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應凸現人文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受工具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的影響,小學語文課淪落成了一門工具課,語文教學退化成了用語言文字這個理解表達工具喂養學生的牧場,學生只能在被榨干了人文養分汁液而干癟的語言文字里啃嚼。顯然這種語文教育不是“以人為本”的“為人的教育”。學生是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進入語文課堂的,語文學習的目標要求必須放到學生成長發展的整體中來綜合考慮,語言課不僅要使他們具有初步的“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更應當引導學生在凝重而厚實的人文氣息里接受熏陶,讓課堂充滿燦爛的人文陽光,以促進學生的人文修養和人格建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凸現人文教育是落實《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的需要。
  何謂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大家對它的理解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差異較大。有一種解釋我頗為贊賞,它將人文教育分為三方面內容:課文內容中蘊涵的人文知識;教學過程中應當弘揚的關懷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的人文精神;學習過程中應特別重視的重意會、重感受、重直覺、重自悟的人文方法。在這三方面的人文教育內容中最容易凸現的課堂教學中的是第一種,即蘊涵在課文中的人文知識。因為我們的老師向來善于傳授知識,精于講解課文內容。受傳統教學習慣的影響,體現在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則很難進入師生的視野,而這恰恰是人文教育的重點。因此,落實新課標精神,倡導人文教育,必須優化我們的教學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集這兩個過程于一體的是課堂教學,故改變我們習慣的課堂教學和課堂教學習慣勢在必行。
  以人類學的角度來看,教學是一種傳遞人類生存藝術的活動,更是一種發展人和創造人的活動。以人為本、促進人的發展向來就是教育教學的起點和歸宿,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學生“做人”和“做事”,教學不能隸屬于“教”和“學”,而應隸屬于學生的發展。優化改善我們的語文教學當務之急就是加速將習慣的對“教”與“學”的關注轉向對“人”的關心,即對學生發展的關心。學生作為有生命的個體參與教學過程,對教學內容及周圍的客觀世界有自己的獨特的經驗、體驗及見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理解、尊重及提升學生的內心感受。在此基礎上激發他們積極思維、思考,加深已有的理解和體驗,進一步有所領悟,獲得更多的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例如在教授《月亮灣》這一課時,下面這位教師的做法很值得推崇。在學生熟讀課文之后,教師讓學生用彩筆將各自體會到的美麗的月亮灣畫下來。孩子們群情振奮,開始緊張而投入地作畫。20多分鐘后,學生陸續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紛紛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組交流、欣賞。他們的作品雖然簡單稚嫩,但月亮灣主要景物的特點、神韻卻淋漓盡致地展現在孩子們的畫中。最后,教師又請了幾位同學走上講臺,讓他們解說自己的作品。大部分同學都能從課文中找到自己作畫的依據,聲情并茂地進行朗讀、解說,有的甚至進行了大膽的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月亮灣介紹給同學。從讀文理解,到作畫悟情,再到析畫賞美,學生運用自己獨到的感受和體會,領悟到了課文的內涵和意境,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審美的樂趣。在這一過程中師生對人文方法的掌握和運用非常得體。
  顯然,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自己的內心感受去領悟生活、領悟美是師生應重點掌握的人文方法。且這種人文方法的掌握和運用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文精神,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學生閱讀完《狼和小羊》課文后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這只小羊,你會怎樣做?”這樣把學生置身于小羊的位置,使其對課文的真實而獨特的感受更加深入和明確。這種感受會進一步喚起學生的經驗,啟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想像,點燃其思維的火花。有些同學表示他們會急中生智,想出種種逃脫的辦法;有些同學表示他們會同惡狼頑強搏斗最終把狼打死。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言,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展現了機智勇敢、頑強拼搏的精神,顯出了他們自己獨特的個性和不凡的見識,創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出乎意料的是有一個同學說她要告訴大灰狼:“狼大哥,我們不應該互相找茬、斗氣。如果我和爸爸真的做了對不起您的事,請原諒我們吧,讓我們做好朋友吧。我們以后要互相幫助、互相愛護,一起幸福地生活在大自然里。”聽!這稚嫩的言詞里卻蘊涵了最原始、最樸素的博愛的人性。在這樣的課堂上,老師和學生都容易感動,因為這樣的一個互動、對話的過程已經不再是我們習慣的“教學”了,而是一個以課堂為載體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過程,是一個人文素質不斷提升,生命意義不斷生成的過程。這樣的教學以更平和、更生活化的方式把我們的課堂從冰冷的理性拖回到了溫暖的人性。
  課堂實際上是我們的教學賴以開展的時空載體,當我們傳統的教學進化成了生命交流和碰撞、生命意義不斷生成的過程時,賴以進行的課堂載體必須相應地拓展,打破傳統的時空限制,是否難以實現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人文教育。比如在講授《假如你在野外迷了路》時,為了突出學生的直覺觀察,教師可把學生領出校園,帶進田野,在其感受領悟大自然的美的同時,促使他們積極思維如何利用自然現象辨別方向,使其身臨其境地尋找大自然中的“天然指南針”。但有些現象是在夜晚或雪冬季節才能觀察到的,這樣我們的課堂在時間上要么上溯到學生以往的經歷和記憶,要么下延至未來發生的景象。這種拓展了時空的課堂就是我們的大自然,就是我們的生活。它以其無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成為學生思維的主要源泉,學生發展的真正動力。我們的課堂教學一旦脫離了周圍的生活和自然界,便會逼著孩子們去死記硬背,久而久之他們便不善思維,內心冷漠,個性衰微,創造乏力,甚至隨波逐流。我們的課堂教學不能離開生活和自然界,學生成長發展更不能離開周圍的生活和自然界,關愛自然,促使人類和自然界和諧相處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內容。因此,在本節課即將結束時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說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針呢?”學生回答:“大自然中有很多現象(東西)能幫我們辨別方向”。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大自然不但美麗,而且在我們迷路的時候能給我們指引方向,它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該關心、愛護、保護大自然,千萬不能傷害它。”這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文理念深深植根于孩子的幼小心靈,給他們今后的成長打上了濃濃的人文底色。
教育實踐與研究石家莊30~31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劉喜巧20062006
劉喜巧 河北邯鄲學院大名分院,050002
作者:教育實踐與研究石家莊30~31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劉喜巧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1:17

[新一篇] 小學語文表演——體驗教學法  ——發展兒童多元智能語文教學模式探析

[舊一篇]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發散性思維訓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