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期刊業發展需要把握的幾個問題

>>>  當代歷史與思想  >>> 簡體     傳統


      一、把握機遇,推動期刊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我國期刊業作為一種產業形態的發展是和整個國家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密切相關的,從我們的現實情況和世界期刊業的發展規律來看,當前正是期刊產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關鍵時期,我們必須牢牢把握發展機遇,實現期刊業的跨越式發展。
    (一)文化建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為期刊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黨的十六大明確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指出: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增長,必須把文化建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這些論斷深刻地指明了文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為新時期進行文化體制改革提供了強大的理論支持,同時也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央對于文化建設的高度重視為期刊業創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期刊業既是十分重要的宣傳思想文化陣地,也是十分活躍的市場主體;既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面,又是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組成部分和重要條件,在國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當前,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各級政府部門、社會各個方面對文化建設都有了新的認識,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這就為期刊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二)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為期刊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文化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毛澤東主席在建國初期就曾指出,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必將迎來文化建設的高潮。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快速、協調發展的勢頭,人民收入穩步提高,恩格爾系數不斷下降,群眾的消費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逐漸向以教育文化娛樂消費為主的現代型消費轉變。據統計,2003年我國城鎮居民消費中,恩格爾系數為37.1%(農村為45.6%),比上一年下降了0.6個百分點(相當于美國1941年,日本1966年的水平)。城鎮居民消費中,用于衣著的支出為638元,家庭設備及服務410元,教育文化娛樂934元。2003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2元,實際消費支出6511元,教育文化娛樂消費占實際消費的14.3%。農民人均收入2622元,消費支出1943元,其中教育文化娛樂消費236元,占12.2%。目前我國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排第一的是食品,第二就是文化教育和娛樂支出。
    期刊是現代社會的重要文化產品,不僅提供精神上的享受,還能夠提供專業化的資訊服務,已經發展成為依附于國民經濟各個重要門類的內容產業,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社會消費中占有相當比重。比如美國,期刊廣告能夠占到平面媒體廣告總量的20%到30%,在傳媒產業中的比重相當大。2003年我國GDP增長達到9.1%,人均GDP已經突破1000美元。國際社會發展的研究表明,從消費傾向上講,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時,文化娛樂消費在居民消費中的比重會呈直線上升的趨勢。期刊業的發展也因此獲得了難得的購買力支持。
