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相關閱讀 |
![]() |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 簡體 傳統 |
內容摘要: 臺灣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周茹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我們尤其希望,人不應只是為自己學習。永和社大開設如此多的學術課程,跟他的創辦人——臺灣大學數學系教授黃武雄有關。臺灣社區大學是公辦民營機構,即官方劃撥經費,在社團法人中招標,中標者負責運營。
![]()
4月26日,新北市永和社區大學的成衣修改班。攝影/ 徐智慧
解放知識,是催生公民社會的一條便道――秉承這一理念,一些有志者不遺余力地推動臺灣社區大學的發展,努力使其成為“終身教育”的一部分,以提高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和能力,從而推動公民社會的成長
本刊記者/徐智慧(發自臺灣)
從1998年臺灣創立第一所社區大學“文山社大”以來,短短14年,已有86所社區大學星布全島。每年有12萬新生入學,“終身學習”蔚然成風。
臺灣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秘書長周茹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我們尤其希望,人不應只是為自己學習。過去就算是有念大學的階段,主要是為了找工作,為了個人生涯規劃,為自己在社會上找一個飯碗和位置。而我們辦社區大學,是希望學員為公共事務而學習,希望他們藉由知識體系的完整,來參與公共議題,影響公共選擇和決策。
開放的教與學
4月26日晚7時許。新北市(原臺北縣)永和社區大學。窗外飄著春季特有的綿綿細雨。
一頭白發的廖新一,矮墩墩的身材在教室里健步如飛,擦黑板、整理教具,然后穩穩當當地坐到座位上,像個虔誠的小學生。
教室里只有7名學生,平均年齡60歲以上。他們坐在這里,準備聽一門名叫“臺灣文學導論”的課。每周四晚七點至九點半,雷打不動地聽上兩個半小時。
72歲的廖新一是班長。退休前,他是《中國時報》記者、編輯。13年前,永和社大創校的時候,他是首批學生中的一員;今天,他還坐這里,是永和社大資格最老的學生之一。
永和社大的2000多名學生,年齡大多介于45至65歲之間。社區大學的門檻很低,只要年滿18周歲,不限學歷,都可報名。這里學費低廉,修一門課的每學期學費只要2400元新臺幣左右(約500多元人民幣),可獲得3個學分。修滿128個學分,社大頒發結業文憑。
所有課程均不考試,上課不點名,學生來去自由。
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下簡稱“全促會”)秘書長高茹萍認為,學員都會用腳投票,所以當社大的老師很考驗功力。“學員不想聽就走了,人家付了錢都不來聽課,說明老師沒有魅力,所以老師要想辦法吸引學員。”
社區大學老師來源廣泛。“如果開陶藝課,就去嘉義找教瓷燒的師傅;開社運課,就找社運活躍分子;開環保課,就找環保人士。”高茹萍說,甚至有些只字不識的老農,也被聘為社大老師。
臺南市曾文社區大學開設了“保種課”,就延聘了這樣的老農,教授傳統的農耕育種、留種技藝。老農不會講課怎么辦?他們就為老農專門配備了年輕人當助手。
社區大學的講師既非專職教師,也不是志愿者,而是按授課時間付費。通常每節課的鐘點費為2500新臺幣左右。“和正規院校的講師費相比,社區大學老師的收入并不少,可能還要多一點。”高茹萍說。
在臺灣文學導論的課堂上,80后的臺大政治系博士走下講臺,來到年齡近乎他兩倍的學員中間,侃侃講起臺灣“鐵血詩人”吳濁流。
這種“老生少師”的現象在社區大學很尋常。“實際上,社區大學的師生關系經常顛倒,學生可能會變老師,老師可能會變學生。教師延聘不拘一格,但有專長,遑論出身。”高茹萍說,“教學方法也摒棄俗套的灌輸,代之以活潑的互動。”
課程設置推動公共議題參與
