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 從荀子學帝王之術
簡介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政治家。戰國末年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為郡小吏,后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為郎,后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為長史。秦王采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游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為秦王政所采納,不久官為廷尉。在秦王政統一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后,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為皇帝,并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為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墻,銷毀民間的兵器,以加強對人民的統治;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與趙高合謀,偽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后為趙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斬于咸陽鬧市,并夷三族。
生平
不甘寂默 赴秦施才
李斯生于戰國末年,是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縣西南)人,年輕時做過掌管文書的小吏。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有一次,他在廁所見到老鼠吃人糞,一見到人和狗,老鼠就被嚇跑了。后來,他在倉庫里看到老鼠很自在的偷吃糧食,也沒有人去管。于是,他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這就是說,一個人要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就應該象在糧庫里偷吃糧食的老鼠,才能為所欲為,盡情享受。可以看出,在戰國時期人人爭名逐利的情況下,李斯也是不甘寂寞,想干出一番事業來。為了達到飛黃騰達的目的,李斯辭去小吏,到齊國求學,拜荀卿為師。荀卿是當時著名的儒學大師,他是打著孔子的旗號講學的,但是,他不像孟子那樣墨守陳規,而是從當時的政治形勢出發,對孔子的儒學進行了發揮和改造,因而很適合新興地主階級的需要。荀子的思想很接近法家的主張,也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李斯學完之后,反復思考應該到哪個地方才能顯露才干,得到榮華富貴呢?經過對各國情況的分析和比較,他認為楚王無所作為,其它各國也在走下坡路,決定到秦國去。
臨行之前,荀卿問李斯為什么要到秦國去,李斯回答說:“干事業都有一個時機問題,現在各國都在爭雄,這正是立功成名的好機會。秦國雄心勃勃,想奮力一統天下,到那里可以大干一場。人生在世,卑賤是最大的恥辱,窮困是莫大的悲哀。一個人總處于卑賤窮困的地位,那是會令人譏笑的。不愛名利,無所作為,并不是讀書人的想法。所以,我要到秦國去。”李斯告別了老師,到秦國去實現自己的愿望了。
書諫逐客 妒殺韓非
李斯到了秦國以后,很快就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的小官,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一次,他對秦王說:凡是干成事業的人,都必須要抓住時機。過去秦穆公時雖然很強,但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原因是時機還不成熟。自秦孝公以來,周天子力量衰落下來,各諸侯國之間連年戰爭,秦國才乘機強大起來。現在秦國力量強大,大王賢德,消滅六國如同掃除灶上的灰塵那樣容易,現在是完成帝業,統一天下的最好時機,千萬不能錯過。李斯的見解是正確的,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為長吏。李斯勸秦王派人持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的君臣,果然也收到了效果,他又被封為客卿。
正當秦王下決心統一六國的時候,韓國怕被秦國滅掉,派水工鄭國到秦鼓動修建水渠,目的是想削弱秦國的人力和物力,牽制秦的東進。后來,鄭國修渠的目的暴露了。這時,東方各國也紛紛派間諜來到秦國做賓客,群臣對外來的客卿議論很大,對秦王說:“各國來秦國的人,大抵是為了他們自己國家的利益來秦國做破壞工作的,請大王下令驅逐一切來客。”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李斯給秦王寫了一封信,勸秦王不要逐客,這就是有名的《諫逐客書》。他說:“我聽說群臣議論逐客,這是錯誤的。從前秦穆公求賢人,從西方的戎請來由余,從東方的楚國請來百里奚,從宋國迎來蹇叔,任用從晉國來的丕豹、公孫支。秦穆公任用了這五個人,兼并了二十國,稱霸西戎。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新法,移風易俗,國家富強,打敗楚、魏,擴地千里,秦國強大起來。秦惠王用張儀的計謀,拆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迫使各國服從秦國。秦昭王得到范雎,削弱貴戚力量,加強了王權,蠶食諸侯,秦成帝業。這四代王都是由于任用客卿,對秦國才做出了貢獻。客卿有什么對不起秦國的呢?如果這四位君王也下令逐客,只會使國家沒有富利之實,秦國也沒有強大之名。”
