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四月,宋太宗準備任命呂端為宰相,并就此征詢親信大臣的意見。有人反對說: “端為人糊涂。”太宗卻說道:“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在宮廷宴會上,太宗賦詩贈給呂端,詩中有“欲餌金鉤深未達,蟠溪須問釣魚人”之句。數天后,太宗果然拜呂端為相,并在制詞中稱贊他“周知大體,多識舊章,用晦而明,中立不倚”。從此。“呂端“大事不糊涂”一語流傳于世。
宦海沉浮、駿馬奮蹄 呂端(公元935―1000年),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省安次縣)人。父親呂琦在后唐、后晉官至殿中侍御使、兵部侍郎,以剛正聞名當世。兄長呂余慶是宋太祖最信賴的謀士之一,担任參知政事達十年之久。
呂端自小聰明好學,以恩蔭踏上仕途。拜相以前,他在定州、成都、開封、商州、汝州、蔡州担任過知縣、知府、判官、司戶參軍、知州等官職,又在中央政府歷任秘書郎、著作佐郎、樞密直學士、太仆丞、太常丞、大理少卿、侍御史、右諫議大夫等職。在四十余年的仕宦生涯中,呂端表現出豁達大度的胸襟和深謀遠慮、隨機應變的能力。由于他具備担當重任所需的各項條件,逐漸贏得朝野的贊賞。
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呂端被貶為商州司戶參軍。寇準提醒太宗道:“呂端器量和見識非凡,漸漸年老了,希望陛下及早重用他。”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宰相趙普對太宗說:“我觀察呂端奏事,獲得贊賞未曾興奮,遇到挫折未曾害怕,感情不表現在言語中,真是宰相的好人選。”
在朝廷重臣的屢屢推薦下,呂端終于在淳化四年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僅僅過了兩年,他便榮升宰相。從此,呂端担任宰執長達六年,充分發揮他的遠見卓識,對太宗末年至真宗初年的政治施以重大影響。
洞悉危機、智保秦王 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二月,太宗率軍親征北漢,命秦王、開封府尹、皇弟廷美留守京城。呂端當時担任開封府判官,是秦王的下屬,他對廷美說:“陛下不辭勞苦親自率兵討伐北漢,您兼有親屬和大臣的雙重身份,應當作出表率跟隨出征,不適合于掌管留守事務。”
原來周世宗和宋太宗即位以前,都曾担任開封府尹,因此該職帶有特定的象征意義。太宗繼太祖之后稱帝,違背父子相傳的慣例,又有“燭影斧聲”之說,因此太宗繼位的合法性受到懷疑。太宗為了收攬人心,就任命皇弟趙廷美為開封府尹,試圖再造兄終弟及的假象。但是太宗以篡位得天下,疑心特別重。他害怕秦王在開封府養成勢力,像自己一樣覬覦帝位,因此處心積慮地防備和排斥秦王。處于困境之中的秦王稍有不慎.就會招來殺身之禍。
太宗在親征前安排秦王留守后方,既是向群臣昭示皇帝的大度,又可暗中試探秦王的意向。如果秦王欣然受命,太宗就會認為他心懷異志。因此,秦王只有主動請求出征,才能消除太宗的疑惑,保住有利于自己發展的地位。由于呂端的點撥,秦王極力懇求隨軍伴駕,以避過一觸即發的政治危機。事實證明,這一招果然奏效,太宗開懷接納,對秦王的“忠誠”表示滿意,殊不知這后面還有一位深謀遠慮的謀士呢!
遭貶不憂、處變不驚 太平興國五年(公元980年),秦王府官吏利用特權擅自購買秦州進京的竹木,觸犯了詔令。朝廷追查此事時,呂端獨自承担罪責,被貶為商州司戶參軍。開封府有些公務急待處理,他卻滿不在乎地說:“等將來再說吧!戴枷處理公務,自古就有。”太宗又命他戴枷步行,到千里之外的商州赴任。有人替他担心,他卻戲謔地說:“不是我有災,是長耳朵有災。”談笑自如,毫無沮喪之感。
后來,許王元僖担任開封府尹,呂端再次充任判官。淳化三年(公元992年),許王死后,有人揭發他的過失,于是太宗派遣御史武元穎、內侍王繼恩向呂端調查情況。呂端正在府中處理公務,看見兩位使臣到來,神色自若地對侍從說道:“把帽子拿去。”二位使臣說:“何必如此!”呂端說:“天子有責問,我就是罪犯,怎么能坐在堂上與使臣應對呢?”不久,他被貶為衛尉少卿。
三個月后,朝廷設置考課院。許多担任散職的官員因為俸祿太少以致家用不足而痛哭流涕,呂端卻上奏說:“我以前輔佐秦王,因為不能約束王府屬吏而被貶商州,陛下又把我升官任用;現在許王暴死,我輔佐不力,陛下又不給予嚴懲,仍使我位列少卿,我罪過大而受恩深!現在有關機構考核官吏,我如果能担任潁州副使,就很滿足了。”
