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教科書插圖研究  ——以人教、人民、岳麓版教材相關章節為中心

>>>  民初教育及人才培養  >>> 簡體     傳統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0457-6241(2007)11-0022-05
  插圖作為一種形象生動的教學素材,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豐富教材內容、使教學更加形象生動、幫助學生理解記憶都有著單純的文字敘述難以替代的作用。教學實踐證明,圖畫帶給大腦的刺激遠遠比單純的文字敘述要強烈、直觀的多,“插圖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起到了促進作用”①。特別是對于學生來說,很多信息還是第一次接觸,“第一印象”對于完成主體對客體的認識有時候是起著決定性意義的。由于教科書具有其他信息載體無法替代的權威性,必然在學生的腦海中遺留下很深的初始印跡,因而精選插圖合理教學就顯得十分重要了。特別是在突出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今天,為教材配備合適的插圖、將文字敘述與插圖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應該是教材編寫者和一線教師共同努力的目標。
  現以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必修第三冊、人民版必修第一冊、岳麓版必修第三冊相關章節為例,并與原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選修)《中國古代史》全一冊中的插圖使用情況作統計,從不同側面討論如何更好地選擇插圖及教學中的使用問題。
  各版教材的插圖數量很多,選用情況也不盡相同,為便于討論,現選取有關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文化內涵等內容,具體統計見下表:
  G32S245.jpg
  單從數量上來說,原人教版使用了2幅、新人教版用了3幅、人民版2幅,岳麓版最多,有7幅。可見在對插圖的重視程度上和使用插圖的數量上,新人教版教材較原人教版有所增加;人民版仍為2幅,與原人教版持平;岳麓版教材在插圖的使用上最為積極、充分,可謂圖文并茂。
  通過考察,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認識:
  首先,插圖的選擇必須與文字部分相匹配,要講究一定的嚴肅性與精確性,對插圖的選擇和處理也要像文字部分一樣做到科學謹慎。
  以人教版的原版與新版為例。原人教版“甲骨文和金文”小標題中,敘述“金文”的正文七十余字,簡潔明了地介紹了金文的定義、名稱、內容等,小字部分用百余字介紹了“毛公鼎”和“曶鼎”銘文的內容。文字敘述繁簡得當、疏密有致。但其所選用的“西周銅器銘文”拓片,既不是從毛公鼎洋洋灑灑近五百言中輯選出的,又不是記載“匹馬束絲”的曶鼎銘文。此拓片字體質樸古拙、結體謹嚴、雄壯凝練、圓潤遒勁,為著名的西周早期器“天亡簋”銘文。天亡簋又名“大豐簋”“朕簋”,道光末年與毛公鼎同出于陜西岐山,現藏國家博物館。原銘文8行77字、合文1,全文可釋讀為:“G32S201.JPG亥,王又(有)大豊。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佑)王。衣(殷)祀于王不(丕)顯考文王。事喜(糦)上帝。文王德才(在)上。丕顯王乍(作)省。丕肆王乍(作)庚。丕克乞衣(殷)王祀。丁丑。王卿(饗)大宜。王降亡□爵□橐。隹(唯)朕有慶。每(敏)揚王休于尊簋。”②銘文大意是記述武王克商西歸宗周,舉行大封典禮,天亡輔助武王舉行祭祀受到賞賜,因鑄此簋,以記榮寵。其中提到“考文王”,即是稱周文王為已去世的父親,故此器被斷為武王時器,為較為可靠的西周初年標準器之一。
