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昆曲六百年》觀后感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簡體     傳統

出於尋找《昆曲六百年》背景音樂的機緣,整理了如下資料,如果你也在尋找這些清悅聲音,請至如下幾個鏈接點看:

影视配乐之天籁笛箫篇

http://tieba.baidu.com/f?kz=750249249

马洪波 -《昆曲六百年》(KunQu Of Sexcentenary)[APE] 

http://www.verycd.com/topics/2832336/

纪录片《昆曲六百年》音乐【APE/115网盘】

http://wlyxol.5d6d.com/thread-574-1-1.html

無聲不歌,無動不舞——《昆曲六百年》觀后感

拉開昆曲這道帷幕,出入夢境之間,給我們今天的人生打開了一扇窗戶。就在今天緊張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們必須遵守的過于現實的秩序之外,是不是還有可能擁有一個夢想的空間?也許我們每個人只有在夢幻中才可以觸摸到心靈深處那份最真摯的情感。

余秋雨先生曾經說過,我們的民族文化中,唐詩、書法、昆曲,是中國人的三種“癡迷”。昆曲曾有過輝煌的歷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時期獨霸中國劇壇兩百多年,是當時的“國劇”。從天子金碧輝煌的宮殿,到街頭尋常百姓的家中,都有她的身影。如果說每個朝代都有屬于自己的一種時尚,那么大清王朝的時尚就是昆曲。

昆曲誕生于蘇州昆山,并由此得名。她被稱為“百戲之母”,因為她是最古老的一種戲劇,劇本的文學性很高。在歌和舞的結合上,她也無疑是最佳的典范。昆曲的表演體系就是載歌載舞、虛實結合、形神兼備。后來發展的戲劇都從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養分,可以說,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眾多的戲曲。

園林、昆曲是蘇州藝術界的兩大瑰寶,人們常說,園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聽的園林。因為昆曲就和園林一樣特別精致,注重細節,把這兩者放在一起,便能夠達到一種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狀態。我想,這就是藝術的最高境界吧。所以,文人雅士們經常相會在幽深典雅的園林之中共賞昆曲,并時常發自內心地感嘆一聲:

“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說的是戲中詞,道的是人間情。昆曲所講述的不正是人世間的善惡美丑嗎?“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句話所描述的就是這樣一種意境。昆曲舞臺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連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人生。

然而,這部曾經影響我國達兩千年的文化經典,這種曾經深入民間數百年的表演藝術,在二十世紀這個極為動蕩不安的年代,幾乎從我們民族的記憶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如同年逾古稀的老人,轉瞬間沉疴不起,奄奄一息,但她仍頑強地活了下來,在黑暗與掙扎中努力綻放屬于自己的一束燦爛,一代代維持并延續著那一脈香火。

四百年前,著名戲曲作家、文學家湯顯祖歷盡艱辛,完成了一部不朽的歷史劇作《牡丹亭》,廣為后世傳誦。其中,“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兩句唱詞,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名句,不僅因為它的優美婉約,更重要的是,它以悠揚婉轉的昆曲唱腔,把一個身居閨閣的千金小姐思春怨春的內心世界刻畫得淋漓盡致。女主角杜麗娘在心靈被束縛了十六個春秋后,第一次踏入家中的后花園,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紅開遍的春天,在她眼中,這個春天,在斷井頹垣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觸目驚心!就是這樣一種心情的襯托,后面的故事才徐徐展開,那夢幻中的情景才得以完美的詮釋,才出現了“驚夢”、“尋夢”感人至深的一幕。另外兩部經典巨作《長生殿》、《桃花扇》也在三百年前先后唱響大江南北,為昆曲的歷史譜寫了傳奇的篇章。

二十一世紀初,集合兩岸三地文化精英共同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的出現,一時間給昆曲注入了青春的生命,在大學校園里,引起了青年學生觀賞昆曲的熱潮。這種現象恐怕也源自于華人世界的青年學子,開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新的憧憬、新的渴求。昆曲的古典美學以及湯顯祖的有情天地,終于感動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心。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周育德曾經寫過一本書,名叫《昆曲和明清社會》,其中有一篇文章------“荷花之夢”------河北保定的白洋淀里原來有無數的荷花,一到夏天便是一片“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景象,可是漸漸的,白洋淀中水源斷了,荷花也隨之消逝;不知過了多久,白洋淀下了一場暴雨,與這片土地闊別多日的荷花又回來了。昆曲也回來了,依舊像原來那個夢一樣:溫馨、絢麗、輝煌。

