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香港中學課本《會考中國歷史》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于1990年編訂了新的《中國歷史科課程綱要》,根據此綱要編寫、出版了幾套新的中學歷史課本。其中較有影響的有香港教育圖書公司1996年出版的《會考中國歷史》(上、下冊),此書由周佳榮、屈啟秋、劉福注編著,專供中學四、五年級教學及學生參加中學會考之用。現就《會考中國歷史》作一簡要的介紹和評析,供同行們參考。
      一
  《會考中國歷史》(以下簡稱“課本”)上、下冊共計664頁,分甲乙兩部,甲部為政治史,乙部為專史。上冊包括甲部課程五個單元,即(1)商、周;(2)秦、漢及魏晉南北朝;(3)隋、唐及五代十國;(4)宋、元、明;(5)清。下冊包括甲部課程第六單元,即現代(1911—1976年),以及乙部課程專史四個單元,即(1)重要制度;(2)經濟發展;(3)中外交通;(4)學術思想與宗教傳播。
  課本在每一節課文前設有“基礎知識”、“學習重點”、“課前測試”三個欄目;課文后設有“問題示例”欄目,重要的節還增加“應試訓練”、“史事研討”兩個欄目。課文前三個欄目為預習、引導部分,目的是“啟發學生對歷史問題的理解及思考能力,溫故知新”;課文后三個欄目是為了應付會考,亦可作課堂討論和課后練習之用。課文排印的篇幅只占整頁的3/4,旁側留出1/4空白部分,設有“課文整理”和“注音”等欄目,用小字彩色排印。例如“王莽篡漢和改制的背景”一目旁側“課文整理”是這樣歸納的:
  王莽成功篡漢的背景:
  1.外戚王氏,把持政權
  2.王莽恭儉,禮賢下士
  3.推行善政,籠絡人心
  4.借助輿論,假托符命
  設置“課文整理”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及減輕教師的負担,協助學生掌握史事”。在“注音”欄內對生僻字用粵音注音。如贏:粵音仍;胤:粵音刃;毓:粵音沃;嗾:粵音叟。空白部分還可供學生作歸納課文、提要注釋、心得體會之用。
  課文中配有大量彩色插圖和圖表,既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教學內容,又能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每一朝代均有一幅彩色“地圖閱讀訓練”,圖面清晰明了,并附有古今地名對照表。除課文中附有大量插圖外,在每一歷史階段,如商、西周、春秋戰國、秦、漢等朝代,近代的鴉片戰爭、太平天國、洋務運動、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等章節,課文后都有“圖片庫”專欄,占1~2頁,一般有6~10幅彩色插圖。每冊課本后還附有“中外歷史大事年表”、“中國歷史紀年參考資料(商到清代)”及“中國歷史年代簡表”,供學生查閱。其中“中外歷史大事年表”的內容較為充實。如唐朝時期就列有中國大事48條、外國大事36條;清朝時期列有中國大事62條、外國大事46條。“中國歷史紀年參考資料”列有從商湯至清末歷代帝王的姓名、年號、廟號及年份。
  《會考中國歷史》不以社會形態作為歷史分期的標準,對缺乏文字記載的原始社會、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以及夏朝的歷史,都未編入課本。課本從商朝開始敘述,至1976年止。從商朝至鴉片戰爭前夕為古代史,鴉片戰爭至清末為近代史,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為現代史的開始。
      二
  《會考中國歷史》在編寫體例、內容、版面設計等方面均有一定特色,對內地編寫中學歷史教材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在編寫體例方面,課本將政治史集中在甲部進行教學,使學生對政治演變、朝代嬗遞有清晰之感,便于掌握;將經濟制度、行政體制、中外交通、學術思想、文化宗教等作為專史,放在乙部集中教學,也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這些內容。這種編寫體例,內地各種新編歷史教材都未采用過。我們認為內地也不妨一試,通過實踐,加以比較總結。《會考中國歷史》的現代史部分,將1949年后的臺灣作為中國的一部分進行介紹。例如“當代中國之概況”一節中講到經濟建設時,介紹內地經濟建設成就后,接著用“臺灣地區的經濟發展”一目介紹臺灣在1949-1976年農業和工業發展的情況,其中包括臺灣“十大建設”項目。課文后“圖片庫”中“當代中國的經濟”欄目,亦有6幅關于臺灣建設項目的彩色圖片。這是內地中學歷史教材所沒有的。
  每節課文之前的“基礎知識”一般用表格形式列出要點,提綱挈領,一目了然。
  例如:“春秋戰國之政局”的基礎知識列表為:
  附圖G328F06.JPG
  “學習重點”則用一兩句話點明本節課文學習重點所在。如第二單元“三國鼎立”之學習重點為:“漢末天下三分,形成魏、蜀、吳鼎立的局面。學生宜集中分析三國鼎立之因素。”又如第五單元“鴉片戰爭”之學習重點為:“舉凡鴉片戰爭前之中外貿易關系、鴉片的輸入與禁煙政策、鴉片戰爭的經過、《南京條約》及其影響,均宜加以分析討論。”
  “課前測試”系根據本節課文的內容以及學生已掌握的歷史和生活知識,設計的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通過提問、測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便于教師掌握情況和導入新課。例如第五單元“孫中山先生之革命運動及中華民國之成立”的課前測試是兩個可以啟發議論的問題:1.如果你處身于晚清時期,在君主立憲和排滿革命兩種主張之間,你選擇支持哪一方面?請說出你的理由。2.孫中山先生是一位醫生,卻致力于革命事業。你認同他的抉擇嗎?為什么?