  也許是考慮到篇幅的限制,對比天亡簋銘文和教材所示拓片,可以發現編寫者在選取原器銘文時,對原拓片做了截取、改動。可以看出截取后的字體下端被一橫線截斷,改動過的拓片下緣呈不規整形黑影,極似原器就是如此,完全更改了其截取自原器的面貌。這樣一來,插圖就沒有做到和文字敘述相匹配,插圖的介紹中既沒有精確指明銘文的來源,又沒有給出相應的釋文。這種似是而非的插圖表面上好像不會給學生的認知過程造成太大的偏差,但它潛在的危害是很大的。任由這種模糊處理延續下去的話,會損害到教科書的嚴肅性和權威性。而對重要資料圖片加以更改而不加以必要說明,卻加以遮擋,這實在不是科學、嚴謹和明智的做法。實際上此處原本可以選取其他西周初年銘文的,可供選擇的器物非常多,如著名的“利簋”,亦是武王克商后所鑄,為西周時期最早的青銅器,銘文不長,僅4行32字,同時也包含了兩處干支紀日的記載,亦可為后文論及商周歷法提供素材③。
  新人教版小標題“西周的分封制”中,選用的是西周重器“宜侯夨簋”,但文中將“夨”誤寫為“矢”。宜侯夨簋現藏國家博物館,西周早期器,1954年江蘇丹徒縣(今鎮江市大港鎮)煙墩山出土。口徑22.5厘米,高15.7厘米,方折沿,淺腹,有四獸首耳,高圈足,圈足上有四條短扉棱。腹外壁飾渦紋,間以顧首夔龍紋,圈足上也飾夔龍紋。簋內底有銘文約120字,記載了虞侯夨受封于宜地的情況,宜侯夨為感謝王的惠澤鑄成此簋。其銘文是中國記載周初分封諸侯史跡的現存唯一歷史文獻④。這個插圖的選擇是非常成功的,有助于加深學生對周初分封這一抽象史實的理解,與文字敘述中的“眾星捧月”相得益彰。當然,如果能加上宜侯夨簋的銘文拓片效果就更好了。
  其次,插圖的選擇要有典型性,須緊扣主題,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應該挑選那些最能幫助學生完成認知過程的典型圖片⑤。
  如新人教版“高超的冶金技術”一目,在介紹2003年陜西寶雞眉縣楊家村出土的青銅器窖藏時,使用了一張“西周三足附耳青銅盤”。然而由于拍攝角度及畫面印刷質量的關系,單純從畫面上很難辨認出是一只三足盤。實際上這只出土編號為2003MYJ:10的“G32S246.jpg盤”,銘文長達370余字,記載了西周列王世襲,新中國成立以來出土文字最多的西周銅器⑥。有關“速盤”的圖片還是比較好找的,況且這里可以選用同時出土的四十二年“速鼎”甲(2003MYJ:7),造型是典型的西周晚期鼎式樣。而鼎又是中國古代青銅器最常見、最典型的器形,也是先人祭祀活動中最重要的禮器。從“鐘鳴鼎食”“問鼎中原”“三足鼎立”等諸如此類的成語中,我們可以知道鼎才是商周青銅器“器物造型莊重雄奇,紋飾細膩優美”的最佳代表。以前我們經常優先把四足的“司母戊方鼎”和精美絕倫的“四羊方尊”介紹給學生,它們一個是現存最大的青銅器,一個是商代南方青銅器中很有代表性的器物之一。然而如今新人教版中早已找不到司母戊方鼎的圖片,四羊方尊也只是在課后習題的邊框中以裝飾畫的形式出現,同時也未加任何文字說明,這樣的安排顯然是不恰當的。
  原人教版在介紹夏商西周經濟的“青銅鑄造為代表的手工業”中沒用插圖,令人感到非常意外。而在隨后介紹三代文化的“雕塑的青銅鑄造藝術”中,提到了“商朝青銅器不僅形制雄偉……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只選用了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大型青銅人物立像插圖。岳麓版選擇了鑄造技術十分高超的“商代青銅器龍虎紋尊”。人民版則使用了“司母戊大方鼎”的插圖,在“攻金之工”中簡略介紹了青銅器冶鑄技術的發展歷程,指出“西周青銅器大多作為禮制的象征,代表著權力和秩序”,文字旁所附的就是司母戊鼎的插圖,同時用了一張“湖北銅綠山銅礦井遺址”的圖片來表現東周時期的青銅冶煉技術。銅綠山遺址是目前江南地區發現的較為典型的銅礦采冶遺址,具有很強的代表性。可見,人民版教材插圖的選用還是比較穩妥的,但是人民版附屬教材《歷史圖冊》里卻沒有關于整個夏商周時期的插圖。
  新人教版中的“王子嬰次銅爐”為一燒炭燎爐,器形狀似盤,圓角平底,器壁兩側有環鈕,兩端各有3節提鏈,器底下部有柱狀殘足,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鄭李家樓大墓,同出的有鼎、簋、鬲、尊、鐘、镈等各類器物百余件。其中有大牢九鼎、七鼎各一套,簋八件一組,與禮書所記九鼎配八簋的制度相符,表明墓主是鄭國地位很高的貴族。在這批青銅器中,王子嬰次爐是唯一有銘文的,其內壁刻有“王子嬰次之□(炒)盧(鑪)”七字⑦。對于該爐的考證,成為斷定這批青銅器群年代的唯一線索。鄭國是周代姬姓宗親,《史記·鄭世家》載:“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時為公元前806年。鄭國始封君鄭桓公,為厲王之子,宣王之弟。鄭國最初的封地在今陜西鳳翔南,后遷陜西華陰西北,始名為鄭。西周末年至東周初期,鄭公三代都是周天子的卿士。東周初年為避西戎鋒芒,周平王在鄭武公、晉文侯等各諸侯國的幫助下,放棄宗周鎬京,東遷洛邑,史稱“平王東遷”。鄭國遷于新鄭,仍為周王室卿士。東周時期,王室衰微,諸侯漸強。鄭國處于南北交通往來之要沖,北有強晉、南有勁楚,因此深受列國文化的影響。