戲曲專家廖奔說過這樣一句話:“水會流下去,藝術會傳下去,昆曲會永遠地美好下去。”是啊,六百年來,她已經深深嵌入了每個中國人的靈魂。或許有一天,那些人、那些事都會被淡忘,但文化精髓卻得以永久地保存下來,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財富。

現將曲目列示如下:昆曲六百年主題曲 孤獨 輝煌 夢幻 水鄉 敘事

關於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于江蘇昆山一帶,它與起源于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昆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于蘇州一帶,到了萬歷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歷未年還流入北京。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戲曲的表現手段為唱、念、做、打(舞)之綜合。這四個方面及其綜合在昆曲中要求最高。昆曲演員必須在這幾個方面兼備。舞臺呈現亦最為完美與出色。其他劇種演員為提高技藝都要學昆曲。如京劇演員梅蘭芳即有深厚的昆曲功底并能演昆曲。河北梆子演員裴艷玲之代表作《林沖夜奔》即以昆曲形式。
  
    昆曲唱腔華麗、念白儒雅、表演細膩、舞蹈飄逸,加上完美的舞臺置景,可以說在戲曲表演的各個方面都達到了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許多地方劇種,如晉劇、蒲劇、湘劇、川劇、贛劇、桂劇、越劇、閩劇等,都受到過昆劇藝術多方面哺育和滋養。昆曲中的許多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都是古代戲曲文學中的不朽之作。昆曲曲文秉承了唐詩、宋詞、元曲的文學傳統,曲牌則有許多與宋詞元曲相同。這為昆曲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文化基礎,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昆曲作家和音樂家,這其中梁辰魚、湯顯祖、洪、孔尚任、李煜、李漁、葉崖等都是中國戲曲和文學史上的杰出代表。
  

戲曲的表現手段為唱、念、做、打(舞)的綜合體現。對這些方面的要求,昆曲在所有劇種中是最嚴格的。一個優秀的昆曲演員必須在這幾個方面都得心應手,才能在舞臺上創造出完美的人物形象。其他劇種的許多演員為提高自身技藝和藝術修養,都主動投身到對昆曲的學習中。享譽世界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就曾長期潛心修習昆曲。在他演出的許多劇目中,我們都能發現昆曲的表現手法。梅先生的表演通過昆曲藝術獲得升華,昆曲也得以跟隨梅先生漂洋過海,傳名世界。
  
