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沒有你  ——談語文課程目標與大眾文化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制定、理解和實施語文課程目標是離不開文化視角的,從根本上說,課程的實施就是文化的選擇、傳播、濡化的過程。這不僅僅是因為課程是文化的載體,更因為課程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這也正是語文人文性的體現。
  語文課程文化的具體內容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稱“新課標”)的課程總目標第二條中規定的:“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和以往大綱相比,新課標中的語文課程文化有了更寬廣的外延。除了包括以前大綱中的“固有文化(民族傳統文化)外,還包括“當代文化”“多樣文化”“人類優秀文化”。
  我以為,所謂“當代”“多樣”“優秀”的文化,首先應包括主導文化(社會主義文化)、精英文化(高雅文化)、民間文化(民俗文化),也應包括正蓬勃發展的“大眾文化”。大眾文化即“以大眾傳媒為手段、按照商品市場規律去運作的、使大量普通市民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1],它的主要表現文本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文化樣式,如影視作品(娛樂、益智、談話性節目)、暢銷雜志、流行歌曲、廣告、武俠小說、科幻小說、網絡信息、流行語等。最能體現大眾文化的商品性、功利性、愉悅性、娛樂性、通俗性等特征。正是這四種文化構成了當代中國多種文化并存、趨于平衡的格局。
  語文總目標的這一條規定是具有現實意義的,因為大眾文化對孩子們學習語文的影響非常大,已經成為他們學習母語的語境,現在的學生基本上是“在電視前長大的一代”;和大眾文化的關系可以說是“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在大眾文化影響下的青少年亞文化與校園文化已形成一門隱性語文課程,學生在書面語、口頭語、思維模式、審美觀、學習方式、道德觀念、價值觀等方面都顯現出大眾文化現象的表征。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在前年高考作文中出現的“大話西游”句式:“曾經有一份……的……擺在我面前,我沒有……,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說:我……!”
  然而從目前的語文課程價值取向來看,這一條卻很難落實。因為傳統的課程文化觀(如教材文化)集中反映了主導文化、精英文化的文化取向(還有少量的民間文化),課程活動也基本拒絕了大眾文化的參與。
  以歌詞的命運為例。“詩”“歌”本來是同源的,詩經、楚辭、樂府詩、宋詞、元曲、民歌的歌詞作為詩歌的一種進入語文課程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但是流行歌曲的命運就大不一樣了。一方面,學生對它的態度是:“我選擇,我喜歡。”學生作文的語言、選材、構思、主題和口頭流行語都在使用流行歌曲的歌詞資源。學生的審美情感、思想境界、道德品質也受到流行歌曲歌詞的影響。學生在開展課外語文活動時也常以唱流行歌曲作為重要形式。但流行歌曲的歌詞在語文教育中的現狀卻是:“我的眼里沒有你。”目前語文課程資源中的歌詞以精英文化、民間文化、主導文化為主,如前面提到的詩經和革命歌曲《黃河大合唱》等,課本(包括練習、作業)幾乎沒有流行歌曲的地位。許多教師提起流行歌曲時也經常是嗤之以鼻,冷嘲熱諷,稱其為“泡沫”,很少把流行歌曲歌詞作為一種課程資源來開發。
  這種缺失造成了師生在語文教育觀念上的矛盾,形成了學生在課上與課下的文化觀和價值觀的沖突,不利于語文教育目標的實現和學生個性的全面培養。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還是源于人們從精英文化的角度對“文化工業”的批判觀點,認為大眾文化“借助媒介制造了欲望和烏托邦”,它本身“不要求深度,不要求注意力,不要求歷史,只是一種消遣和休閑方式,一種文化快餐”。它的個性本質上是“偽個性”的,“無靈魂的”,“虛假的”[2],所以人們沒有把流行歌曲歌詞看成真正的詩歌,認為它不能登大雅之堂,沒有足夠的經典或者典范的價值,另外傳統語文教育觀(含考試取向)、狹義的課程資源觀念也限制和影響了教師對流行歌曲等大眾文化的開發意識。
  這些觀點沒有考慮到大眾文化的復雜性,對目前精英文化、民間文化、主導文化和大眾文化的互滲重視不夠,特別是忽視了受眾的主動參與和積極改造,認為流行文化其實上是“愚民文化”。實際上,隨著大眾文化的發展,雅俗共賞,寓教于樂,有獨特的審美價值的優秀的大眾文化文本已經出現,是語文課程文化中的主導文化、精英文化、民間文化的有益補充,應該被視為一種必要的語文課程資源來開發,從而達到相應的課程目標。
