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公元18年,山東瑯邪(今山東諸城)人樊崇,在莒縣(今山東莒縣東北)集合饑民百余人起義,占據泰山,附近農民紛紛響應。不久樊崇的同鄉逄安、東海人徐宣、謝祿等都率領群眾參加,起義隊伍猛增至數萬人。他們以泰山為中心,轉戰山東,到處捕殺官軍,沒收地主財物,嚴懲惡霸地主。
樊崇領導的起義隊伍,都是純樸農民。他們沒有文書,沒有號令,也沒有旗幟和標識,領袖和普通老百姓平等相處。其中職位最高的人被稱作“三老”,其次是“從事”,再次是“卒史”。這些都是原來對鄉閭小吏的稱呼。他們互相之間以“巨人”相稱,表示地位平等。他們約定:“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作為起義隊伍的紀律。
這支起義軍屢敗王莽的地方軍。王莽派太師王匡,率大軍前往鎮壓,被打得落花流水。為了和王莽軍隊區別開來,他們把眉毛涂上紅色,因此被稱為“赤眉軍”。赤眉軍紀律良好,當時流傳的歌謠說:“寧逢赤眉,不逢太師”。反映了人民群眾對起義武裝和王莽官軍的愛憎。此后赤盾軍活動于今山東、江蘇、安徽、河南諸省交界的廣大地區,聲勢越來越大。
在赤盾軍起義的同時,全國農民起義軍還有銅馬、大肜、五校、高湖、檀鄉、五樓、富平、獲索等二十余支。其中力量最強的一支,是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與王莽太師同名)、王鳳領導的隊伍。他們以綠林山為基地,因此被稱作“綠林軍”。
公元22年,綠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一帶發生了傳染病。綠林軍決定分散轉移,由王匡、王鳳領一支人馬,向北攻占南陽(今河南南陽),號稱“新市兵”;由王常,成丹領一支人馬,向西攻占南郡(今湖北江陵),號稱“下江兵”。不久,平林(今湖北隨縣北)人陳牧、廖湛也聚集一支隊伍響應,號稱“平林兵”。漢宗室劉玄這時也投身于平林兵中。南陽大地主劉秀也是漢宗室,他以“復高祖之業”相號召,聯絡附近各縣地主豪強,并且把宗族、賓客組成一支七八千人的軍隊,號“春陵兵”,參加反對王莽的行列。綠林軍組織成分復雜了,領導權逐漸被地主階級分子所篡奪。
公元23年五月,綠林軍已發展到10萬人。綠林軍領袖為了擴大影響,于宛城南擁立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公元23年)。劉玄在宗室中是沒落的一員,參加起義雖早,卻無兵權。綠林軍領袖擁劉玄為帝,這是他們受到劉漢正統思想影響的表現。王匡為定國上公,設置三公九卿,建立了革命政權。
綠林建號以后,王莽發州郡兵四十二萬,由王邑、王尋率領,阻擊綠林軍。六月,王莽軍前鋒十多萬人,圍綠林軍于昆陽(今河南葉縣)。綠林軍八九千人,由王鳳、王常率領,堅守昆陽,劉秀則突圍征集援兵。那時昆陽城外圍兵數十重,列營百數,圍兵挖掘地道,又用撞車攻城,積弩亂發,矢下如雨。劉秀等十三騎突出圍城,發郾、定陵營兵數千人援昆陽,王邑、王尋一戰失敗,王尋被殺。城中守軍乘勢出擊,里外合勢,莽兵大潰,士卒相踐踏,奔走百余里。綠林軍在這一戰役中奪獲軍實輜重車甲珍寶,不可勝數。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昆陽之戰。昆陽戰后,海內聞風響應,起兵誅殺牧守,自稱將軍,用漢年號,以待更始詔命。顯然,這次戰役對于綠林軍入關和王莽覆滅,起了決定作用。
劉秀在昆陽之戰中立了功績,勢力逐漸凌駕農民軍。綠林軍分兵兩路進擊王莽。一路由王匡率領,攻克洛陽。更始帝在洛陽派遣劉秀到黃河以北去發展勢力,劉秀北上后,逐步脫離了農民軍的控制。另一路由申屠建、李松率領,西入武關。析縣人鄧曄起兵攻下武關,迎入綠林軍,合兵直取長安,關中震動。長安城內百姓乘機暴動,打進皇宮,處死王莽。王莽被殺,長安被綠林軍迅速攻克。