端拱元年(公元985年)四月,呂端經海道出使高麗。回國途中,乘船遭到風暴襲擊,桅桿被折斷。隨行人員惶恐萬狀,呂端安然地坐在艙內讀書,如同在書齋中一樣。他和副使呂占之命令把所有貨物拋人海中,減輕船的重量,才得以安全返回。太宗后來得知此事,并沒有怪罪他。
顧全大局、謙讓同僚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九月,寇準以左諫議大夫担任參知政事。按照慣例,但呂端應當位居寇準之上。呂端鑒于寇準的官職向來位于自己之上,性情“好剛使氣”,因此請求讓寇準居上。至道元年四月,呂端升任宰相。他恐怕寇準心中不服,請求參知政事與宰相分日到政事堂押班和執掌大印。從此,參知政事的地位得到進一步提高。
當時有的大臣議政時固執己見,即使相互之間的觀點大同小異也不肯讓步。呂端作為政府首腦,致力于協調各方意見,看起來仿佛沒有什么建樹。一天,太宗下手諭告誡說:“從今以后,中書的事必須經過呂端仔細考慮,才能上奏。”呂端更加謙遜。
至道二年五月,黨項族首領李繼遷率軍攻打靈州,西北邊境告急。太宗命令呂端和知樞密院事趙F分別呈遞奏折,闡述對形勢的分析。呂端說:“我們如果各自陳述見解,恐怕違背商討大計,制訂策略的宗旨。希望共同擬定一份奏章,闡述此事的利害。”
李惟清由知樞密院事改任御史中丞后,認為這是宰相呂端壓制他的結果,因此懷恨在心。呂端病重,被真宗特許免去朝見之禮后,李惟清乘機彈劾說,有的官員因病免朝,一年多卻依舊享受俸祿。他又指使別人抨擊政事堂下屬官吏的過失,企圖株連呂端。呂端毫不在意地說:“我恭行正道,問心無愧,誣陷之辭不值得担憂。”
呂端奉命監修《太宗實錄》,由于政務繁忙,他沒有承担具體的編寫工作。但按照歷朝修史的慣例,監修者只負名義上的責任,即使不參與其事,也應算作者。實際主持修撰的錢若水并沒有署呂端的名字,呂端也從未過問。
身居高位的呂端總以國家大事為重,淡泊名利,屈己從人.表現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的博大胸懷。
深謀遠慮、牽制黨項
李繼遷擁兵反宋,不斷侵擾北宋的西北邊境,成為宋王朝的心腹之患。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九月,保安軍俘獲李繼遷的母親。至道二年五月,李繼遷大舉進攻靈州。太宗厭戰,拒絕分兵三路圍殲李繼遷的建議,但盛怒之下準備殺死他的母親以挫其銳氣。
呂端進言說:“當年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準備煮死他。劉邦說‘希望分給我一杯羹。’做大事的人不會顧及他的親屬,何況李繼遷這樣的叛逆呢?殺死他的母親只會又結仇怨,更加堅定其反叛之心。”太宗問道:“既然如此,那該怎么辦呢?”呂端答道:“以我的愚見,應當把李繼遷的母親安置在延州,派人好好供養她。這樣,即使不能立即招降李繼遷,也可以牽制他。”于是太宗采納了呂端的建議。事實證明,這一著是相當有效的。此后,李繼遷的攻勢漸弱,他的兒子還與北宋和平相處數十年呢!
策立真宗、安定天下 太宗為了確保他的子孫對皇位的繼承權,先后逼死太祖的兒子德昭、德芳和皇弟秦王廷美。這種極端措施不僅引起大臣的不滿,也激化了皇室內部的矛盾。太宗的長子楚王元佐反對這種殘暴的行為,裝瘋放棄做太子的機會,贏得了部分士大夫的同情。
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八月,壽王元侃(即后來的真宗趙恒)被立為太子。兩年后,太宗病重時,大宦官、宣政使王繼恩企圖擁立楚王元佐,以定策功博取新皇帝的恩寵。他勾結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勛、知制誥胡旦等人,并得到太宗李皇后的大力支持。因此,真宗雖然身為太子,但能否繼位尚難預料。
呂端探視太宗的病情,見太子元侃不在病榻旁,就在笏上寫“大漸”病危二字,派親信敦促太子入宮侍候太宗。太宗駕崩后,李皇后命王繼恩、呂端等人到政事堂商議策立新君之事。呂端為了防止王繼恩等人的陰謀得逞,當機立斷地囚禁了王繼恩,并派人在書閣中找出太宗生前寫就的詔書。一切布置好后,呂端立即進宮,李皇后說:“皇帝駕崩,立皇長子為繼承人符合常規。現在該怎么辦呢?”呂端正色回答道:“先帝立太子,正是為了應付今天的形勢。現在先帝剛剛去世,怎么能夠立刻違背他的命令而提出異議呢?”太后無言以對。
新君舉行登基大典,垂簾接受群臣朝拜。呂端請求卷起簾子,走到殿前,看清御座上是太子元侃,才率領群臣下拜并高呼萬歲。
呂端是歷相兩朝、擁有定策之功的元老重臣。真宗見到呂端,每次都恭敬地作揖,不喊呂端的名,甚至自稱小子。呂端請求呼名,真宗說:“您是顧命元老,我豈敢與先帝相比!”呂端深受真宗的尊崇和信賴,因此成為真宗初年國家政策的主要制訂者,國家大事的裁決者。于是在呂端的主持下,朝廷實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國家長治久安的措施。
