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王爵奇觀
中國從漢朝至明清,王是最高封爵,受封的人數很少。到了太平軍造反,王爵成了一種很有趣的現象。迫不及侍地封王,是太平軍首領一種心理狀態的產物。后來封王之多之濫之亂,簡直匪夷所思。
1851年太平軍攻取永安(夸廣西蒙山縣),幾個月前已在武宣東鄉登極稱天王的洪秀全,就封了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云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各王還有一長串系銜。如東王,到南京后亮出的全銜為:“傳天父上主皇上帝真圣旨、勸慰師、圣神風、禾乃師、贖病主、左輔正軍師、后師殿中軍兼右軍、東王楊”,以前皇帝死后的廟號,恐怕也沒有誰有這么一長串。其他四王,也各有一串。楊、蕭、馮的兒子,也被封為幼東王、幼西王、幼南王。打進南京的次年,即1854年,晉封秦日綱為燕王,胡以晃為豫王,胡萬勝為幼豫王。這時,南王、西王已戰死。以上諸人。被稱為前期王。扣掉四個幼王,無論1851年或1854年,真正的王有五個。
前期王有幾個特點:一是最早同謀造反的元戎;二是改變了以前一些朝代非皇族不封王的舊例;三是連兒子也封為幼王,異性王世襲,而且父子同時被封;四是未定都先封王;五是封號全稱都很長,有宗教、政治、職權、贊譽等多種因素。雖然有一些不公之處,但還沒有造成公開的矛盾。最大的問題是確定東王楊秀清“節制各王”,成了王上之王或并列天王,對后來的內訌有相當大的關系。世界上,最不能并列的,就是皇帝(天王其實就是皇帝,因避上帝諱而改此稱)。父子、兄弟、夫妻、母子尚且以陽謀陰謀刀劍毒藥相對,你死我活,無所不用其極,遑論一同造反的老伙伴。愛情固然排他,皇權更是絕對排他。
內訌之后,洪秀全對異姓功臣非常疑忌,封他大哥洪仁發為安王(后改封信王),二哥洪仁達為福王(后改為勇王),將石達開迫走。洪秀金的親侄、族兄、族侄實際十幾人,包括幾個乳臭末干的小孩都封為王。1859年。其族弟洪仁玕來天京尋求庇蔭,坐上了三級火箭,不到一個月,被封為干王,總理朝政、統率全軍。諸將自然心中不服,洪秀全為了安撫和平衡,先封陳玉成為英王,跟著封李秀成為忠王。隨后,十分贊賞洪仁玕的建議,廣封王爵。其意圖,一是分散事秀成以及李世賢、楊輔清權力,加強洪秀全的集權,以期改變“弱本強末”成為“強本弱末”的權力結構;再則,以此滿足一些人欲望,籠絡他們與洪家朝廷共命運。同時,讓洪仁發、洪仁達趁機出賣王爵,凡是向他們行賄的,一概保舉,洪秀全就照封不誤。這樣一來,可以廣開財源,增加洪氏兄弟的收入。開頭所封之王。還有名號,如陳坤書封護王,郜永寬封納王,各自加了一串系銜。稍后,只有名號,不加系銜了。再后,連名號都沒有了,一律稱為列王。最后,在王字上面加三點,生造了一個字,看得出是將小王二字并而為一,表示次于列王。根據昭王黃文英的供辭,人們才知道四五年內一共大約封了二千七百多人為王。這時太平軍所控制的,只不過是幾省的一些城鎮。不但為一個城鎮主官管錢糧、管家務的封了王,凡有路子通天,能向洪氏兄弟進貢的,無論干什么,都得到個王爵過過癮。正如黃文英所說,“多于過江之鯽”。這種奇觀,可以說是空前絕后。
在廣封列王之前,一些王號就一封再封。現在可以查出的,連其主要事跡,羅列于下——
奉王,銜系“殿前京外統率天軍頂天扶朝綱奉王定千歲”,古隆賢,1862年被封。1863年以所轄之地石棣、太平、旌德獻降,被清方授以都司之職。
奉王,黃朋厚(即黃十四),1864年被封。1865年降清,并被派回汪海洋軍中作內奸。后被清方授守備之職。
康王,汪安鈞,1862年被封。1863年暗中向清軍洽降。不久即在諸王會議上殺死蘇州主將譚紹光。獻城投降后,與其他叛降者共八人均為李鴻章所殺。
康王,汪海洋。1861年離石達開歸事秀成部下。1862年被封。不久困杭州陷落余杭孤立,率眾棄城。到江西轉福建,與李世賢互為犄角。李兵敗逃至汪軍中,汪因擅殺將領恐被治罪,刺死李世賢并殺其部將五人。1866年在嘉應被部下槍殺。
比王,伍貴文,約在1862年底被封。1863年參與殺譚紹光獻蘇州城投降,旋即與汪安鈞等被事鴻章所殺。
