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21世紀知識經濟的浪潮即將到來,而知識經濟的核心就是創新。教育要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為重點,變學生適應性發展為創造性發展,造就一批在知識經濟時代獨領風騷的杰出人才。小學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在基礎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此,必須重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一、發展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核心
  小學語文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性思維就是對已知事物或未知事物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對已知的事物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指對人們熟悉或已認識到的問題,從新的角度、新的途徑重新進行思考,提出新穎、獨特的見解;而對未知的事物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創造性的。創造性思維具有流暢性、靈活性、新穎性、獨特性等特點。它是整個創造活動的智能結構的關鍵,是創造能力的核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運用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求異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它對創造能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求異思維是一種開拓思路、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面思考問題、探求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求異思維有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從不同的方向探索問題,是以假設解決某個問題可能有幾種正確方法為基礎的思維過程;二是把眼前面對的材料和過去頭腦中儲存的材料,重新組織起來形成新的材料,從而解決問題,不依賴現成的材料,尋找現成的答案,三是在思維過程中有推測、聯想、想象、創造等活動的參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注意開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的新穎性、獨特性、多向性,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如果三天之內江上沒有大霧,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計劃落空了,事情的結果會怎樣呢?如果魯肅事前把諸葛亮的妙計告訴了周瑜又會怎樣呢?教師這樣精心地為學生鋪設求異思維的路徑,引導學生多角度靈活地觀察、分析問題,提高他們創造性思維的質量,鍛煉他們思維的獨創性。
  創造性思維不是一種單一的思維形式,而是多種思維形式的協調活動。求異思維與求同思維是共存的。求同思維是指采用已知的最佳辦法,有方向、有范圍的思維形式。其特點是在已知的范圍內,進行單向的思維。求異固然是創新,有時求同也是創新。求異應以求同為基礎。《黃帝內經》中早就說過:“智者求同,愚者求異,智者有余而愚者不足。”這就是說,真正的智者必須善于從復雜多變的萬象之中,去發現那個相對不變的東西,即認識事物之間共通的規律。我們從《蝙蝠和雷達》一課可以知道,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科學家模仿蝙蝠夜間探路,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雷達的發明就是由于認識了“事物之間共通的規律”,其思維的過程恰恰是“求同”,而不是“求異”,你能說這不是創新嗎?真正的創造性思維,不在于是“求同”還是“求異”,而在于要順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二)運用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發散思維與輻合(集中)思維是兩種方向相反的思維。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基礎,而創造性思維又離不開輻合思維,創造性思維是發散思維和輻合思維的辯證統一。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同時抓好兩種思維的培養。
  發散思維又稱輻散思維,是根據已有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展開性思維方式。這是一種尋求多途徑、多模式解決問題的方式,因此體現出高度的創造性思維特征。在創造性教學過程中,借助發散思維,可以引起學生廣泛的聯想,思路流暢開闊,從而獲得許多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它表現出流暢、變通、獨特三大特征。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培養和訓練的方面。然而,在創造性解決問題過程中,輻合思維也是不可缺少的。輻合思維可以對發散思維獲得的眾多解決方案或辦法進行優選組合,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例如,教學《詹天佑》一課,一位教師提出了這樣一系列問題:“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有什么好處?”“有什么不足?”“用什么辦法克服這些不足?”“那么,詹天佑當時為什么選擇了‘人’字形線路呢?”對于“人”字形線路這一部分的教學,一般總是滿足于讓學生理解“人”字形線路的原理,從中體會詹天佑的杰出才能,至于“人”字形線路的利中之弊,往往無人懷疑。引導學生分析美中不足,探索新的設計方案,培養了學生發散性思維。在充分發散的基礎上,又回到“人”字形線路,集中體會它的好處。并認識到由于當時條件的局限,還無法克服其中的“弊”。通過“發散”和“集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加深了學生對“人”字形線路的理解,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詹天佑杰出的創造才能。
