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語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  ——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現狀的調查與思考(一)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語文教育,因其學科本身的特點,歷來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這不僅在中國,在世界各個國家都是如此。因為,母語教學離人們的生活最近,教學狀況如何,會直接反映到人們的現實生活中來,因此,語文教育同其他學科相比,問題也就顯得愈加突出。從小學至高中,語文的授課時間最多,投入精力最大,而教學效果卻不理想。近幾年,語文高考平均分一直徘徊在及格線下,每年成績一公布,社會和家長一片指責聲,人們也常常從某些現象來追究語文教學的責任,語文教師感到壓力很大。
  語文教育的問題究竟出在哪里?
  近日,記者走訪了部分語文教育專家、中小學語文教師、語文教研員,他們的共同看法是,語文教育的問題有“應試教育”影響下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也有學科本身的問題。長期以來,語文界對語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到底是什么、語文教育是突出語文的工具性還是突出文學性、語文教學如何改變少慢差費的狀況、如何建立科學的知識體系和訓練體系等一系列問題一直在進行研究和探討,至今仍有許多問題需下大力氣解決。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教授徐中玉認為:“語文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還相當嚴重。可以說教材、教法、教師、考試等每個環節都存在問題,這些問題加在一起,大大地影響了教學質量,更牽制到學生的素質培養。”
  近日,就當前語文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革的思路等,記者走訪了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柳斌指出:“要充分肯定許多年來一大批中小學語文教師為教學改革付出的辛勤勞動,他們身體力行,銳意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例如,江蘇李吉林老師的‘情景教學’、黑龍江的‘注音識字、提前讀寫’、江蘇斯霞老師的‘分散識字’都是很好的經驗,當然,每一種教學方法都還有它本身的不足。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學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問題是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既然是能力培養,那么,解決能力的問題,絕對不能采用系統地講授知識的辦法,而是要通過大量的實踐訓練活動,不能用知識的講授代替能力的訓練,代替學生的語文實踐活動。因為語文水平、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講知識講出來的,中小學語文課時雖然占的比重比較多,也還是有限的,如果將時間都花在講知識體系上,過于追求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完整性,無形之中就減少了學生聽說讀寫實踐活動的時間。因此,我不贊成在中小學階段去追求語文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在中小學階段追求語文知識的完整性、系統性,必然把中小學語文教學引向死胡同。專家學者在理論范圍內搞一些研究是可以的。”
  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不難看出,當前考試指揮棒仍然在語文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應試教育”影響下的語文教學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忽視對人的全面培養。對此,中國教育學會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主任章熊認為:“當前,語文在觀念上處于轉變時期,出現很多的不適應,一是社會需求的變化引起語文教學任務的變化,傳統教學以寫作為中心,現代社會不僅僅需要寫作能力,而且注重聽說讀的能力。因此,教學目標要‘以寫作為中心’向聽說讀寫全方位轉變,教學觀念要從注重‘傳授知識’向注重‘培養能力’轉變;二是在吸取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的同時,如何立足我們自身的特點,值得認真研究;三是語文教育工作者要搞清楚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育的目的、任務、性質是什么,嚴格區分初中階段和高中階段的目標要求,教學應當具體明確,應當有層次。現在教學中,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錯位現象時常發生,有的地方在教學和考試中,把高中的任務下放到初中,用考高中生的辦法來考初中生,勢必加重學生課業負担。”
  另外,對語文教育的功能定位問題,語文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由此也派生出許多極端的做法。有的過分強調語文的文學性,將語文課上成文學課;有的片面理解語文的工具性,整堂課都是識字教學,無休止地重復訓練,語文課越教越死,使學生對學習語文失去興趣。
  北京豐臺12中語文特級教師王俊鳴認為:“當前,語文界對語文教育的任務在認識上有偏差,認為中學語文就是文學教育,語文能力就是寫作能力。新編語文教材都是以閱讀為序列的,可是教學參考書、教研部門和教師卻很少研究閱讀教學,語文課只重視兩項任務,一是分析主題思想,二是研究寫作方法。”北師大中文系教授張鴻苓認為:“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是語文教育最重要的任務,文學教育當然也是語文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但是,中學階段的文學教育不同于大學階段的文學教育,絕對不能搞成大學階段的文學教育,不能超越階段,不能要求過高。”上海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認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應該是語言工具訓練與人文教育的結合,這是對語文教學現狀的反思。語文教育不僅應注意語言工具訓練,還要貫徹人文教育思想。語文教育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機械割裂,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語言形式上兜圈子,語言文學就會失去靈魂、失去生命而暗淡無光,步入排列組合文字游戲的死胡同;脫離語言文字的運用,架空人文性,就背離了語文課,步入另一個誤區。二者應有機結合,使之相得益彰。過去我們反對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提倡人文性,當然不能把語文課教成思想修養課、道德品質課或其他課等等,語文課就是語文課,須把握它的本質屬性,在語文知識教學、語文能力訓練中貫徹人文精神,以培養學生,收潛移默化、春風化雨之功。”
  為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中學生應當具備怎樣的語文能力呢?對于這個問題,張志公先生曾在《關于改革語文課、語文教材、語文教學的一些初步設想》一文中描述說:“他們普遍需要的將是如歷史上描寫智力超常的‘才子’們那種‘出口成章’的能力,因為他們要用自然的口頭語言處理工作、指揮機器干活;那種‘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閱讀能力,因為他們需要讀的東西太多了;那種‘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的寫作能力,因為他們的時間很珍貴,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寫出他們生活和工作中需要寫的東西。那時候社會上還需要有‘低吟長嘯’的詩人,‘斟詞酌句,反復推敲’的語言大師,人們還需要文學。不過,處理生活和工作中實際問題的敏捷準確的高效率的口頭和書面語言能力,將成為每個人的需要。”這是張志公先生對“語文教學科學化”的培養目標的深刻思索,也是張志公先生對現代社會里中學生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的闡述。
  近年來,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作為語文教學的目的,已經在語文界形成共識。但是,如何科學地進行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效率,還有待于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進一步轉變觀念,明確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功能和目的,遵循兒童少年學習語言的規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尋求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最佳途徑。
  
  
  
中國教育報2京①G31中學語文教學李建平19981998本報記者 李建平 作者:中國教育報2京①G31中學語文教學李建平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2:55

[新一篇] 規律與啟示  ——關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若干思考

[舊一篇] 認識年歷、日歷——大班常識活動設計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