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邏輯學與素質教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B81-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677(2002)05-0024-05
  眾所周知,21世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國民素質、人才的競爭。1998年,教育部制定了《面向二十一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次年又制定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為我國的教育發展指明了方向:必須以提高全民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為宗旨。這種教育便是人們常說但未必完全清楚的素質教育。知識經濟時代究竟需要什么素質的人(才)?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一問題又蘊含著這樣一個疑問:如何認識邏輯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這是一個有些沉重的話題。一方面,邏輯在成為MBA、MPA必試內容的同時,也出現了部分高校把邏輯由必修變選修,甚至干脆取消的現象;另一方面,部分學者把邏輯與創新對立起來,認為創新必須突破邏輯思維,發展非邏輯思維;甚至還有學者站在后現代主義立場,要求消解邏輯。這似乎昭示著從實踐到理論,素質教育中都存在著對邏輯學認識和評價的錯位。
   一、以史為鏡,優化國人思維結構
  比較出真知,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中西方傳統思維方式的差異及其對中西方發展軌跡的影響,不失為一條清楚認識中國傳統思維結構的途徑。
  中國由于氣候、地理等因素的限制,形成了東方最大的農耕文明。農耕文明在文化哲學中凝結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是不能抵制、不能反抗的,更不用說征服了。“天人合一”思想在思維方式上的直接邏輯后承就是整體性思維模式。如何去認識整體?在科技和思想并不發達的古中國,最佳的選擇就是直覺、頓悟。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直覺、頓悟并不同于今天的直覺思維和靈感,它幾乎不需要什么邏輯過程,因為那種“大全”既不能用概念分析也不能用語言表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德經·第一章》)。中國儒、釋、道三家都特別重視直覺、頓悟。因此,金岳霖在其名篇《中國哲學》中寫道:中國哲學的特點之一,是那可以稱為邏輯和認識論的意識不發達[1]。其實,不只是哲學,中國的其他學問也多如此。例如,中國古代醫學經典《黃帝內經》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解釋人體五臟之間的關系,這亦是流傳至今的中醫最基本的理論。但幾千年來,與西醫發展的速度和高度相比較,也許中醫起點要高,但今天,即使在中國西醫也比中醫普遍得多。為什么中醫難發展?這不能不說與中醫基本理論沒有為邏輯分析留下足夠空間有關。簡言之,中國缺乏那種可以稱得上“邏輯”的傳統。中國缺乏邏輯思維傳統的另一突出表現是:國人對作為思維工具的邏輯不太感興趣。中國古代雖也出現了名辯學,尤其是墨家和公孫龍,幾乎離發現亞里士多德式的三段論只有一步之差了,但中國文化的土壤里最終還是沒有生長出形式邏輯系統來,其中緣由人所共知。傳統邏輯早在1606年就傳入我國,但在后來的300多年里,它仍未在中國產生多大影響;現代邏輯傳入我國也并不算太晚,金岳霖等邏輯學家為其引進、宣傳做了許多工作,但并沒有引起多少學者的共鳴。
  在古希臘,由于城邦林立,競爭激烈,其哲學文化多強調對立面的沖突。他們把世界分成自然與人,認為人有權支配整個世界。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2]正是這種天人對立的思想,促使古希臘人想方設法去探究自然的原因;正是這種對自然孜孜以求的追問,使得邏輯工具成為必需品。“方法的武器總是為整個體系鑄造的,為了完備整個形而上學體系,發現三段論似乎是必然的一步,三段論和形式邏輯正好是成長在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體系之樹上的果實。”[3]后來西方繼承了古希臘重理性、重邏輯思維的傳統,即使在中世紀,邏輯也列在教會“七藝”之中。到了近代,歸納邏輯的出現,更使邏輯蓬勃發展,邏輯被當作一門重要的修養課在各類學校普遍開設,邏輯分析大量應用于實踐之中,尤其是科研(如解剖學)方面。
