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 簡體 傳統 |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號容庵,河南項城人,故又稱袁項城,清末民初的軍事和政治人物,北洋系統的領袖。袁世凱出生於清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即1859年9月16日)未時。
袁家在清道光年間開始興盛,袁世凱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曾署理漕運總督,並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為淮軍重要將領,為其家族成員如袁世凱等人將來進入仕途打下良好的人脈基礎。
袁世凱於清季投身行伍,襄贊洋務運動及新政,自道員、督撫累升,至入值軍機,甚至內閣總理大臣,成為清末頭號權臣。民國成立,袁氏當選首任大總統,甚至於1916年稱帝,但終歸失敗。
早年
袁世凱年輕時失意科場,22歲棄文從軍,投奔嗣父的至交、淮軍將領吳長慶。
在朝鮮嶄露頭角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高宗李熙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譁變,成功奪權;朝鮮「事大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征朝鮮半島。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年紀輕輕的袁世凱,則以「通商大臣」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
1884年朝鮮半島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試圖推翻為「事大黨」及閔妃所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朝鮮國王李熙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1885年,袁世凱被封為清朝駐朝鮮大臣,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清軍海陸皆敗,袁世凱隨軍撤退天津。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大學士李鴻章乃於1895年舉薦袁氏負責督練新軍。
新軍及清末政局
袁世凱自1895年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起家,漸為清廷所倚重。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系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
1898年戊戌政變前,光緒帝帝黨人物曾寄望於袁的新軍,譚嗣同即曾面勸袁世凱兵變,出兵慈禧太后所居之頤和園,控制燕京政局。袁卻將這一消息告訴忠於慈禧太后的榮祿,結果戊戌變法失敗,光緒帝失去朝廷政權並遭軟禁。然而袁世凱當時的決定,對於戊戌維新的成敗,是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至今仍有爭議。以往一般認為袁世凱將消息轉告榮祿是戊戌政變失敗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發現,慈禧後黨發動政變,實起於袁告密之前。甚且,以袁世凱當時掌握的新軍戰力,亦不足以對抗聽命於榮祿駐紮於北京附近的眾多部隊。
1899年冬,因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外斥教行為,引起歐洲各國不滿,清廷被迫撤換縱容義和拳民的山東巡撫毓賢,代之以袁世凱。這是袁世凱首次出任方面大員。身為封疆大吏的袁到任後,一改毓賢的處理方針,對拳民大力鎮壓,令其在山東無法立足,由魯逃往燕京、天津一帶,慈禧太后以民氣可用,故縱容義和團繼續排外。翌年爆發了八國聯軍戰禍,山東省在袁世凱治下則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
