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伯之東,首如飛蓬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譯文]  自從丈夫東征以來,我的頭發便散亂得像一叢飛蓬;不是沒有頭油潤發,只是我修飾容貌討誰喜歡呢?

  [出典]  春秋  《國風·衛風·伯兮》

  注:

  1、《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執殳,為王前驅。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2、注釋:

    伯:古代兄弟姊妹中長者為伯。婦女也稱丈夫為伯。女子對丈夫的稱呼。

    朅:音切,英武高大。

    桀:通“杰”,杰出的人。

    殳:音書,竹制兵器,古代杖類兵器 。

    膏沐:發油與洗發水。

    適:悅 。

  容:打扮。

    杲:音稿,明亮的樣子。

    愿言:思念的樣子。

    甘心首疾:形容思念的深切。

    焉:何。  

    諼草:萱草,忘憂草。

    言:動詞詞頭,一說是 代詞“我”。 

    樹:種。  

    背:北堂,即后堂。

    痗:音妹,憂思成病。

 

   3、譯文1:

     伯啊,伯啊,你真是我們國家最魁梧英勇的壯士了,你手持著兵器殳,作為王的勇士,沖鋒陷陣,是軍中的先鋒官。自從你隨著東征的隊伍出發,離開家,我就日夜思念,頭發亂了也沒心思理,更沒有心思擦脂抹粉——我打扮好了給誰看啊?下雨吧,下雨吧,可偏偏又出了太陽,總是事與愿違。我情愿想你想得頭疼,只希望我的思念能換回你的歸來。樹蔭之下生長的忘憂草,能夠消除掉記憶的痛苦,(我佩戴了忘憂草,卻仍不能忘記你)我甘愿相思成病,只希望你能夠快些回來。(只要你能回來,我情愿頭疼心碎。) 

   譯文2:

   我的哥啊多英勇,在咱衛國數英雄。我哥手上拿殳杖,為王打仗做先鋒。

  打從我哥東方去,我的頭發亂蓬蓬。香油香膏哪缺少,叫我為誰來美容!

  好像天天盼下雨,天天太陽像火盆。一心只把哥來想,頭痛難忍又何妨?

  哪兒去找忘憂草?為我移到北堂栽。一心只把哥來想,病到心頭化不開。

 

  4、《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由于“小雅”中的笙詩六篇有目無辭,因此實際為305篇。《詩經》共分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國風”,有詩160篇;“雅”分為“大雅”、“小雅”,有詩105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共計40篇。《詩經》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地方的土風歌謠。“雅”又有“正”的意思,當時把王畿之樂看作是正聲——典范的音樂。《大雅》、《小雅》之分。“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詩經》的作者成分很復雜,產生的地域也很廣。除了周王朝樂官制作的樂歌,公卿、列士進獻的樂歌,還有許多原來流傳于民間的歌謠。這些各個時代從各個地區搜集來的民間樂歌,由官方搜集和整理,并對作品進行過加工整理,制作樂歌。經過修改后,這些現存的《詩經》,語言形式基本上都是四言體,韻部系統和用韻規律大體一致。秦代曾經焚毀包括《詩經》在內的所有儒家典籍。但由于《詩經》易于記誦,所以到漢代又得到流傳。漢初傳授《詩經》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之轅固生,魯之申培,燕之韓嬰,趙之毛亨、毛萇,簡稱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東漢以后,毛詩日漸興盛,并為官方所承認;前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就完全失傳了。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就是毛詩一派的傳本。《詩經》是我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它的思想性和藝術成就在中國文學、文化史上有著極高的地位。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放到現在來說,詩經在交際應用方面雖然沒有那么重要了,但對于一個人的文化修養卻依然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5、戰爭會破壞很多東西,而它首先破壞的是軍人自身的家庭生活。軍人尚未走到戰場,他們的妻子已經被拋置在孤獨與恐懼中了。她們的懷念不是一般的懷念,那永遠是充滿不安和憂慮的。等待出征的丈夫回來,幾乎成為她們生活中唯一有意義的內容。

  然而戰爭又總是不可避免的。不管一場正在進行的戰爭其必要性如何、能否被評判為“正義”,從事這場戰爭的群體和它的領導者,總是要勉勵群體中的成員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大的犧牲。國家給軍人以榮譽,使他們認為自己付出的努力和犧牲是值得的;這榮譽也會影響他們的家人——尤其是妻子,使她們認為家庭生活的破壞以及自身的痛苦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因此,寫妻子懷念從軍的丈夫的詩篇,通常會包含兩方面的內容:為丈夫而驕傲——這驕傲來自國家、來自群體的獎勉;思念丈夫并為之担憂——這種情緒來自個人的內心。

