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戎狄蠻夷的歷史地位

>>>  探索博大精妙的傳統文明  >>> 簡體     傳統

  人們習慣把古代的戎狄蠻夷等民族視為落后、野蠻的少數民族,對他們持鄙視的態度。在奴隸社會的時候,地廣人稀,商周時期有兩千個諸侯,用現在觀點看是部落,夏、商、周是奴隸社會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周朝曾率領八百諸侯進攻商朝,周武王所封的諸侯只有五十個同姓,關系密切的一百多,其他的近兩千諸侯大多就是我們現在認為的戎狄蠻夷之類的。那么他們是不是象有民族、地域偏見的人所說的都是落后野蠻和弱小的呢?

  司馬遷給我們的答案是否定的,他用炎黃子孫取代了戎狄蠻夷這個概念,是古代現存文獻認識水平最高的。象一些著名的南方蠻夷之國蜀國、楚國、吳國、越國等都是其中著名的國家,怎么能視為落后?他們都在吸取中原文化后成為強國。即使是北方的戎狄也不能把他們視為落后、野蠻、弱小的。

  《史記.周本紀》載:周穆王準備伐犬戎,祭公謀父諫曰:我聽說犬戎立性敦厚,遵守道德,始終保持思想純潔,他們是有辦法抵御我們的。周穆王不聽,結果進攻不利,從此少數民族再也不朝見周天子,以后周朝時常與西戎爆發沖突,逐漸衰敗。到周幽王的時候只能靠用烽火召集周圍的諸侯抵御西戎各部,終于因為烽火戲諸侯,貪圖美色而導致內亂敗亡。西周王室和諸侯被迫東遷,這是在強大的西戎進攻下進行的一次中國古代著名的民族遷徙,和以后眾多次民族遷徙相比,它的文獻記載稀少,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從相關史料中了解一二。周王室遷到了洛陽,其他諸侯大致都依靠血緣和族系分散到東部諸侯各處,當時地廣人稀不愁沒地方安置。

  值得一提的是秦國,它的祖先蜚廉葬在霍太山,其同宗大多在晉國,所以秦諸侯投奔了晉國。史書中關于周王把關中故地都封給了秦國,應該是秦國史官夸耀不實之辭。試想包括王室、眾多強大諸侯都無力打敗西戎,只能東遷躲避,秦國當時只是西垂大夫的小諸侯,是不可能仍留在原地,單獨收復關中的,而史料中對以后歷史事件的描述也能印證這點。因為在關中的西周故地建立起一個叫大荔的戎國,這個國家的君主也稱王,建立城市,直到公元前461年才被秦國滅亡,直到那時秦國才控制渭河流域。史書還說秦國滅亡了申國,說這個申國是在山西和陜西之間的,又說這個申國不是東遷的,申國和秦國關系密切。似乎更符合客觀規律的是,秦國打敗了西戎,收復申國故地并在此居住。秦國最初遷到了晉國也能看出,在收復申國故地的戰斗中秦國無疑是和晉國聯合作戰的,因為晉國在陜西也占領了從韓城到白水之間的大片河西領土,就是后來晉惠公許諾給秦穆公的。除非和晉國聯合,單憑秦國是無力同強大的西戎抗衡的。直到后來秦穆公時期的由余,他在評價西戎君主時說:戎國君主用淳德對待他的百姓,百姓用忠信服侍君主,一國之政如同一身的治理,不知不覺就治理好了,這是圣人的治理。(《史記.秦本紀》)所以在關中的戎國并不是野蠻無知的。

  即使東遷后的周王室同戎狄的關系也不是簡單的仇敵。周襄王的時候其弟叔帶聯合戎狄謀叛,是齊晉兩國主持周朝和戎國議和,以后周襄王又立翟女為王后,惠后與王子帶聯合翟人攻周,是晉文公平定了周王室內亂。

  戎狄對中原諸侯的影響也是不尋常的,翟人攻滅衛國、趕走了邢國,諸侯聯合也只是為他們另外找地方重建,沒有收復故地。中原諸侯很少同狄人交戰,大多采取和親、友好的方式,如晉國的魏絳九合戎狄等等。在北方只有晉國和齊國有能力同戎狄對抗,而且并不是總打勝仗。

  戎狄蠻夷在春秋歷史中的作用,不能僅僅看作是野蠻破壞。


網載 2013-09-10 20:56:27

[新一篇] 春秋戰國時期最幸運的諸侯國

[舊一篇] 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