比王,錢桂仁,多年暗中準備降清,又竭力巴結李秀成而不斷升官。1864年被封,未幾在杭州降清,被授都司。隨清軍作戰,1865年進攻嘉應太平軍,戰死。
寧王,周文佳,約在1862年底被封,未幾,從浙江退蘇州。與伍貴文1863年情況相同。
寧王,張學明,1864年被封。未幾,杭州被攻破,轉安徽入江西。同年,在江西金溪降清,被授游擊,到廣東嘉應參與追擊汪海洋。
懷王,周春,曾隨石達開遠征,后投李世賢。1862年攻占浙江武義,因功被封。后轉戰數省,太平軍失敗后投水自殺。
懷王,邱朝貴,即邱遠才,1864年被封。后與賴文光會合,又與捻軍結為一體。1868年兵敗降清(一說戰死)。
裕王,劉(名不詳),1864年在余杭戰死。
裕王,周(名不詳),1865年隨汪海洋轉戰福建。
同一王爵,先后封給兩人。比如古隆賢降清后,就將幸王封給黃朋厚;汪安鈞降清并被殺后,就將康王封汪海洋。后期王爵,基本上已與職務無關,根本不必重復使用的。洪秀全此時,根本就沒有心思去怒,將叛降者的爵號封給別人是否嚴肅、合適。而且,決定廣封王爵之后,很快失度,不將封王當一回事,加上形勢不好而心里亂糟糟,以至干脆將更多的王,一律不加區別叫做列王,省得費心費事。
照黃文金的說法,這些王爵分為五等。干王洪仁玕總理朝綱為一等。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賢等人執掌兵權為二等。堵王黃文金、康王汪海洋、聽王陳炳文等人總制一方為三等。恤王洪仁政和黃文英自己(昭王)這樣未預兵事者為四等。一些無功偷閑之輩弄個王爵,即列王是為五等。照我看,至少有兩點可以補充。洪仁發、洪仁達曾正式參政,一直對洪秀全影響很大,先后排擠石達開、李秀成,不但能大開后門,還能濫發命令,又把持南京各城門的出入;洪仁玕之前的正掌率、總理朝綱、中軍主將,洪秀全的心腹蒙得恩,也是一等王。列王之下的蘭是六等。王爵都封了這么多,王以下的義、安、福、燕、豫、候諸爵。就算不了什么,無形中淡出了。
爵賞濫亂,有功不賞,無功受封,厚洪薄外(姓),賄賂公行,豎子富兒都膺王爵,奸宄卑劣之徒各行其是,朝政當然不可聞問,軍中必定怨恨山積。李秀成因洪仁發、洪仁達、洪仁開封王而他未封,反而被革爵憋了一肚子委屈,但他始終顧全大局,沒有將矛盾公開化。洪秀全不得已封他為忠王,后來封他部下許多人為王,牽制他的統一指揮,他既憤慨又無可奈何。而且,部下中有不少人潛藏的爭權奪利意識,也就迅速膨脹。只顧自己利害,不顧全局,誰也奈何不得。后來愈演愈烈,忠誠于太平軍之人痛心疾首。黃文英看得真切,就通過堂兄黃文金,要求辭去昭王的封爵。說得輕些,這是對洪氏兄弟的提醒,說得切實些,是對他們這項舉措的憤慨之至的抗議。可是,他的請求,即使通過高他一等的堂兄,還是到不了洪仁玕手里。即使能送到洪仁玕乃至洪秀全面前,由于不滿洪氏集團的既定方針,要么不予理睬,要么革爵處分——如果他們有心思有力量。連清軍方面,略知這種情況的李鴻章也說。“乃增封多王……而內亂猜忌之萌,愈散漫不可制”。曾國藩幕僚趙烈文說“諳宿將多不服,賊勢益衰”。
這出空前絕后的荒誕鬧劇,是洪秀全“家天下”(雖然他并未得天下)意識急劇膨脹引起的,本意在于分散主要將領權力,使諸王互相制約,眾人都成為洪家天下的馴順奴才;同時,也向各地將官斂聚一些金銀財寶。開頭還是個別行賄、走后門,后來就成為公開和半公開的王爵大甩賣。實行的效果,卻造成了廣泛的貪污、行賄、不滿、怨恨、猜忌、謀私、人心渙散,急劇敗壞太平軍的風紀,嚴重地腐蝕了覘斗力,客觀上大有利于清軍。這是一個貌似高明的低級錯誤,加速了太平軍的頹敗,成了洪家天下的一帖毒藥。
有些論者,大談洪秀全這思想那思想,有的甚至要研究他的“哲學思想體系”。可就是沒有好好研究一下,他為什么才造反不久,就要迫不及待地封一些同伴為王,這些同伴為什么欣然接受而沒人勸止?其實,是這些農村造反者的一種很生動、典型的心態,可作心理學研究或寫小說的絕好材料。后來聽從洪仁玕建議,溢封二千七百多個王,蔚為奇觀,更是可以作多層面的剖析,對全面深入認識洪秀全及其同伴、兄弟很有價值。
潘旭瀾 2013-08-20 16:50:59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