  《伯兮》就是典型的這種詩篇。

  詩一開篇,讀者看到一個女子用自豪的口吻在描述她的丈夫。“伯”本是兄弟間排行的第一位,也就是老大,這里轉用為妻子對丈夫的稱呼(所以譯作“大哥”),口氣中帶著親切感。——現代的歌謠還常見這種情形。這位丈夫值得驕傲的地方在于:一則他長得英武偉岸,是一國中的豪杰,同時也因為他非常勇敢,充當了君王的先鋒(由此看“伯”身份,當是貴族階層中的武士)。而驕傲的來源,主要恐怕是在后一點上。假如“伯”雖然長得高大英武,在戰爭發生時卻畏縮不前,妻子就沒什么可以公然夸耀的了。——其實,一般人所知道的光榮,也就是社會所認定的光榮,個人在這方面是沒有多少獨立判斷的能力的。

  轉入第二章,寫自從丈夫出征,妻子在家就不再打扮自己了,任由頭發——女性身體最富裝飾性的部分——零亂得像一蓬草。這后來成為中國古代情詩最典型的表達方法,如“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徐干《室思》),“終日懨懨倦梳裹”(柳永《定風波》),“起來慵自梳頭”(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等等,不勝枚舉。這是以對女性的美麗的暫時性的毀壞,表明她對異性的封閉,也即表明她對丈夫的忠貞。不過,作為軍人的妻子,這種舉動還有進一步的意味。在古代,婦女是不能上戰場的,因此妻子對從軍的丈夫的忠貞,實也是間接表現了對于國家的忠貞——這就不僅是個人行為,也是群體——國家的要求。試想,假定一個軍人在前方冒著生命危險打仗,他的妻子卻在后方整天打扮得花枝招展,走東家串西家,哪怕并無不軌之舉,他也不能夠安心。這不僅對于家庭是危險的,對于國家也有極大的不利。所以,社會尤其需要鼓勵軍人的妻子對其丈夫表現徹底的忠貞。此詩不管是出于什么人之手(它可能是一位婦女的自述,也可能是他人的擬寫),這樣寫才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后來杜甫的《新婚別》寫一位新娘對從軍的丈夫表示“羅襦不復施”,還要“當君洗紅妝”,好讓他安心上戰場,與此篇可謂一脈相承。

  然而,盡管詩中的女主人公算得上“深明大義”,她對自己的丈夫能“為王前驅”很感驕傲,但久久的盼待一次次落空仍然給她帶來巨大的痛苦。對于古代婦女來說,生活的全部內容、幸福的唯一來源就是家庭;家庭被破壞了,她們的人生也就被徹底破壞了。而等待從軍的丈夫,這與一般的別離相思是不同的——其背后有很深的憂懼。潘岳《寡婦賦》用此詩為典故,有云:“彼詩人之攸嘆兮,徒愿言而心疼……榮華曄其始茂兮,良人忽已指背。”正是揭示了詩中未從正面寫出,而又確實隱藏在字面之下的恐怕丈夫最終不能歸來的憂懼。知道這一點,讀者才能真正理解第三、四兩章所描寫的女主人公的期待、失望與難以排遣的痛苦。她甚至希望自己能夠“忘憂”,因為這“憂”已經使她不堪負担了。

  詩必須有真實的感情,否則不能打動人;但詩人的感情也并非可以盡情抒發的,它常常受到社會觀念的制約。拿《伯兮》來說,如果一味寫那位妻子為丈夫的報效國家而自豪,那會讓人覺得不自然——至少是不近人情;反過來,如果一味寫妻子對丈夫的盼待,乃至發展到對戰爭的厭惡(這在事實上絕非不可能),卻又不符合當時社會的要求。所以最后它成為讀到的這個樣子:對親人的強烈感情經過責任感的梳理而變得柔婉,有很深的痛苦與哀愁,但并沒有激烈的怨憤。由于此詩所涉及的那種社會背景在中國歷史上是長期存在的,所以它的感情表現也就成為后世同類型詩歌的典范。

 

    6、《伯兮》描寫在家思婦想念出外遠征的丈夫,表達了無法忍受的強烈情感。詩首先想象丈夫在外“為王前驅”的英武形象,生動浮現在腦海中,這激起刻苦銘心的思念,連打扮也無心了,思念的深沉和強烈,有如久旱渴雨。而且,這種思念之強,簡直叫人無法忍受,她干脆寄托在北堂下種植的忘憂草,來消解這種沉重的思念。一層深似一層,而又層層變換抒寫的方式,正是《伯兮》的特點。 

 

    7、“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這幾句大意是:自從丈夫出征到東方,一任我的頭發散亂得如風卷蓬草一樣。難道說沒有油膏梳洗化妝?可是妝扮起來又有誰來欣賞?  

