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讀書—連接古今充實信仰 >>> | 簡體 傳統 |
《知識人:臺灣文化十六家》:白先勇、余光中、李亦園、黃進興、王汎森、陳弱水、張廣達、韋政通、何懷碩、痖弦、鄭愁予、南方朔、錢永祥、林載爵、蔡文甫、隱地……一個個響亮的名字。
本書是十六位臺灣文化名家的人生經歷與思想狀態的珍貴記錄。白先勇、余光中、李亦園、黃進興、王汎森、陳弱水、張廣達、韋政通、何懷碩、痖弦、鄭愁予、南方朔、錢永祥、林載爵、蔡文甫、隱地……盡在書中展現他們的智慧與洞見。2009年,知名傳媒人李懷宇赴臺訪問,對臺灣文化名家進行面對面的真情訪談。訪談的內容大多涉及學術文化、歷史人生,今集成《知識人:臺灣文化十六家》,或可視作一位后學向前賢問道解惑的對話,從中探求一些知人論世的史料和真知灼見。一個世紀以來,風云變幻,許多知識人飽經滄桑,仍然在文化領域上下求索,使中華文明薪火相傳,殊為可敬。訪問臺灣的前輩知識人,只希望為我們的歷史留下記錄,為未來提供別樣的參照。
李懷宇,1976年生于廣東澄海。傳媒人,多年從事知識人的訪談和研究。作品有《訪問歷史》、《世界知識公民》等。
自序
白先勇 中國需要文藝復興
余光中 鄉愁是我的一張名片
李亦園 從大視野看全人類
黃進興 想當世界知識公民
王汎森 真學問是沒有地圖的旅程
陳弱水 學者應處在批判的狀態中
張廣達 研究歷史要關懷現實
韋政通 文化在老百姓的生活里
何懷碩 藝術有震撼心靈的力量
痖弦 編輯事業簡直是一種偉業
鄭愁予 人道主義影響我一生
南方朔 讀書人喜歡打抱不平
錢永祥 社會發展需要好的環境
林載爵 高品質出版可以影響時代
赴臺之前,我和白先勇先生在越洋電話里長談。聽說我從未到過臺灣,白先勇先生細心叮囑注意事項,熱情推薦采訪對象。后來聽了我的赴臺時間,便說:“我到時正巧從美國到臺北,我要請你看《玉簪記》。”我笑道:“您已經在蘇州請我看過了。”“不一樣,臺北的舞臺更好!”
赴臺后,聽說白先勇先生正在忙《玉簪記》的事,不敢打擾。恰巧廖志峰先生打電話給白先勇先生時提到我,他又說:“我要請李先生看戲。”第二天我打電話給白先生:“票源太緊張,不必再請我看戲了,不如約個時間談談文學。”“對呀,我們從來沒有談過文學。”一對彼此的時間,真正見面卻在一個月后。白先生的住處客廳一角掛有白崇禧將軍像,另一角則是昆曲人物的模型。白先生正在致力撰寫的傳記作品《仰不愧天——白崇禧將軍傳》,充分利用回憶、口述、信件、演講稿等第一手材料,力求使自己的史筆不同于才氣縱橫的小說寫法。其間因熱心推動昆曲之故,數度耽擱。
我們的話題從臺灣大學外文系說起。我在紐約訪問過夏濟安先生的弟弟夏志清,對當年臺大師生風云際會的舊事不覺神往,再聽白先生重溫歷程,更嘆惜夏濟安英年早逝。白先生則問起我對梁實秋、陳之藩、余光中、琦君、林海音、林文月的看法。
細說臺灣文學,一甲子的光陰恍如昨日。白先生說:“如果以后要寫華文文學史,從一九五〇年代到一九八〇年代,這一段是臺灣文學最重要的時代。而中國大陸從一九四九年到'文革'結束,那一段的文學基本上都是為政治服務的,從文學的角度來說,缺少重要作品,剛好臺灣文學填了這個空。在保留某種傳統的方面,臺灣不見得做得好,可是至少有一種延續性,不像中國大陸起伏太大。現在中國大陸正在恢復,要花好大的工夫。”
