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中學語文教學的三點反思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思考一:統一教學
  現在,相當一部分學校都在強調:要加強教研組建設,加強備課組建設,強調要集體備課。有的學校還明確制定了相應的規章制度,規定了集體備課的時間、地點及要求,逐漸形成了制度化。更有學校明確規定:一個備課組要統一教案,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講義。乍聽之下,頗為有理。人多力量大,集體的智慧是無窮的。集體備課有利于團結協作,可發揮團隊合作精神,提高整體作戰能力。發揮集體智慧,備課可能更能把握好重點與難點,找到更好的教學切入點,教學設計可能更優化,從而提高教學效率。統一了教學進度、教學內容,也便于學校進行教學調研及教學常規檢查。而且,近幾年教學規模擴大,年輕教師增多,他們有活力,有朝氣,但教學經驗不足,加強集體備課,可幫助他們更準確更科學地把握教學重點與難點,幫助他們設計出科學合理、高效優化的教學方案,從而減少他們在教學探索中的失誤,讓他們少走彎路,這就加快了年青教師的成長。這樣看來,集體備課是很有好處。
  但細細反思,越來越覺得這里面有問題。集體備課是好事,但凡事均有一個度,強調過了頭,就不是好事了。一個備課組要統一教案,統一進度,統一作業,統一講義,這就有悖于教學規律了。原因其實很清楚。首先,從教師角度來看。每位教師的自身情況不同,教學能力及教學風格各異,即使是統一教案,也不見得就適合不同的教師,有時反而束縛了教師的手腳,不利于教學風格多樣化個性化的形成,甚至還會使得課堂教學呆板機械。尤其對年青教師而言,這種集體備課,更會使他們逐漸養成跟著老教師走的依賴心理,從而逐漸缺乏自己的鉆研與獨特的教學個性,從短期來看,他們的課堂教學似乎也與老教師一樣像模像樣一板一眼了,但從長期的發展的角度來看,他們的獨立鉆研能力其實是逐漸降低了。這對年青教師的可持續發展來說,有害無益。其次,從語文課堂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語文教學并不一定要像理科那樣有固定的解題格式,而是不同的教師有不同的解讀,教學中也會有適合于自己的教學設計。新課程標準對課堂教學明確提出要求,要從以往的注重統一規格向注重教學的差異性轉變。同一篇課文如《胡同文化》,普通話出色、感情豐富的教師可采用朗誦法,用自己聲情并茂的朗誦感染學生,并指導學生從朗誦中感受課文的豐富內涵;善于網絡教學的教師則可引領學生走進網絡世界,查找胡同文化的相關資料,再查找寫其他地方建筑的美文進行比較閱讀;善于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師,則可進行民居文化的研究性學習……這樣的課堂,才真正變成個性揮灑的廣闊天地,學生才會從中感受到語文教師的魅力以及語文教學的魅力。再次,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統一性越多越不符合教學規律。這是最為關鍵的一點。我們的教學,不僅要考慮如何發揮教師個人的特點與充分展示個人的教學藝術,更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班級與班級不一樣,學生與學生不一樣。針對不同的學習對象,就應有不同的教學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這才是尊重客觀實際實事求是的做法。如何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最大的發展,這是新課程的核心要求。所以,包括最基本的字詞教學,最好不要整齊劃一,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不同,他們所認為的生字詞也必然不同。基礎過硬的學生,可能已基本沒有生字詞,而基礎薄弱的學生,可能遇到的生字詞還很多。教師指出最基本最重要的幾個字詞就可以了,其他的應讓學生自己去把握。針對基礎弱一些領悟能力弱一些的學生,教師的講解就要多一些;面對基礎過硬理解接受與感悟能力強的學生,就要更多地發揮學生自己閱讀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己探究質疑討論。注重教學的差異性,才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在這方面,特級教師給我們作出了榜樣。魏書生老師強調學生自習、自己摘抄讀書筆記,包括生字詞在內,還讓學生自己命題進行考查,這才真正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一篇課文有哪幾個生字詞,由學生來說,并要求學生說說為什么認為這幾個字詞重要,它們該如何應用。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具體體現。而錢夢龍老師去外地借班上課,一開始總要問幾個問題,用錢老師的話說,就是那幾個問題讓他大體了解了自己所借班級學生的語文基本素質,然后再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設計。這才是真正符合教學規律的啊!不能不讓人嘆服。
  因此,我認為:集體備課有其合理的內核,但一定要尊重教學的客觀規律,求大同而存小異,每位教師應針對所帶班級的具體情況,調整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以符合學生實際,并充分發揮教師個人特長,展現教師個人魅力與教學的獨特風采。只有這樣的課,才是高效的,才是符合新課程理念的好課。
  思考二:雙語教學
  眼下,隨著教育國際化進程步伐的逐漸加快,雙語教學正逐漸成為熱門話題。開展雙語教學,是教育改革中的新的嘗試。廣東、山東等省均已開始試點,上海第二期課改正在穩步推進,其重要內容之一是在非外語學科實施雙語教學。毋庸置疑,對相當一部分學科(例如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心理教育、信息技術等等)來說,進行雙語教學,更有利于直接引進國外先進的學科研究成果,也更有利于培養直接與國際要求相接軌的學生,它擴大了學生的英語語境,而不僅僅只限于英語課,同時也增加了學生的詞匯量,涉及了一些學科特有的專業語言,開拓了學生的眼界,提起了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通過雙語教學,讓學生有了更多機會用英語交流,從而大大提高聽、說的能力。
