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游藝”之廣 用心之深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我一生歲月,四分之三,寄居他鄉。不踐并州,豈僅十年?然而,我們還是恭奉父母一體,奉安無錫,遷葬馬山,無非眷戀故園之心。同時,我在輔仁接受基礎教育,終身受益,師友之恩,也終身銘感。近年回錫,能與窗友聚會,參拜母校, 誠為快意。

  由此桑梓之念,我每見無錫經濟大幅發展,常想在孔子所謂“富之”外,更見“教之”,于人文素養,也恢復舊日盛況。秉此一念,每次回錫,常常絮叨叮嚀。顧必成先生聽慣了老年人的嘮叨,于是,發現錫邑俊彥的佳作,就會送來我處。最近,顧先生送來嚴克勤先生的文集。

  我拜讀之后,覺得深獲我心,大得啟發。其中作者記述師恩的文字格外觸動我對故鄉恩師的感念。

  克勤先生是家鄉廣電集團的掌門人,新聞是短歷史,歷史是長新聞,歷史做好難,新聞做得好,又何嘗輕易。克勤先生胸懷錦繡,而又捭闔于實業,正是走了無錫人經世致用的路子。可喜的是,克勤先生忙于實業之余仍能不為公務所累,耽于“游藝”,克勤先生之于繪畫,直欲“寫我意,養我心,傳我志”,頗得我心,其大寫意畫作,寫照心神,自成風貌。觀其畫,不為時風所染,以筆墨直抒胸臆。克勤先生孜孜以傳統文化研究,其專著《仙骨佛心——家具、紫砂與明清文人》由家具、紫砂入手,力圖探究明清江南文人文化精神史,讀來令人會心。而這本《游藝瑣談》,其中的大部分筆墨如“游藝六味”“硯邊隨筆”“藝苑清談”等章節同樣可以視作克勤先生對于傳統文化的虔心膜拜。其中“游藝六味”部分收錄的六篇文章,涉及園林、扇面、昆曲、雕塑、書法、繪畫及音樂等諸多藝術門類,借山水風物,寄詩意情懷,作者“游藝”之廣、用心之深可見一斑。《游藝瑣談》,最難得的是作者于紛擾浮塵間對于“藝”的那份執著與堅守,還有字里行間流露出的隨心與隨性。

  我曾經說過,從相鄰的城市來看,上海過于富貴和喧鬧,南京相對偏于政治功能,相比于那兩座城市,江南文化中心這個角色,只能由蘇州和無錫担任。兩地風氣,還是頗有差別。以文風而論,姑蘇是秾麗,無錫是素淡,各有特色。明清兩代,江南文化興盛。比較兩個時代,文風也有顯著的差別。明代,尤其明代晚期,無論書畫工藝,都呈現簡拙,以意境為重;清代,尤其乾隆時期,則注重細巧精致,裝飾大于內涵。兩代家具,明式以線條造型勝,清代則雕琢鑲嵌。瓷器方面,明人青花的雅致與清代斗彩,高下立判。以嚴先生大作提到的造園藝術說,姑蘇園林多矣,頗有以繁瑣堆砌為勝者。無錫秦氏寄暢園,假山不是主景,卻以嘉樹堂前池塘與四周樹木高低疏密,構成天然景色。借景錫惠,更是融內外天人為一體。

  嚴先生品題紫砂壺,特別表揚曼生作品,陳氏借泥土,代替筆墨,其實創作了立體的文人畫。嚴先生似乎也是借此表達他的審美角度。他借用的聯語:“不俗是仙骨,有情乃佛心”,毋寧是作者陳述其美學觀點的旗幟。其實,這一對聯的境界,豈止美學,在為人處世方面,又何嘗不應當超然物外,不受拘束?

  我感謝顧先生送來佳作,更感謝嚴先生,發為儻論,啟沃我心。中國的中年俊杰,有如此思想境界,令人欣喜,知道華夏文化命脈,并沒斷絕!可喜,可喜!(文/許倬云)

  (此文系作者為《游藝瑣談》所作的序,略有刪節)



網載 2015-09-01 16:24:24

[新一篇] 抗日勁旅十九路軍為何從擁蔣轉向了反蔣

[舊一篇] 電波怒漢—萬峰伊甸園經典語錄
回頂部
寫評論
相關閱讀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