    客觀地說,我國期刊業的發展水平還很低。從期刊消費量來看,我國期刊擁有的讀者數量與龐大的人口基數形成了巨大反差,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我國期刊的個人年均占有量僅為兩冊多,西方國家的平均水平是七八冊左右,美國約為十冊,而日本則高達20到30冊。日本1979年的期刊發行量已經達到我國現在的水平,2002年則達到44億冊(最多時曾達到51億冊),而我國的人口是日本的10倍。從期刊出版單位的經濟規模來說,不僅遠遠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與電視、報紙等其他傳媒產業的差距也十分巨大。2002年,我國9000多種期刊廣告僅占平面媒體廣告的7.9%,而2000多種報紙占92%,兩者之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我國現階段的期刊發展還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一方面,在消費能力較強的城市讀者中,還沒有形成較為合理的細分市場,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從內容到形式上雷同的雜志比較多;另一方面,在廣大農村市場和不發達地區,期刊的覆蓋率非常低。
    從我國經濟改革的經驗來看,不論是哪一種產業,在消費市場購買力充足而產品生產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只要政策得當,都能夠獲得較快的發展。對于期刊業來說,目前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正是促使其實現突破性發展的動力,期刊業存在廣闊的發展空間。
    (三)期刊業自身取得的成就,為其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雖然我國期刊業的發展水平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期刊業發展前景保持樂觀的態度。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期刊業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機制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通過市場購銷行為確立的供需關系,使期刊產品和讀者之間得以進行良性的互動,為期刊業的繁榮提供了有效的內在機制;另一方面,計劃經濟體制下主要由政府財政投入的發展模式逐漸被打破,越來越多的期刊社不得不面向市場經營,以自負盈虧的方式參與市場競爭,這成為多數期刊社獲得持久發展動力的必然選擇。
    1985年以后,我國期刊品種持續快速發展,一些期刊社的經營規模逐步擴大,經營手段日漸成熟,經濟效益快速提高。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期刊的發行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受讀者歡迎的期刊越來越多。與此同時,期刊出版單位的隊伍建設、基礎設施都有了極大提高。據不完全統計,2002年我國書報刊市場零售總額超過1500億元,其中圖書1000億元,報紙200億元,期刊300億元。如果加上報刊廣告及其他相關衍生產品的經營,則報刊業的整體經濟規模遠遠高于這個數字。總的說來,我國的期刊業已經發展成為一個特點鮮明、影響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齊頭并進的重要產業,為其取得跨越式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黨政部門報刊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為期刊業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003年,中央決定對黨政部門報刊進行治理。共停辦報刊677種,其中期刊395種;實行管辦分離310種,其中期刊260種;劃轉報刊325種,其中期刊133種;免費贈閱的94種政府公報、政報全部是期刊。通過治理,一大批依靠權力攤派發行的期刊被裁撤,使期刊結構進一步趨向合理。權力退出期刊經營后,期刊市場將獲得一個相對公開、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由于市場機制取代了權力在期刊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期刊資源將更多地向報刊集團、出版集團、廣電集團以及其他具有經營優勢的期刊經營單位集中,有利于期刊業做強做大。因此,2003年的報刊治理工作可以說是建國以來我國報刊業管理體制最深刻的一次變革。
    今后,省以下黨政部門不再辦刊,其他期刊也都和黨政部門實行管辦分離。這既為期刊業的發展掃清了體制上的積弊,也使期刊社充分認識到,在確保導向正確的前提下,經營狀況將成為決定其生存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市場觀念在行業內的確立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二、把握導向,始終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文化是和政治經濟相互交融的,文化對于政治經濟具有重要的影響力。以期刊出版而言,其所包含的思想觀念,價值形態、道德標準、社會信息會影響到社會的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因此,期刊業要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把握正確的輿論導向,在宣傳思想工作中保持堅定的政治立場,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決不給各種錯誤觀點和對社會有害的東西提供傳播渠道。