  仍以流行歌曲歌詞為例。應看到:一方面,一味歌唱愛情、強拼硬湊、無病呻吟的流行歌曲對語文教育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但另一方面也應看到,由于目前的語文課程主要基于社會的需求,未能考慮青少年亞文化的心理需要,一些優秀的流行歌曲真切地體現了青少年的心路歷程和情感挫折,為他們分担著成長的煩惱,緩解、稀釋了青少年的內心沖突,引起了他們極大的共鳴和認同感,可以滿足學生在“愛與歸屬、自尊、認知、審美、自我實現”等方面強烈的情感需求。這樣的歌曲有:勵志歌曲——《我的未來不是夢》《永遠不回頭》《農民》《真心英雄》《壯志在我胸》《少年路》等;抒發友情——《朋友》《你知道我的迷惘》;傾訴親情:《父親和我》;表現高尚、純潔的愛情:《白樺林》;吐露成長中的苦悶、疑惑:《一個人》《我是一只小小鳥》;流行歌曲可以為學習者創造有利于進行學習建構的條件,提供相關的情境、經驗和資源,有利于學生的主體性活動。
  從教材選文的標準——經典性上講,優秀的流行歌曲歌詞就是一首好詩。可以從語音層面、意象層面、意蘊層面進行分析,可以培養學生敏銳的感知力、獨特的想象力、深刻的理解力,有時還有利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歌曲的俗和雅只是形式上的區別,俗也可以真誠、嚴肅地傳達精英思想,體現高雅品位;可以達到審美教育和思想熏陶的目標。歌詞的音樂性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詩歌的節奏、韻律,許多歌詞的語言很有想象力、新異性,有原創性、藝術性,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有些流行歌曲借鑒古典詩詞,激活古典文化,降低了古典文化的門檻,有利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轉化。而古典文化也是流行歌詞創作中一個不可舍棄的主題,一種取用不盡的源泉,從遣詞用句,主題營造,意境鋪陳方面,都為現代的創作者提供了很多好的思路。
  這樣看來,流行歌曲等大眾文化進入語文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目前的現狀是:我(教材、教師)不教,學生也在學。我如果總不教,他們就總是在亂學。因此,把有較強親和力的大眾文化文本引入語文課程,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情感儲備,激發學習興趣,發展個性,培養健康的人格,進行有效的審美教育。即使是不太優秀的作品,也可以作為參照物,增強他們的批判力,提高辨別力,鑒賞力,文化免疫力,才能達到理想的課程文化目標。
  本次語文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材建設和課程資源概念的更新也為大眾文化進入語文教育提供了依據。基本理念強調:“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課標的教材編寫建議規定:“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現代意識,關心人類,關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樣文化,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語文課程資源”除了教科書,還包括“學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活題”等,包括“電視、電影、網絡、各種標牌廣告”。
  這些都提醒我們,在語文課程文化的選擇、傳播、濡化過程中,不能忘記了大眾文化資源這一可挖掘的富礦。我們可以建立謹慎的篩選機制,使少量優秀的流行大眾文化文本直接進入教材體系(含范文、用件、例文、助讀、作業、讀書筆記、課外讀本)等,對其進行分析、鑒賞、批判等。還可以以對接、激發、比較等方式進入課程的學習內容和活動,在課堂教學過程和社會調查、訪談、演講、辯論、綜合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活動課程中引入大眾文化資源,這樣才有助于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教學月刊·中學版杭州G31中學語文教與學胡疆鋒20032003胡疆鋒 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 作者:教學月刊·中學版杭州G31中學語文教與學胡疆鋒20032003

網載 2013-09-10 20:49:18

[新一篇] 不可忽視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逆境教育思想

[舊一篇] 專業課教學怎樣突出師范性  ——淺談中師《小學語文教學法》的教學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