劉玄政權建立不久遷都洛陽。第二年又遷至長安。在劉玄遷都洛陽時,赤眉軍領袖樊崇親率起義軍首領20多人去洛陽,表示對更始政權的信賴和支持。就在這時,劉玄這個沒落貴族的地主階級本性也開始暴露出來。他日夜在后宮飲宴,先后將農民將領申屠建、陳牧、成丹等人用計騙進宮中殺害。起義軍內部離心離德的現象便逐漸出現了。樊崇為了團聚部眾,離開洛陽。劉玄又派軍隊攻打王匡、張n等及綠林軍一些農民出身的領導人。農民軍和劉玄集團矛盾尖銳起來。
赤眉軍在樊崇等率領下,分兵兩路向西進發,所過之處,給封建統治勢力再一次掃蕩和打擊。公元25年正月,進軍弘農(今河南靈寶南)。這時,義軍已擴大到30萬人,樊崇把起義隊伍進行了整頓,分萬人為1營,共30營。這年六月,赤眉軍進至華陰(今陜西華陰東南)。這時由更始政權中逃出來的一個地主階級分子,向樊崇勸說立宗室。農民軍由于受封建正統思想影響,樊崇從隊伍中找出來姓劉的70多人,最后以抽簽的辦法,選出15歲的牧牛娃劉盆子為皇帝,年號“建世”,國號“漢”。皇帝有了,下一步當然要設立文武百官。按地位和作用,樊崇是赤眉軍領袖,威信最高,因此丞相一職應由樊崇担任。但樊崇不識字,不能看、批公文,只好由初識幾個字,能讀懂《易經》的徐宣作了丞相,樊崇作御史大夫,逄安、謝綠分別做了左右大司馬。在鄭縣(今陜西華縣北),革命政權就這樣組成了。9月,赤盾軍開進長安,更始帝劉玄投降,被農民軍處死。
與此同時,混入綠林軍的漢室宗親劉秀,到河北發展自己的勢力,在此之前,當劉秀于更始元年(公元23)冬渡河北上時,黃河以北有銅馬、大彤、高湖、重連、鐵脛、大槍、尤來、上江、青犢、五校、檀鄉、五幡、五樓、富平、獲索等部農民軍。他們各領部曲,或以山川土地為名,或以軍容強盛為號,據說有數百萬人。除了農民軍以外,各地豪強地主武裝和王莽的殘余勢力也還不少。豪強地主在邯鄲立詐稱成帝之子的卜者王郎為帝,聲勢最大。劉秀依靠信都(治今河北冀縣)太守任光、昌成(今河北冀縣西北)人劉植、宋子(今河北趙縣東北)人耿純等地主武裝的支持,又得到上谷(治今河北懷來東南)太守耿況、漁陽(治今北京密云西南)太守彭寵的援助,擊敗了王郎。更始帝派人立劉秀為蕭王,并令他罷兵去長安。劉秀羽翼已成,拒不受命,留在河北坐觀關中的變化。他逐個吞滅了銅馬、高湖、重連等部農民軍,并于公元25年六月即皇帝位(光武帝),建立了東漢政權。關中一帶把他稱作“銅馬帝”。
赤眉軍進長安后,經過整頓,紀律嚴明,各營閉門自守,長安附近治安良好。以前因避王莽之禍或躲更始政權騷擾的長安市民紛紛回來,“市里且滿”。但赤眉軍不知道怎樣管理奪到手的政權。長安的地主階級看到赤眉軍政權不同于更始政權,不代表他們的利益,都把糧食隱藏起來,武裝抵制赤眉。赤眉軍在長安一年多,糧食斷絕,不得已撤離長安,向西北就食。當時車甲兵馬“眾號百萬”,所過無敵。他們走到隴縣西北的番須山谷中,正遇上天寒大雪,戰士衣薄,很多人凍餓死去,加上又受到了割據勢力隗囂的阻擋,只得退回長安,準備東歸。這時赤眉軍人人想家,軍心渙散,出長安時只有20萬人,一路上又散去不少。公元27年初,赤眉軍在崤底、宜陽一帶,被劉秀用重兵包圍,被迫投降劉秀。同年夏,樊崇、逄安再次起義,旋即被鎮壓。
赤眉綠林起義推翻了新莽政權,給地主階級以沉重的打擊,使得西漢后期嚴重的社會危機得到暫時的緩和。但是,在新的封建統治者所布下的陷阱里,這一轟轟烈烈的農民大起義終于失敗了。光武帝劉秀經過十年時間,先后削平地主割據勢力,重建了統一的東漢王朝。
網載 2013-09-10 20:56:1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