  總之,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是要指導學生運用創造性思維去聽、說、讀、寫,把創造性思維訓練寓于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能力的培養之中。
  二、提高觀察力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基礎
  觀察能力是發展學生認識能力的基礎,也是構成學生創造能力的基本因素。創造能力的起點在于觀察能力,創造是從觀察開始的。沒有很強的觀察能力,就不會有很強的創造能力,觀察是“源”,創造是“流”;善于觀察,才善于創造。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必須首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現以作文教學為例,談談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一)要培養觀察的興趣
  小學生好奇心強,他們對不了解的事物感興趣。教師要善于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給他們提示一些具體的范圍,指導他們自覺地觀察自然現象、觀察社會生活。對學生不感興趣的觀察對象,教師要給學生講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介紹一些有關的知識,從中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另外,還可通過組織一些豐富有趣的觀察活動,強化觀察程序,激發學生的興趣。
  (二)要教給觀察的方法
  1.觀察要有目的。只有有了明確的目的,才會使人的思維活動產生一種進取的意念,從而對思維活動起到激勵和促進的作用。首先應引導學生按作文要求尋找觀察對象,然后根據觀察對象的本質特征有重點地進行觀察。此外,還要引導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景和物,及時捕捉新的有意義的目標。
  2.觀察要有順序。觀察景、物、人、事,都要按一定的順利進行:或由上而下,或由左而右,或由外而內,或由整體而局部;反之也可以。因為觀察點不同,或平視,或仰視,或俯視,觀察的結果也不相同。一般來說,觀察分空間或時間兩個角度。從空間角度來說,是靜態的觀察;從時間的角度來說,是動態的觀察。當然,動中也可以有靜,靜中也可以有動。
  3.觀察要有重點。在對事物有比較清晰的全貌了解之后,要抓住重點進行觀察(重點的確定要根據觀察目的),抓住事物的特征,作細致的觀察,有時要做反復的觀察。
  4.觀察要有比較有聯想。俗話說“邊看邊想”。“想”,指的是聯想和想象。沒有聯想和想象就沒有創造,沒有聯想和想象就沒有創新。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清楚地區別兩個事物,才能抓住每一事物的特征,才不會“籠而統之”。而只有把比較、聯想和想象結合起來,才能對所觀察的事物從現象到本質加以分析,從而比較正確地認識并且反映客觀實際。只有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三)培養觀察的習慣
  少年兒童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關鍵是教師要引導他們學會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時時處處做觀察生活的有心人。觀察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應貫穿于小學語文教學的始終,尤其是作文教學。低年級應以觀察圖畫為主,中年級應以觀察實物為主,高年級應以觀察生活為主。這樣通過各有側重的三個階段的循環訓練,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得到逐步提高。除此之外,教師應有目的地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大自然,觀察生活,觀察社會,使他們養成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同時,還要引導他們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下來,不拘形式,自由表達,使他們體會到觀察成功后的快樂,從而更為有效地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思維能力。
  三、豐富想象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支柱
  想象是指人的大腦對曾經知覺過的各種事物形象進行加工改造,創造出未曾知覺過的甚至是并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在認識活動中具有重要意義。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思維活動中如果沒有想象參加,科學發明、藝術創造就難以進行。想象是創造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發展人的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創造力的重要支柱。
  想象根據產生的條件和有無目的性、自覺性,可以分為無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兩大類。有意想象依據產生時的獨立性、創造性和新穎性的差異,又可分為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
  創造性想象是指在想象中形成創造的新形象,是整個創造性思維活動的重要內容。創造性想象對于學齡期的兒童具有一定的優勢,他們具體、形象地感知事物的生理、心理特點,具備了良好的想象基礎,而語文教材的情境性、形象性更適于兒童發展想象。閱讀中學生借助語文材料在頭腦中浮現圖像,并對圖像進行選擇、加工,不斷擴展形象思維的范圍,同時擺脫語言材料及圖像在頭腦中形成的思維定勢,把記憶系統中的信息重新組合、加工。多角度地思維,創造新的表象,這些都是創造性想象。教師可根據教材的語言材料,設置疑點,鼓勵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訓練思維。例如,《凡卡》講的是九歲的凡卡在圣誕節之夜給鄉下爺爺寫信,訴說自己學徒生活的痛苦和不幸,當他把這封充滿希望的信寄出去的時候,信封上只寫著鄉下爺爺收。這封信能不能收到呢?這里提供了豐富的創造性想象的余地。教師可抓住契機,提出問題,啟發想象。1.想象凡卡的形象、衣著、寫信時的神態和居住環境。這是根據語言材料再造形象和圖像的訓練。2.信發出后凡卡今后的生活會怎樣?這是擺脫定勢、建立新表象的創造想象訓練。這樣引導想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他們的想象潛能,在無拘無束的想象中產生大量新奇大膽的創造成果。