李斯還說,秦王的珍珠、寶玉都不產于秦國,美女、好馬、財寶也都是來自東方各國。如果只是秦國有的東西才要的話,那么許多好東西也就沒有了。李斯還在信中反問:為什么這些東西可用而客就要逐,看起來大王只是看重了一些東西,而對人才卻不能重用,其結果是加強了各國的力量,卻不利于秦國的統一大業。李斯的這封上書,不僅情詞懇切,而且確實反映了秦國歷史和現狀的實際情況,代表了當時有識之士的見解。因此,這篇《諫逐客書》成為歷史名作。
秦王明辨是非,果斷地采納了李斯的建議,立即取消了逐客令,李斯仍然受到重用,被封為廷尉。
這時,即將被殺的鄭國也向秦王進言:韓國讓秦國大興水利建設工程,當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國實力,但水渠修成之后,對秦國也是有利的。盡管興修水利,減輕了秦國對東方各國的壓力,讓韓國多存在幾年,但修好渠卻“為秦建萬代之功”。秦王覺得鄭國的話有道理,決定不殺鄭國,讓他繼續領導修完水渠,這就是后來聞名于史的鄭國渠,它對發展繁榮秦國的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經過這一次反復,秦國仍舊堅持招攬和重用外來客卿的傳統,這些外來的客卿在秦國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取消逐客令不久,魏國大梁人尉繚也來到了秦國。當時的形勢是,秦王已經除掉內部的反對派呂不韋等,大權進一步集中,積極向外擴張,東方各國都個個自危。尉繚向秦王建議說:當前,以秦國的力量消滅東方各國是毫無問題的。但是,如果各個諸侯國聯合起來,合縱抗秦,結果就很難說了。因此,不要吝惜財物,向各國掌權的“豪臣”行賄,破壞他們的聯合,只用三十萬金,就可以達到兼并各個諸侯國的目的。秦王采納了尉繚的計謀,在同各國進行斗爭的過程中,不少次是用此策而取得勝利的。當然,秦國的反間計是以武力為后盾的,正如李斯所講:“不肯者,利劍刺之”。
秦國堅持接納、使用客卿的政策,對其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的迅速發展,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秦始皇時代的客卿就有:王崎、茅焦、尉繚、王翦、李斯、王賁、李信、王離、蒙恬等。李斯的《諫逐客書》,對秦網羅天下人才是有功績的。
正當李斯步步高升的時候,秦王卻十分喜愛韓非的才華。韓非和李斯是同學,他繼承了荀子的學說,并在此基礎上,把慎到的“勢”,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結合起來,并加以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專制理論。韓非是戰國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學問比李斯大得多。韓非因說話口吃,不善辯說,但善于著述。韓非回到韓國以后,看到韓國太弱,多次上書獻策,但都未能被采納。于是,韓非發憤著書,先后寫出《孤憤》、《五蠹》(音妒)、《說難》等。他的書傳到秦國,由于講的都是“尊主安國”的理論,秦王非常贊賞韓非的才華,并說:“我要是能見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無恨。”不久,因秦國攻韓,韓王不得不起用韓非,并派他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韓非,但還沒有決定是否留用。李斯知道韓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對自己的前途不利,就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他說:“韓非是韓王的同族,大王要消滅各國,韓非愛韓不愛秦,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決定不用韓非,把他放走,對我們不利,不如把他殺掉。”秦王輕信李斯的話,把韓非抓起來。根據秦國法令的規定,獄中的囚犯無權上書申辯。韓非到秦國以后,又得罪了姚賈。姚賈為秦國立過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為上卿。韓非卻向秦王說,姚賈出身不高貴,當過大盜,在趙國做官時被趕跑了,認為用這樣的人是很不應該的,使得秦王很掃興。事后秦王又向姚賈問起韓非,姚貫當然不會講韓非的好話。在李斯和姚賈的串通下,韓非沒有辦法,只好吃了李斯送來的毒藥,自殺而死。從此以后,李斯沒有對手,更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為秦王統一六國出謀劃策了。郡縣制與焚書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割據局面,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一個東到大海,南達嶺南,西至甘青高原,北至今內蒙古、遼東的空前的封建大一統國家。秦王,這時已稱為秦始皇了。為了鞏固這個封建統一的國家,李斯也是做了一定貢獻的。
網載 2013-09-10 21:24:42
|
相關閱讀 |
|
推薦文章 |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