臺灣文學導論是一門半價課程,也就是說,只要付一半學費,就可以來聽這堂課,并獲得學分。
在永和社大今年開設的100門課里,共有15門半價課程,如“生態園區解說園課程”“永續(即‘可持續’)生活經濟學”“法律與生活”“認識不一樣的政治”等。另有12門免費課程,多是人文、社科類課程。這是永和社大的一種鼓勵政策,也是永和社大引以為傲的辦學特色。
“我們是全臺灣開學術課程最豐富的社區大學。”永和社大負責人周圣心拿過一張“永和社大新學期招生課程表”,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學術課程當中,有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三個方面。
“如果社大覺得這門課很好,有助于學生參與公眾議題,就會減免學費,以吸引更多人來聽課。”周圣心說。
永和社大開設如此多的學術課程,跟他的創辦人――臺灣大學數學系教授黃武雄有關。
1999年,永和社大宣告成立,黃武雄任校主任。他提出,社區大學的課程應分為三類,包括“以社團活動課程打開并發展人的公共領域”“以生活藝能課程改造私領域的內涵”“以學術課程作為重建世界觀的基礎,養成人思考根本問題的態度”。其宗旨,是讓社會大學成為“重建臺灣社會、發展臺灣新文化的源泉”。
不過,如今生活、藝術、技能類的課程,仍占據了課程表的半壁江山。高茹萍介紹說,全臺灣的社區大學均是如此,最受歡迎的課程,往往是藝能類的,比如音樂、攝影、養生、烹飪、電腦等。
“社區大學的學員不見得全都關注公共議題,所以,只是通過公共課程是無法吸引學員的。”高茹萍說。因此,社區大學通過課程設計,吸引學員報名參加一些“好玩”的課程,但實際上仍會進入公共議題的范疇。
“我們今年要推一個‘低碳旅游’,對一般人來說,這好像是好玩的事。我們會把一些公共議題,放在旅游線路里面,每到一地,就告訴你:噢,這兒有一個造成污染的項目,這兒有一個水壩影響生態書塛自然就會關注這些公共議題。”
永和社大還通過走出課堂、與社區聯動的方式,吸引學員參與公民實踐。他們建立一個“臺灣原生物種培育基地”,相關課程全部在園區進行。去年,他們還曾把每一個課程中的一堂課放到社區,跟民眾一起上課。
“一門課至少要有16個學生選讀,學費才夠維持開支。有些學術課程我們覺得很好,但學生報名很少,我們也會努力扶持,建立口碑,只有五個八個學生也要開。”周圣心說。
“終身教育”助力公民社會
“前兩天我去看社大上課,那些阿公阿媽,有時間有熱情不斷去學習,那種熱情在正規大學里是看不到的。也經常有大學生到社大蹭課,因為他們在大學里上課痛苦到不行。”周茹萍說。她認為,這種學習的熱情印證了社區大學的辦學宗旨:從刻板的“套裝知識”解放出來,重返“經驗知識”“快樂學習”。
1994年,臺大教授黃武雄等人發起了“四一零大游行”,提出了這樣的呼吁:釋放學生心智是教改第一要務;學生的心智要先從密集的考試壓力下釋放出來,從威權的管控下解脫出來;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讓人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這次游行最終促成臺灣當局進行力度頗著的教育改革。
黃武雄還提出,教改除了面向中小學教育以外,還必須包含成人教育。過去,臺灣社會資源有限,成人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很少,臺灣社會又存在重男輕女的陋習,女性上大學的人數則更少。當社會資源豐富之后,這些問題需要成人教育改革去解決。
黃武雄的倡議得到熱烈響應。1998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日,即臺灣的教師節,臺灣第一所社區大學——臺北文山社大揭牌成立。同年,臺灣著手制定《終身學習法》,5年后正式立法。此后,臺灣各地以月均一所的速度紛紛開辦社區大學,至今已完整覆蓋各縣市,包括澎湖、金門。
|
張鳴 2012-05-25 03:29:13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