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躍君:國樂《卿云歌》的歷史感思

>>>  春秋茶館 - 古典韻味,時事評論,每天清新的思考  >>> 簡體     傳統

u=4096563532,956915162&fm=21&gp=0.jpg


世界上的任何民族,都祈望實現一個充滿社會正義的和平盛世,因為社會正義是社會得以和諧發展的基礎。所以,古今中外的任何文化,都產生出一個個烏托邦理想。春秋戰國的戰亂中,民不聊生,生靈涂炭,于是出現了諸子百家,各家按照自己對社會的理解,勾畫著治世藍圖。孔子身體力行“克己復禮”,要恢復被他理想化的周公禮儀,其中包含了從遠古到殷商的華夏遺風,盡管商周社會其實也不是孔子想象的那么清明,也有“奢侈無度,嗜殺成性”的夏桀暴政、“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的商紂荒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周厲王專制等等。


◆ 舊瓶裝新酒•中瓶裝洋酒 ./. 托古改制•托洋改制 ◆


“托古”的目的只是為了“改制”,改變現有社會的不公正現象。史書上說的歐洲中世紀“新教運動”,而馬丁•路德本人的解釋剛好相反:要重新恢復最古老的基督教傳統。1688年英國光榮革命確立了劃時代的君主立憲,英王威廉三世卻解釋:《權利法案》是重新確認人類最古老的權利。甚至馬克思提出的社會理想“共產主義”,所援用的拉丁文原詞communis,就是源于13世紀互助互愛的早期基督教社團。歐洲啟蒙時代羅梭的社會契約說、孟德斯鳩的人類不平等起源說、康德的人的尊嚴說……歐洲社會一次次文化復興,即回歸人類古老的文明與社會,都是以想象中或理想化的人類社會形成初期的原始形態,來反思當今在政治與文化雙重專制下的人類異化,以“復古”形式來展示人類社會的未來藍圖。


所以,無論崇洋還是復古,敬神還是去神,尊孔還是非儒,其初衷和社會意義是一樣的。但舊瓶裝新酒,遠遠勝于新瓶裝舊酒。17世紀英國光榮革命,是以“君主”的舊瓶裝入“立憲”的新酒,開啟了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與海上霸主的時代。試想,如果以“共和國”的新瓶,裝入封建專制的舊酒,對飲酒者而言,喝入的依舊是專制毒素;對社會而言,只能延續夏桀、商紂、秦始皇式的亂政或暴政。


更何況,無論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無論古老文化還是現代文化,都有其精華與糟粕兩方面。如果不是以民生為依歸,而是以維護專制者利益為準繩,則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結果,不是集東西方文化的精華于一身,而是集東西方文化的糟粕于一身:文化道德的傳統文明被破壞殆盡,民主法制的現代文明卻遙遙無期。


中國近代在西方的軍事與文化雙重沖擊下,宮廷內外都以歐洲文化來反思中國傳統,出現了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張之洞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及嚴復的“自由為體,民主為用”等。但歐洲文化的樹如何種植并存活于中國土地上,西學如何與中學血乳交融成為中國文化,為中國民眾所接受?這又成為“托洋改制”的新命題。


戊戌變法是以西方的民主法制為借鑒,君主立憲為形式,但康有為沒有援用西方哲人的一言片語,而是尋覓西方思想在中國文明中的淵源。他以《禮記·禮運》中的“天下為公”來立論:“夫天下國家者,為天下國家之人公共共同有之器,非一人一家所得私有,當合大眾公選有以任其職,不得世傳其子孫兄弟也,此君臣之公理也”——這不就是西方的民主說?“公者,人人如一之謂,無貴賤之分,無貧富之等,無人種之殊,無男女之異。”——這不就是西方的平等觀?康有為考證“孔子托古改制”,呼吁要學習孔子(而不是學英國光榮革命或法國大革命),進行政治變革。康有為在政治上走了麥城,卻以同樣思路在書法上獲得巨大成功。晉以來的中國書法以王、歐、顏、柳、甚至趙孟俯、董其昌等南派為主流,缺乏西方美學中的崇高美,造成中國文化的人格缺陷,與現代文明不相匹配。但康有為沒去介紹古希臘或意大利文藝復興藝術,而是沉浸到書法史中去尋覓被湮沒的中國文化的崇高美,撰寫出《廣藝舟雙楫》,弘揚先秦篆書、漢隸和南北朝魏碑等北派書法,成為中國書法理論史上的最后一塊豐碑,北派書法從此成為中國書壇的主流。