  想象是創造的翅膀。它可以幫助學生沖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條件,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其思維空間,實現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
  1.通過指導觀察培養想象能力。培養觀察能力是發展想象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在指導學生觀察圖畫的事物的過程中,不僅要教給觀察方法,還要啟發學生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展開創造性想象,具體合理地想象出與觀察對象有關的內容。
  2.通過閱讀教學培養想象能力。閱讀教材中蘊含大量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素材。教學中可以運用生動的有感情的語言描述課文記敘的事物,把學生引入課文的意境之中;可以恰當地運用投影、錄像等媒體,展示課文中描述的某些景物、事物或情節,引導學生想象作者沒有敘述的某些景物、事物或情節;還可以通過創造性復述、續編故事、改寫課文等方式,訓練學生的合理想象。充分利用教材中創造性的內容,展開想象,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培養不受約束、隨意性的思考習慣,還可以從中獲得自信心的滿足。教師要有意識地啟發學生,依據課文中的某些語句展開合理豐富的想象,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把籠統的描述具體化,把隱約的情節明朗化,使學生的想象力不斷發展。
  3.通過作文教學培養想象能力。一是充分利用教材,設計想象性作文練習。如學了《小音樂家揚科》一課后,讓學生以《小揚科慘死以后》為題,展開想象,把作者沒寫出來的內容寫出來。這樣的作文實際上就是一種想象性作文。二是通過“幻想性”“假想性”作文,激發學生想象,開拓想象空間,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寫這類作文,一要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作文欲望;二是指導學生創造性地提取寫作素材。三是指導學生進行創造性作文,特別是在寫法上要敢于突破常規。
  4.引導學生大膽幻想和善于幻想。幻想是與個人愿望相結合并指向未來的特殊創造想象。創造性想象的極端發揮就成了幻想。
  5.陶冶學生豐富的情感,激發想象的動力。情感可以刺激想象,悲觀的情感常常使人想到可怕的、失望的情境,而樂觀的情感往往使人想到那些充滿希望、令人興奮的情境。
  四、勇于實踐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保證
  創造能力是和實踐能力、動手能力相伴、相輔、相長的。當學生想到的事情要準備付諸行動和實施時,會有一種動力、一種激情。而當他想出來的事情能做到、能實現時,就會進一步激發其創造的潛能,使之源源不斷地進行創造。反之,如果想出來的事情沒有實踐的機會,或者沒有實踐的能力,那么,時間長了其創造興趣就會慢慢地淡化或泯滅。因此,勇于實踐是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保證。
  (一)給學生充分實踐的時間和空間
  只要學生自己能看懂的,要指導學生自己看;只要學生自己能講得出的,要鼓勵學生大膽說;只要學生自己能夠實踐的,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動手做,只要學生自己能夠解決的問題,要啟發學生自己去解決。要讓學生通過獨立實踐、集體討論、小組活動、動手操作等方式,主動參與知識的獲得過程;讓學生通過有效的活動形式,主動探索、感受和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自主整理知識,并獲得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總之,要還學生讀書、探索、思考、嘗試的時間,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有所領悟、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二)鼓勵學生質疑問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一切發明創造也都始于問題的發現。從有疑到解疑到創造,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大膽生疑,勇于解疑,有所創造,是從小學時期就應注重培養的一種寶貴的品質。為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發問。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和學生一起設疑,并引導學生由隨意的設問到有目的設疑。然后,引導學生在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上下功夫,并逐步放手讓學生創造性地解疑。對能獨立解疑的學生,教師應予以鼓勵,指出這就是獨立地創造性學習的表現。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情感、意志
  這是因為情感(特別是道德感和義務感)是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動因;堅強的意志和毅力,是進行堅忍不拔創造性活動的精神支柱。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注重學生的情感和意志的培養,為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提供動力因素。此外,教師還要重視創造性的作業練習和課外閱讀實踐活動,促進學生創造能力在實踐中不斷發展。
《課程·教材·教法》京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姜瑋20012001黑龍江省教育學院初教部 姜瑋 作者:《課程·教材·教法》京G39小學各科教與學姜瑋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0:54:03

[新一篇] 談小學數學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其課堂教學

[舊一篇] 談小學語文教學如何有效生成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