清末新政
1901年李鴻章去世,袁世凱接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成為疆臣之首,北洋之主。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除科舉、督辦新軍、建立學校、獎設工商等,第一支中國新式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1903年袁世凱任朝廷中央練兵處會辦,編練新軍。
1907年丁未黨爭中軍機大臣瞿鴻禨被罷免,林紹年請辭,因而袁世凱與張之洞替補調入中央,任軍機大臣,成為中樞重臣。但同時也讓袁世凱疏遠軍事,有明升暗降之嫌。1908年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繼去世,溥儀繼位,醇親王載灃攝政。攝政王載灃因為反對袁世凱的很多新政措施,更因為戊戌政變一事(他認為袁世凱出賣百日維新派,致使兄長光緒被慈禧太后軟禁至死),對袁世凱非常痛恨,成為攝政王後立即解除袁所有差事;袁知時勢不祥,稱疾返回河南,最初隱居於輝縣,後轉至安陽。袁在此期間韜光養晦,暗地裡仍關心政事,等待時機復出政治界。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1911年11月1日清廷宣佈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13日袁世凱抵燕京,16日組織新內閣。其成員是:外務大臣梁敦彥,民政大臣趙秉鈞、度支大臣嚴修、學務大臣唐景崇、陸軍大臣王士珍、海軍大臣薩鎮冰、司法大臣沈家本、農工商大臣張謇、郵傳部大臣楊士琦、理藩大臣達壽。並以胡惟德、烏珍、陳錦濤、楊度、田文烈、梁啟超、譚學衡、熙彥、梁如浩、榮勳分任各部副臣。
大清帝國第2任內閣總理大臣
中華民國大總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爆發,南方各省紛紛宣佈獨立。北洋軍成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武裝的力量,於是再用袁世凱,先任其為湖廣總督,旋任其為內閣總理大臣。
袁世凱一面以武力壓迫南方革命,另一方面卻暗中與革命黨人談判。而革命黨人亦認為袁是能領導中國的有力領袖。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選出孫文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佈中華民國成立,孫文就任。1月16日,袁世凱下朝的路上,在東華門丁字街,遭到同盟會京津分會組織的炸彈暗殺,炸死袁侍衛隊長等十人,袁倖免於難。1月25日,袁世凱及各北洋將帥通電支持共和。2月12日,隆裕太后接受優待條件,幼帝溥儀退位,清朝於中國的統治宣告終止。
袁世凱在北京外交部迎賓館就職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10日)2月15日,南京參議院正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依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改總統制為內閣制,大總統到南京就職,大大削減袁世凱的權力。但是2月29日發生北京兵變,袁藉口兵變於3月10日於北京就職。袁就職之後,堅持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同時積極與列強交涉,維持了中國對蒙古和西藏的主權。
1913年2月,依據臨時約法,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會選舉。國民黨所得議席最多,按約法精神應由該黨理事長宋教仁出任內閣總理。3月20日,宋教仁卻在上海遇刺身亡,全國大譁。革命元勛孫文、黃興等均指袁氏授意暗殺,袁世凱則予否認;並且當時之証據指向時任國務總理趙秉鈞涉嫌教唆殺人,並無袁世凱本人授意之直接證據。7月,孫文組織中華革命黨,發動二次革命,武力討伐袁世凱,但遭到失敗。
