穹頂之下,塵囂之上

>>>  技術話題—商業文明的嶄新時代  >>> 簡體     傳統

  文/張逸

  柴靜的《穹頂之下》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贊揚者有之,攻擊者有之,至于持中立態度對這部記錄片進行批評的,則就鳳毛麟角了。一時間,穹頂之下開始上演塵囂之上的光怪陸離的大片。霧霾淪為配角,柴靜同學反而成為了風暴中心的超級一號。陰謀論,獲利論,造勢論,上位論等種種動機層出不窮,真可謂是一地雞毛啊。

  首先,有人拿著柴靜的身份、個人習慣、個人行為來懷疑柴靜拍攝《穹頂之下》的動機。例如言論:

一個去美國生孩子、加入美國國籍、開大排量豪車、名下幾套豪宅的酗煙女人,真的會關心中國老百姓的未來嗎?

  《羅伯特議事規則》認為民主的一個核心是不進行人身攻擊,不以道德的名義去懷疑動機。之所以堅持不懷疑動機,羅伯特認為:

  • 動機不可證實,所有以道德名義進行的動機懷疑都只是推理;
  • 討論的主題是某件事而不是人,對動機的懷疑模糊焦點偏離了議題;
  • 利己性是人類共有的本性,在不侵害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利益最大化并不為過,指責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增加矛盾。

  無論柴靜是否是一個開大排量豪車的酗煙女人,也無論她是否中國國籍,是否擁有幾套豪宅,都不應該成為對她所要探討的環保問題的質疑根由。當一個人提出自身觀點時,只要觀點正確,理性的做法就不應該因人而否其觀點,更不應該用個人的道德觀去綁架主張的觀點。那種隱含著人身攻擊的討論方式,與大街上罵架的無賴之徒又有何異?

  不可否認,柴靜將自己女兒的病因作為她探討環保問題的起因,并將對霧霾的爭論看作她與霧霾的私人恩怨,使得其調查從一開始就喪失了讓人信服的客觀性,從而引人詬病,這是柴靜的一大敗筆。然而,縱觀整個調查,柴靜用了大量詳實的數據、專家觀點、分析對比(包括橫向與縱向對比)來分析霧霾的成因,現狀,以及對環境的影響,使得整個調查從一開始的私人訂制逐步演變為對社會公共價值的客觀調查。若要批評《穹頂之下》,也當針對這些客觀調查進行批駁,這才算得上是辯,而不是別有目的的謾罵。

  真理越辯越明,而不是越罵越明。

  有言論則從資助者的背景似有所指的揭露所謂柴靜的陰謀:

所謂的自費,其實背后資金來自美國中央情報局資助的福特基金會。

  事有湊巧,我恰恰在這幾天閱讀了資中筠先生的《美國十講》。作為一名美國研究專家,雖然她的著作同樣是一家之言,但無疑書中的一些論據還是可信可靠的。在《美國十講》中,專門有一講深入介紹了美國的私人基金會,這其中也包括前面言論中提到的福特基金會。資先生在書中寫道:

我們國家常常把外國基金會在中國的活動看成是別有用心,有政治目的,所謂搞和平演變,或者別的國家所謂的顏色革命也有基金會的活動。我覺得這應該算是一種誤解,并不是說絕對沒有影響,但不是陰謀。

  書中從私人基金會的發展歷史、基金會目標以及政府的監管來證明這一觀點。由于美國有充分的結社自由,因此美國政府對私人基金會的約束主要包括如下兩點:

  1. 符合非營利的條件,因為私人基金會作為非營利機構,可以享受免稅政策。這一點主要由稅務局監管,美國稅務法中還有一條專管公益基金會的 501c3 條款;
  2. 不得干政。在美國,這些公益基金會是不允許進行游說活動,推動國會通過某項法案,也不能資助候選人競選。

  書中恰好舉了福特基金會在中國的例子。事實上,福特基金會是 1949 年以后第一個在中國有正式協議被批準設立辦事處的:

福特基金會就很小心,絕對不踩政治的線,它一開始支持改革開放,主要領域是支持中國的法律、經濟、國際關系研究和開展國際學術交流。后來隨著中國國情的發展,它轉移到扶貧、環保這些領域。

  相對于這種對人不對事,不講事實不講道理的謾罵,我更希望看到的是經過審慎思考,并愿意理性思辨的批評文章。例如我在前幾日讀到的老沈一說所寫的文章《為什么穹頂之下沒有說服我?》這篇文章首先質疑了霧霾對人體危害的可靠性,接著又從成本收益的角度探討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文章以煙草的危害對比霧霾,借而呼吁我們對一件事情要結合具體場景做出利害權衡:

在今天的中國,當你開始担憂孩子的呼吸時,煙草是遠比霧霾更嚴重,也更緊迫的問題。很多人不知道,中國的 PM2.5 數值在過去的十年中,其實都是逐漸下降的(之所以最近才鬧得兇,只不過大家以前不知道而已),但吸煙人數卻正好相反,它還在上升,尤其以青少年和女性為甚。

然而在媒體宣傳上,霧霾卻遠比控煙要更受重視。從 2012 年開始,霧霾就是媒體最喜愛的話題之一,查查百度指數就知道,它受關注的程度遠高于控煙。誠然,煙草也是政府壟斷,且利益牽涉極廣的行業,在現實中也很難一下子改變,但在媒體關注度上有如此巨大的差別,這不免會產生一些誤導作用。這里并不是說不能關注霧霾,只是說當我們把健康問題和霧霾掛鉤起來的時候,最好有一些定量的概念,才能更客觀地進行相關的討論。

其次,真正關心公共問題的人應當能夠理解,很多事情并不是非白即黑,有百利而無一害。就像 DDT 的問題上一樣,我們要討論的并不是 DDT 是否有危害,而應該是 DDT 帶來的好處是否能夠抵消,甚至超過它的危害。這就是所謂的 tradeoff,或者叫做利害權衡。我們歷來的討論中太缺乏這種精神,一件事情要不就是百分百的偉大光榮正確,要不就是百分百的十惡不赦。

  文中諸多觀點都是有理有據,不謾罵,不攻擊,而是以一種理性地態度就霧霾一事進行協商和討論。這就好像一個高明的辯手,從來都不是憑借著聲高與驍勇的搏擊能力取勝。套用一句老話事實勝于雄辯,在這穹頂之下,還是讓我們拂去混淆視聽的塵囂,來一場清醒理智的辯論吧。若能如此,則辯論沒有負者,勝利的是因為環境得到保護、控制與改善的國民。


Cnblogs zhangyi.farbox.com 2015-08-23 08:57:38

[新一篇] 移動互聯網結束后,我們會不會失業?

[舊一篇] 給了股份,員工為啥還是不把公司當成自己的?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