  王國維認為“王子嬰次”即是楚國公子嬰齊,即令尹子重⑧。他指出,這件銅爐器形與紋飾具有楚國特征,銘文字體亦為楚風。墓主當葬于魯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鄢陵戰役之后,乃鄭成公之后鄭國國君的墓,時間在春秋中期偏晚階段。而郭沫若認為這“嬰次”當是鄭國公子嬰齊,墓中隨葬器物最遲亦當在公元前675年,而“王子嬰次爐”之制作,必當在鄭子尚為公子之時⑨。如今,楊樹達⑩等大多數學者已經接受楚令尹子重的看法。可見這件銅爐是典型的春秋晚期楚國器物,對研究列國文化交流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另外,插圖的說明中,既沒有指出銅爐為西周的同姓封國鄭國墓地所出,也未說明此爐很可能是楚國器物,而是說“這個嬰次可能是春秋時期吳王之子”,這就讓人不明就里了。楚是在春秋時期就一直稱王的。雖然中原諸國仍以子爵視之為“楚子”,呼其子弟曰“公子”,但因其自稱為王,故其子弟理所當然地成為王子王孫,如《左傳》稱楚令尹子庚為公子午,其器名則自稱為“王子午”;其余如青銅器銘文所見的“王孫誥”“王孫遺者”等皆是楚器。再者,與淅川下寺楚墓出土之楚器銘文對比即知,王子嬰次爐之字體與楚系青銅器銘文之字體相同(11)。故而,此爐必為楚器無疑。此爐的紋飾雖有吳器風格,但教科書僅僅說嬰次可能是“吳王之子”就嫌偏頗了,而且和標題中的“西周的分封制”關系不大。這樣的文字說明對于周王分封諸侯的歷史的學習,不但起不到積極的作用,反而容易混淆學生的認識,誤以為此圖和上面的“宜侯夨簋”一樣,也是表現分封制內容的。此處學生潛在的自主學習的途徑被阻隔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也大打折扣,這是由于插圖的錯位未能緊扣教學主題。由此看來,在格外尊重學生主體意識、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按所需,提供明確、典型的、緊扣主題的插圖。
  再次,插圖的選擇受限于體例的安排,插圖的選擇與教學要注意整體上加以把握。
  原人教版的體系是傳統的編年體統領下的“政治——經濟——文化”三大塊的橫向體例,有關青銅器的內容大多放在文化這部分來說的;其余三版均是先劃分三塊領域,再做通史專題的方式。這一點岳麓版做的最徹底,插圖選用上也較為得當,但某些細微處值得商榷。
  從前表可以看出,同一主題的插圖在三本書中分布還是比較均衡的。政治文明、經濟成長和文化發展三大專題,在章節各自選取2~3幅插圖。其中岳麓版以“西周編鐘”說明禮樂制度尚為妥當。同頁所列“禹鼎”,1942年陜西省岐山縣任家村出土,現藏國家博物館。禹鼎內壁有銘文20行,207字,記載的是噩侯馭方率南淮夷、東夷反周,周王命西六師、殷八師前往征討未果,遂命武公派遣禹率百乘之師前往督軍助戰,最終獲勝的歷史,記述了西周晚期與鄂國及南淮夷之間的一次重要戰爭,具有相當重要的史料價值。而且此鼎時代明確,是厲王時的一件標準器,在西周青銅器的斷代研究上也是珍貴的資料。但是,用此圖來說明西周宗法制度的特點似乎并不十分妥當。如果學生提出,這個有銘文的西周銅鼎表現了宗法制度怎樣的特點?教師該如何作答?用“戰國銅壺金銀錯宴樂圖”來說明“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也是不妥當的。
  岳麓版必修三中的插圖選擇不僅得當,而且有新意,如對“散氏盤”的處理。此盤是西周后期厲王時代器,現藏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清乾隆年間出土于陜西省鳳翔縣,盤腹內刻有銘文19行,357字,是一篇完整的契約,記載了核定、賠償土地和舉行盟誓的過程,共列記了雙方參加定界、盟誓的人名25個,對研究當時的土地制度有很大價值。且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練,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在書法體系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編者并未糾纏于契約盟誓這樣復雜的內容,而是將其放在小標題“從漢字起源到‘書同文’”中加以展現,即向學生形象地展示了“金文”,又在潛移默化中使人認識到其精美的書法藝術價值,突出了金文在書法藝術史上的重要地位。一幅圖,不但輔助解說了文字內容,還能無形中引發讀者用心去感受,實在是難能可貴。“大儺之舞”中,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青銅面具的選用也是較為出彩的一筆。