10月6日,國會在軍警壓力下,被迫選出袁為第一任正式大總統。11月4日,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民黨,並取消國民黨議員資格,收繳國民黨議員証書。國會因人數不足而無法開會。1914年1月,袁世凱下令解散國會。之後袁認為「人民濫用民主自由、人民政治認識尚在幼稚時代」,廢止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於5月推出新的中華民國約法,改內閣制為總統制。之後再修改總統選舉法,使總統可無限期連任,新任總統亦由在任總統指派,此刻中國雖名共和,袁卻有世襲天子的無限權力。
袁之《大總統選舉法》規定:
有中華民國國籍之男子,完全享有公民權,年滿四十歲以上並居住國內滿二十年者,有被選為大總統資格。大總統任期十年,連任亦無限制。每屆應行選舉大總統之年,參政院認為政治上有必要時,得以三分之二以上參政同意,即可連任,無須改選。大總統繼任人由現任大總統推薦候選者三人,書於嘉禾金簡,鈐蓋國璽,密藏於大總統府內金匱石室。金匱鑰匙由大總統掌管,石室鑰匙由大總統、參政院院長及國務卿分別掌管,非奉大總統命令,不得開啟。選舉大總統之日,由現任大總統交選舉會選舉。選舉會由參政院參政和立法院議員各五十名組成,由大總統召集之。
這實際上是滿清「正大光明」匾後的「傳位遺詔指定繼承人」(「大總統繼任人由現任大總統推薦候選者三人,書於嘉禾金簡,鈐蓋國璽,密藏於大總統府內金匱石室」),「連任總統不用選舉」(參政院參政均由大總統任命,並非民選)和「選舉會代議選舉新總統」的一個混合體:
根據袁法,總統連任只要參政院三分之二同意即可,也就是說一旦成為總統,可以不再通過人民投票而成為終身總統。
只有選舉新總統時才需要選舉會。選舉會由參政院參政和立法院議員各50名組成,其中參政院參政均由大總統任命,並非民選,只有總共275人的立法院議員是各省民選的。但是,50名能進選舉會的立法院議員又是由大總統召集,大總統完全可以只從275人中召集最服從自己的前50名議員,因此就是連新總統選舉,也很難說是民選。
根據這個選舉法,袁世凱若想成為終身總統,並且指定自己的三個兒子之一繼承大位,已無法律上的障礙。但後來袁世凱仍然廢除了這部袁法,悍然稱帝,成為純粹的終身帝王,並使自己的兒子成為太子世襲帝位。
袁世凱在北京外交部迎賓館就職臨時大總統(1912年3月10日)
二十一條與中日民四條約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以英日同盟(協約國)為理由,強行派兵接收德國(同盟國)在山東膠州灣的租界地,以及膠濟鐵路沿線地帶,中國政府無力阻止。
1915年,日本乘歐美各國無暇東顧,秘密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要求,逼迫中國政府承認日本取代德國在華的一切特權,進一步擴大日本在滿洲蒙古的權益,以及承諾聘用日人為顧問。日本的要求接近等同將中國納入成為其保護國。美國政府聞訊雖對日本提出抗議,但日方並沒有收回其主要要求。至5月9日,在日本提出最後通牒脅迫之下,袁世凱及其北洋政府接受了二十一條中的第一至第四號,共一十四條,並於5月25日完成簽字,5月9日史稱五九國恥。(二十一條中第五號第一款:在中國中央政府,須聘用有力之日本人充當政治、財政、軍事等項顧問。此一條袁世凱未直接同意,後由北洋段祺瑞執政時通過。)
1915年5月25日,袁世凱政府與日本帝國簽訂中日民四條約,將南滿洲、山東膠州灣、東部內蒙古、福建等地的諸項權益以法律形式割讓給日本,使以上諸地在法律上和事實上淪為日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並為日後日本全面侵佔東三省創造了便利條件。
洪憲帝制
中華帝國預定用國旗
中華帝國實際用國旗袁世凱掌握北洋軍權,為民國初年唯一之軍事強人,至其解散國會,取消約法之後,大總統之權實已形同皇帝,然袁氏心中仍有稱帝之野心。1915年8月,楊度等人發起「籌安會」,鼓吹實行君主立憲;大總統美籍憲法顧問古德諾教授對於中國國體之分析報告亦遭有心人士斷章取義,以創造支持君主立憲的輿論。
聲稱民意代表支持袁世凱即帝位的民意團體愈來愈多,代行立法院權限的參政院起草「國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由全國選出國民代表1993人。民國四年12月11日上午9時,這1993個國民代表就國體變更投票。蔡東藩的《民國史演義》,有如下的描述:
