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  民初歷史變遷觀察  >>> 簡體     傳統


  由華東師范大學、中國哲學史學會、福建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湖南大學岳麓書院、 世界朱氏聯合會等單位聯合舉辦的“紀念朱熹誕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朱熹全書》新書發布會于2000年10月8日至10日在上海召開。來自美國、韓國、日本、德國、 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中國內地、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60余人出席了會議。與會人士對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朱熹的哲學、政治、經學、史學、文學、倫理、教育、自然科學、宗教等思想,以及對朱熹著作的考證、朱熹歷史地位的評價等問題展開了充分、深入的討論,是近年來研討朱熹達到高水平的一次學術會議(杜維明評語)。現將討論的主要問題綜述如下:
   一、關于朱熹的哲學
  中國人民大學張立文教授對朱熹哲學的心性論及其現代價值作了發言,指出從朱熹“心統性情”思想建構中,今人可以體認到他的無私的求真胸懷,敢于自我否定的開放精神,以及終日乾乾,契而不舍的學術生命。張立文著重探討了朱熹“心統性情”論的現代價值在于:第一,博大無私的創新精神;第二,學術自由的開放精神;第三,日新而日日新的先見精神。
  北京大學陳來教授在他所作的《朱子〈仁說〉新論》的學術報告中指出,朱熹《仁說》的意義乃在于,它是己丑(公元1169年)以后朱子在理論上清算湖南學派、糾正湖南學派、轉化湖南學派,重建道學正統的系列論辯活動的重要一環。更廣泛的從道學發展史來看,從己丑之悟到仁說之辯,朱子完成了從二程的立場,統合、整理龜山(楊時)、上蔡(謝良佐)、五峰(胡宏)這三大道學支派的工作,使得程門伊洛之學,在經歷了南宋初期的分歧發展之后,走向了朱子所代表的、以朱子為核心的新的整合。
  武漢大學郭齊勇教授對朱熹與王夫之的“心性情才”論作了比較,指出朱子認為“四端”是情,“七情”也是情,均是性之所發;而王夫之在“四端七情”的問題上,認定四端是性,七情是情,四端“可以心言而不可謂之情”,王夫之在“性情論”上,有時顯得比朱子更固執、保守,在四端之心的非情說上,恪守“性”的純潔性,不容攙假,透顯出湖湘學者的執拗,原則性很強而靈活性不足。郭齊勇指出,王夫之在“情才論”上,與朱子有更多的認同。然而在“性習論”上,王夫之以犀利的、靈光四射的筆觸,批評陳腐的論說,刷新了儒家的實踐倫理學,打開了返虛為實的外王學徑路。
  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所吳宣德教授指出,程朱“性即理”說的提出,本身是為了解決理學家們所面臨的理論難題,并非僅僅為了對付以往的人性學說。因此,對于這一命題的評論,似乎不能局限在對其本身哲學內涵的揭示上,而應同單一理學家的思想體系以及整個理學發展的思維邏輯聯系起來。從這一點來說,對理學中的“意”或“欲”、“忠恕”、“誠”等等命題,似乎也應該予以更多的關注。
  陜西師范大學政經學院丁為祥副教授論述了馮友蘭的朱子詮釋說,認為馮友蘭是以形式與質料的關系開始對朱子進行詮釋的,他首先是以理與氣、形式與質料的形上形下之別作為雙方的中介,進而將理與形式、氣與質料作對等式的互詮。在此基礎上,馮友蘭對朱子理與氣的雙重關系都作出了說明,這就是所謂二者不可分割的理在氣中,一如房之形式在房之質料之中。另一方面,“若就邏輯言,則‘須說先有是理’”。這樣,馮友蘭就在形式與質料的形上形下之別的基礎上全面地詮釋了朱子的理氣關系。
   二、關于朱熹的經學
  朱熹經學是朱熹整個學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會學者對此也作了深入討論。