  又如乙部專史中第四單元“佛教及道教之傳播”的課前測試為:請分辨下列各辭匯及短句,將屬于佛教的填上1.字,屬于道教的填2.字。□1.菩薩   □5.符咒□2.羅漢   □6.“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3.煉丹   □7.“夫求長生,修至道,決在于志”□4.剃度   □8.“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課本在版面設計方面,最大的特色是有大量彩色插圖和圖表。彩色插圖之多,是內地歷史教材無法相比的。現將課本各部分的插圖數列表如下:
  附圖G328F07.JPG
  課本在每一朝代或重要時期后,還設有“史事研討”一欄,其中有些設計,頗有啟發。有的內容既可用作課外作業,亦可以課堂組織議論。例如:第五單元“戊戌變法”的“史事研討”為:
  附圖G328F08.JPG
      三
  香港與內地的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不同,而且香港又曾經長期處于英國控制之下,其中學歷史課本與內地的觀點存在差異是很自然的事。香港回歸后,實行“一國兩制”,課本中一些不同于內地的觀點和提法,當然是允許存在的。為了便于內地同行了解比較,下面我們就此作些評介。
  對有些歷史概念,《會考中學歷史》有其不同于內地的解釋。如“封建制度”,課本的解釋是:“封建就是封土建國的意思。”西周分封諸侯,就是封建制度。內地的中學歷史教材都認為歷史上的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員,他們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為中國的統一作出了貢獻,因此都用一定的篇幅反映他們的活動。而《會考中國歷史》很少講到少數民族的歷史,即使涉及,觀點亦與內地教材有所不同。例如對西晉時匈奴、鮮卑、羌、氐、羯等少數民族的內遷和反晉斗爭,稱之為“五胡亂華”;對清朝仍采用“滿清”的稱呼等。
  內地的歷史教材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析,比較強調歷史背景、階級關系等因素。《會考中國歷史》則著重于具體分析,較少從歷史背景去考察研究。例如:課本認為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內部政策的錯誤”,并具體羅列為:1.過分迷信神權;2.不顧治地安民;3.措施流于空想;4.排斥會社分子;5.破壞傳統文化;6.不懂處理外交;7.領袖明爭暗斗;8.天王用人不專。又如課本將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歸納為:1.本身的缺點是“德宗并無實權”、“維新派無實力”、“康梁缺乏經驗”、“改革推行過急”;2.外來的阻力是“慈禧攬權專制”、“滿人猜忌康梁”、“頑固官僚反對”、“科舉士子不滿”。對于有些歷史事件,《會考中國歷史》則從第三者立場進行評述。如鴉片戰爭的名稱,課本介紹了中英雙方的不同觀點:“中國人稱這次戰爭為‘鴉片戰爭’,因為戰爭是禁鴉片貿易而引起的;英國人卻稱之為‘貿易戰爭’,把戰爭起因放在中英停止貿易的事件上去。”而對這兩種觀點誰是誰非,則不作分析。
  總的說來,《會考中國歷史》具有簡明扼要、提綱挈綱的特色,但是某些部分似仍嫌繁雜冗長,不適合中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興趣。例如第二單元“東漢宦官與外戚之爭”,用簡表形式羅列了和帝、安帝、順帝、桓帝、少帝時13名外戚與宦官的姓名。又如第四單元“南宋偏安”,既講紹興和議,又講乾道和議、嘉定和議,內容過多。
  《會考中國歷史》現代部分所占比重較少,僅為古代史的1/2,與近代部分篇幅相當,而且選材、觀點、評述與內地歷史教材差異較大。例如,該課本不介紹1927年的“四·一二”和“七·一五”政變,僅說:“蔣介石與部分國民黨中央委員持反共態度,在上海決議‘清黨’,緝捕共產黨員,且擴大到廣州、福建、浙江、江蘇等地”;抗日戰爭稱為“中日戰爭”,戰爭三個階段的劃分時間亦與內地教材不同:第一階段從1937年“七七”事變開始到1938年11月武漢撤守為止。第二階段從武漢撤守到1941年12月第三次長沙大捷為止。第三階段從1941年底日軍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到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止。課本敘述“中日戰爭”(抗日戰爭),大部分篇幅是講正面戰場國民政府軍隊的抗戰,很少介紹八路軍、新四軍發動人民的抗戰事跡。對1946年至1949年的解放戰爭,課本稱之為“國共內戰”;傅作義在北平起義,課文表述是“國民黨軍華北總司令傅作義率領二十萬守軍投降”。對于年代的寫法與內地教材亦不一致,如“二十年代”寫作“二零年代”、“三十年代”寫作“三零年代”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讀了香港的《會考中國歷史》,無疑有利于我們開闊思路,對編寫、修訂內地的中學歷史教材,提高歷史學科的教學質量不無裨益。如果內地與香港歷史教材的編者能夠切磋探討,相互學習,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相信我國中學歷史教材的質量將會進一步提高。
歷史教學津29~32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林丙義/朱正誼19981998林丙義 朱正誼 作者單位:上海教育學院 作者:歷史教學津29~32G32中學歷史、地理教學林丙義/朱正誼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3:20

[新一篇] 論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論的兩種取向

[舊一篇] 評香港版《中國語文》教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