  回顧西方歷史,比較中國思維傳統,我們不難得出結論:中國偏重整體直覺頓悟,缺乏邏輯思維傳統,而西方的傳統卻是重理性、重邏輯思維,因而我國在邏輯學研究和應用方面一直落后于西方,這恐怕是我國近代科學落后于西方國家的重大根源之一。不可否認,整體直覺頓悟的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科學的發展,但一旦科學發展到一定高度,它便很難使科學再提升一層。這種思維方式曾幫助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但永遠無法幫中國人發現火藥的具體成分和在科學意義上解釋為什么它具有那樣的性質。愛因斯坦認為,近代西方科學的發展是建立在兩大基礎上的:一是亞里士多德創立的演繹邏輯體系,二是近代實驗科學家創立的探求因果聯系的方法(即培根為代表的歸納邏輯)[4](p574)。正是有了演繹邏輯和歸納邏輯,西方近代科學才得以穩步發展;也正是缺乏邏輯基礎,缺乏邏輯傳統,盡管中國有引人稱羨的悠久文化,卻沒有產生一門系統的自然科學,盡管我們歷代科舉制度培養了500多狀元及不計其數的進士、舉人、秀才,卻沒有培養出一名牛頓般的科學家。美國知名學者費正清在論及中國近代科學不發達的問題時也認為:中國科學未能發展同中國沒有更完善的邏輯系統有關。如果中西方不加接觸、交往,二者思維傳統的迥異及其后果也不至于使某一方痛心疾首。歷史是無情的,面對著西方先進的科技,面對著西方的工業文明,面對著西方的堅船利炮,近代中國能說什么,做什么呢?在那段血與火鑄成的近代史中,兩種異質思維方式的交鋒把中國思維結構的弊病暴露無遺。痛定思痛,我們必須以人之長補己之短,才能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馮友蘭說:“邏輯分析方法就是西方的手指頭,中國人要的是手指頭,這里的‘手指頭’是指點石成金,即發展科學技術的手指。”[5]加強邏輯教育,提高國民邏輯思維素質,優化國人思維結構,正是治療中國思維生態不合理的特效藥。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今天的素質教育,為全面提高國民素質計,為強國富民計,為長遠計,都應把邏輯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二、厘清關系,予邏輯在素質教育中以應有地位
  素質教育要求對學生實行全面教育,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這些都必須以邏輯為前提和基礎,都離不開邏輯思維素質的提高。
   (一)邏輯——教學的基石
  素質教育首先是教育,而教學是教育的主要形式。任何教學都可分為兩部分:教學內容(學科內容)和教學活動。
  學科內容依賴于運用詞項、命題、推理等邏輯要素來構建,教學內容的科學化和系統化必須預設邏輯。首先,教學內容的編寫本身就是一個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過程,也必然是運用演繹、歸納、類比等邏輯手段的過程,否則教學內容則無嚴謹性可言。其次,有的教學內容還特意利用各種邏輯方法和成果。例如,在物理學領域,為了理論的系統化,達到理論范圍內運用推理有更大的嚴格性,并對這些理論作出合乎邏輯的評價,就常運用公理化的邏輯方法。再次,有的學科內容本身就是直接運用邏輯的產物。例如,布爾代數既是設計計算機開關電路不可或缺的邏輯理論和方法,又是計算機硬件的基礎設計方法。現在許多學科都把公理化作為學科發展的必要手段。在筆者看來,公理化的學科系統是最理想、最可能產生高效益的教學內容,“公理化方法是一種基本引介客體系統的方法,構造公理系統是把科學理論嚴格系統化的必由之路”[6]。把握了公理化理論的公理以及初始詞,也就提綱攜領地把握了該理論,這也便于從總體上研究該理論以及它與未加公理化的素樸理論之間的關系,研究該理論同別的公理化理論之間的關系。因此,學科內容公理化,既有利于學科建設,又有利于教學上產生高層建瓴、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邏輯在教學內容中的作用是巨大的,教學內容越艱深、公理化程度越高,越要求主體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素質。