太宗濫殺皇族和王繼恩圖謀廢立,在皇室內部和官僚階層產生不良影響。出于穩定政局的需要,在真宗即位兩個月后才貶逐王繼恩等人,并且不說明其罪狀。李繼勛以使相出知陳州,王繼恩以右監門衛將軍安置于揚州,李昌齡被貶為忠武軍司馬,胡旦則流放潯州。同時還恢復皇兄元佐的楚王爵位,并加封其為左金吾衛上將軍,允許他在家養病而不上朝;追贈皇叔廷美為西京留守、中書令、秦王;追封皇從兄魏王德昭為太傅,岐王德芳為太保。
為了爭取士大夫的擁護,朝廷廣開言路,延攬人才。至道三年五月,允許文武官員直言極諫,討論皇帝的過失和政治、軍事的利弊。貢舉制度的長期停辦,對于選拔人才造成極大的不便,使得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無法得到重用。有鑒于此,至道四年(公元998年)二月,禮部經考核,額外錄用進士和諸科達兩百人之多。
呂端為政清簡,順應民情。至道三年(公元997年),鑒于賦役繁重,人民不勝其負,朝廷撤銷了江淮發運使、諸路轉運使司。六月,朝廷下詔命令各地停止進獻珍禽異獸和各種祥瑞。八月,取消鹽井役。十二月,詔令諸路轉運使督促地方官發展農業生產。第二年八月,詔三司節約費用,不得增加賦稅。這些措施有利于改善政府作風,減輕了人民負担,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呂端不僅在政治措施上注意“與民休息”,而且也很注法制上的適度寬松。公元998年,張齊賢與王濟為刪修淳化后期到至道年間的宣敕(詔令)發生爭執。呂端指出,立法崇尚寬松,忌諱嚴厲。他說道:“根據周朝的制度,治理處于穩定時期的國家,只需使用不寬不嚴的法律。這是定制。當然,改革的好處如果不是很大,就不應輕易進行;而應當改革的時候,也要仔細聽取眾人的意見。”
在穩固國內政治的同時,呂端還積極展開外交攻勢。在他任相期間,宋朝與西夏通過談判達成妥協。至道三年十二月,朝廷允許西夏修貢,并授予李繼遷定難軍節度使,管轄夏、綏、銀、宥、靜五州,使宋朝邊境出現了一定時期的安寧局面。呂端并不以此為滿足,在和議之后,他仍然重視西部駐軍的防務,使李氏不敢輕舉妄動。
由于呂端輔佐得力,真宗即位之初,國家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輕財重義、廉潔奉公 呂端輕視錢財,樂于周濟別人;重視情義,不忘舊恩。他担任商州司戶參軍時就曾用自己的俸祿招攬門客,同鄉馮道的兒子馮正之因病殘廢,呂端主動供養他。趙紹宗的祖先對呂端的父親有救命之恩,呂端愛護趙紹宗親如己出,上書請求把恩蔭的名額給他。
呂端担任宰執達六年之久,但由于他樂善好施,廉潔奉公.家無余才。家人曾經向他訴說日用缺乏,他回答道:“過完三天,再計劃以后三天的生活,這樣就夠了。”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呂端去世十年后,他的幾個兒子雖然担任官職,卻因缺錢嫁娶而典當府第。
不運用手中的權力為自己謀求私利,身居高位而家產微薄,這種情況在歷朝宰相中如同鳳毛麟角。呂端名列廉吏,當之無愧。
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呂端因病以太子太保致仕(離休),在呂端病重期間,真宗親自到他家中探視。咸平三年(1000年)呂端病逝,終年66歲,真宗追贈他為司空,謚號為正惠。
考察呂端四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他沒有太多的轟轟烈烈的壯舉。但“呂端大事不糊涂”一語婦孺皆知,有口皆碑,確是不容置疑的。
呂端體察民間疾苦,在為官地方和担任宰相期間實行讓人民休養生息的政策,這符合經歷了五代長期戰亂的人民的愿望,也促進了國家的穩定與繁榮。因此,表面上看起來呂端沒有什么大的作為,實際上功莫大焉。
呂端平時謙讓同僚,寬容下屬,不拘小節,不患得患失,被人誤以為糊涂。實際上他心胸開闊,謀慮深遠,處事謹慎,決策果斷。他諫秦王之智為歷代史家所稱頌,讓寇準之舉有藺相如之風。特別是他在策立真宗時的一舉一動都體現出其超凡的膽識和智慧:太宗病重時,他急忙敦促太子入侍,使父子不致被離間;太宗病逝后,他斷然囚禁妄圖廢立的主謀王繼恩,使變亂難以發生;特別是在新君登基之際,他走上臺階掀簾審視,以辨其真偽,嚴防太后偷梁換柱。總之,每臨大事,他都明察秋毫,處事井然,真可謂“大事不糊涂”!
網載 2013-09-10 21: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