以翻譯西方名著而影響中國近代思想界的嚴復,引入西方文化的同時也在“考證”這些西方思想在中國的文化淵源。“尚賢則近墨,課名實則近于申商。故其為術,在中國中古以來,罕有用者,而用者乃在今日之西國。”“ (斯賓塞的)群學何者,荀卿子有言: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以其能群也。”即,這些西方哲學家的許多觀點如尚賢、名實、群學等,早就出現在中國先秦的墨家、法家和儒家中,所以這里介紹的,名為西方文明,其實都是中國文化。為了使譯著更顯中國化,他使用的語言都帶有濃重的清朝古文運動中的桐城派風格,連平仄韻律都寫得爐火純青,堪稱“中瓶裝洋酒”的典范。


中國民國時代國歌《卿云歌》,正是辛亥革命前后這種“舊瓶裝新酒”與“中瓶裝洋酒”的結晶。


◆ 中國理想社會的圣歌 ◆


儒家經典《尚書》走得比孔子《論語》更遙遠,崇尚華夏民族文明初始的堯舜時代,堯舜的“禪讓”體現了“以人為本,任人為賢”的治世思想。


堯作為“皇帝”卻和大家同住茅草屋,吃糙米飯,煮野菜湯,衣鞋不到破爛絕不更換。堯年老了,兒子丹朱粗暴,不能傳位給他坑害人民。堯便將皇位禪讓給德才兼備的舜。舜接位后親自耕田、打漁、制陶,深受大家愛戴。他聘任禹來治水,禹非常盡心盡職,舜便主動將皇位禪讓給禹……


漢朝注釋《尚書》的《尚書大傳》中又“補充”了一段軼聞:舜在位第十四年,行祭禮。演奏音樂時出現變調,音樂未完就疾風暴雨,舜沉首而笑曰:“明哉,非一人天下也,乃見于鍾石!”即發生這樣的音樂變調和疾風暴雨,是上天告示我,應當將皇位禪讓給另一位圣者(禹)。


在舉行禪讓儀式中,君臣合唱了《卿云歌》。卿云,即吉祥之云或喜氣之云,一位圣人將皇位自愿、和平地禪讓給另一位圣人,那是整個民族的幸事。全歌共三章,君臣相和。


首章:舜對卿云的贊美——“卿云爛兮,糺縵縵兮”:絢麗燦爛的云煙繚繞,預兆著又一位圣賢將順天意民意來接受我的禪讓。“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圣人的光輝如同日月普照大地,代代相傳。


次章:群臣對舜的頌歌——“明明上天,爛然星陳”:上天是那樣的光明和正義,群星燦爛。“日月光華,弘于一人!”:將管理萬民的重任,賦予一位賢人。這既是對上天的贊美,也是對堯舜的歌頌:上天將管理萬民的重任托付給堯,堯毫無私念地禪給舜,現在舜又禪讓給禹。


末章:舜帝的再次歌唱,可分三段——


前四句“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從經,萬姓允誠。”:人類社會的運行就如宇宙運行一樣,要有一定的規律和規則。這樣,才能使萬民信服,民富國泰。


中四句“於予論樂,配天之靈。遷于賢圣,莫不咸聽。”:社會像音樂般的和諧,這是順從天意、符合民心。將皇位禪讓給另一位圣賢,普天之下莫不歡欣。


后四句“鼚乎鼓之,軒乎舞之。精華已竭,褰裳去之。”:人們擊鼓鳴鍾、載歌載舞來慶祝禹即位的時候,我自感年邁,“精華已竭”,我將毫無聲息地離開這里。


《卿云歌》首章華美,次章超邁,末章真誠。語言結構大致同《詩經》,但在《詩經》中還很難找到這樣君臣和睦的詩情。秦漢以降,這首歌代代相傳,寄托著人們對堯舜讓賢和社會安康的贊美,堯舜成為華夏盛世與民族道德的象征。