    (一)當前期刊出版在導向上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期刊出版總的情況是好的,絕大多數期刊社都能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聽招呼、守紀律、有規矩,只幫忙、不添亂,呈現出講導向、抓改革、謀發展的良好局面。但是也有少數期刊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歸納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內容中出現嚴重導向錯誤。有的刊物發表文章,否定馬克思主義;有的攻擊我國的政治制度;有的公開指責黨的基本路線;有的否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美德和價值觀,在社會上造成了很壞的影響。
    二是不聽招呼,嚴重違反宣傳紀律。少數期刊不聽招呼,把一些敏感問題作為“噱頭”加以炒作,對一些重大事件不經仔細調查研究就妄下結論,或隨意發表評論,干擾了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
    三是報道失實,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有的期刊在登載某些報道時,僅憑一些表象性、片斷性現象胡亂推斷、分析,得出的結論令人吃驚,造成了不良社會影響。
    四是犯政治性常識錯誤,產生不良后果。臺灣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原則問題。但一些期刊卻經常在這個問題上出現錯誤,或把它和其他國家并列,或直接稱之為國家。此外,一些期刊對于我國的民族宗教政策缺乏基本認識,傷害民族、宗教感情的錯誤一犯再犯,對社會穩定造成了嚴重隱患。
    五是違規操作,導致期刊管理失控。一些期刊利用手中的刊號搞所謂的合作辦刊,實際上就是買賣刊號,導致編輯權、經營權失控,許多導向上的問題都是由此產生的。買賣刊號的問題是當前期刊管理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不只是涉及經濟利益,而且是一個嚴重的政治隱患,很值得我們重視。
    六是格調不高、低級庸俗。一些刊物把創造低級趣味作為吸引讀者的一種手段,刊登違背社會道德觀念的文章,或露骨地進行性描寫,或公開地鼓吹婚外情,或肆意地描寫兇殺、暴力等等,對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十分有害。
    (二)堅持正確導向必須把握的幾個基本原則。
    在期刊業向產業化轉型的關鍵時期,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價值取向與改善經營機制、提高期刊質量相結合的任務變得更加艱巨和復雜,這就需要我們保持清醒的認識,堅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作為行動指針,在期刊出版工作中把握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在期刊出版工作中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持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宣傳教育干部和群眾,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和艱苦創業精神武裝干部和群眾,用一切有益于人們身心健康的精神食糧占領思想文化陣地,大力弘揚社會正氣和時代精神,以激勵、調動和發揮人民群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不斷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各項事業。
    二是堅持政治家辦刊。政治家辦刊的原則,充分體現了我國新聞出版工作的黨性原則。政治家辦刊,就是要求期刊社的采編人員在工作實踐中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自覺地團結在黨中央的周圍,在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努力宣傳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自覺實踐“三個代表”的要求。要理直氣壯地與各種錯誤的思想觀點開展斗爭,在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
    三是堅持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在期刊出版工作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矛盾的一面,更有統一的一面;既要講經濟效益,更要講社會效益。一個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刊物,它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都集中反映在讀者身上,讀者接受了,社會效益才能體現出來。讀者不接受,導向再正確,也沒有產生社會效益;接受的讀者多了,不但社會效益好了,經濟效益也好了。一個輿論導向不正確的刊物,接受的讀者越多,危害也越大;經濟效益越好,社會效益越差。