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語文試題的趣味性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學語文最早不考試,孔子弟子逾三千,沒有誰在考卷面前搜索枯腸的。西漢才有正式的考試,稱“策問”,目的是選拔官員,不同于現在,主要是檢查學習和教學效果。其實,有時候考語文純粹是娛樂。如傳統的“對子文”,你說“人窮志短”,他對“馬瘦毛長”;你吟“兩岸曉煙楊柳綠”,他對“一園春雨杏花紅”。“考官”與“考生”角色輪換,沒有精神負担,只有精神享受,其樂融融。今天最神圣的考試是高考,專家研究高考特性有五點:系統性、概括性、權威性、多樣性和可操作性。以我之見,高考語文試題還應該具有趣味性。
  現在很多人以為封建科舉就是背四書五經,寫八股文。實際從開科舉的隋朝始,考試內容就是作詩寫賦。唐朝最絕,據傅琮《唐代科舉與文學》所載,科舉項目竟達130種以上。孝廉之人可考“孝弟力田聞于鄉閭”,“清廉守節政術可堪縣令”,忠烈之人可考“樂道安貧”;志向遠大者,可考“才堪經邦”,甘于隱逸者可考“才高未達沉跡下僚”;智者可考“良才異等”,直人可考“直言極諫”;勇者可考“軍謀越眾”,藝人可考“才膺管樂”;文人可考科目最多,如“辭標文苑”、“文史兼優”、“博學宏詞”、“風雅古調”等等。就是文風各異也有不同的科目,如“文辭雅麗”、“文辭秀逸”、“辭藻宏麗”、“文辭清麗”等等。這簡直可算是“素質考試”了,哪里是什么選拔官員。僅從這些想象力豐富的科目名稱看,語文考試就趣味無限。
  古代正式的語文試題也非常簡單,題型只是論述、問答、作文,題量就是一道兩道。直到解放前,也是如此。國立北大清華南開三十五年聯合招生試題只有兩道,一是解釋“指日可待、變本加厲、隔岸觀火、息息相關”四個成語,二是一篇命題作文《學校與社會》。如今的語文試卷,就是小學也是五花八門,選擇、填空、問答、作文什么都有,高考作文更是Ⅰ卷、Ⅱ卷,長達十幾頁。這樣的測試環境醞釀出不少長于折磨學生的“教育之星”,給普普通通的語文試卷創建了許多“科學”的名詞,比如“知識點”、“覆蓋面”、“分值”、“區分度”等等。他們還常常挖空心思把一篇本來淺顯易懂的文章,用千奇百怪的“審題障礙”變成一篇天書。做這類試卷,就是拒絕趣味,選擇痛苦,給人一種受虐待的屈辱。最終,使很多學生漸漸遠離了燦爛的民族語言和古老的中國文學。
  什么是語文?語文就是人說的語言,看的文字,就是人的思想、人性、人情的外在形式。為什么要學語文?根本目的就是說好、看好,好做人、好生活。學好了語文,人們就會從書中、筆下乃至社會去尋求生活的真諦與樂趣。所以,我們絕不能把具有形象性、主觀性、開放性、包容性的語文科等同于客觀而有規律定理遵循的邏輯性突出的數理科,以令人窒息的題海戰術和所謂解題技巧強迫學生形成統一而固定的解題思維進程。這完全違背了語文學習規律。現在,大量繁瑣刁鉆、高深莫測的語文試題直接導致學生害怕語文考試,考場上常常無法集中注意力,無法控制與支配自己的情緒,甚至連平時能答的試題也束手無策。這是典型的怯場心態。防止怯場的基本原則有兩點:一是端正學習動機,二是控制能增加興奮度的各種刺激。因此,一方面減少語文試題的閱讀難度,另一方面增加試題的趣味性,無疑能夠緩解學生的應試壓力,讓學生控制興奮過度,減弱緊張感,充分啟動思維機器,高水平地發揮固有水平。如果我們讓學生喜歡語文試題,在試卷中得到樂趣,當然就不會担心學生疏遠語文了。
  從理論上說,檢查學習和教育效果的教育學術語叫“學習評定”,其定義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教育過程中所產生(或將產生)的思想、學業、行動和個性等方面的變化(或變化的可能性)進行估價的過程,根據教學目的對學生在學習成就上的變化作出估價的過程。因此,我們規定學習成績評定的工具——試題必須有兩度:效度和信度,即有效性和可靠性。那么,語文試題只有在合乎語文科教學目的這一限度內才是有效的,只有在合乎語文主要特性的這一前提下才是可靠的。所以,語文科的娛樂性與趣味性必須在試題中體現出來。
  提高語文的趣味性,可以從內容形式兩方面入手。內容方面,一份試卷不可能做到每題都突出趣味性,但在某些重點題的內容上應盡量突出趣味性。比如高考文言文選文,十幾年總是說教味特別重的人物傳記,這些明君賢臣名將孝子真的就能培養當代學子的民族精神嗎?或者向學生暗示當今官員不如古代官員聰慧、廉潔?真讓人費解。浩瀚的傳統民族文化中,內容健康、文筆精美、僥有趣味的文字很多,魏晉軼事,蒲松齡小說、古代笑話什么都可以選,非要引導高中生死啃人物傳記,實在不明智。如選一則笑話《僧在》:“一里尹管解罪僧赴戍。僧故黠,中道,夜酒里尹,致沉醉鼾睡;已取刀髡其首,改紲己索,反紲尹項而逸。凌晨,里尹寤,求僧不得,自摩其首髡,又索在項,則大詫驚曰:‘僧故在是,我今何在耶?’夫人具形內,罔然不識真我故者,豈獨里尹乎!”這里面,耐人尋味的寓意,實詞、虛詞,詞性活用、通假字和特殊句式,什么考點沒有呢?這方面,英語試題的閱讀材料是選得比較好的,趣味盎然的小故事常常引人入勝。2001年的語文高考試題的文言文選自《史記》中的《田單列傳》,還是人物傳記,但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可讀性很強,以至許多學生出了考場都說考的是描述戰爭的片段。或許,考官們開始注意到這么一個生活常識,有趣味才能聚集樂此不疲的眾人吧。
  形式方面,可挖掘傳統的題型,猜謎語、對對子、編故事等。同樣是考文化常識,有人這樣命題:“清乾隆年間,有人根據一老翁的年齡寫了一幅壽聯:‘花甲重逢,增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再多一度春秋。’問老翁的歲數是多少?”要考古典名著,有人編了這么一個歌訣:“東西三水桃花紅,官場儒林愛金瓶。三言二拍贊今古,聊齋史書西廂鏡。”溫州江心寺有幅名聯:“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拿來考多音字,是難題,但學生一定喜歡。除此之外,還可創造、發展新題型,如字詞別解、古詩仿寫等。時代不同了,人的思維更敏捷,人的語言更俏皮,密切注意語言表達的新形式并適時地引導人們科學地運用這些新形式,應該是“考官”們的重要任務。總之,只有提高語文試題的趣味性,我們的語文才能得到更多學生的喜歡,我們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發揚光大。
語文知識鄭州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吳曉勇20022002吳曉勇 貴州安順二中 作者:語文知識鄭州G31中學語文教與學吳曉勇20022002

網載 2013-09-10 20:54:07

[新一篇] 談談語文素質教育的課堂教學改革

[舊一篇] 談談語文課的感染力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