  但常規的語文教學是否也應采用雙語教學?我以為不妥。語文教學,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這些語文教育本質的東西一定要弄明白。要學原汁原味的外國文學,有外語教學在承担應有的責任,有條件的,可以開設中外比較文學研究課。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英語來介紹中國文化,以利于與外國人交流,可以開設涉外漢語課。中小學的語文學習是學生掌握本國語言文化基礎知識的關鍵時期,常規的語文課堂教學,其任務就是培養學生的母語表達能力、提高文字的鑒賞水平、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說到底,它已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語言工具,而是培養我們的民族情結、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種手段。母語和學生之間的聯系是一種親情的聯系,方塊字中蘊涵著中國魂,包孕著深厚的民族精髓。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規范漢語,讓學生學會應用規范漢語,體會與領悟方塊字中的文化底蘊,是語文教學工作者神圣的使命。為什么在國際科學家大會上作報告就一定要用英語?美籍華人丁肇中先生在諾貝爾獎的頒獎典禮上致詞時,這位英語遠比漢語講得流利的科學家,卻堅持要講漢語,就因為那是母語。這種言行,不僅讓我們欽佩,也贏得了國外科學家的尊重。這種言行,大大激發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自豪感!而我們現在如果要本末倒置地用英語來講授語文,這是對自己母語的不尊重,這是語文教育的莫大悲哀!都德的《最后一課》中曾經感嘆:法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不管什么時候,只要語言還在,民族就不會滅亡。而我們語文教學也應該告訴每一位學生: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我們一定要倍加珍惜。在我們考研評職稱等許多事情都非考英語不可的時候,我們已經把英語放到了極重要的位置。不要再打著與國際接軌的幌子,讓本真的語文教學也進行雙語教學,不要到我們的年青一代中文基礎不扎實或者不重視中文的時候再來呼吁:重視語文!救救語文!
  思考三:教學目標學生決定論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進,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理念已經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這本應該是好事。但隨后就聽說了這樣的大討論:一堂課的教學目標應該由誰來定?激進者當然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要學什么,我們就應滿足學生的需要教什么。學習目標,當然應該由學生來定。初聽似乎很有道理。但細細琢磨,我還真是有點担憂。一堂課兩堂課這樣進行教學可能不要緊,但若所有的課都這樣進行,能行嗎?這事情還真有點懸乎了。要能這樣進行教學,學生得有多少知識與能力才行呢?
  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就是老教師,每篇課文怎么上,教學目標怎么定,尚且需要好好思考;年青教師若教學經驗不足,教材鉆研不夠,所定教學目標就難免不妥。這種現象不僅平時教學中有,就是有些教師精心準備的評優課匯報課研究課,也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而現在,還僅是接受學習的學生,卻反而能把握好教學重點與難點?反而能定出恰當的教學目標?真要有這種情況,那么,要么就是學生水平特別高,而所任教師引導能力又特別強;要么,說得不客氣一點,這就是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當然,我們的教學是應該聽取學生的意見。例如,學生的學習薄弱點在哪里?學生希望教師在教學中哪一方面要加強?學生希望聽喜歡聽什么樣的課?一篇課文,學生在哪里覺得難以理解或難以欣賞?做這些工作,是為了改進和完善我們的教學,使之更接近學生的需要與心理,從而提高教學針對性,提高教學的效率。但這些并不意味著我們教師就要放手讓學生作主來確定教學目標,因為這樣做就帶有相當的隨意性、無序性。而我們的教學,是有計劃有系統的,每冊課文的教學任務是什么,共分幾個單元或模塊,每一單元或模塊的教學目標是什么,具體到每篇課文,分別應承担什么教學任務,達到什么教學目的。這一安排應是反復考慮周密計劃的。教師備課時要備課文,更要備學生,要做到心里有數,這里面已經包含了對學生學習主體的關注與思考。當然,具體教學中,我們應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與思維活躍程度,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教師起好主導作用,師生互相配合,上好每一節課。但教學的大體方向與教學的主目標,還是應該由教師來把握。

江蘇教育南京31~32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薛新洪20062006
薛新洪,江蘇省前黃高級中學。
作者:江蘇教育南京31~32G31中學語文教與學(高中讀本)薛新洪20062006

網載 2013-09-10 20:51:04

[新一篇] 對幼兒進行科學常識教學的幾點體會

[舊一篇] 對當前數學課堂教學幾個熱點問題的再思考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