因此,我們必須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在期刊出版工作中堅持兩個效益的統一,首先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堅持黨性原則,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努力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四是堅持“三服務”。期刊出版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出版業本質的體現,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在考察新聞出版總署工作時強調指出:新聞出版工作貫徹落實“三個代表”要求,必須堅持以民為本。這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新聞出版工作提出的重要指導方針,具有很強的針對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服務”以及“三貼近”原則,其精神實質是完全一致的,“三服務”方針體現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服務”方針的落腳點就是以民為本,期刊出版工作貫徹“三服務”方針的重要途徑就是堅持“三貼近”原則。
    五是堅持真實性。我國的報刊報道之所以有較高的公信度,就是因為一向堅持報道的真實性。但是一個時期以來,由于種種原因,報道的真實性遭到了挑戰,一是有償新聞的侵蝕,二是一些記者作風飄浮,三是社會上有一批專門制造假新聞的人,四是互聯網信息的影響。報道的真實性既是對報刊出版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國報刊業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傳統,是報刊報道工作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好作用的重要條件。只有不可以報道的真新聞,但不可以報道假新聞。如果報道喪失了真實性,我們的媒體就會失去權威性,就不能起到輿論導向的作用,就不能起到宣傳思想陣地的作用。因此,對這個問題我們要防微杜漸,決不可掉以輕心。
    六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黨對新聞出版工作的領導是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發揮其宣傳教育作用的根本保證。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是我們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重要原則和制度,是堅持黨的領導的一個重要方面,必須始終牢牢堅持,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我們黨有領導宣傳思想工作的優良傳統和豐富經驗,并且在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思路、工作機制、工作方法以及規章制度。對于期刊出版工作來說,在新形勢下,必須在黨的領導下,深入研究期刊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做好期刊出版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開創期刊出版工作的新局面。
    (三)加強期刊出版導向監管的措施。
    一是嚴格執行重大選題備案制度。根據《出版管理條例》第二章第二十條規定,對于一些涉及黨和國家領導人工作和生活,涉及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具有重大影響的現實問題,涉及民族宗教政策和外交關系的問題等,采取了重大選題備案制度。期刊社在做相關報道或發表有關文章之前,必須就這類選題進行備案,經有關部門審讀通過之后才能正式發表。這是從黨和人民的整體利益考慮的。我們確定的重大選題,一般都涉及比較復雜和敏感的問題,搞不好,會影響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政治穩定。多年的實踐表明,重大選題備案制度有利于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有利于防止因為宣傳不當而引發相應的社會問題。
    二是堅持出版通氣會制度。在我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影響重大、社會各界都十分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為了使新聞出版單位在這些重要事件的發展過程中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我們建立了出版通氣會制度,及時召集報刊出版單位負責人開會,通報情況,提出要求,使報刊出版單位對社會熱點問題做出有利于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正確反映報道,從而對社會輿論進行因勢利導。