    從昆曲的歷史發展上看, 18世紀之前的 400年,是昆曲逐漸成熟并日趨鼎盛的黃金時期。在這段時間里,昆曲一直以一種完美的表現方式向人們展示著世間的萬般風情。那時,它是宮廷相府中的常客,是文人雅士的時尚。正是這種富麗華美的演出氛圍,附庸風雅的刻意追求,使得昆曲日益走向文雅、繁難的境地。 18世紀后期,地方戲開始興起,它們的出現打破了長期以來形成的演出格局,戲曲的發展也由貴族化向大眾化過渡,昆曲至此開始走下坡路。到上個世紀中葉,昆曲敗落之勢更顯,許多昆曲藝人轉行演出流行的京劇。 1949年新中國成立,為昆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轉機,我們黨和政府克服政權剛剛建立后的種種困難,大力扶持和振興我國傳統的戲曲事業,昆曲才有幸得以重獲新生。 1956年,浙江昆劇團改編演出的《十五貫》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周總理曾感慨地說:“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之后,全國許多地方相繼恢復了昆曲劇團,一大批表演藝術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臺,昆曲表演藝術大師―――俞振飛先生便是其中的代表。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以下簡稱“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其中包括中國的昆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在昆曲初步形成的過程中,民間藝術家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昆曲獲得較為完整的戲劇形態后,開始向更高的層次發展,這時許多一流的作家、學者參加進來,用精美的詩句和生動曲折的故事撰寫了大量劇本。就在梁辰魚創作《浣紗記》的同一時期,明代戲劇領域還誕生了另外兩部影響同樣巨大的作品,那就是李開先(1502―1568)的《寶劍記》和無名氏的《鳴鳳記》。它們本來并不是為昆曲演出而創作的,后來改用昆曲演唱并成為昆曲重要的保留劇目。
   《浣紗記》《寶劍記》《鳴鳳記》等劇作主要圍繞政治主題展開,而在此前后的另一些劇作,如徐霖(1462―1538)的《繡襦記》、高濂(生卒年不詳)的《玉簪記》等,則主要圍繞愛情主題展開。從此以后,政治和愛情成為昆曲劇作的兩大主題,兩者有時各自獨立,有時又緊密結合在一起。
   大約到了明代末期的萬歷年間,另一位昆曲發展史上偉大劇作家――湯顯祖(1550―1616)誕生了。他比英國大戲劇家莎士比亞(1564―1616)大十五歲,兩人在同一年去世。湯顯祖的《牡丹亭》大膽地將閨門少女的愛情幻夢搬上舞臺,一經演出,立即引起巨大的轟動。當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在伊麗莎白時代的倫敦劇場贏得陣陣歡笑的時候,在中國富紳的家庭表演場地或民間的露天劇場里,《牡丹亭》中那個神秘而綺麗的夢境也正弄得人們如醉如癡。《牡丹亭》突破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情與理的沖突,試圖去追尋一種“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理想愛情觀。
  

  

明代還有一位昆曲劇作家與湯顯祖有著同樣重要的地位,他名叫沈璟(1553―1610),是江蘇吳江人。沈璟顯然不像湯顯祖那樣激烈,他思想較為正統和保守,對于現行的社會體制采取充分肯定的態度,這種態度在他的昆曲劇作中體現得極為明顯。從藝術實踐的角度來看,沈璟的昆曲創作注重戲劇自身的藝術特性,為當時及后世的劇作家提供了適合舞臺演出的規范性樣本,自有其不容抹殺的積極意義。沈璟的《義俠記》取材于《水滸傳》武松的故事。它客觀反映了奸人橫行、司法紊亂、官府貪贓枉法的社會現實,認為這些都是倫理道德敗壞的具體表現,而武松與流氓惡霸斗爭到底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正義行為。劇作的結尾表明,只有自覺維護以皇帝為中心的正常社會秩序,才能恢復被少數人破壞了的道德標準。沈璟以自己的藝術主張帶動和影響了同地區的一批劇作家,在昆曲創作領域形成吳江派作家群。
   湯顯祖這樣的戲劇大師和《牡丹亭》等杰作的出現,吳江派這樣頗具實力的劇作家群體的形成,標志著昆曲創作開始進入全盛時期。在湯顯祖、沈璟等的帶動下,明代昆曲創作日新月異,碩果累累,先后產生了一大批著名劇作。連元代的一些劇作也被吸收改造為昆曲劇本,用昆曲形式演出了。
   伴隨著劇作的層出,是昆曲演出的異常興盛。昆曲演出最集中的地區是江蘇、安徽、浙江一帶。為滿足社會的需要,萬歷年間,這些地區出現了不少專門演出昆曲的民間職業戲班,其中以蘇州的瑞霞班、吳徽州班,南京的郝可成班、陳養行班,常熟的虞山班,上海的曹成班等最為有名。天啟、崇禎年間,民間昆曲戲班的數量迅猛增加,僅南京一地,昆曲戲班就達幾十個之多。
   與民間戲班相比,由文人和紳士階層私人家庭組織建立的昆曲戲班數量更為龐大,演出也更為頻繁。由于得到作家、學者的悉心指導和充分的經濟保障,家庭昆曲戲班的演出一般比較精美,總體水平也往往超過民間戲班。
   除了民間昆曲戲班和家庭昆曲戲班的演出外,業余演員的登臺表演也是明代昆曲演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業余演員中有作家、學者,有經濟較為寬裕的平民,有民間樂師,有自由職業者,還有文化素養較高的妓女。
   明代晚期,昆曲演出進入宮廷,成為供皇帝娛樂的新形式。與此同時,昆曲突破區域限制,在北方也得到廣泛的傳播,真正徹底地為全社會所共同接受。這一階段,明代昆曲領域名家輩出,體現出一種整體的實力。無論是戲劇作家、學者還是民間昆曲藝術家都勤于思索,勇于實踐,憑著自己的能力與才華將昆曲不斷引向更高的層次。
  
