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研究院比較藝術研究中心與文化藝術出版社主辦的’97比較藝術研討會于1997年12月2日至3日在北京召開。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首都師范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的學者出席了研討會。王朝聞先生在為研討會的組織者發來的賀信中說到:“探討有關比較的各種問題,建立有關比較的學科,使有關比較的基本理論與應用理論的互相推動而提高,對我們所從事的藝術研究好處不少。同志們在會上把個體研究的成果公之于眾,形成個體與集體的相互作用,推動這門學科的發展大有好處。”他表示,對于比較藝術,值得關心和感興趣的問題很多。譬如,古今中外的藝術千差萬別,不僅要清醒地理解它們的一般本質與特殊本質,而且更要清醒地理解中國藝術與西方藝術及其理論成果;理解究竟什么才是繁榮新中國藝術和理論必須繼承與發展的東西。他在信中說,新中國建國即將半個世紀,對它的藝術和藝術理論作出公平的判斷,這不僅是如何普及比較這一學科的問題,而且可能成為塑造、培養與壯大學者自己的必要實踐。
本次研討會的論文涉及藝術方法論、戲劇、戲曲、音樂、美術、舞蹈、電影、曲藝等等。論述范圍涵蓋東西方藝術史、藝術理論與各門類的藝術實踐。
中國藝術研究院鄭雪來研究員就比較藝術學科建設、研究對象及研究方法等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意見。他認為國內的比較藝術研究并未獲得它實際上應當獲得的學科地位,因此是不公正的。在談到研究方法諸問題時,他強調比較研究不僅要從本身的研究對象而且也應從方法論上作進一步的探討。在這個問題上,美國的學者強調實踐與鑒賞;我們中國的學者關于學科思維方面較強,在比較鑒別方面可以更深入系統些,以便從藝術品中發現更為內在的規律。重要的是通過比較研究去揭示藝術的更本質的東西。
比較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顧森研究員在談到比較藝術的研究方法時提出:中國并不缺少研究方法。比如說中國人的“守一”的方法就是其中之一。中國古代哲學在討論問題時常常具有一個中心即九九歸一。如石濤“一畫論”中的“一生萬法,萬法歸一”這類思想就涉及到了研究的方法問題。這些都是中國研究藝術方法的豐富遺產,各代學者均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很多很好的理論。另一方面,中國人考慮問題時并非黑白分明、非此即彼,往往是從兩者之間的關系出發,恰如今天所說的“模糊”論方法。中國藝術追求意境中的朦朧也屬于這種思維方式。中國的詩學、美學中常常涉及和討論這類問題。比較藝術中心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對中國傳統的比較研究的方法進行整理。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系主任黃會林教授和北京大學藝術學系副主任彭吉象教授分別在會上作了發言。來自高校教學第一線的與會者介紹了藝術學科建設方面的現狀以及具有比較藝術性質的課題項目。他們以影視創作為例,對國內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的關系等問題表述了自己的見解,認為影視本是舶來品,要想追求自己的民族風格、創造影視方面的中國學派,就必須大力開展中國與西方相關文化藝術的比較研究。博士生導師黃會林女士在熱情洋溢的發言中說,開拓新事物常常是很難的。她認為比較藝術研究是個廣闊的領域,可以包括中外比較、東西方比較;可以包括各門類藝術比較,甚或一種門類藝術自身的比較。更重要的是對彼此關系的一種深層探討。
中國藝術研究院李心峰研究員在發言中認為,’97研討會很重要,是我們國家第一次以比較藝術研究為主題的研討會。它預示著比較藝術作為一個學科,今后會有大的發展,勢必會有一批人自覺地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李心峰從藝術類型學等角度對比較藝術的名稱及學科特征闡述了自己的見解,認為比較藝術學在整個現代藝術學當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這主要體現在,現代藝術學各種研究的要點之一在于如何將它們歸入文化系統。藝術在文化系統當中與其他文化、精神創造活動之間的關系,其本身就是個重要內容;再者,藝術研究恐怕不能僅僅針對一個具體事物,而是要面對整個藝術世界。這個“一般”對其藝術世界中的種種類型現象進行研究,按照各種各樣原則進行規劃,各種藝術類型之間的關系、特點等等就離不開比較的方法。因此比較藝術在現代藝術學研究中不可或缺,它應該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占有一席地位。
中國藝術研究院王鏞研究員在發言中提倡開展新興學科以及跨學科研究,關注和研究當代國際國內的具有影響的思想流派,搞清它們的原本對于某種流派藝術的形成與發展就會有更深入的了解。他認為,除了研究國內外比較藝術研究的成果之外,同時應當特別關注當代藝術創作。新型學科的建立與發展更加需要從相應時代的理論與實踐中汲取材料與營養。
中國藝術研究院王安葵研究員與吳文科副研究員對戲曲表演和曲藝相聲這兩種中國傳統藝術分別作了發言。王安葵認為,比較藝術研究的結果,往往會產生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因而比較藝術研究不僅有理論的意義,還有實踐的意義。吳文科認為,在各個國家都有類似中國曲藝相聲這種源遠流長的口頭說唱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只不過由于各種條件限制而得不到有關它們的資料。他認為既然提到了學貫古今與學貫中西,我們的比較藝術研究也應當能夠對類似于民族民間最有群眾基礎的曲藝藝術提供一種在學術上的開拓與借鑒。這樣有利于提升曲藝藝術的文化檔次和藝術品味。
首都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博士后楊乃喬發言說,比較藝術學必須把自身置放于一種開放的跨國別、跨民族的比較文化視野中。我們對東方藝術文本進行讀解,已不是純粹的方法論問題,而是個價值觀或者本體論問題。比較藝術充滿了生命力,但是要進行大量的、具體的比較藝術研究才有可能為這一學科的崛起注入強大的學術生命力。
文藝研究京151~152J1文藝理論錢崗南19981998 作者:文藝研究京151~152J1文藝理論錢崗南19981998
網載 2013-09-10 20:5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