    三是實行談話制度。有的期刊在內容上或管理上出現傾向性問題,中宣部或新聞出版總署有關領導或有關部門就要約請該刊負責人或該刊的主管主辦單位分管領導談話,交換意見、提出要求、限期整改。幾年來,這樣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對違紀違規報刊實行警告制度。針對一些報刊出現的違規違紀問題,2000年5月,中宣部、新聞出版署共同印發了《關于建立違紀違規報刊警告制度的意見》,明確規定應予警告處理的7個方面的違規違紀問題。對出現這些問題的報刊,由各級宣傳部門和新聞出版管理部門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指出問題,下發“警告通知書”,并對造成錯誤的報刊負責人和責任人進行相應處分。對一年內受到3次警告的報刊,要由新聞出版總署給予停業整頓的行政處分,并撤換總編或社長。對那些整頓結束后再次發生違規違紀問題、出現嚴重導向錯誤的報刊,則由新聞出版總署撤銷刊號。這幾年的管理經驗證明,警告制度對于報刊社嚴格宣傳紀律、把握正確導向起到了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
    五是加大對違紀違規期刊的查處力度。一些期刊社出現導向問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違規進行所謂的合作出版,實際上就是買賣刊號,導致編輯權、出版權旁落。《出版管理條例》第二章第二十二條規定:“出版單位不得向任何單位或者個人出售或者以其他形式轉讓本單位的名稱、書號、刊號或者版號、版面,并不得出租本單位的名稱、刊號。”現在期刊界買賣刊號的違規行為十分猖撅,這股歪風剎不住,貽害無窮。
    六是加強對期刊內容的審讀。2001年在寧波召開報刊審讀工作會議以后,新聞出版總署加強了報刊審讀工作。各地新聞出版管理部門也都健全了審讀機構,充實了審讀隊伍,建立審讀網絡,定期召開審讀會議,并通過簡報等進行交流,及時發現、處理了許多問題。今后,我們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審讀工作,將審讀工作和期刊通氣會、選題備案制度結合起來,使之更加有效地保證期刊出版的正確導向。
      三、把握改革,為期刊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深化新聞出版業改革,促進新聞出版業更快更好地發展,是新聞出版業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國的期刊業雖然已經積累了一定基礎,但還不能滿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在改革發展進程中面臨的問題很多,統一思想、改革創新、繁榮發展的任務很重。
    (一)當前期刊業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
    當前,期刊改革面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管理體制落后。一方面,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期刊出版資源按地區、部門分配,期刊單位成為地區、部門所有,造成了重復建設、市場分割的問題;另一方面,很多期刊的主管主辦單位都是權力部門,由于管辦不分,權力介入期刊經營,不利于期刊業按市場經濟規律發展,帶來了許多弊端。
    二是經營機制不適應市場需求。由于是黨政部門辦刊,許多期刊單位都依附在一個機關,結果自身也都成了一個個小機關,從工作作風到工作機制都沿襲機關的做法,很不適應市場競爭,更難以做到“三貼近”。
    三是市場分割。由于期刊資源按地區、按部門分配,期刊單位就成為相應地區和部門的一部分,地區、部門權力介入出版經營,就出現了利用權力發行和分割市場的問題。
    四是結構不合理。我國目前正處于體制變革過程中,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調控模式有的還在沿用,如通過實行審批的辦法來實現對出版物總量和結構的調控。由于在審批過程中沒有建立起科學的評估體系,調控中主觀因素起著一定作用,不能完全按市場需求來配置期刊出版資源。一些期刊的創辦,不是市場選擇的結果,而是權力選擇的結果。同時,由于轉型過程中市場機制尚不成熟,從業者對于市場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不到位,有些期刊單位缺乏對市場態勢的分析和評估,缺乏對自身市場開發的規劃和設計,盲目追隨市場,也造成了期刊品種結構的不合理。
    (二)正確把握期刊業改革的方向。
    根據中央的有關文件精神,我把正確把握期刊業改革方向歸納為:確立一個目標,牢記雙重屬性,堅持“三個有利于”,確保“四個不能變’。
    期刊業改革的目標是探索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調控適度、市場主導、導向正確的新型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實現期刊業跨越式發展。
    牢記雙重屬性就是期刊業既有產業屬性,又有意識形態屬性;既是市場主體,又是黨的宣傳思想陣地。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深刻領會李長春同志去年在文化體制改革座談會上指出的:占領市場和占領意識形態陣地是統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一致的。只有更好地占領市場,才能更多地占領陣地。在確保正確導向的前提下,經濟效益越好,社會效益就越實在,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否則,既沒有社會效益,也沒有經濟效益,更無法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堅持“三個有利于”就是改革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利于發揮期刊工作者的積極性,有利于促進期刊業的繁榮健康發展,有利于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全黨全國大局服務。