  邏輯規則、方法是教學活動科學化、高效率化的必要條件。一方面,任何教學理論都要以邏輯為原則,甚至其誕生過程也富有邏輯因素。例如,皮亞杰就曾把邏輯廣泛應用于教育心理學,完成了一系列有關邏輯學和邏輯心理學的著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皮氏認為,正是由于數理邏輯等的引入,才使其理論置于最可靠的基礎之上,更為科學化、嚴謹化。理論指導實踐,教學理論的邏輯特征必然要求教學活動富有邏輯性。另一方面,具體的教學方法無一不與邏輯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教學方法千差萬別,但都不外歸為兩類:一類是說明式教學法,它是指把學科知識或理論在力求學生理解的基礎上,予以條分縷析地論證講解。這種教學,要求盡量講清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重視講好一般規律和概念,重視論證知識的合理性和邏輯性;二是探究式教學法,在該教學法中,教師著力引導學生親身參與探索、體驗認知的邏輯過程。其邏輯特性突出體現在通過教師的設問、啟發、談話等多種方式,力求使學生主動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邏輯聯系。教學理論和方法的邏輯性必然要求教學活動參與者,特別是主導者要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素質。
  由上可見,無論是德育、美育還是智育、體育,只要是教育,只要有教學,就必然離不開邏輯這一基礎。
   (二)邏輯在知識型教育向智能型教育轉變中的特殊地位
  傳統教育的取向是培養知識型人才,素質教育的取向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智能型人才。在知識型教育向智能型教育的轉變中,邏輯的地位愈發重要,因為智能型教育旨在提高學生的自學,語言表達等能力,而這些都是以邏輯思維素質為基礎的。
  自學能力是主體獲得其他能力的先行條件。在21世紀,這種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信息大爆炸、知識快速更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就業、失業、再就業已成為社會常態。當人們進入一個與以前知識技能結構幾乎毫無牽連的崗位時,也必須使自己盡快具備新崗位所必需的知識技能。這一切都表明,自學教育將成為個人教育的主流。美國教育學家羅伯特。赫欽斯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教會年輕人在今后一生中能自己教育自己。因此,素質教育要求教育不再只是給學生傳授知識,而更關鍵、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智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正如前述,邏輯是教學活動的基石,自學中教者與學者合為一體,學者前面再沒有教者引導,這就要求自學者具有更高的邏輯思維素質。
  自學者必須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素質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各門學科飛速發展,越來越高精尖化,這也意味著各門學科的抽象度愈來愈高、邏輯性越來越強。這種情形的一個重要表征就是許多學科向形式系統化、公理化方向進軍,符號越來越普遍地出現在學科之中,甚至深入生活的各個角落。學科日趨系統化,生活日益符號化,似乎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如果主體邏輯思維素質不高,就難以駕馭這些符號;難與這些符號系統交流,就談不上有無興趣、信心自學的問題。大學階段的學業頗受自學能力的影響,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年有學者在大學生中作過一個調查,結果表明:剛入大學邏輯思維能力測試成績優秀者,三年后其各科成績均優良,三好生、專業獎學金獲得者也多出自這部分人;而測試成績最差者(正確率低于40%),三年后學習上幾乎都是后進生,甚至有的因不及格學科累計超過學校規定而被勸退[7](pp157~158)。事實說明,良好的邏輯思維素質是自學能力的基礎。
