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慎之文集 只有中國走上民主道路,才能全面改善中美關系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簡體     傳統

只有中國走上民主道路,才能全面改善中美關系
——亞洲周刊記者:江迅 (3/3/2002)
  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八十歲老人李慎之,是當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秘書,又曾是中共元老鄧小平的外交顧問,研究中美關系數十年。二月十九日,他在北京就中美關系問題接受亞洲周刊專訪。他說﹕「二十多年來,整個中美關系改善和發展的原因,是經濟互補起了重要作用。」
  李說,當年毛澤東在國內處事方式完全是無法無天的,但在外交上相當謹慎。鄧小平接受毛澤東的遺產,說到底只有一條,即聯美反蘇。毛當年對美國總統尼克遜表達的友善,鄧小平當政時認為還不夠,鄧一再說,晚年一定要去美國。李披露說﹕「鄧小平說過,改革開放應該是開放改革,所謂開放,就是對美國開放。我認為這是鄧這位大政治家非常有遠見的看法。他當時在美國擺出的姿態,表現出異常熱情。其實,我們都知道鄧小平并不是一個熱情的人。」
  李慎之認為,開放比改革意義大得多,開放令社會發展不斷得到動力。二十多年來,中國確實開放了不小,但始終不能根本改變社會,關鍵是中國不接受美國的民主價值觀。
  李表示,中美關系二十多年來在經濟上已不可分割。李說﹕「當年我跟鄧小平出訪美國,在商場,幾乎沒看到擺賣中國貨。現在不同了,據說至少有二三成的商品產地在中國。中國經濟已經開始全球化,美國人不買中國貨,美國人就受不了﹔而中國人不出口中國貨,中國人也同樣受不了。這就是經濟上的互補性。」
  中國須走上民主之路
  他認為,二十多年的經濟推動下,中美關系有了發展,但中美兩國關系總有個大關過不去,最大的疙瘩就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對立,在臺灣問題、人權、宗教、軍備控制、武器銷售等各領域都難以找到明顯的共同點,「經貿關系就成了聯系中美關系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紐帶。但僅僅靠經濟關系推動中美關系發展,是不可能真正而全面改善的。未來的中國和美國關系,只有中國改變意識形態,走上民主道路,才能全面改善。其實,中日關系也是如此,甚至中俄關系也是如此」。
  


李慎之 2013-08-22 14:38:26

[新一篇] 李慎之文集 中美關系的回顧與前瞻——在"上海公報"簽訂25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舊一篇] 李慎之文集 弘揚北大的自由主義傳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