    確保“四個不能變”就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黨和人民喉舌的性質不能變,黨管媒體不能變,黨管干部不能變,正確的輿論導向不能變。為此,要始終掌握對重大事項的決策權,對資產配置的控制權,對編輯業務的終審權,對主要領導干部的任免權。
    (三)把體制改革作為期刊業改革的突破口。
    體制是主導期刊業經營機制、市場化程度和產品結構的決定性因素。因而,期刊業的改革必然要從體制入手,通過體制創新來實現各項改革目標。同時要明確一點,期刊業目前的這種體制是長期形成的,既是期刊業改革的對象,也構成了改革的基礎。對原有的體制不能采取簡單否定的辦法,更不能采取“休克療法”,而要進行抽絲剝繭的梳理和分析。解決體制問題涉及到方方面面,關系到黨對媒體的控制力。因此,體制方面的改革需要成熟的條件,要進行周密的部署,開好渠再放水,而不能先放水再修渠。今后一個時期,期刊業的改革要著力解決好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促使權力進一步退出期刊經營,逐步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資源配置方式。通過黨政部門報刊治理,行政權力已經在相當程度上退出了報刊經營,市場機制在期刊經營中成為決定性因素。這里有一個問題必須明確,權力退出期刊經營活動,并不意味著可以放棄或者削弱黨對期刊出版的領導,黨管媒體的原則不能變。在改革中,就是要努力探索適應新形勢下黨管媒體的實現形式。
    權力退出期刊經營以后,要對期刊出版實行分類管理。比如黨刊主要承担宣傳教育和指導工作的任務,要遵照中央關于“三貼近”的要求,改進工作,實行政府投入與市場經營相結合的管理模式;主要為學術研究、科學研究服務或承担特殊任務的期刊,作為事業單位,應主要由國家投資,多渠道籌集資金,實行補貼出版;政報、公告類期刊,應作為政府出版物,退出市場,實行免費分送;其他期刊都要面向市場,依法在市場競爭中求生存、求發展。
    第二,培育和重塑新型的期刊市場主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做強做大我國期刊業,基本前提是要有一批充滿活力、具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而依照現代企業制度改造期刊單位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重塑新型期刊市場主體的前提條件。目前,我國絕大多數期刊單位仍然是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一方面,當年采取這種體制主要是為了彌補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財政對期刊單位撥款的不足,時過境遷,我國已經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當一部分期刊很難獲得財政撥款,越來越需要依靠市場來求得生存和發展,這就促使其必須向企業轉制。另一方面,事業單位的性質使期刊單位難以直接面對市場,難以成為市場經營主體,難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所以必須改制。
    培育和重塑新型市場主體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推進期刊集團化建設的步伐。首先,現有的《家庭》期刊集團要加大改革力度。廣東省委省政府對《家庭》集團的發展十分重視,把它納入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他們正在進一步以資產和業務為紐帶進行體制機制創新,深化改革,壯大實力,提高競爭力。其次,就是加快發展期刊集團化,政策上扶持名刊大刊。目前我國9000余種期刊,分散在5000多家出版單位中,平均每個出版單位運作1.6種期刊,最多的期刊社也只擁有12種刊物。而美國出版3種刊物以上的期刊集團有500多個,大的期刊集團擁有60到80種刊物甚至更多。在已有100多年歷史的歐美期刊市場上,通過競爭和淘汰,80%以上的期刊市場份額控制在不超過20家的傳媒集團手中。兩相對比,我國期刊過于分散,難以形成規模效益,資源浪費也比較嚴重,這與我國期刊業的發展趨勢和發展需求很不適應,我們要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推動更多有實力的期刊社通過兼并、重組、聯合等方式,整合資源,擴大規模,組建期刊集團。目前我國期刊業通過市場競爭已經形成一批具有集團化經營能力的品牌期刊社。如《知音》、《故事會》、《時尚》、《瑞麗》等,各自都已經形成了一個期刊群,實際上已經按集團的模式在運行。這些期刊社發展的動力強勁,積累了相當的出版資源和市場資源,擴張能力和愿望都很強,當前最重要的是在政策上加以扶持和引導。今年總署將爭取推動組建3-5家期刊集團,使更多有實力的期刊社步入集團化經營。同時要在政策上支持像《讀者》這樣的名刊大刊發展,使出版資源向期刊集團、名刊大刊集中,以帶動整個期刊業的快速發展。
    第三,打破行業和區域壁壘,推動期刊跨地區、跨媒體經營。目前,我國的期刊很多都是由出版社和報社經營的。從世界傳媒業發展的趨勢來看,都在突破書、報、刊乃至影視、網絡、唱片等多種傳媒界限,進行跨媒體經營。因而,我們探討期刊跨媒體經營的時候,應該把它放在整個傳媒業發展的角度來考慮。