  人是語言動物。語言表達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基本的和重要的能力。二戰時美國人把“舌頭”、“原子彈”和“金錢”稱為賴以生存和競爭的三大戰略武器,現在更把“舌頭”放在“美元”和“電腦”之前,作為新三大戰略武器之首。在地球越來越小、科技飛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的今天,人們的交往和交流從來就沒有如此頻繁過、復雜過,語言表達能力也從來沒有如此重要過。語言表達要有“三性”: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準確性顯然是邏輯問題,語無倫次的語言無論詞藻如何華美,對別人只能是災難,對自己更是悲劇。惟有良好的邏輯素質,思維才能敏捷嚴密,談話、作文才會中心明確、條理清晰、富有說服力。邏輯不但能服務于語言表達的準確性,還能以獨特的邏輯力量賦予語言表達不可抗拒的威力。林肯那篇著名的辯護詞已是家喻戶曉。斯大林下面這番話也直接說明了邏輯在語言表達中的力量:“使我佩服的是列寧語言中那種不可戰勝的邏輯力量,這種邏輯力量有時雖然有些枯燥,但是它緊緊抓住聽眾,一步進一步地感動聽眾,然后就把聽眾俘虜得一個不剩……演說的邏輯好像萬能的觸覺,從各個方面把你鉗住,使你無法脫身:你不是投降,便是失敗。”可以毫不夸張的說,邏輯是語言表達的骨架,邏輯思維素質是語言表達能力的關鍵和核心。
  智能型教育的目標還包括提高學生的組織管理、預見決策、高效思維、應變等能力。這些能力均受制于邏輯思維素質,有的本身就是邏輯思維素質的具體表現。
   (三)邏輯——創新的堅強后盾
  邏輯與創新的關系,近年來已成為邏輯界與思維界的熱門話題。這一話題又可分為兩個層次;邏輯能否出新知以及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的關系。
  邏輯能否出新知?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理解“新”字。如果理解為主體未曾意識到的事物,則演繹邏輯也能出新知;如果理解為不為主體意識所蘊涵的可能事物,那么演繹不能,歸納、類比能;如果理解為不為主體意識所蘊涵的必然性事物,則歸納、類比也難說能。我們傾向于第一種理解,理由有四:一是更符合人們的日常理解;二是未曾為主體意識但又為主體意識蘊涵的事物相對于主體意識是“潛存”;三是這種“潛存”上升為主體意識后增加了主體意識的內容;四是這種“潛存”上升為主體意識未必要走演繹路線。另外,有必要對“主體”作一解釋:它外延不定,既可為個體,又可指類。例如,不知電燈存在的某甲“發明”了電燈,這一“發明”對他而言便是新知,但于全人類卻是舊知。鑒于以上對“新知”的理解,筆者贊同邏輯能出新知的觀點:(1)演繹。其出新知主要表現在把已知中所蘊涵的、不為主體意識到的“潛存”揭示、顯明出來,使主體更全面、深刻地認識已知。例如,亞里士多德就認為三段論是發現事物存在和變化原因的工具;數學理論系統就是以少數公理為依據,經過一系列演繹推理建立起來的;正是運用演繹工具,羅素發現了震驚數學界和邏輯界,乃至整個世界的集合論悖論。(2)歸納。歸納是個別經驗知識到一般知識的飛躍,結論已超出了前提,有著前提無法蘊涵的內容——這顯然是新知。近現代各種發明創造及新發現運用歸納推理的事例比比皆是。(3)類比。類比是據兩個(類)對象有若干屬性相同,從而推出它們另一屬性也相同的或然推理,其含義本身就說明了其與新知的關系。類比推理能夠啟發人的思維,在創新思維中,它具有提供線索、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作用。“每當理智缺乏可靠論證的思路時,類比這個方法往往能指引我們前進。”[8]在科學史上,科學理論的許多重大突破就是通過類比實現的。例如盧瑟福的原子結構模型,萊布尼茲的乘法計算機原理等。
  邏輯思維和創新思維的關系。不少人認為創新思維,尤其是靈感,是非邏輯或反邏輯的。筆者以為這種看法值得商榷:第一,創新思維與邏輯思維是據不同標準對思維進行分類的結果。創新思維是相對常規思維而言的。邏輯思維與常規思維的外延相等嗎?正如前述,邏輯能出新知,邏輯思維亦有創新功能。因而,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外延上是交叉關系;第二,即使是靈感,其過程也有鮮明的邏輯性——在其誘發、觸發、鞏固三階段中,邏輯始終居于主導地位。在誘發階段,同其他創造性活動一樣,靈感也始于問題。任何問題都包括三個基本成分——條件A、目標E、A與E之間的障礙集D。當主體意識到不能消除D時,就可能進入冥思苦想狀態,形成誘發靈感的態勢場。為何主體會意識到無法消除的D存在?這顯然是邏輯分析的結果。在觸發階段,無法消除D的原因是A必須聯合另外的(條件)信息集B才能導出E。B便是主體冥思苦想、孜孜以求的對象,也是靈感的觸發器——一旦它為主體意識檢索到,便會觸發靈感。無論B源自外界還是潛意識,都必然與D邏輯相關,天馬行空的胡思亂想難以成就靈感。由于與D邏輯相關且不為主體意識到的集合C的元素可能并不惟一,對B的尋求就顯露出一種不確定性。但無論如何B都受制于C,其加上A就能消除D、導出E也說明了靈感觸發階段的邏輯性。在鞏固階段,靈感結果只有通過邏輯論證才可能完善定型、轉化為成果,才能在其基礎上,“推理一個接著一個”[4](p76),得到新的認識成果。結果的必需論證性和邏輯上的可續發性進一步說明了靈感的邏輯性。其實,不僅僅是靈感有邏輯思維活動,“根據現代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的一些成果和觀點,想象、經驗、直覺這些心理活動都有推理,都是思維活動”[9]。
