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我國中小學課程改革仍僅僅停留在對課程結構的小修小補上,對中小學花大量時間實施的主要課程(實際上就是中考和高考課程,如語文、數學、政治等),改革可謂步履維艱,甚至根本難以涉足。但實際上,中小學語文、政治等課程存在著許多問題,課程內容陳舊是其主要問題之一。近來讀到《北京文學》上幾篇關于“憂思語文教育”的文章,倍感課程內容現代化的重要性。
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根據什么來選擇中小學課程和教材?這要看學生素質發展的時代要求以及所處的社會歷史條件。我國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和發展,整個社會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對學生素質發展(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心理品質、價值觀念等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但中小學課程和教材內容明顯地存在著與之不適應的方面,課程和教材內容日益顯得陳舊。主要表現及根源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課程和教材內容所隱含的教育觀落后。中小學課程和教材內容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的指導下選擇組織的經驗體系(包括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兩個方面),因而實際的教材內容在一定程度則反映了教材編制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如教育目的觀、學生觀等。現行中小學教材內容隱含著一些比較落后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目的觀上,語文、政治等教材中的課程目標是不很明確的,從小學、初中和高中語文、政治教材課文的課后練習或思考題就可看出,課程和教材的目標仍然極端地強調認知目標,追求語文等方面知識的確定性。教材目標的單一,導致目前中小學語文等課程越教越死,學生越學越沒有了靈氣,這已經引起了文學界激烈的批判。在學生觀上,沒有真正把學生當主體,教材內容隱含著一些過時的或落后的觀念,我們在進行中小學主體性教育實驗研究中就感受到這類問題,如小學《語文》第二冊(人教版)第一篇課文《春天》就隱含著這樣一種觀念:聽話就是好孩子。這顯然與小學生主體性人格的發展是相悖的。
第二,課程和教材內容沒有考慮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現實,以及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和現代觀念的客觀要求。現代社會生活方式客觀地要求人們樹立男女平等觀念、效率觀念、環保意識等等一些基本觀念,但現有的課程教材中仍然存在一些與這些基本觀念相抵觸的內容。教材內容存在著性別歧視問題和官本位傾向,不利于使學生從小樹立男女乎等的觀念和群眾觀點。中學語文教材的有些篇目由于時過境遷,出現了與現代環保觀念相違背的方面,如吳伯蕭的散文《獵戶》一課,交待了董昆獵殺金錢豹而受到嘉獎的故事,由于時過境遷,教材內容出現了與我國現行法律《野生動物保護法》相違背的原則性問題,這也是值得討論的。
第三,課程教材內容仍然機械地采取階級分析的標準和方法處理教材中的思想性內容,沒有考慮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對一些思想性內容,教材存在著簡單灌輸的傾向,脫離學生思維發展的基本規律,如小學《語文》第二冊中就有一篇課文《熱愛中國共產黨》,簡單的五六句話,試圖讓小學一年級六七歲的孩子“躺在黨溫暖的懷抱”,我看六七歲的孩子是怎樣也理解不了的。我們經常說,教育要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但在教材中思想性內容的處理上就大量存在著違背學生思維規律的問題。我并不是反對對小學生進行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而是懷疑教材這種機械地處理思想性內容的可行性和實效。一年級學生的思維僅僅處在形象思維階段,他們是理解不了“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這些極其抽象的字眼的,沒有正確的品德認識,哪來正確的品德情感和行為?
第四,課程教材內容反映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生活不夠,脫離學生現實生活和我國社會現實,反映時代氣息不夠,厚歷史,薄現實。如中學《語文》中還有一些謳歌“大躍進”等我國歷史災難時代的內容,顯然與我國改革時代的基本精神不很適應。小學《思想品德》、《社會》等課程的教材內容也有一些內容脫離我國社會變革現實,脫離學生現實生活實際,關照現實不夠。
由此看來,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一代新人,改革課程內容,實現課程和教材內容的現代化可以說是一項相當重要的工作。針對當前中小學課程和教材內容陳舊的問題及其原因,我覺得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革課程和教材內容的陳舊問題:
首先,根據我國現代國民素質的基本要求和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制定中小學各門課程的具體合理的課程目標。課程目標實質上反映了人們對中小學生身心素質發展的要求,反映了人們基本的教育觀(包括教育價值觀、課程觀、學生觀、知識觀等方面)。確定課程目標,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念,可以防止課程和教材內容編制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其次,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要處理好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關系,融合中西文化精華;注重基礎知識和知識更新;協調歷史素材與社會現實的關系,教材內容既要有深厚的歷史意識,又要具有現實的使命感,今古結合,使學生既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又能夠正確地認識和面對現實社會的種種矛盾沖突。
再次,根據兒童和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設計教材中的思想性內容。少來些大而空的政治口號,脫離學生實際的形式主義的說教是沒有多大價值和意義的;多給學生一些具體的、現實的思想觀念。正確對待“革命文藝”式的內容,妥善處理好文與道的關系。
最后,在課程教材內容的表達以及內容組織上,要有利于教學實施。教材的知識結構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理解內容本身、理解學習過程而不只是關注確定性結果本身;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素質。
教育研究與實驗武漢16~17G3中小學教育郭元祥19981998作者工作單位:華中師大教科院 作者:教育研究與實驗武漢16~17G3中小學教育郭元祥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1: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