我問:“一九四九年之后,臺灣成長的作家中,有哪些人的作品值得重視?”白先生道:“有些還不能蓋棺論定。我覺得在臺灣文學史上,可能至少有幾篇東西可以留下來,像王禎和過世了,我覺得以后會給他一定的地位。還在世的,陳映真有些短篇小說的確寫得好,王文興的《家變》是很奇特的一本書,陳若曦的《尹縣長》、歐陽子的一些心理小說,臺灣文學史上都應該有他們的地位。”而談起后輩作家,白先生笑道:“青壯年的一群,寫得很好的,像朱天文、朱天心、張大春、駱以軍,產量很豐富。中國大陸就好像一大堆,聽說一年有一千部小說,我都來不及看。”
一九五六年,白先勇考入臺南成功大學學習水利工程,一九五七年重新考入臺灣大學外文系。一九六三年,他到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坊從事創作研究,一九六五年獲碩士學位,此后長居美國。雖然與臺灣文化血脈相連,白先生生活最長久的地方卻是美國。在文學創作上,他的眼光始終關注中國人。他說:“我的很多小說都是在美國寫的。但是《臺北人》看不出是在美國寫的,沒有美國味,是回憶的東西。《紐約客》當然講跟美國的那種關系,其實我還沒有真正寫到美國,我顧中國的歷史都還來不及呢。美國也有好多故事可以寫。”
去國多年,白先生依然深抱中國情懷,談到臺灣的族群關系,他說:“當年我們《現代文學》雜志有一群人都是臺灣作家,我最好的朋友都是臺灣人,沒有省籍之分。臺灣人哪個沒有外省的親戚,外省人哪個沒有臺灣的親戚?通婚那么久了,都有這種關系的。也不能說本省人和中國大陸沒有感情,追溯起來老祖宗又在漳州、泉州等地。政治上是這么弄的,血緣上卻很難分。撇掉政治,還是比較容易融合在一起。”
近年來,為了推動昆曲發展,白先生甘當“昆曲義工”,常到大陸。他談起感受:“大陸太復雜了,這些年來在人類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現象,像上海這幾年造出那么大的新城來,像廣州一下翻了個身。一下子噴出的力量很驚人,這是一喜。中國超速發展,也有一憂,環境的破壞,人心的浮躁,需要冷靜對待。經濟起來了,我們老祖宗的東西,有什么對現在還有用?歐風美雨統統刮進來了,西方的東西拿過來怎么用?其實都是很困難、很嚴肅的課題。現在好像整個社會太急了,都在追求馬上見效的業績。應該坐下來深深思考,我們這個民族到底要走什么路?”
白先生熱情地回顧昆曲受歡迎的盛況,無論是北京、上海、蘇州、廣州、深圳、臺灣,還是美國、英國、希臘、新加坡,他無不講得眉飛色舞,由衷感慨:“昆曲完全是普世的,我想它在文化上達到了美學的高度,能夠打破國籍、語言、文化背景的界限。”白先生也坦言:“昆曲花了我太多時間,耽誤了我的寫作,耗費了我的精力。我希望坐在下面作為一個觀眾,不用自己做。但是,我眼看著昆曲真有失傳的危險,老師們都老了,快教不動了,要快點搶救。”
白先生說:“我現在最關心的議題就是文化。我們有過相當輝煌的文化傳統,從十九世紀以來,這個傳統式微了,還沒恢復過來。我覺得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轉折點,中國需要一個文藝復興。我這個時候拼命推廣昆曲,希望拿這做個樣板,希望我們的古文化還能夠有新的生命,還能夠打動所有華人的心靈。”
胡奇光 2013-08-26 16:10:34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