  因此,我們認為,邏輯或邏輯思維不但能出新知,有創新功能,而且還是創新思維發揮作用的堅強后盾。正如打牌,水平差者與高手都不按常規出牌。但前者是亂出牌,往往一敗涂地,偶爾取勝,也屬巧合;而后者往往妙著不斷,出奇制勝。二者區別在于,后者經過了嚴格的牌理訓練。因此,“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主體要想更好地創新,就應該接受邏輯教育,努力提高邏輯思維素質。倘若說素質教育是在建造“萬丈高樓”,那么邏輯便是建“樓”必需的“基石”和“水泥”。邏輯不是萬能的,但素質教育卻是萬萬不能離開邏輯的。
   三、澄清誤區,正確認識邏輯學的性質和功能
  由于對素質教育特別是邏輯本身的性質和功能認識不正確或不夠深刻,某些人不由自主地懷抱了一些錯誤的想法,陷入了誤區。
   (一)后現代主義誤區
  后現代主義是西方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文化思潮,其主要傾向就是反對理性主義、科學主義。邏輯作為理性主義的代表,西方科學的基礎,自然成為后現代主義的消解對象。后現代主義反邏輯的浪潮也波及到了中國。“現代歐陸人文哲學的基本用力點確可歸結為一句話:打破邏輯法則的專橫統治,爭取思想的自由呼吸。”[10]這些人認為,當代中國也應追隨西方后現代主義思潮,致力于消解邏輯。我們認為,這是一種歷史的錯位。
  正如前述,西方有尚理性、重邏輯的傳統。啟蒙運動后,邏輯學被當作駕御一切的“萬能科學”,有學者指出,理性至上的秩序已統治了西方文化近兩千年。但理性、科學和邏輯也并非人們獲得人生幸福的靈丹妙藥。在高科技社會里,體驗著人的異化、資源環境、軍備競賽等問題對人類生存的威脅的人們,必然會不安進而反思,這也是產生后現代主義思潮的主要原因。也許后現代主義的初衷只是優化西方文化結構,但后來似乎走得太遠,企圖消解邏輯和理性。西方后現代主義消解邏輯的主張如果說對調整西方過分重理性的文化結構還有一定積極意義,那么對本來就缺乏邏輯思維傳統的中國文化結構則是弊大利小。
   (二)培養邏輯思維不用專門學習邏輯學
  有沒有不學邏輯也能合乎邏輯思維的情況呢?當然有。這或者是由于實踐經驗多,客觀現實逼著人們合乎邏輯地思維;或者是由于學習其他科學,其他科學中嚴密的邏輯性引導人們合乎邏輯地思維。不論什么原因,這可統稱為自發的邏輯思維。
  但自發的邏輯思維是不夠的。因為,一方面,自發的邏輯僅憑經驗而來,還未提升到理論高度,其結果是,不能又快又準地合乎邏輯地思維。有人向沒有受過正式邏輯訓練的受試者展示了196個簡單的三段論[11](p179)。如:
(1)如果有E,則有H   (2)如果有E,則有H沒有E          有H所以沒有H        所以有E
  
  幾乎2/3的受試者認為(1)是正確的,而超過2/3的受試者認為(2)是正確的。但稍經邏輯訓練的人都知道(1)、(2)都不正確。所以,自發的“邏輯思維”有可能錯誤,而且主體往往“身在錯中不知錯”。只有通過專門的邏輯訓練,才能從理論高度保證邏輯思維的正確性。另一方面,個人經驗總是有限的,當遇到自己不熟悉或推理結構稍微復雜的問題,事情就不那么簡單了。沃森等人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四卡問題實驗[11](pp179~180):有四張卡片(圖1),每張卡片的一面是一字母,另一面是一數字。規則是:如果一張卡片一面是元音,則另一面是偶數。問題是:必須翻哪兩張卡片可以證明或否證這一規則?128個受試者中只有5名答案正確,有的人甚至不能理解題意。自發邏輯思維還處于經驗、不嚴密、不系統的階段,要想達到理性、嚴密、系統的自覺水平,就必須接受系統的邏輯教育。“我國大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整體水平不高,尤其是綜合推理和復雜推理的能力很低”[7](p157),這一事實,難道不足以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行政部門的同志們在實施素質教育中深思嗎?
