“為官心存君國”,既然出來做公務員,就要對老百姓負責,對社會國家負責。“安分守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知道自己的本分,也懂得時間和形勢,盡本分之后聽天命,做人做到這樣,他說這才像一個人了。

《漫談中國文化──金融 · 企業 · 國學》


南懷瑾 2012-08-12 10:40:24

[新一篇] 您認為天下有免費的午餐嗎?(下)

[舊一篇] 盧崇漢:損陽生病折壽的九大因素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