  明刊本《玉簪記》插圖《追別》
  與上圖題材筆意近乎完全相同的明末青花磁盤,可見明代昆曲影響之巨



進入清代以后,昆曲仍然保持著持續興盛的勢頭。明末清初,繼吳江派之后,蘇州地區又出現了一個昆曲作家群,后人稱之為蘇州派。與前輩劇作家相比,他們更加關注現實,力圖用自己的創作來挽救時勢,矯正人性的偏差。雖然蘇州派劇作家并沒有徹底擺脫官僚紳士階層的影響,但也給昆曲領域帶來了不少新鮮的氣息,明代各個時期的政治圖景及新興市民階層的思想和生活狀況在他們的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藝術上,他們超越了昆曲過分重視優美的美學傳統,顯示出宏大的敘事風格。蘇州派劇作家中以李玉(生卒年不詳)的成就為最大,他充分掌握了昆曲表演的特點,在創作中將舞臺性與文學性結合起來,寫出《清忠譜》《千忠戮》《一捧雪》《占花魁》等三十多種優秀的昆曲作品,贏得了當時及后世大批觀眾的喜愛,在明末清初的昆曲舞臺上產生過不小的影響。
  明刊本《一捧雪》插圖

跨越兩個朝代的蘇州派劇作家為清初昆曲創作開辟了道路,康熙年間,洪升(1645―1704)的《長生殿》和孔尚任(1648―1718)的《桃花扇》兩部集大成式的重要昆曲作品相繼問世,標志著新一輪昆曲創作高潮的到來。
   清代初年還有一位十分重要的劇作家李漁(1611―1680)。李漁是個天才型的作家。李漁平生創作了十個昆曲劇本,還撰寫了在中國戲劇理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地位的《閑情偶寄》。他在藝術上有很多新穎的見解,但政治思想卻偏于保守,認為劇作家應該藝術地處理作品的意識形態內容,以使觀眾在審美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封建倫理道德思想的熏陶。
   李漁昆曲創作的代表作是《風箏誤》,劇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韓世勛的書生,他父母早亡,借住在父親生前的朋友戚天袞家中。戚家的兒子戚施面貌丑陋,性格粗俗,一天他在外面放風箏,不料風箏掉進了一戶姓詹的人家。討回風箏時,發現詹家二小姐在上面題了一首詩。韓世勛故意將另一只風箏放進詹府試探,很快就接到詹家小姐的邀請。他到詹府去赴約會,沒想到遇見的卻是丑陋愚蠢的詹家大小姐,嚇得慌忙逃跑。后來丑陋的詹家大小姐嫁給了戚施,韓世勛在文官考試中取得第一名,戚天袞叫他和美麗的詹家二小姐結婚。韓世勛誤以為要娶的是前次所見的丑女,堅決不肯答應。直到與新娘在洞房中見了面,才徹底澄清誤會。這是一部幽默的風俗喜劇,思想平庸而技巧純熟,舞臺演出效果十分理想。
   從清代初年到清代中葉,昆曲演出繼續保持了較為旺盛的勢頭,各種家庭劇團和職業劇團也仍是演出的主要力量。宮廷昆曲演出也有所發展,清代初年主要是演出各種經典劇目的選場,乾隆時期,一些文化官員奉命創作了部分篇幅較長的大戲,將昆曲演出完全納入了宮廷文化的范疇。
  故宮暢音閣三層大戲臺

  