    在跨地域經營方面,由于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煤體市場尚未形成,出版資源難以在不同地區合理流動,阻礙了媒體生產力的擴張和全國性品牌的塑造。這與黨的對外開放,大力發展資本和其他要素市場,促進商品和各種要素在全國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充分競爭的要求相比存在極大差距,顯然不可能使傳媒業做強做大。因此,打破行業和區域壁壘對于中國報刊業來說已經如箭在弦。2003年,中宣部和新聞出版總署批準光明日報報業集團和南方日報報業集團聯合主辦的《新京報》,就是一種以資本為紐帶,探索跨地域辦報的嘗試。據了解,現在已經有很多報刊社在研究跨地域辦報辦刊的可行性。對此,我們既要給予積極支持,也要加強引導,防止一哄而起,及時總結跨地域辦報辦刊的經驗教訓,認真分析面臨的實際問題,探討實現跨地域經營的多種模式。
    第四,開辟安全有效的投融資渠道。報刊投融資問題是個熱點問題,它不僅是一種經營行為,更是一個政治性、政策性很強的問題,業內外都非常關注。當前我國期刊業規模小、資源分散,需要通過資金紐帶來聚合煤體資源,進行集約化經營。融資既可以解決期刊業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瓶頸問題,又可以促進期刊社內部經營機制的改革。但由于期刊業的意識形態特殊性和文化安全的需要,又使得融資問題很敏感,處理不好,可能適得其反。
    目前報刊業投融資的政策界限是明確的,只能在現有政策許可的范圍內開展投融資。報刊業的下游企業,如發行企業、印刷企業、廣告公司等,可以按照國家有關政策,通過多種方式吸納社會資本和國外資本;報刊社的編輯出版部門不對外融資,必要時可吸納系統內資金;報刊社的經營部分剝離后,剝離出來的經營部分可以在確保國有控股的前提下吸納社會資本,但投資方不得參與編輯出版業務。所有對外融資、上市融資等融資活動都必須按規定程序報批。對于目前事實上存在的一些違規投融資行為,要進行清理、整頓。
    第五,建立報刊評估論證體系和發行量認證制度。2003年,新聞出版總署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推出了報紙出版評估論證制度,要求新辦報紙或對原有報紙進行重大項目變更時,須提交可行性分析論證報告,作為審批的依據。這項制度的目標是在現行制度下最大限度地實現報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把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合理依據,從而增強審批工作的科學性和公正性,為有效調控報紙出版的總量、結構和布局提供相對科學的手段。今年,我們將參照報紙評估論證制度,建立期刊出版的評估論證體系,并逐步確立期刊的退出制度,進一步完善期刊試辦期制度,從而逐步打破原有體制下期刊單位只生不死的局面。
    報刊發行量是衡量一份報刊影響力的重要指標,但目前我國一些報刊提供的發行量數據卻與真實的發行量不相符合。2003年世界報業協會的“全球日報發行量排行榜”在國內報界引發了一場爭議,爭議的核心就是發行量數據的真實性以及背后涉及的商業利益。可以說,虛報發行量既擾亂了報刊市場秩序,又嚴重侵害了消費者和廣告客戶的利益,阻礙了報刊業的健康發展。要大力推進報刊業市場化進程,報刊發行量稽核制度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因此建立非盈利的第三方發行量調查中介機構,也已經提到了議事日程。日前,民政部已批準新聞出版總署成立出版物數據調查中心,現在正在籌建過程中。
    第六,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近幾年來,許多國際知名品牌刊物千方百計地采取合作出版、版權輸出等方式進入中國市場。與此同時,我們的一些期刊也在積極開拓海外市場,這是我們實施“走出去”戰略過程中出現的一種可喜形勢。如《知音》、《讀者》、《女友》、《人民畫報》、《中國國家地理》、《時尚》等,都不同程度地實現了業務向外擴張。客觀地看,“走出去”對于目前的中國期刊業來說還有相當的難度,但我們應該看到,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文化和我國改革開放的國策、迅速提高的國際地位,為我國期刊“走出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中國優秀文化,客觀介紹中國的改革和發展,也是期刊業必須承担的使命。新聞出版總署將總結那些積極“走出去”的期刊的經驗,認真研究解決制約期刊業向海外發展的國有資產授權經營、資本輸出、人員輸出等問題的可行辦法,推動更多的期刊社向海外發展。
      四、把握隊伍,為期刊業發展夯實基礎
    媒體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的競爭。人才資源是期刊業的第一資源。經過這幾年的改革,目前很多期刊社已經開始重視人力資源開發,建立全員聘任制度,面向社會招賢納才。但總體上來說,期刊業的人力資源狀況與期刊業改革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熟、作風正、紀律嚴的期刊人才隊伍,將成為期刊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當前期刊業隊伍狀況不適應需要。
    一是人才使用機制與期刊業的發展需要不適應。我國期刊業中,傳統的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比較普遍,這種管理制度下,職工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庸人走不了,能人進不來,期刊社成為一潭死水,嚴重影響了期刊業的發展。