當然,在夏朝前夕的洪荒年代,中國能上演這一幕皇帝領唱、群臣合唱的意大利式歌劇,似乎也要存疑,那時連甲骨文都沒有出現(甲文最早出現在商朝武丁時期),以什么文字來為舜帝記詞記譜?所以,《卿云歌》體現的不一定是堯舜時代的歷史真實,而是寄托了漢文帝時代的社會追求。


◆ 清王朝的國歌 ◆


儒家《樂記》云:“王者功成作樂,治定制禮。”所以,中國自譽為禮樂之邦,五千年來靡靡之音從宮廷蔓延到民間。只可惜,直到清朝末年,國人尚不知“國歌”為何物。當然,歐美國家其實也是到1814年維也納歐洲會議后才普及國歌,而最早國歌為1568年的荷蘭《威廉之歌》。那時中國與歐美交往,外交禮儀上總要演奏國歌,穿長袍的外交官們頗感頭痛,臨時找來一些傳統古曲填新詞來湊,如曾紀澤出使英國而自制《普天樂》,李鴻章訪問歐洲而自制被后人稱作的《李中堂樂》。


李中堂樂
唐•王建詩改編 / 安徽廬劇“倒七戲”曲改編

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
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車駕六龍。


慈禧太后火車路過天津小站,袁世凱帶著新建的軍樂隊前去迎接,苦于沒有中國國歌,便演奏法國國歌《馬賽曲》,慈禧太后被蒙在鼓里,以為一首新曲,那都算犯下了欺君之罪。


1911年6月,清政府正式召集專家討論國歌,參照英國、俄國、奧地利、法國、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國歌,確定用英國與日本模式,于是嚴復寫出《鞏金甌》,音樂選用康熙、乾隆時的宮廷音樂,10月4日“諭旨頒行”該歌為第一首中國國歌:


鞏金甌    承天幬           / 江山如金甌般堅固,受到上天的覆庇。
民物欣鳧藻                  / 民眾萬物欣悅得如野鴨嬉游于水藻之間。
喜同袍 清時幸遭真熙皞   / 喜見同袍有幸遇著太平盛世, 真是樂而自得。
帝國蒼穹保                  / 大清帝國蒙上蒼的保佑。
天高高 海滔滔              / 青天高高在上, 大海翻騰不息。


可惜,頒布后不到一周就發生武昌起義, “天高高”只剩下了“海滔滔”,清皇朝被顛覆,《鞏金甌》成了清皇朝的挽歌。


◆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


在歐洲歷史上,人們首先爭取個人自由(法制,18世紀自由主義風潮),然后再爭取政治平等(民主,19世紀社會主義思潮)。而在中國,只爭取國家民主,沒有爭取個體自由。承受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經歷幾十年的流血奮斗,辛亥革命后中國人民終于擺脫專制,建立起亞洲的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也是幾千年來中國人民第一次享受到政治平等和選舉權。所以,民主成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向全國公開懸賞征求國歌,幾個月中獲得300多首來稿。但選來選去,沒有一首滿意。于是改變方式,直接向海內名流征稿。

議員汪榮寶提出用古老的《卿云歌》:該歌“氣象高澤,超越萬流;而抑云兼象國旗,光華隱寓國號,播諸弦管,尤足動人愛國之思。且帝舜始于側陋,終以揖讓,為平民政治之極則。”即《卿云歌》內涵了愛國情操與平民政治(舜禹出身平民),且暗合國旗與國號。尤其是,舜唱完《卿云歌》后嘆曰:“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這句話成為整個歌曲的主題:它既是中國古老的傳說,又是新時代的潮流。“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而是全民之天下——這可不是西方的發明,這是中國遠古圣人(舜)的警世哲言和華夏民族的世代追求,誰能說中國沒有民主的文化與傳統?