花雅之爭
  來自民間的昆曲曾以優美清新的風格超越了其他簡單粗率的戲劇樣式而登上時代藝術的巔峰,遺憾的是,到了清代中葉,昆曲經過長時間的繁盛之后,日漸失去原有的活力,開始走向衰微。眾所周知,昆曲的繁榮是與眾多作家、學者的全力投入分不開的,待到湯顯祖、李玉、洪升、孔尚任等引領過時代思潮的知識精英消逝在歷史的地平線以外,昆曲便無奈地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沉寂之中。平庸的后繼者們難以達到前代大師的藝術水準,只知道按照日益僵化死板的規范進行創作,推出一部又一部面目雷同、毫無新意的作品。
   在藝術上,細膩幽雅的昆曲也開始顯露出遠離大眾欣賞趣味的一面,過分雕琢的歌詞、過分悠長的演唱、過分緩慢的節奏讓普通觀眾越來越難以接受。
   清政府頒布的包括禁止官員擁有家庭戲班的禁令,使家庭昆曲劇團不復存在,文人和紳士階層與昆曲的密切聯系遭到了致命的破壞,昆曲失去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基礎,只能在苦苦撐持中不斷衰落下去。
  清高宗為皇太后慶壽時豪華的演劇場景

清代中葉以后,各種演唱地方戲曲逐漸興起,它們粗獷的格調、旺盛的生命力,豐富多變的形式,被人們稱之為“花部”。在它們的猛力沖擊下,昆曲逐漸退出了主流舞臺,也宣告了中國戲劇史上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這些新出現的戲曲樣式往往是以歌舞為主、情節簡單的民間小戲,或者是昆曲和其他傳統劇作的改編本。與被人們稱之為“雅部”的昆曲相比,它們的語言顯得粗糙而雜亂,其中甚至存在著邏輯混亂、句法錯誤的弊病。這是因為這些戲的作者大多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民間藝術家,他們不懂詩歌格律,也沒有系統學習過傳統的經典作品,但他們卻有文人作家、學者所無法企及的一些長處,那就是他們對民間藝術和大眾語言相當熟悉,對普通觀眾的心態也比較了解,知道一出戲怎樣才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他們創作的那些貼近生活、貼近觀眾的地方戲劇就這樣顛覆了昆曲優雅的美學傳統,顯示出樸質真淳、撼人心魄的藝術魅力。可以說,這些地方戲劇之所以能戰勝昆曲,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們擁有了當初昆曲征服觀眾時所具備的真誠和淳樸。換言之,昆曲之所以衰落,也正是由于它背叛了成功時的藝術信條,走到了自己的反面。
  為了與地方戲劇競爭,昆曲戲班作了一定程度的改革。清代民間表演藝術家們不再在舞臺上演出完整的昆曲劇目,他們在昆曲原劇基礎上,挑出一些精彩的場次或段落作了天才性的再創造,在表演中充分發揮歌唱的技巧,增進戲劇動作的美感和難度,同時增添一些滑稽有趣的情節,用來沖淡典雅的唱詞給觀眾帶來的隔閡。這便誕生了“折子戲”。在長期演出過程中,這些昆曲“折子戲”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都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充實進許多生動的細節,使劇作內容更加完美,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故而具有持久的藝術魅力,令人百看不厭。
   此外,清代民間表演藝術家還特意編創了一些內容通俗的短劇和場面火爆的武戲,與傳統劇目選場同臺演出。這些新增劇目帶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清新明快,熱鬧有趣,深為當時的觀眾所喜聞樂見。就這樣,清代中葉以后的昆曲憑借經典劇目的“折子戲”和新編短劇繼續活躍在舞臺上,在與各種地方戲劇的競爭中重新激發出藝術的生機。
   另一方面,在舞臺演出的競爭中,昆曲的藝術元素為各種地方戲劇所吸收,促成了地方戲劇的繁榮和京劇的誕生。新興的京劇繼承了昆曲的部分劇目和曲牌,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昆曲的行當和表演體制,同時克服了昆曲語言晦澀的弊端,從而贏得觀眾的擁戴,成為繼昆曲之后主宰中國劇壇的重要戲劇樣式。
  
  昆班后臺
  昆曲《十五貫》



  

貼這一貼 是我看央視《昆曲六百年》后想到的一件心愿吧
  當初我喜歡的是京劇 后來看了紅樓夢 里面都是昆弋兩腔 我就想怎么沒京劇 呵呵 后來一查原來那時還沒京劇呢 自從第一次聽了《牡丹亭》我就深深的迷上了昆曲 但是對于現在的人來說 六百年那是多么長的一段塵封往事 導致在央視在街頭問人:你知道昆曲嗎?回答是:沒聽說過!
  聽來真是辛酸感慨 當年是無人不知 無人不曉的昆曲 淪落到這種地步!京劇還有人知道名目,昆曲連名字都沒人知道,嘆嘆!!
 