     這幾句表現了思婦對征夫的強烈的思念之情,但沒有明白地說出,而是用自從丈夫出征以后便再也無心梳洗,來反襯這種深切思念的感情。特別是通過“首如飛蓬”這個細節描寫,形象地展示了她內心的痛苦。這幾句除了可以直接引用表現女子對男子的相思之外,其運用細節描寫抒發感情的手法尤其值得借鑒。

 

    8、.衛風.伯兮》中說: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戰國策》中說女為悅己者容

    古代女子對于愛戀的人持久的懷想以及許身的情感如女蘿纏于松,浮萍依于水。纏綿留戀至深,別后痛苦更切,久盼不歸的人不在身畔,于是無心對鏡修飾自己的容顏。臨鏡自顧,花容玉貌為誰妍?

 

    9、這首詩描寫一位女子思念從軍遠征的丈夫的復雜心情。

全詩共四章,第一章寫女詩人對其丈夫的夸耀,稱頌丈夫是國家的英雄,并想象丈夫執殳前驅,氣概英武。為丈夫驕傲之情躍然紙上。但是,這種驕傲得意之情馬上就被襲上心頭的刻骨相思所淹沒。第二章寫自從丈夫東征之后,再也無心梳妝打扮了,頭發也散亂。“豈無膏沐?誰適為容!”也是“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前身,幾乎成為士和女的行為準則。第三章寫事情總是不如人意,思念丈夫之情也總是得不到滿足。但是,即使想得頭痛欲裂,也心甘情愿。“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在今天的讀者看來,說的是詩人心中不斷地祈禱:“下雨吧,下雨吧”,卻偏偏又出太陽。以此來比喻盼望丈夫回家卻偏偏不能如愿的心情。其實,在作者那里是有更深含義的,在古人看來天地萬物,都是人格化的,云雨乃是天公地母的交合之象。古代小說一般會用“云雨”來替代男女之事,其實也是源于遠古人類的觀念。第四章寫世上哪里有什么忘憂草啊,要是真的有,我一定把它種在屋后!如今,我已經憂思成病。三章寫三事,一是想得妝也不畫了,二是想得頭也疼了,三是想得心也病了。層層相遞,刻畫出詩人刻骨銘心的相思之情。

 

一個好的創意一旦產生,馬上就會有許多模仿者、繼承者跟風而上。“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真的很能抓心,這種表現手法也很快在后世的文學中激起了不斷的漣漪。例如建安七子之一徐幹的《室思》:“自君之出矣,明鏡暗不治”,《情詩》;“君行殊不返,我飾為誰榮?”柳永的《定風波》“終日懨懨倦梳裹”,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起來慵自梳頭”等等,不勝枚舉。

 

 

10、.衛風.伯兮》中說: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戰國策》中說女為悅己者容

    古代女子對于愛戀的人持久的懷想以及許身的情感如女蘿纏于松,浮萍依于水。纏綿留戀至深,別后痛苦更切,久盼不歸的人不在身畔,于是無心對鏡修飾自己的容顏。臨鏡自顧,花容玉貌為誰妍?

 

   11、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__《衛風。伯兮》

    古人寫情,一點也不遜色。發如蓬草,也不想去整理。情何以堪?

    飛蓬就是現在的野篙,再簡單平凡的植物。有個人就把它說成這樣:我既沒有從中體會到愛的堅貞,也沒有看出人心上的澀苦,我默默看它的時候,不知道,它的葉面上還藏了上古《詩經》的愛情,以及命運之無常和不得把握的蒼涼況味。

    這真是應了一句話“不讀《詩經》,不知萬物有靈”!