    二是既懂經營又懂業務的復合型人才高度短缺。人才短缺、尤其是缺乏訓練有素的經營管理人員是目前期刊業發展的一大瓶頸。這幾年雖然涌現出了一批熟悉期刊制作流程、具有市場運作能力的職業出版人,但還遠沒有形成氣候。缺乏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許多期刊社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突出問題。
    三是缺乏專業性的期刊人才。在目前條件下,期刊業的市場化運作正在促進期刊市場的細分以及由此產生的產品細分,而從我國期刊業的人才專業構成上看,基本上還是“文人辦刊”的模式,即期刊編輯部主要是由學新聞、中文等人文學科的專業人員組成。專業人才缺乏已經成為阻礙期刊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紀律嚴的期刊出版隊伍。
    首先,建立一支政治強的期刊人才隊伍是保持正確導向的根本保證。所謂政治家辦刊,指的就是要由政治意識強、政治敏感度高、政治鑒別力強的人掌握期刊社的出版權。有什么樣的人就會編出什么樣的刊物,惟有一支政治上過硬的人才隊伍才能保證期刊出版工作中的正確導向。
    其次,培養一批業務精的期刊人才隊伍是推動期刊業取得發展的關鍵。期刊業是一個包括內容采編、版式設計、廣告營銷、市場策劃等多個環節在內的系統化產業。要想取得發展,則每個環節都需要由一批工作經驗豐富、精通專業知識、富有創新精神的工作人員來完成,才能使整個期刊產業運轉協調、充滿活力。
    第三,造就一支作風正的期刊人才隊伍是促進期刊業健康發展的重要依托。一支隊伍的作風,反映一支隊伍的形象,體現一支隊伍的戰斗力。“作風正”不僅是指期刊從業者的個人道德修養要符合社會價值標準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指他們在工作中能夠堅持敬業的工作作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特別是對于期刊的采編人員來說,他們的作風會直接影響到廣大的讀者。
    最后,訓練一支紀律嚴的期刊隊伍是實現黨對期刊業領導的重要保障。我國的期刊起著黨和人民喉舌的作用,宣傳什么、不宣傳什么,提倡什么、反對什么,都要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準繩。因此所有期刊從業者特別是期刊社的主編(總編)必須聽招呼,守紀律,對一些重大事件或敏感問題的報道,不能自以為是,自作主張。
    (三)加強隊伍建設的幾項主要措施。
    一是要著眼于期刊人才總量的增長和素質的提高,大力加強人才資源的能力建設,盡快改變目前期刊人才隊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結構不合理的狀況。當前,新聞出版總署正在與人事部合作,推進新聞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資格準入制度。這項制度面向全社會開放,有利于新聞出版人力資源市場的建立,有利于為期刊業吸引全社會的優秀人才,同時也有利于激活期刊業的人力資源存量。
    二要重點培養一批期刊界的領軍人物,通過他們來帶動整個期刊業從業人員業務素質的提高。這其中,既包括政治責任感強、學術水平高的期刊采編人員,也包括文化知識扎實、熟悉市場運作的期刊營銷人員,還包括掌握先進技術、創新能力較強的技術設計人員等等。
    三要堅持改革創新,完善人才工作的體制和機制。在期刊社內部經營管理機制的改革中,把用人制度的改革放在重要位置。積極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不拘一格培養、選拔優秀人才;建立和完善各類人才的培養、評價、選拔、使用、流動、配置和激勵機制,用事業留人,用適當的待遇留人,用感情留人,形成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人盡其中國出版京5~12Z1出版工作石峰20042004在核心期刊的統計分析過程中,往往存在忽視綜合性學術期刊作用的現象。根據綜合性學術期刊具有多學科性和跨學科性的特點,從文獻應用角度和學科分析角度對其進行認定研究是一種可供選擇的重要方法。本文系柳斌杰副署長2月24日在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四屆五次常務理事會議暨頒獎大會上的講話,發表時有刪節滴石于The Sustained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Characteristics for University Press
  WANG He-jun
  (Hunan University Press,Changsha 410082,China)姜曉輝(1952-),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副研究員。(北京 100732) 作者:中國出版京5~12Z1出版工作石峰20042004在核心期刊的統計分析過程中,往往存在忽視綜合性學術期刊作用的現象。根據綜合性學術期刊具有多學科性和跨學科性的特點,從文獻應用角度和學科分析角度對其進行認定研究是一種可供選擇的重要方法。本文系柳斌杰副署長2月24日在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四屆五次常務理事會議暨頒獎大會上的講話,發表時有刪節滴石

網載 2013-09-10 20:59:18

[新一篇] 當前我國少數民族人口發展形勢分析

[舊一篇] 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趨勢(上)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