  從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在專門講述手工業發展水平、文化成就等這類可以直觀表現出來的內容時,這些物化了的插圖就能很鮮活的發揮作用;而在輔助說明器物背后更深層次的政治制度、思想意識等抽象化的概念時,則往往需要與主題格外直接、非常貼切的圖片和必要的文字說明,才能達到預期效果。選擇前一類插圖相對較為容易,難度較小,對學生來說,識記起來也較為容易;后一類則難度較大,學生在理解體會上也稍難一點。這也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歷史本身就是復雜而有機聯系的,體現在教材的各個小標題之間的內容有時候是相互聯通的。而在目前的大專題式框架下,很多原本有聯系的內容被分解成一個個小的領域,表現在插圖上就容易出現交叉、錯位的情況。如人民版把文化史里的東西挪到古代手工業里面去了,只突出大方鼎鑄造技術的高超,卻忽視了其在文化上的價值。由此看來,插圖的設置也要考慮到與上下文相關內容的有機聯系,將這些資源合理地整合到一起,方可發揮出最佳效應。此外,插圖要美觀實用,使學生對之有興趣,樂于看,這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無效性閱讀”的發生幾率。
  重視插圖的選擇要與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緊密聯系的,把插圖的教學和選擇放在一起加以強調,也是有著慎重考慮的。教材編者的最終目標是有利于一線的教學,教學鏈條的最終一環還是要通過教師的現場教學來實現。教科書的性質決定了書中的每一幅插圖都是面向學生心靈的一扇窗戶。因此,不但插圖的選擇應慎之又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高效率地使用好插圖也是一個值得深入考察的問題。在如今這個互聯網絡無孔不入的世界里,如何使教材更加吸引學生,如何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課堂教學的45分鐘內,接觸到翔實可靠的信息,這些都對廣大中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目前歷史教材中插圖選用還有值得商榷的情況(12),但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已有很多學者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13)。除了要思想上重視插圖的教學外,我們更要意識到,當“讀圖時代”撲面而來的時候,插圖已不只是文字敘述的微小補充,絕不是可有可無的了,它早已成為學、教、編等教育生產各環節中都必須認真對待的教學素材了。
  歷史教學:中學版津22~26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支小勇/劉美20082008
插圖/教學實踐/新版歷史教材
支小勇,男,1980年生,安徽祁門人,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專業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美術考古與藝術史。南京大學歷史系,江蘇 南京210093;
  劉美,女,安徽壽縣人,歷史學碩士,中學二級教師,杭州市余杭高級中學教師,研究高中歷史教學與教法。杭州余杭高級中學,浙江 杭州311000
作者:歷史教學:中學版津22~26G32中學歷史、地理教與學支小勇/劉美20082008
插圖/教學實踐/新版歷史教材

網載 2013-09-10 20:54:21

[新一篇] 高中寫作教材與閱讀教材的裂縫及整治  ——兼談高中作文教學的困境

[舊一篇] 高中歷史課堂運用情境教學法的偏失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