汪榮寶把《卿云歌》的前四句和舜唱完后說的“天下非一人之天下”連起來,重復演唱,建議作為國歌:


卿云爛兮,糾縵縵兮,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民國時期的經學史學大師章炳麟是一位“舊瓶裝新酒”的怪俠,為鄒容《革命軍》作序倡言民權而發生蘇報案,一生七次被通緝,三次入獄。他也應征國歌而寫了“高高上蒼,華岳挺中央……”的歌詞,還真被選中。盡管他在政界與學界目空一切,當面痛罵袁世凱總統而入獄。但面對這首千年流傳的先圣之詞,還是有敬畏之心:國歌事大,非《卿云》莫屬。所以,當時將《卿云歌》作為國歌的呼聲很高。于是,政府委托比利時音樂家 Jean Hautstont譜曲,在1913年4月8日的國會開院典禮上,第一次奏起這首尚非完全正式的中國國歌。


圖一:Jean Hautstont和蕭友梅譜曲的《卿云歌》歌譜


可是,總統袁世凱意欲施行君主立憲,自任皇帝,取國號洪憲,即洪揚憲法,辛亥革命前袁世凱是清廷內推動君主立憲最力者。1915年5月他委托總統府顧問蔭昌寫了新國歌《中華雄踞天地間》,頗有中華帝國之威風,盡管剛與日本簽署了喪權條約。由昆曲家譜曲,6月被總統正式確定為中國國歌:


中華雄踞天地間    廊八埏
華胄從來昆化巔    江湖浩蕩山錦連
勛華捐開堯天    億萬年    
(勛華:堯舜尊稱)


全社會都預感到袁世凱有稱帝的意思,歌詞都帶有皇家氣息,大家都不愿演唱,該國歌形同虛設。次年袁世凱稱帝,不久退位,郁郁而逝,《中華雄踞》也成為曇花一現。


◆ 《卿云歌》三度成為中國國歌 ◆


中國國歌命運多桀,袁世凱之后又得重新討論國歌事宜。1919年11月,民國教育部專門為此設立了國歌研究會,文學家和音樂家們討論來、討論去,感覺還是《卿云歌》最佳。研究會解釋是:


“卿云”是五色云氣,吉祥而“爛縵”,且與國旗色彩相符——當時國旗是五色旗,取意“五族共和”,暗喻中國文化的“五行”(水火木金土)與“五德”(仁義禮智信)——中國文化的精髓。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是日月照中華,一天比一天進步,且與國名(中華民國)和政體(民主)暗合——創立于1905年的上海復旦大學校名即源于此句,因為正是處于那個時代。

圖二:民國初年的國旗(五色旗)與國徽(十二章國徽,魯迅、錢稻孫、許壽裳設計)


于是,研究會推選會員蕭友梅、王心葵、吳瞿安和陳仲子作曲。最后,國務會議決定采用蕭友梅作的曲,并于1921年7月1日起施行。其歌詞去掉原詞中的長句“時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卿云爛兮,糺縵縵兮,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蕭友梅剛從德國留學歸來,喝過洋墨水的人讀到這首三千多年前的古董就不舒服。歐美各國的國歌許多本來就是民歌,歌詞淺析,沒有選為國歌前許多國民就已經有會唱愛唱,這樣的歌作為國歌才能得到大多數國民的認同。而《卿云歌》歌詞內容太泛,文字太古很少有人理解,念出來給小孩、女仆們聽聽會感到莫名其妙。即使硬定《卿云歌》為國歌,也決不可能久用。果然不出蕭友梅所料,此歌一出,各界深為不滿,許多文學家和音樂家紛紛另制新國歌,如吳研因和俞子夷根據英國國歌填詞《這個自由的標幟》,吳研因作詞、傅彥長作曲《我的中華》,王光祈作詞作曲《少年中國歌》,留美學生中都唱沉恩孚詞、沉彭年曲的《亞東開化中華早》……《卿云歌》又遇坎坷,中華教育改進社舉行第二次年會時,全體會員合唱趙元任根據《焰口調》作詞作曲的《盡力中華》,以替代《卿云歌》。


