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人們寧愿相信謠言?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何籽/圖)

人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沒有根據的謠言。這個時候,如何讓人相信正確的事實?在有些人看來,也許只需要把事實告訴那些誤信了謠言的人,他們就會改變自己的信念。可惜,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簡單。


1
逆火效應
人們在生活中總會遇到一些沒有根據的謠言。這個時候,如何讓人相信正確的事實?也許,在了解科學真相的人看來,事情非常直接:只需要把事實告訴那些誤信了謠言的人,他們就會改變自己的信念。然而,近年來的心理學研究卻發現,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

1998年,英國醫生安德魯·韋克菲爾德(Andrew Wakefield)在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了一篇文章,聲稱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三聯疫苗(MMR)與自閉癥存在相關性。這個報告引起了軒然大波。西方社會的許多家長由此不敢給孩子打MMR疫苗。然而,韋克菲爾德的報告后來被證實是錯誤的,其部分內容2004年被撤回,全部內容更是在2010年撤回。作者也因為存在學術不端而被吊銷了行醫資格。

世界衛生組織(WHO)、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美國兒科學會等權威機構都對此作出了專門的說明,指出沒有證據支持三聯疫苗與自閉癥存在關系。那么人們是否會因為這些信息而改變錯誤的看法呢?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政治科學研究者布倫登·奈恩(Brenden Nyhan)及同事對此做了研究。他們隨機選擇了1700多名父母,這些父母的孩子都在17歲以下。針對三聯疫苗的傳言,這些父母接受了四種不同的干預方式。

一部分人看到了來自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說明,其中指出三聯疫苗與自閉癥存在關聯的看法是缺乏證據的;一部分人看到了文字信息,告訴他們三聯疫苗所避免的疾病是具有很大危險性的;一部分人看到了圖片,上面是未接種疫苗而患病的兒童的照片;最后一部分人,看到的是一個故事,講述了一名嬰兒是如何死于麻疹的。

哪一種干預措施更有效?奈恩發現,無一有效。他的研究發表在2014年3月。在研究中,沒有任何一項措施增加了父母給未來孩子打疫苗的意圖。這個結果出來后,奈恩對媒體說:“令人郁悶。我們真的是郁悶了。”

不僅如此,這些辟謠措施還可能適得其反。糾正性的信息可能加深父母對疫苗的錯誤認知,減少他們為孩子注射疫苗的意圖。這種現象奈恩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也曾發現。當時他考察了媒體對政治家說法的糾正會產生什么作用。結果他發現,政治家的支持者看到糾正信息之后,會更加支持政治家的說法。這種現象被稱為“逆火效應”(backfire effect)。

在2014年12月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中,奈恩和同事考察了用科學信息糾正人們對季節性流感疫苗的錯誤認知所產生的效果,其發現也是令人不安的。

美國民眾中有43%的人担心接種流感疫苗會讓自己患上流感,這種錯誤認知阻礙了流感的防治。將權威機構所提供的科學事實傳達給這些人的話,會產生什么效果呢?奈爾從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網站上找出相關說明,稍作修改后給受試者看。結果,這大大降低了人們對流感疫苗安全性的担心。但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就會更愿意去打疫苗。恰恰相反,在被問到是否愿意接種疫苗的時候,人們更加不愿意去了。這個結果與奈恩之前研究三聯疫苗的發現是具有一致性的。

2
謠言如何被相信
人們為什么會相信一件事情為真,而不是其他事實?對于這個問題,心理學家有一套解釋。

首先,在日常的溝通中,人們有一個“隱性的規范”,即默認對方跟你說的話是真誠的、重要的、清晰的,除非有顯著的反面證據讓你對此產生懷疑。

根據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的心理學家史蒂芬·萊萬多夫斯基(Stephan Lewandowsky)的解釋,盡管人們可以對一個信念產生懷疑,但這需要較高程度的注意力、信息高度可疑,或是在接收信息時就存在高度不信任。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是傾向于接受信息而不是拒絕它的,因為并沒有突出的標志物提醒聽者對它產生懷疑。