  附圖B3M601.JPG
  圖1 四卡問題試驗
  關于邏輯學與素質教育的另一誤區是源于急功近利的思想:既然邏輯與“面包”無直接聯系,不妨棄之不顧,改上另外一些熱門課程。我們認為,這不是素質教育,而是應試教育的變種,應的是“熱門”的試,暫時就業的試。錢偉長教授在談到21世紀人才時的話語令人深醒:“不是學好一門課就能像這門課所教的那樣工作就是了。因為這門課的知識隔幾年或幾十年就可能沒用。如果我們重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那么學生通過這門課所學到的邏輯思維能力永遠有用。”[12]
  正因為邏輯素質如此重要,許多科學家、教育家都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素質,例如愛因斯坦就主張:“應當把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而不是把專業知識,始終放在首位。”[13]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基礎學科目錄中,邏輯位居第二;據該組織統計,由世界500多名教育家列出的16項最重要的教育指標中,“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也排在第二。在國外,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無不重視國民邏輯思維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而我國一方面傳統上有一種對邏輯自發的抗拒力,另一方面國民邏輯素質整體水平不高,因此,素質教育中重視邏輯學、重視邏輯思維素質的培養,就顯得更為必要和迫切。
  收稿日期:2002-05-14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重慶24~28B3邏輯何向東/張紹友20022002素質教育要求對學生實行全面教育,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這些都必須以加強邏輯教育,提高國民邏輯思維素質,優化國人思維結構為前提和基礎,都離不開邏輯思維素質的提高。邏輯不僅是教育教學的基石和創新的堅強后盾,而且在知識型教育向智能型教育的轉變中,有提高學生自學和語言表達等能力的重要作用。當然,要防止對素質教育特別是邏輯本身的性質和功能的不正確或不深刻等錯誤認識,特別是要防止后現代主義和培養邏輯思維不用專門學習邏輯的思維傾向。邏輯學/素質教育/邏輯教育/智能型教育/邏輯思維logics/quality education/logics education/mentality education/logic thinkingLogics and Quality EducationHE Xiang-dong1,ZHANG Shao-you2(1.School of Economic,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2.The Office of Fuling District Committee of CPC,Fuling Chongqing 408000,China)Quality education,namely the education for all-round development,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creativity in thoughts and actions.This reguires that education of logics be strengthaned so as to improve people'slogic thinking and to better and rationalize their thinking structure.Logics,as the fundamental content of education,plays an important part in improving students'self-taught ability and verbal skills during the rurn from knowledge education to mentality education.Without doubt,the mistaken ideas about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logics,especially the tendency to post-modernism and the assertion that cultivation of logic thinking needs no thorough study of logics,should be avoided.何向東(1948-),男,重慶江北人,西南師范大學經濟政法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邏輯學研究;西南師范大學 經濟政法學院,重慶市 400715;張紹友(1972-),男,四川隆昌人,中共重慶市涪陵區委辦公室,哲學碩士,主要從事邏輯學研究。中共涪陵區委辦公室,重慶 涪陵 408000 作者: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重慶24~28B3邏輯何向東/張紹友20022002素質教育要求對學生實行全面教育,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而這些都必須以加強邏輯教育,提高國民邏輯思維素質,優化國人思維結構為前提和基礎,都離不開邏輯思維素質的提高。邏輯不僅是教育教學的基石和創新的堅強后盾,而且在知識型教育向智能型教育的轉變中,有提高學生自學和語言表達等能力的重要作用。當然,要防止對素質教育特別是邏輯本身的性質和功能的不正確或不深刻等錯誤認識,特別是要防止后現代主義和培養邏輯思維不用專門學習邏輯的思維傾向。邏輯學/素質教育/邏輯教育/智能型教育/邏輯思維logics/quality education/logics education/mentality education/logic thinking

網載 2013-09-10 20:53:34

[新一篇] 試論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學模式

[舊一篇] 試論高中作文教學中想像能力的培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