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店前鎮春節習俗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和全國各地一樣,“過年”,在店前所有的歲時節日中是最隆重、最熱鬧、最盛大的一個傳統節日。“過年”,意味著辭舊迎新,廣義的過年要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算起,直到“年做十五元宵過”才算結束。店前的春節被分為多個時間段,每個時段都被附上特殊的含義。臘月二十三日到三十日(或二十九日)這段時間叫“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本地還流傳著一首過年民謠:“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寫聯對;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洗狗脊(為小兒洗澡);二十八,蒸饅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兒,包餃子;初一初二磕頭兒,初三初四耍球兒,十三到十五鬧元宵……”

店前春節習俗

辦年貨

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到年三十,這期間家家戶戶都忙于采購物品,當地稱“辦年貨”,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過小年

臘月二十四日是小年,也叫“祭灶日”,每戶有固定日期,俗語有“官三民四”之謂。“祭灶日”時,各家在灶臺上擺列米酒、糖飴、水果等供品,焚香點燭燒元寶致祭,由家中年長婦女領頭拜祭。
 
過大年(除夕)

大年三十,稱為除夕,那么“除夕”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告慰祖先,也叫還年。還年祭祖的祭品通常為茶、酒、疏菜、魚肉、糕點,“除夕”之夜家家掛紅燈籠、貼春聯、年畫,合家團坐吃“年飯”。年夜飯必備魚、肉、面、豆腐和年糕等節日食品,這些食品分別取意年年有余(“魚”“余”諧音),有“祿”(“肉”“祿”諧音)、有“福”(“腐”“福”諧音)、高升(“糕”“高”諧音)。飯桌上一定不能講不吉利的話;飯畢,碗里要留剩飯,取“食足有余”之意。

以前,過“除夕”時,家人不管在哪工作,這一天都要趕回家,民間有“過年不回家無母”之說,以示過年回家團聚是孝順老人的大事。“除夕”夜大人要點亮所有房間燈,俗稱“照年”。灶上焚香燃燭,擺上糖果、桔等供品,取“糖甜桔圓”之意,希望來年日子甜蜜、合家團圓、大吉大利。灶膛里埋放火種取“煙火不絕”之意;并在墻壁上釘釘,希望來年“添丁”,人丁興旺。在器皿上貼以紅紙剪成“喜”、“壽”字剪紙或紅紙條,以示吉利。

“除夕”之夜長輩要給晚輩(特別是未成年的后輩)分發壓歲錢,取“壓勝驅邪”之意。晚輩要為長輩守歲,希望長輩健康長壽。通常“除夕”晚上,都是全家老小聚在一起熬年酣飲,共享天倫之樂。一直等到新年的鐘聲敲過,千家萬戶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

出天方

農歷正月初一,俗稱“做(過)年”,是一年中最大的節日。每到農歷正月初一凌晨零點,家家戶戶就會燃放煙花爆竹辭舊歲、迎新年,又稱為“出天方”。
  
拜年

過年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賀歲,一大早,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隨后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過年好等祝語,拜年一定要在上午進行,千萬不能在中午以后到別人家去的。

送財神

前些年,為了生計,在農村有許多“送元寶”的人,在春節期間,他們手持印制的紅紙財神,挨門念《送財神》謠,我就記得第一句往往是:“財神財神進門來,又招喜事又招財;東邊一棵搖錢樹,西邊一個聚寶盆……”,畢了再說一些恭喜發財的話語,以期望別人給他一些錢物。不過近年來,送財神者越來越少,今年更是沒見到過,也許,這當歸功于社會不斷進步,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之故吧。

商店開市

以前,春節期間,當地一般商店都不開業,居民所需食品和生活用品,都在節前購置。節后,初三四后(有的還要選一個吉日),各店陸續開市。開市時張紅掛彩,鳴放鞭炮。近幾十年來,許多商店為方便居民,初一也照常營業。

玩燈

店前春節玩花燈,歷史更是悠久,這是當地群眾自發舉辦的一項重大的民間娛樂活動,往往會一連鬧上五六個夜晚。主要內容有:玩花燈,舞獅,舞龍燈,挑花籃,騎竹馬,劃旱船,推車,踩高蹺,打腰鼓,這支數百人的喜慶隊伍,要走遍當地全村,將喜慶和吉祥送到每一戶人家,同時也會接受戶主的一些禮物。


網載 2013-09-10 20:56:06

[新一篇] 屢屢興師北伐,每每功敗垂成--東晉北伐

[舊一篇] 岳陽樓記掩蓋的大大貪官――滕子京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