甚至,一部分學者還提出,一個人如果要理解一個說法,那么他必須至少暫時性地接受這個說法為“真”。換句話說,“相信”是人類理解一件事情的必要前提。

心理學家過去二十多年的研究已經反復證明,即便一個錯誤說法被修正,它在人腦中的影響也可以是持續性的。

在實驗中,研究者常常會給受試者看一個故事。故事講述了一間庫房起火的事情,起初火災的起因被認為是柜子中的油漆或汽油起火。然后,這個起因會被修正,比如受試者會看到諸如“柜子里其實是空的”這樣的話。看完這個故事之后,受試者會回答一份問卷,研究者查看的是他們會多少次提及汽油或油漆。同時,他們也會被問到是否注意到文中存在修正。

從1988年至今的大量研究共同顯示,即便受試者完全能夠回憶起并理解文中的修正,這種修正也極少能夠達到預期效果。在一些研究中,受試者由此提及錯誤信息的次數會減半,而在另一些研究中,修正沒有產生任何效果。

換句話說,即便人們能夠意識到錯誤信息被糾正,強烈的信念也仍然會影響他們的判斷。為什么會這樣?科研人員提出了許多不同的猜測,目前并沒有一致的答案。不管原因為何,一個沒有疑義的事實是,對于已經接收了錯誤信息的人來說,讓他們回復到從未接觸過的狀態,是極為困難的事情。

在2013年的一項研究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一個錯誤信息在出現后立即被糾正,那么乍看起來,這種糾正是起了作用,一些人改變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當他們再仔細去考察這個現象的時候,他們發現,這種改變只發生在起初就對錯誤信息傾向于不信任的人身上。如果一個人本來就很相信錯誤信息,那么糾正信息不但不會起作用,反而還會加深此人對糾正信息的信源的不信任。

3
自我保護
現在,研究人員認為糾正事實之所以并不會有效改變人們的信念,可能跟人的自我防御的心理機制有關。心理學家提出了“自我肯定理論”,它指的是,人們有動力去維護自我的完整性。比如在實驗中,如果讓人們先寫一篇自我肯定的文字再去參加考試,那么考試成績就會更好。這是人們將他們的行為與自我一致化的結果。

基于這種理論,奈恩正在嘗試一種不同尋常的方式去糾正錯誤信念:不是著眼于告訴人們正確的事實,而是把著力點放在人們對自我的信念上。比如說,他已經發現,如果先讓人們回憶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刻,再讓他們去接觸那些意見分歧很大的話題,比如氣候變化,那么人們就會在接受不同觀點上變得更加開放。

當然,這樣的做法如何運用到現實中仍然是個問題。正如《紐約客》雜志在報道奈恩的這項最新發現的時候所說,不可能每次在糾正人們錯誤認知的時候先讓他們寫一篇文章回憶自己感覺良好的時刻。

在現實的情境下,奈恩給出的是另一種解決方案。比如圍繞埃博拉病毒,非洲社會就出現了許多謠言。有認為這種病毒并不存在,有認為它是政府的陰謀,也有人認為它是西方人士帶入的。在防治方法上,民間也存在不正確的流言,比如說喝鹽水能夠預防。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聲明,這種無效的方法已經讓多人喪命。

根據奈恩的研究,面對這樣的情況,僅僅通過世界衛生組織和疾控中心提供科學事實是不足以改變人們的信念的。他提出一種相對耗時但也許會更有效的方法:跟當地被人們信任的社區領袖合作,一個一個村子做工作。

而且他提示說,任何人在災難面前都會驚恐,你作為外來者越是強調疫情的嚴重性,當地人越是會傾向于不相信,因為人們總是想要抓住希望。“在我們能讓人們感覺到情況處在控制中之前,他們以任何方式尋求心理上的平衡,都不應該令我們感到驚訝。”奈恩在最近的一篇評論中寫道。

在這里讀懂中國
南方周末
微信號:
nanfangzhoumo


南方周末 2015-08-23 08:43:30

[新一篇] 姜文:是我有點任性

[舊一篇] 《羅輯思維》羅振宇:嘗試新的活法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