「 到了十二月十一日上午九時,參政院中,召集全國代表一千九百九十三人,申決國體投票。各參政員全體到齊,只有黎元洪請假未到,院外大排軍警,看似歡迎代表,實是監督代表。那一千九百九十三人,曉得什麼玄妙,一個個魚貫而入。到了會場,但見中間擁著兩個大匭,左匭上貼著君憲兩字,右匭上貼著共和兩字,當有一班招待人員,與各代表附耳密談。各代表均唯唯從命,大家領票照書,均向左匭投入,至開匭驗票,左匭中一紙不少,足足有一千九百九十三票,統是贊成君憲。右匭中當然不必開驗,便照例宣佈:大眾呼了三聲「帝國萬歲」。參政員楊度、孫毓筠,就乘此提議道:「全國代表,既一致贊成君憲,應即奉當今袁大總統為皇帝。」大眾拍手贊成。楊度、孫毓筠又道:「本院由各省委託,為全國總代表,尤應用總代表名義,恭上推戴書。」大眾又一齊拍手。於是推秘書員起草,那秘書員成竹在胸,才高倚馬,立刻草成八九百字…… 」
「 ……讀畢,大眾無不讚成,即刻通過,復齊呼「皇帝萬歲」三聲。自九點鐘起,至十一點半鐘,已經手續完備,大眾當即散會,回寓午餐去了。下午一點鐘,秘書員已繕好奏摺,即刻進呈,哪知奏摺才呈,申令即下,卻教他另行推戴,把那推戴書發還。還要裝腔…… 」
「 ……楊度、孫毓筠二人,已預知申令即下,早已約定各省代表,再行到會,恭候聖旨。各代表似傀儡一般,隨撥隨動,到了傍晚,仍至參政院會齊。果然九天綸綍,宣佈下來,大眾恭讀一遍,都有些疑惑不定。但聽楊度宣言道:「大總統盛德謙沖,所以有此申令,但全國民意,既趨一致,大總統亦未便過拂輿情,理應由本院再用總代表名義,呈遞第二次推戴書。」大眾復隨聲附和,仍推秘書起草。不料十五分鐘的時候,便擬成二千六百多字的長文。聖主出世,應該有此奇才,曹子建且當拜倒。是時電燈四映,雲集一堂,復由秘書朗聲宣讀,大眾模模糊糊的聽了一會,無非是什麼功烈,什麼德行,十成中只解一二,也都贊成了事,乃宣告散會,立即繕成第二次推戴書…… 」
最後,袁世凱接受了第二次推戴書,改國號為中華帝國,準備登基稱帝,並改年號,來年中華民國五年(1916年)為中華帝國洪憲元年,史稱洪憲帝制。總統府改為新華宮。
袁世凱在準備稱帝以後,發了不少的命令,其中:
12月15日策令,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黎固辭,申令不許。
12月16日申令,清室優待條件,永不變更,將來制定憲法,繼續有效。(因清室內務府咨照參政院,贊成袁氏稱帝,乃有此令。)
同日申令,特任溥倫為參政院院長。(黎已封王,故改任清宗室溥倫以示羈縻。)
同日串令,關於立法院議員選舉事宜,迅速籌辦,准於來年以內召集。
同日教令,修正政事堂組織令,凡發佈之命令,由政事堂奉行,政事堂鈐印,國務卿副署。(與清制內閣奉上諭同。)
12月19日申令,著政事堂飭法制局將民國元年以來法令,分別存留廢止,悉心修正,呈請施行。
12月21日策令,特封龍濟光、張勳、馮國璋、薑桂題、段芝貴、倪嗣沖為一等公,湯薌銘、李純、朱瑞、陸榮廷、趙倜、陳宦、唐繼堯、閻錫山、王佔元為一等侯,張錫鑾、朱家寶、張鳴岐、田文烈、靳雲鵬、楊增新、陸建章、孟恩遠、屈映光、齊耀琳、曹錕、楊善德為一等伯,朱慶瀾、張廣建、李厚基、劉顯世為一等子,許世英、戚揚、呂調元、金永、蔡儒楷、段書雲、任可澄、龍建章、王揖唐、沈金鑑、何宗蓮、張懷芝、潘矩楹、龍覲光、陳炳焜、盧永祥為一等男,李兆珍、王祖同為二等男。
同日策令,特任陸徵祥為國務卿,仍兼外交總長。
12月22日策令,追封趙秉鈞為一等忠襄公,徐寶山為一等昭勇伯。
同日申令,永遠革除宦官太監等名目,內廷供役,改用女官。
袁氏稱帝之舉受到大部份北洋軍人反對,包括袁氏心腹將領馮國璋、段祺瑞等,段祺瑞致電袁世凱:「恢復國會,退位自全」,實已無以為繼。
蔡鍔在藝妓小鳳仙協助下秘密逃出北京,聯同雲南的軍人於雲南組織護國軍,於1915年12月25日起兵討袁。接著,各省接連宣佈獨立,隨著帝制遭到廣泛反對而失敗,袁氏盡失人心,只得於1916年3月22日宣佈取消帝制帝號,稱帝僅83天。取消帝制帝號之餘,袁氏陷入眾叛親離的困境,欲續任大總統亦不可得,在重大打擊及膀胱結石[3]交煎之下,於6月6日還未及宣佈卸下大總統職務而羞憤病故。北洋政府根據其「葬吾洹上」的遺願,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趕赴河南安陽,「慎選堪輿,勘定吉壤」,「繪具詳圖」,「招商築墓」。工程持續近兩年,耗資70餘萬銀元,建成後的墓園稱「袁林」,位於洹水北岸,佔地近140畝。
袁世凱最後決定稱帝,與其長子袁克定迷戀太子權位是分不開的,其中最嚴重的是袁克定偽造《順天時報》,營造日本帝國支持袁世凱稱帝的氛圍(此事被袁世凱次子袁克文和女兒袁叔楨無意中發現),袁世凱曾責袁克定「欺父誤國」。但畢竟袁克定無法逼迫袁世凱稱帝,袁世凱自身的專制帝王思想是其稱帝的決定因素。
中華帝國預定用國旗
中華帝國實際用國旗
評價