 數百年的昆曲發展史中,涌現出眾多的名篇佳作。它們很多不僅在舞臺上常演不衰,更堪稱是文學史中的佳作,被人們長期傳頌。
  
  《浣紗記》
  
   作者梁辰魚,字伯龍,號少白,江蘇昆山人。全劇長達四十五場,它借中國春秋時期吳、越兩個諸侯國爭霸的故事來表達對封建國家興盛和衰亡歷史規律的深沉思考。吳王夫差率軍打敗越國,將越王勾踐夫婦和越國大臣范蠡帶到吳國充當人質。勾踐聽從范蠡的建議,以徹底歸順的姿態取得了吳王的信任,三年后被放回越國。范蠡又定計將自己美麗無雙的戀人西施進獻給吳王,意圖用女色來消磨他的意志。吳王果然為西施的美貌所迷惑,廢弛國政,殺害忠良。越國君臣苦心經營,終于打敗吳國,取得成功。這時范蠡下定決心遠離政治是非,他帶著西施乘船離開,尋找地方去過隱士生活。劇作結構完整,故事曲折,人物性格鮮明,唱詞優美抒情,昆曲音樂與劇情結合得非常自然,許多富于創造性的音樂段落很好地加強了演出效果。隨著《浣紗記》的上演,其中一些精彩的昆曲唱段成了社會上流行的音樂。在這種情況下,昆曲開始進入普通民眾的生活。
  江蘇省昆劇院演出《浣沙記·寄子》 石小梅飾伍尚 高繼榮飾鮑牧

《寶劍記》
   取材于中國白話小說名著《水滸傳》,作者李開先,字伯華,號中麓,山東章丘人,是當時著名的詩人、學者,曾在朝廷中任職。劇中主人公林沖是一位在疆場上立下赫赫戰功的將軍,他具有公平正直的美德,因為看不慣奸佞大臣高俅等人專權誤國,上疏彈劾,結果被降職為禁軍教頭。但林沖仍不愿與奸佞同流合污,繼續給皇帝上疏,揭露高俅等人的種種惡行。高俅惱羞成怒,用計謀陷害林沖,將他定成死罪。林沖的妻子為丈夫鳴冤,得到京城高官的幫助,林沖免除了死罪,但仍被發配滄州。流放途中,押解的差人根據高俅的指令,準備暗中害死林沖,林沖的結義兄弟魯智深及時趕到,將林沖從危難中解救出來,安全護送到滄州。高俅見陰謀再次失敗,又派人到滄州縱火焚燒林沖看守的草料場。面對步步升級的迫害,林沖忍無可忍,他殺死高俅派來的人,迫不得已投奔梁山,借來軍隊攻打京城。最后皇帝下令赦免林沖的罪過,提升他的官職,同時將高俅父子捆綁起來交給他處置。全劇借宋代故事曲折反映明代社會政治狀況,具有一定的藝術感染力。雪簑漁者在《寶劍記·序》中評價此劇,“足以寒奸雄之膽,而堅善良之心”。《寶劍記》問世以來,一直傳唱不衰。《夜奔》一出,更是成為百年來常演的昆曲著名折子戲。
  
  《夜奔》侯永奎飾 PS:現在還有男怕《夜奔》之說

  