直到1940年抗日戰爭時期,汪精衛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又想到了國歌問題:國不可一日無歌。再三斟酌之下,還是確定蕭友梅作曲的《卿云歌》作為國歌,回歸中華民國的正統。抗日戰爭結束后,南京汪偽政權自然消亡,《卿云歌》也從此無人問津。


◆ 黨歌、軍歌與國歌 ◆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宋教仁創建的、在首屆中華民國大選中獲勝的“國民黨”被禁,孫中山流亡日本創建“中華革命黨”(后易名“中國國民黨”)。孫中山創建的是典型的列寧式政黨,與宋教仁創建的有本質區別。北伐戰爭后蔣介石當政,所以,這時的國民黨不是辛亥革命后的國民黨,這時的中華民國也不是辛亥革命后的中華民國,以致于章炳麟會堅稱:他是(辛亥革命后創立的)中華民國遺民。


1930年5月,民國政府懸賞1000元公開征求國歌,規定歌詞能表示民族特性與共同理想,喚起愛國觀念和民族精神。同時要歌詞淺顯,韻味深長,全國男女老幼都能信口成誦和普及。氣氛上要聲調鏗鏘,歌唱得歡欣鼓舞。8月底截稿后,請“黨國先進”初選出歌詞20余篇,但以后就沒了下文。因為,列寧式政黨是黨國一體,國民黨中常委已經決定,用國民黨黨歌來代替國歌,主要內容為1924年6月孫中山對黃埔軍校的訓詞(易大廠擬稿):


三民主義    吾黨所宗    以建民國    以建大同
咨爾多士    為民前鋒    夙夜匪懈    主義是從
矢勤矢勇    必信必忠    一心一德    貫徹始終


其實豈止于此,1924年6月23日國民黨決定以“青天白日”圖案為黨旗和國徽(替代原十二章國徽),該圖案下方再加紅色塊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圖案為國旗(替代原五色旗),因為該黨旗是辛亥革命前陸皓東設計、孫中山提議,當時黃興差點為這事與孫中山鬧翻。所以,中國的第一共和僅僅存在于北洋政府時代,蔣介石當政后,只是保留了國名,實際政體已經完全改變:民國淪落成黨國。


以黨歌代替國歌引起了公眾非議,用“吾黨所宗”一定強迫全體國民要“主義是從”,讓人貽笑大方。國民黨就將“吾黨”解釋為“吾儕”,譯成英文時作“我們”以蒙混洋人。1943年民國政府不顧公眾反對,正式宣布國民黨黨歌為中華民國國歌,現在還是中華民國(臺灣)的國歌。


國民黨是黨國不分,共產黨是以黨代國。好在共產黨只有黨旗,沒有黨歌,也沒把《東方紅》定為國歌,而是用田漢詞、聶耳曲的《義勇軍進行曲》,即電影《風云兒女》主題歌。該曲屬于軍歌,誕生于中華民族最艱難的時期,火藥味重了點,偏離了中國“禮樂之邦”的儒家傳統。尤其僅從內涵而言,與《卿云歌》相比,該歌與中國逐步融入民主與法制的近代文明沒有任何關聯。該歌能激起愛國熱情,喚起民眾圍繞在政府身邊(集權),所以能被國民接受,又被執政黨推崇,法國國歌《馬賽曲》不也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萊茵軍團軍歌?但中國抗日戰爭的精神是什么?是民族獨立,無情地消滅敵人。而法國大革命的精神是:自由,平等,博愛。萊茵軍團抗擊前來鎮壓法國大革命的奧地利軍隊(法王妻子是奧地利公主),即為了反抗法國國王的專制,爭取法國人民的自由……


顫抖吧,暴君,和你們的卑鄙者們,所有黨徒的恥辱,
顫抖吧,你們邪惡的計劃最終將給予你們應有的報應。
我們每位都是抗擊你們的戰士,如果年輕的英雄犧牲了,
大地會孕育出新的英雄,來與你們抗爭。

                   ——《馬賽曲》第四節,錢躍君譯



錢躍君 2015-10-19 19:05:33

[新一篇] 堪稱有主角光環的人:位面之子劉秀與穿越者王莽的基情

[舊一篇] 民國初年的國歌《卿雲歌》 追尋上古 政通人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