  關于朱熹之“四書學”中《大學章句》、《中庸章句》及其與道統論的關系,韓國漢城高麗大學金忠烈教授作《讀朱熹〈中庸章句序〉札記》學術報告,指出《學》《庸》之異同,以及《大學章句序》與《中庸章句序》中道統論之出入。金忠烈把兩序之道統論作了對比,各劃一系統如下:
  《大學序》道統系譜:伏羲→神農→黃帝→堯→舜→孔子→曾子→孟子→二程→朱子
  《中庸序》道統系譜:堯→舜→禹→皋陶→湯→伊尹·傅烈→文王→武王→周公→召公…→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二程→朱子
  對比起來看,《大學序》之道統論,少欠疏略,《中庸序》之道統論較為詳細,兩表之最大不同,是《大學序》列入伏羲、神農、黃帝,而《中庸序》則無即以堯、舜、禹為起點。《學》《庸》兩序同為朱熹所作,而其道統論之出入為若此,原因何在?金忠烈認為,《大學序》之主要論點,是敘述聰明睿智,能盡其性之“君師”立學施教的歷史,而道統及其傳法則副隨之言。《中庸序》則不然,其主要論題,直在道統脈絡及傳道心法。要之,《大學》是儒家教學人才之書,《中庸》是儒家道統心傳之書,其旨不同,故作序內容亦不同。
  與此相關,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陳榮開博士指出,要掌握朱子《中庸》說的精義,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當然是研究他為《中庸章句》所寫的《序》。《序》中最值得注意的地方,當然是朱子首次提出的道統之說。對于朱子的道統說,大可撇開經典的根據問題,而直接去鉆研其中的哲學意味。問題反而在于,朱子的道統說和他對十六字訣的解釋本身是否真有深刻的哲學意味和慧識供人發掘。
  關于朱熹的《詩經》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社長朱杰人教授在其《〈詩傳綱領〉研究》中認為,朱熹另有一部論《詩》專著《詩傳綱領》,卻長期塵封,幾乎被人們遺忘。有很多人甚至認定,《詩傳綱領》是朱子弟子或后人依據朱子說《詩》的各種言論匯輯而成,非朱子原著。而朱杰人經過認真考證,初步推定《詩傳綱領》應該是朱子晚年所著。它的成書時間當晚于《詩集傳》。并指出《詩傳綱領》是朱子對《詩經》及《詩經》學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和《詩經》研究核心問題的綱領性闡述。這是他一生關于《詩經》研究的總結,可視為朱子的晚年定見。
  四川省社科院蔡方鹿研究員指出,朱熹在宋學學者批《毛傳》、《鄭箋》、《詩序》之失的基礎上,以《詩》說《詩》,反對以《序》說《詩》,提出了自己的以把涵詠詩文求其本義與闡發義理相結合為特色的《詩經》學思想。朱熹以義理思想為指導,把文學與理學相結合,既認為《詩》為“感物道情”而作,又指出其中有淫奔之詩的內容,批評《詩序》的美刺說、“止乎禮義”說等,注重雅鄭邪正之辨;以文學家的眼光,重視《詩》對于情的抒發,其吟詠情性,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來解《詩》;又站在理學家的立場,以義理解《詩》,重視“二南”,不著意訓解,理會《詩》之大意,主張于諷誦中見義理,以葉韻讀《詩》,為諷誦《詩》文,以見義理服務。這些方面都是朱熹本義與義理相結合《詩經》學特色的表現。
  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所王貽梁教授在其《〈儀禮經傳通解〉與朱熹的禮學思想體系》中指出,《儀禮經傳通解》所展示朱熹的禮學思想體系,主要表現在這樣兩個方面:一是在全書的內容編排體系上,采用的是以家、鄉、學、邦國、王朝這樣程序的體系,它所體現的內外兼修兼濟的思想,正是朱熹本人一貫修身治國、謹慎而又兼創意的思想;二是在最核心的三《禮》關系的體系上,朱熹是以《儀禮》為經,以《禮記》為傳,而以《周禮》為綱。王貽梁又認為,朱熹的三《禮》關系體系,應該是以《儀禮》為綱,《周禮》為目,《禮記》為傳,這是一個與王安石針鋒相對的禮學思想體系。
   三、關于朱熹與宗教
