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 簡體 傳統 |
三藩的建立和其勢力的養成,是清廷利用明朝降將平定及鎮守南方的結果。清廷入關之后,因為八旗兵力不足,為了對付農民起義軍和南明小朝廷的反抗,不得不依靠明朝的降官降將充當前驅,從事招撫及武力鎮壓。在明朝降將中,以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四人替清朝出力最大,所以均受封為王。他們所率領的軍隊成為八旗以外的重要力量,在滿清入關后為其效盡犬馬之勞。經過二十年的斗爭,堅決抗清的農民軍失敗了,南明的腐朽政權也垮臺了。這時清廷把八旗基本力量放置在北方,以保衛京師及駐防各重要城池,而南方就暫讓給吳桂三等去鎮奪。吳三桂駐云南,尚可喜駐廣東,耿精忠(耿仲明之孫)駐福建,這樣便形成了三藩。三蕃之外,還有一個孔有德。但是孔有德在同農民軍李定國作戰時失敗自殺于桂林,其子也被李定國所殺,所以無人襲封,僅有一女孔四貞嫁給孫延齡,清廷即以孫延齡為將軍代領其眾,駐守桂林。
三藩之中,吳三桂的勢力最大,也最為跋扈。其軍事實力極其雄厚,總兵力不下10余萬。因此,清廷對之頗存顧忌,一切不敢過問。吳三桂在云貴,掌管一切文武官員兵民事務,總督、巡撫均“聽王節制”。他可以隨意題補官吏,甚至還向全國選派官吏,稱為“西選”,一時出現了“西選之官幾滿天下”的情況。要是朝廷所選文武官到云南,吳三桂立即加以收買,為己所用。在經濟上吳三桂也有很大的勢力。他占據明代世鎮云南的沐氏莊田七百頃作為藩莊,又和西藏的達賴喇嘛在北勝州互市,以茶換取蒙古的馬匹。又派許多人出兵去做生意,販運遼東人參及四川的黃連、附子,以牟取利潤。他曾大量地貸錢給商人使用,謂之藩本。他強征關市之稅,開礦鼓鑄。吳三桂欲效明代沐氏故事,世守云南,所以從各方面培植自己的勢力,以求達到這個目的。其他耿、尚二藩各有兵馬15佐領和六七千綠旗兵,并且也是經商括財,強征市稅,遍置私人,坐地稱霸。
三藩各擁有雄厚兵力,占據一方,形成獨立王國,其勢力已尾大不掉,嚴重威脅著清政權;而且三藩的存在,使得清廷每年要消耗兵餉2000余萬兩,在經濟上也成為沉重的負担。因此,清廷不能不考慮撤藩的問題。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撤藩的機會來了。尚可喜請求告老歸遼東,以其子尚之信承襲爵位繼續坐鎮廣東。康熙帝抓住這個機會,同意他告老,但不允許其子襲爵,命令其盡撤藩兵回籍。這道命令觸動了吳、耿二藩,他們也奏請撤藩,目的在于試探清廷的態度。當時朝中大臣畏懼吳三桂的武力,大多數人都反對撤藩,只有戶部尚書米思翰、兵部尚書明珠、刑部尚書莫洛等少數人主張撤藩。康熙帝認為,藩鎮久握重兵,勢成尾大,現在撤也反,不撤也反,不如先發制之。于是將計就計,同意吳三桂和耿精忠所請,毅然下令撤藩。
撤藩令一下,吳三桂首先于這年十一月殺云南巡撫朱國治發動叛亂,發出檄文指斥清廷“竊我先朝神器,變我中國冠裳”,聲稱要“共舉大明之文物,悉還中夏之乾坤”。蓄發易衣冠,旗幟皆白色,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打起“復明”的旗號,用以收拾人心,但其背叛明朝的行為早已昭昭于人耳目,所以恢復明朝的旗幟并不能騙人,不但得不到廣大漢族人民的同情和支持,甚至連明朝尚存的遺老也無人出來理睬他。不過,吳三桂的發難,也鼓動起一個很大的反清浪潮。吳三桂軍以破竹之勢,由云、貴直沖湖南,長驅至岳州,湖南全省盡為占有。吳三桂又分軍犯四川,四川提督鄭蛟麟、巡撫羅森、總兵譚宏及吳之茂均降,四川全省皆下。于是,云南、貴州、湖南、四川四省盡入吳三桂之手。吳三桂兵鋒甚銳,一時響應者四起,在福建有靖南王耿精忠,在廣東有平南王尚之信、總兵劉進忠,在廣西有將軍孫延齡,在陜西有提督王輔臣,在湖北襄陽有總兵楊來嘉,在河南彰德有總兵蔡祿。這樣一來,中國西南全部和東南沿海地區以及中原、西北一帶,都騷動起來,戰火彌漫十數省。
吳三桂等人的反叛消息傳到北京,舉朝震動。大學士索額圖提出殺掉主張撤藩者的頭,取消撤藩令。達賴喇嘛也暗助吳三桂,提出“裂土罷兵”。康熙帝力排眾議,在應付這一事變中卻表現出他的雄才大略。他看出主要的叛變者是吳三桂,所以集中主要力量打擊吳三桂,下令剝奪吳三桂的王爵,殺其子吳夢熊于北京。決不給予可以進行妥協講和的機會,而對其他叛亂分子采取招撫拉籠的手法,暫時停撤耿、尚二藩,其他叛變者只要肯降,不咎既往,以此來分化敵人,削弱吳三桂的羽翼,從而孤立吳三桂。在這個方針之下,康熙帝把湖南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命勒爾錦等統領大兵至荊州、武昌,正面抵住吳三桂,并進擊湖南,又命岳樂由江西赴長沙,以夾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利用漢將漢兵來應付作戰,使其充分發揮作用。