 《鳴鳳記》
   作者不詳。與《寶劍記》相比,它對明代政治腐敗狀況的揭露顯然更加真切。劇作直接從實際生活中選取素材,講述以楊繼盛為代表的一群忠臣與奸惡的宰相嚴嵩及其黨羽英勇斗爭的故事。明代嘉靖年間,嚴嵩出任宰相,他倚仗皇帝的信任,大肆擴張私人權勢,任用趙文華、鄢懋卿等小人,陷害正人君子。楊繼盛等多位官員先后上疏彈劾嚴嵩,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他們不是被處死,就是被流放到邊遠地方。后來,鄒應龍等官員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在皇帝面前斗垮嚴嵩,使正義得到伸張。《鳴鳳記》可以看作是十六世紀中國封建政治的現實報道。劇中的《河套》《吃茶》《寫本》《法場》等出,都是昆曲舞臺上盛演的折子戲。
  
  《吃茶》 王傳淞飾趙文華

 

《牡丹亭》
   中國昆曲史上不朽的杰作。作者湯顯祖(1550―1616),字義仍,號若士,自署清遠道人,臨川人(今江西撫州市)。全劇借一個宋代的故事來表達作者倡導個性解放的人文思想。南宋時,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聰明美麗,一天她為排遣煩悶情緒,和侍女春香一起到家中的花園里游玩。春天的景色激起杜麗娘心底對愛情的渴望,頓時覺得十分惆悵。她不知不覺睡去,夢中與一個年輕的書生柳夢梅在花園的牡丹亭邊幽會,醒來后倍感失落。第二天她又來到花園,想要尋找那個已經消失的夢境,當然沒有找到。杜麗娘思念著虛幻的夢中情人,染上了重病,一天比一天消瘦,最終帶著遺憾離開了人世。杜麗娘的魂魄來到冥司,胡判官對她的遭遇表示同情,允許她的魂魄在人間自由行動。杜麗娘終于和柳夢梅相遇,她說明了自己的經歷,并指點柳夢梅打開她的墳墓,為愛而復活了。后來柳夢梅在科舉考試中取得第一名的成績,皇帝批準他和杜麗娘正式結婚。杜麗娘的形象在中國的文學和藝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她可以為愛而死,也可以為愛而復活,像這樣熱烈的愛情在中國古代的現實生活中是找不到的。湯顯祖用浪漫的描寫表現了愛情對于死亡、對于束縛人性的傳統社會制度的勝利,整部作品洋溢出樂觀的情緒和充分的幽默感。
  
  清暖紅室刊本《牡丹亭·驚夢》
  牡丹亭·驚夢》 魏春榮飾杜麗娘 王振義飾柳夢梅



  

《長生殿》
   康熙(1662―1722)年間,洪升(1645―1704)的《長生殿》和孔尚任(1648―1718)的《桃花扇》兩部集大成式的重要昆曲作品相繼問世,標志著新一輪昆曲創作高潮的到來。
   洪升,字昉思,號稗畦,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出身于落破的世宦之家。《長生殿》以唐明皇李隆基和貴妃楊玉環的愛情故事為題材,既頌揚了死生不渝的人間真情,又批判了中國封建時代上層統治階級的驕奢淫逸,表現出清醒的歷史和政治意識。唐明皇李隆基冊立容貌美麗的楊玉環為貴妃,兩人彼此相愛,立下山盟海誓。楊氏家族因此而受到封賞,楊玉環的哥哥楊國忠被任命為丞相,他利用職權,收受賄賂,出賣官爵,致使政治日漸腐敗。為爭權奪利,楊國忠與野心勃勃的東平郡王安祿山發生了嚴重的沖突,唐明皇想要緩和矛盾,將安祿山調任安陽地方部隊的軍事長官。安祿山利用這個機會帶領軍隊發動叛亂,進逼首都長安。唐明皇帶著楊玉環到四川避難,保衛皇帝的軍隊在中途嘩變,要求處死楊國忠和楊玉環。唐明皇被迫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忍痛命令楊玉環自盡。后來叛軍被打敗,唐明皇回到長安,日夜思念死去的楊玉環,內心十分痛苦。道士幫助唐明皇找到了楊玉環的魂魄,讓他們在月亮里再次相會。劇中的唐明皇在追求個人愛情的同時忽略了自己作為皇帝對國家和人民應負的責任,最終造成政治混亂、國力衰微的局面,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災難,并在此過程中葬送了自己的愛情。劇作將唐明皇和楊玉環的愛情悲劇和整個時代的社會歷史悲劇統一起來,讓人認識到個人情感的可貴及其局限性。《長生殿》在創作中曾得到著名昆曲音樂家徐麟的具體幫助,因而全劇有著完整的音樂構思,情節結構與音樂設計配合得當,能夠運用各種不同風格的昆曲曲調深入細致地表現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劇作演出后被公認為昆曲的經典劇目,長久保留在后世的舞臺上。
  