 

   12、“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衛風.伯兮》

     女為悅己者容,所愛的人不在時,心里黯然,發如篷草,也沒有心思去整理。古人寫情之深,從姿容里,能尋出情何以堪的哀傷來。

     飛蓬之名取的是種子在風里的姿勢。此草生命力極強,長遍大江南北,是隨處得生,隨處得長的樣子。

     剛要離開長安的李白,從山東漫游歸來的杜甫。偶相聚,又相遠時,詩仙送給詩圣的詩:“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 ”這兩句詩里,既有滄桑,更有豪情。

     長在自然里的飛蓬是再簡單平凡不過的植物,是人們將愛的堅貞或心上的苦澀或命運之無常還有難以把握的蒼涼況味寄予在了它身上。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情到深處草木也盡含深情。 

 

    13、“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愛,因遙望而唯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因欣賞而完美。

    “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容,因悅己而美麗。

     詩經,一幅樸素勞動畫卷,一曲唯美的愛情贊歌,一首諷貪揚美的詩篇。它以簡潔的文字,淺顯的寓意表達著各種情愫。

    我本人就很偏愛詩經,雖然好多并不理解,也無法體會那種至善至美的愛意,讀不懂那種因思念而輾轉難眠的相思之苦,還有那倚樓臺聽馬聲的焦急……

    孔子說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

   詩經所有的話題指向都那么純美,無邪。我喜歡詩經,就愛它那種委婉與哀愁,愛它那簡單樸實的浪漫情懷。

    記得朋友問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讓你選擇一本書到里面談場戀愛你會選擇哪本書?我的回答便是詩經。

    到先秦時代, 我想在芳草萋萋里談場戀愛。出其東門,有女如云,有女如玉,伊人在水之湄。 提竹編草籃采薇,采蕨,采卷耳,背景是一望無垠的綠野碧草。清山秀水,那是多美的風景啊!恰有翩翩少年路過,送他一串野葡萄,一只甘棠,一枝芙蓉花,多么純真而自然的愛。在一碧草中,在蔥綠的樹林中,在岸邊,有人等,有人赴約 。俟于城隅,愛而不見,搔手踟躕。他來了我會送他彤管,他贈我木李呢?還是萱草?我們不去看電影,不去跳舞,不去上網,不去吃肯德基,不去商場購物。就在葳蕤樹林里或在萋萋草地上,說說情話,聽聽鳥鳴水聲,看蜻蜓戲水,看蝴蝶飛舞,愛如空氣一樣溫暖而悄悄的流動。愛在那個時代應該像一把青草一樣是大自然懷抱里的東西。一枚戴在纖細指上的草戒,一朵插在鬢邊的芙蓉 就是愛的信物,告別時沒有快捷的聯系方式留下。但相信若心有靈犀總會相見。他思念太重會展轉反側,我未見君子,會憂心重重,沒有電話,網絡供我們宣泄相思,沒有飛機一日千里。讓我們化解思念 ,還是去倚樓臺,聽馬聲吧! 鴻雁傳書,青鳥傳信,一切的美好在等待中綿延。

    詩經,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它在文學史上那高高的光環,更多的是我們從中的某些思考。現實的煩躁不安讓我們有更充分的理由去理解去體會詩經中那種純真質樸的思想。現實的利益相爭,更促使我們靜心閱讀。

    思無邪,沉淀心靈……

 

   14、細說起來,愛情自古至今就是這樣傷筋動骨,帶給每一個情網中人以傷。越是情深,越是中毒得深。《詩經》在千年前就說“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愛的人不在身邊,哪里還有心情梳妝打扮?詩詞里的愛情芬芳迷人,年少時,我們咀嚼這份甘香清醇,無不充滿了美好的幻想。等到年長之后,則多了些美麗回味和黯然神傷。   

我們把現實功利算計得那么清楚,把“可不可以”“值不值得”在手心里捏來捏去。曾熱切盼望過的心,曾為那樣一些眼神而醉過的心,漸漸地變得堅硬、冷酷、精明。而感情常常是與柔軟、溫暖和略微的傻氣相伴生的。太聰明的人往往不愿意吃那份感情的苦,當然也嘗不到它的甜。

  小說或電影里我們會被感動得涕泗橫流,可生活中很少有人愿意做楊過,用十六年的漫長等待來換一段千古流芳的愛情。

  所以梁祝的故事演了又演,從電影到動畫片再到連續劇,百看不厭。

*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13:49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

    © 2022 - 民初思韻 - 清末民初傳奇時代的發現   探討傳統簡明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