戰爭開始后,清朝方面暴露了嚴重弱點。八旗兵斗志不強。湖南守將懾于吳軍的來勢兇猛,丟掉了許多城池。派到武昌、荊州的八旗兵不敢渡江前進。與之相反,叛軍方面卻屢屢得手。吳三桂多年來養精蓄銳,兵強馬壯,先聲奪人。但叛軍內部也有致命的不可克服的矛盾。首先,人民群眾渴望統一,與人民為敵的吳三桂顯然得不到更多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援;其次,叛軍內部無法形成整體,不相統屬,心志不齊,難以持久。而且吳三桂一開始即在戰略上犯了保守主義的錯誤,以致陷于被動地位。當他以銳不可當之勢占領湖南全省時,卻立即收住了攻勢,不再渡江前進,擴大占領地區,乃轉而在湖南采取守勢,沿江布置防御工事,與清軍對峙,結果不能出湖南一步。因為吳三桂騷動的目標,即趨向在西北陜甘和東南閩浙,遂遣兵一由長沙犯江西,企圖與耿精忠合;一由四川犯陜西,企圖與王輔臣會合。這樣一種打法,就給予康熙帝以調兵遣將、從容布置應付的機會。
康熙帝依據時局,運籌帷幄,以湖南為主戰場,堅決打擊湖南的叛軍,輔以陜、甘、川線和江西、浙東東線,三個戰場相互配合,把叛軍分割開。江西地位重要,水陸皆與閩楚接壤,決計固守。當耿精忠叛亂時,清軍就有效地割斷了耿、吳叛軍的會合。對西北則采取穩定策略。陜西提督王輔臣,態度曖昧,叛而附,附而又叛,甚至殺害了陜西經略莫洛。康熙以極大的耐心爭取他,表示“往事一概不究”,極力安撫,終于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把王輔臣爭取過來,保住了陜西,使吳三桂打通西北的陰謀未能得逞,清軍得以騰出兵力增援南方。又利用耿精忠同鄭經的矛盾,多方招撫耿精忠。不久耿歸附清廷,清收復福建。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五月降服,穩住了廣東。由于康熙處置得當,吳三桂失去了外援,軍事上完全陷于孤立。這樣,從康熙十五年起,戰爭的優勢逐漸轉到清軍方面來了。而吳三桂局促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日削,而清岳樂之軍已由江西進圍長沙,其失敗之勢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戰勢對叛軍更加不利。吳三桂已經起兵六載,年已67歲。勢窮力竭的吳三桂為了鼓舞士氣,于這年三月在衡州稱帝,立國號為周,建元昭武,大封諸將。但這一招并未起什么作用,他坐困衡州,一籌莫展,未幾即憂憤成疾,于這年八月病死。部將迎其孫吳世[即帝位,改元洪化,退居貴陽。清軍乘勢發動攻擊,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軍平岳州、常德、長沙、衡州等地后,恢復了湖南全省,同時收復廣西。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軍克漢中,定成都,取重慶,收復四川。同時,康熙處分了奉命攻打重慶而中道退返荊州的寧南靖寇大將軍勒爾錦,命令彰泰為定遠平寇大將軍接替指揮,率師由湖南進攻云貴。
康熙二十年(1681)正月,清軍收復貴州,彰泰開始進入云南。二月,賴塔率師由廣西抵云南。九月,清將趙良棟率師由四川至云南,與另二路先期抵達的軍隊會合,加緊圍攻昆明。此時,被清軍俘獲后發給銀糧返還原籍的苗族兵將,紛紛幫助清軍。十月,昆明城中,糧盡援絕,南門守將開門迎降,吳世[服毒自殺,云貴平定。歷時八年,波及十數省的三藩之亂,終于被削平了。
平定三藩之亂,從根本上說是正義力量的勝利。吳三桂等人發動的叛亂,目的在于搞分裂割據,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失敗是必然的。而清朝平叛避免了國家的分裂,有利于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符合人民的愿望,能得到各族人民群眾的支持。同時中央集權制力量得到加強,提高了抗御外敵的能力。此后,清廷開始致力于解決邊疆問題。
網載 2013-09-10 20:55:20
稱謂: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