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勢三分天下—三國中的政治與權鬥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天下大勢,走向腐敗則分,趨向公平則合。一國一企業一家,莫不如是。

三國故事

三國歷史故事,西晉時已出現空城計等傳說,南朝《世說新語》中,有關《三國演義》的人物故事就有20多個。據記載,貂蟬的故事,北宋時已出現。而且北宋“說三分”,已形成“尊劉抑曹”的傾向。由于南宋是一個偏安政權,人們強烈呼喚正統秩序。朱熹編纂《通鑒綱目》時,尊崇類似南宋的劉蜀為正統,加上兩宋理學家們對儒家倫理思想的升華和強化,這些反過來又必然會影響民間文學的價值認定。

宋元時一代又一代的市井說書人,在民族矛盾的影響下,浸透了憂國憂民的心情,他們對歷史故事加工后,“史”的成分在淡化,“藝術”的成分在增加,從而宣講的主旨逐漸在英雄傳奇中,大力渲染正統觀和忠孝仁義。最早的三國話本元代《全相三國志評話》,雖只“粗具規模”,但其主題思想傾向已同羅氏《三國演義》接近。這種適應時代需要的藝術加工,無疑更加強化了人們對三國歷史的濃厚興趣。

三國歷史的啟迪 

三國歷史給后人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而后人從三國歷史中得到的啟迪是多方面的,三言兩語說不清楚。但可以舉個別人來說明這個問題。譬如諸葛亮這個人物在三國以后的中國歷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后人也從諸葛亮的一生事跡中學到很多東西。諸葛亮的忠貞、濟世、敬業、至公、廉潔、謙虛等品格為歷代君主、官吏、士人和老百姓所稱頌。唐太宗稱他為“賢相”,治國“正直”,“至公”,要群臣學習。乾隆《五賢祠詩》說:“端稱諸葛是完人”。唐代革新家、名相裴度說:觀歷代“秉事君之節,具開國之才,得立身之道,有治人之術”者,唯諸葛亮一人。唐、宋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都給予熱情謳歌。杜甫詩稱:“諸葛大名垂宇宙”。

唐初名畫家閻立本畫諸葛亮像以后歷代摹擬傳瞻。至南宋摹擬像上有張栻贊、朱熹書。南宋理學家王柏仰慕諸葛亮,特刻其石像供奉。朱子“每酒酣,多朗誦《出師表》”。史可法等一批民族英雄,忠于國家民族的思想品德無不受其影響。諸葛亮對國家對事業“鞠躬盡力,死而后已”的敬業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寧靜致遠”的立身處事格言,影響了許多人。

歷史人物懷抱「三國」  

  九十多年前的清末民初,就因腐敗而一分為三,一統大清變為三家逐鹿。其時便出現一場「三國熱」。那時雖沒有電視劇,但是書商們根據市場需求印刷了大量的《三國演義》普及本。那場「三國熱」集中體現於毛澤東懷抱《三國演義》而崛起。

  早有人說,毛澤東的成功多來自《三國演義》。但全面系統地證實這一推測,是在二○○一年,其時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毛澤東讀三國演義》。書中以翔實的史料證明,毛澤東一生最愛讀的書就是《三國演義》,從在韶山東山小學時開始,一直到文革後期臥床不起,毛澤東始終在解讀《三國演義》。

一九二七年秋毛澤東上井岡山,什麼書都沒有帶,就帶一部《三國演義》──指導毛澤東建立井岡山根據地的思想,不是《共產黨宣言》等馬列主義著作,而是《三國演義》中劉備借荊州建立根據地的故事。毛在井岡山四讀「三國」鞏固權勢,悟出了「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毛將「三國」上部送予南昌起義的朱德,暗示其來井岡山與持「三國」下部的毛會師,實現朱毛聯合的傳說(模擬劉備與孔明的結合),二○○七年的電視劇《井岡山》(央視黃金時間播出)都有藝術地再現。

  可以說,毛澤東的陽謀多來自《三國演義》和《三國志》──……一如劉備借皇脈壓曹操,舉仁義……民意;曹操不要虛名獨掌軍權,挾天子以令諸侯;諸葛亮以文治軍的道術,毛演變為「黨指揮槍」;……全賴有熟讀《三國》的毛澤東而實現……。

永遠新瓶裝舊酒 

  平「十常侍」引來董卓亂,討董卓喚來曹操奸,驅曹賊卻讓司馬懿氏稱帝──百年中國,推翻溥儀得到袁世凱,永遠新瓶裝舊酒!

  早在一九九四年播放老「三國」時,就有人預測後中國因整體腐敗而「東漢末年分三國」──中國可能又一次面臨「三國」來臨。 

五月中旬以來,因九十五集電視劇新《三國》在各地電視臺高調亮相,大陸出現了朝野爭議新三國的熱潮,或責新不如舊,或稱甚有創新,或責其中充滿陰謀、虛偽、暴力、謊言、權術、妖術,誨奸誨盜,眾說紛紜。最堪注意的是,在許多人爭議二○一○年的新《三國》與一九九四年的老三國(《三國演義》)藝術之高下時,有學者獨闢蹊徑,著力探討新《三國》與老三國(《三國演義》)同時競播的現實隱喻──新老三國無論藝術上如何充滿遺憾,都有借古諷今的現實功能:智者領悟其中國式「三權分立」的可怕──中國歷史上每次政治腐敗到極端時必然出現相互屠殺的「三權相鬥」,而非互相監督共生的「三權分立」;而平民則可看到兩敗俱傷的維權造反道路,官場更驚恐政治腐敗的巨大代價和野心家良機的到來。

凡仔細品味新老《三國》者,無不心憂──遍地火山,危機四伏。

「三國」欲來風滿樓。

  新老《三國》顯示,「新三國」多從原有的體制內產生。曹操本漢臣,劉備是皇親,孫權父兄皆朝廷命官。

  新老《三國》對國人最大的啟示在於,每當「人民如同漢獻帝」之際,中國總會出現三方鼎立爭權之勢:政治腐敗到極端時必然出現相互屠殺的「三權相鬥」,而非互相監督共生的「三權分立」。

封建政權的支持和宣揚。

明清兩朝處于封建社會末期,各類社會矛盾尖銳,統治者除加強君主專制外,企圖用儒家思想塑造超人的神的力量來維護統治。以關羽為例。關羽由人向神的轉化,始于兩宋之交,當時宋王朝岌岌可危,希望有像關羽這樣“大義大勇”的神來保護它。北宋末封關羽為“義勇武安王”,南宋關羽成為拯救民生劫難之神。明清兩代對關羽的推崇達到極點。明政府封關羽為“武廟”的主神,與“文廟”的孔子相對應。清順治時封為“忠義神武關圣大帝”,以后屢加晉封。同時關羽顯靈保衛明、清王朝的神話不斷出現,而且見于詔書之中。在封建王朝的提倡下,關羽“廟祀遍天下”。顯然,政府的支持作用,更鞏固和強化了人們對三國人物和歷史事件的關注。


轉載 2010-07-15 08:32:34

[新一篇] 儒家的起源、發展與新儒家

[舊一篇] 杜牧詩中的杏花村究竟在哪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