對於袁世凱的歷史評價一般以負面居多,而其主要的正面功績是在清朝時期。關於他的負面評價是否公允近年來也遭人質疑。
袁世凱藝權均通,有任事之才、治軍之能,實為清朝一務實幹練的能臣,自小站練兵至接掌北洋,還有他建新學的學校,廢除科舉,裁撤舊軍改編警察,令中國軍警分離。袁世凱對中國的軍事和工業化,有著很大的貢獻。在袁世凱幾年的治理後,中央財政也有了很大的改觀,從民國初年的借債度日到每年庫存可余兩千萬元。
袁在1884年的甲申政變中,率清朝軍隊擊退日軍,瓦解了朝鮮親日派和日軍顛覆朝鮮政權的圖謀。之後,在袁任清朝駐朝鮮大臣的期間,他盡一切可能擴大中國的在朝鮮的影響力,成為朝鮮國內最有權勢的人物,全面掌握了朝鮮的商業、外交事務和內政。
義和團運動爆發後,在山東的袁世凱同李鴻章和張之洞一道反對朝廷對於義和團的支持、也反對朝廷對外國的宣戰,並在他們的管轄範圍內鎮壓拳民,保護在華外國人的安全。雖然這一政策對於民族主主義者來說具有反動性,但是也正是這一政策使得整個東南地區避免了義和團運動帶來的社會混亂與外國的入侵。
然而袁氏當國時期,為鞏固個人獨裁權力,不守約法、解散國民黨,使剛誕生的中華民國失去在制度下健康發展的機會。有人指他是暗殺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的元凶,但實際元凶可能是其他人;而無論袁本人是否曾授意殺宋,此事成為國民黨人發動二次革命討袁的引爆點,結果造成了中國的南北分裂。
1915年袁世凱在日本外交壓力下,接受了形同干涉並壟斷中國內政的「二十一條」要求中之大部分條款,被稱國恥,其政績蒙上巨大的污點。但也有很多人認為: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袁世凱及北洋政府對於抵抗日方二十一條要求,實已盡最大之努力,以此深非似欠公允。
後來袁氏違背民國公意,洪憲登基,遭到全中國的反對,甚至連心腹的北洋軍人都不例外,至此袁氏之威望徹底破產。稱帝之舉堪稱袁氏政治生涯中所犯之最大錯誤。
有人認為,袁氏是一個投機份子。在光緒帝委以大任時,他卻投靠慈禧太后後黨。到宣統帝繼位後,被攝政王強迫退休的他,在辛亥革命爆發後強迫攝政王退位,掌握清廷大權,本應平定革命的他,反來為自己的利益,支持革命迫清廷皇帝退位,而得任民國總統。這完全沒有立場可言,僅僅是選有利益的一方投靠之投機分子舉動。
家族
妻 於氏(河南沈丘縣財主於鰲之女,名義上「第一夫人」)
第一子 克定,娶吳大澂之女為妻。
第一妾 沈氏(蘇州名妓,實際上「第一夫人」)
第二妾 李氏(朝鮮人,第三妾金氏兩個陪嫁姑娘之一)
第一女 伯禎,嫁張人駿子張允亮。
第五子 克權,娶端方女兒為妻。
第七子 克齊,娶孫寶琦女兒為妻。
第十子 克堅,娶陸建章的女兒為妻。
第十二子 克度,娶富商羅雲章的女兒為妻
第六女 籙禎,嫁孫寶琦兒子。
第三妾 金氏(朝鮮王族妻子之妹)
第二子 克文
第三子 克良,娶張百熙的女兒為妻。
第三女 叔禎,又名袁靜雪,嫁楊士驄(楊士琦弟)之子楊毓珣。
第八女 環禎(早亡),
第十女 思禎,嫁鄒文凱(北京憲兵司令)
第四妾 吳氏(朝鮮人,第三妾金氏兩個陪嫁姑娘之一)
第四子 克端,娶天津鹽商何仲璟之女何慎基為妻。
第二女 仲禎,嫁薛福成的孫子薛觀瀾。
第四女 次禎(早亡)
第七女 復禎,嫁蔭昌子蔭鐵閣。
第五妾 楊氏,天津楊柳青人,小戶人家,精明能幹。
第六子 克桓,娶陳啟泰之女為妻。
第八子 克軫,娶周馥之女為妻。
第九子 克玖,娶黎元洪次女黎紹芳為妻。
第十一子 克安,娶天津鹽商李士銘的女兒李寶慧為妻。
第五女 季禎,嫁陸寶忠之子。
第十五女 玲禎(早亡)
第六妾 葉氏(葉蓁,南京釣魚港一個妓女)
第十四子 克捷,娶北京女招待王氏為妻。
第十七子 克友,娶京劇演員於雲鵬的女兒為妻。
第九女 福禎
第十一女 奇禎
第十二女 瑞禎
第七妾 張氏(河南人)
第八妾 郭氏(蘇州一個妓女)
第十三子 克相,娶那桐的孫女為妻,後又娶陳炳焜女兒為妻。
第十五子 克和,娶鹽商張調宸之女為妻。
第十四女 怙禎,嫁曹錕的長子曹士岳。
第九妾 劉氏(第五妾楊氏一個丫頭)
第十六子 克藩,早亡。
第十三女 儀禎,在季禎死後,續嫁陸寶忠之子。
著作
袁世凱 纂,新建陸軍兵略錄存,光緒廿四年(1898年)秋石印本
袁世凱 纂,訓練操法詳晰圖說,光緒廿五年(1899年)石印本
袁世凱 纂,訓練操法詳晰圖說,光緒廿八年壬寅二月昌言報館石印本
袁世凱(慰亭) 2010-07-17 16:40:31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