  浙江大學束景南教授在其《道謙考》中,對朱熹早年受佛教的影響作了考證。指出釋曉瑩作于紹興間的《云臥紀談》卷下有《答元晦書》,尤足寶貴,朱熹之問禪師道謙學禪,均由此可見。其中記有朱熹此時參究過“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的話頭,受到佛教眾生悉有佛性說的影響。束景南并考出,道謙當卒于紹興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秋末。道謙逝世后,朱熹撰有《祭開善謙禪師文》,載《佛法金湯編》卷十五,又見《歷朝釋氏資鑒》卷十一,而通行的《朱文公文集》中則未收此文。此祭文記敘朱熹向道謙學禪之全歷程,是探討朱熹與佛教關系的重要參考資料。
  上海師范大學湯勤福教授在其《有關〈周易參同契考異〉的幾個問題》中,對朱熹與道教的關系作了探討。指出自早年接觸道教煉丹之術的著作《周易參同契》后,朱熹研讀再三,終其一生,這是值得注意的。湯勤福對朱熹花費如此精力為此書作考異,又不署真名,而署崆峒道士鄒@①,提出自己的見解:其一,朱熹為《周易參同契》作考異,是出于建構理學體系的需要。其二,朱熹注意到《參同契》與自己的理學思想有契合之處,強調“魏伯陽《參同契》,恐希夷之學,有些自其源流”,斷定《參同契》有價值。其三,朱熹對道教氣功、納甲、煉丹術比較感興趣。朱熹為什么托名道士?這應該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去考慮。慶元三年,正是韓氏禁錮“偽學”的高潮時期,朱熹名列“偽黨”之首,朱熹若用真名來為《周易參同契》作考異,自然會被韓黨抓住把柄,作為“偽學”的證據。因此,才導致朱熹既對《參同契》作了考異,又難署真名的尷尬局面。
  以往學術界論朱熹與道教的關系,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朱熹考釋了兩部道書。包括《周易參同契考異》和《陰符經考異》。但參加此次會議的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所王鐵副研究員在提交給大會的《〈陰符經考異〉作者考》論文中,認為此書的作者其實并非朱熹,而是蔡元定。《陰符經考異》應為《陰符經注》。這引起了與會學者的關注。
  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歷史系田浩教授向大會作了《朱熹的鬼神觀與道統觀》的學術報告,其主旨不是要將朱熹的鬼神論置入現代西方的“宗教”概念之下,而是想提供一個例證來說明朱熹及其思想的復雜性遠甚于那些當代學者在研究古人時樂觀主義的理想化,以及理性主義的系統化所表明的。田浩指出,隨著朱熹的氣哲學強調只有自己的子孫才能從祭祖中得益的重要性,朱熹需要進一步把他看成是孔子想象的后代。如果他在精神上隸屬于孔子的宗族,他就與圣賢之心有特殊的感應。受他在道統祠中所得啟示的鼓舞,朱熹似乎能宣稱宗譜式“道統”觀,來壓制當時的不同聲音,并恢復對道的統一性的認識。因此,鬼神、文和道最終共同增強并產生出他的哲學系統內的“理”(coherence)。因為這樣,所以當我們試圖理解朱熹如何形成他的哲學時,不應當忽略“鬼神”在其中的作用。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為言右加斤
  
  
  
中華文化論壇成都80~81B5中國哲學蔡方鹿20012001蔡方鹿,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四川 成都 610071 作者:中華文化論壇成都80~81B5中國哲學蔡方鹿20012001

網載 2013-09-10 21:00:53

[新一篇] 紀念太平天國起義150周年暨羅爾綱誕辰100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舊一篇] 紀念游國恩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回頂部
寫評論


評論集


暫無評論。

稱謂:

内容:

驗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