  泥人張泥塑《長生殿》
  《長生殿》劇照



 《桃花扇》
   孔尚任,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別號岸堂,自稱云亭山人。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代孫。《桃花扇》在明清兩代政權更替的歷史大背景下,將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同社會政治的興亡變遷結合起來,對歷史與人生展開深切的反思。明末著名文學團體復社的領袖侯方域愛上了南京名妓李香君,并在朋友楊文驄的資助下與李香君成婚。不久侯方域和李香君了解到楊文驄所提供的服裝首飾其實來自復社成員一致憎恨的政治變色龍阮大鋮,便堅決退了回去。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軍隊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而死,明朝滅亡。留都南京的大臣擁立福王朱由崧為新皇帝,希望在他的旗幟下出兵討伐叛軍,恢復舊有的政權。但他們沒想到新皇帝實際上并不關心國家的前途,真正熱衷的只是看戲和淫亂。李香君善于演唱昆曲,所以被強行帶進宮廷去參加演出,供新皇帝娛樂。阮大鋮在新政權中担任了兵部尚書的要職,他和大學士馬士英結成權力同盟,共同排擠其他政治勢力,迫害正直的大臣。侯方域等復社成員由于長期和阮大鋮進行斗爭,也遭到他無情的打擊報復。在此情勢下,新政權才建立一年就呈現出嚴重的腐敗局面,很快就在清朝軍隊的進攻之下走向全面覆滅。劇作以藝術的形式回顧了明朝末年的政治狀況,希望能夠從中總結出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經驗教訓。
  
  康熙原刊本《桃花扇》書影

 昆曲算是保護的還可以了,
  閩南的南音沒幾個人聽說過吧?
  記得有看到過“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音樂是中國音樂,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音樂就是南音”這句話過
  南音是唯一留下來的保留晉唐古樂的音樂種類
  為現存中國最古老的還在流傳演奏的樂器
  包括
  1,橫彈曲頸的琵琶(與敦煌古畫琵琶彈法一致),
  2,在中國其他地方已經看不到的樂器:二弦(型如二胡,但與二胡在音律彈奏方面完全不一樣)
  3,嚴格按照尺寸的洞簫(在中國其他地方已失傳,實物僅存日本,稱日本簫,又稱尺八,因制作規格必須選用一尺八寸長的竹管制作,并且一尺八寸長的竹管必須要有九個節八個段竹管,每兩個孔必須分布在同一個竹管上,故稱:尺八)
  4,另還有三弦,5板的拍板,拍板供演奏時歌者手執居中,與古書中“歌者執拍板居中而歌”描述一樣。5板的拍板后世僅存在明清時故宮演奏宮廷大樂時使用。
  
  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聽一聽,音樂優雅程度更勝昆曲,并且樂感更古樸。

 昆曲——今生看到的前世
  
  
  再明亮的舞臺,演起昆曲來,都美好得陳舊。
  ——舊人、舊事、舊的心緒,舊情未了。
  
  嫵媚和煩惱都是許久以前的,塵封起來沒有走樣。
  幾個朝代幾個百年前的一顰一笑,而今,也還是懂得。
  
  懂得,卻無法安慰了——
  隔得太遠,隔了萬千的光陰。
  
  橫亙著歲月的河,昆曲是對岸的風景。
  河水湯湯,沒有擺渡的舟。
  
  只有停留在此岸看著。
  迷失、悵惘、困惑……
  
  一段段前塵往事,明明素未謀面卻偏偏似曾相識,夢里熟悉得真切,醒來,皆不認得。
  
  昆曲,是今生看到的前世。


網載 2010-09-21 20:25:18

[新一篇] 【優美旋律】穿透靈魂的清音《 簫笛曲 》專欄(五)

[舊一篇] 蕩氣回腸——昆曲《1699桃花扇》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