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閱讀 |
>>> 小城故事吳儂軟語溫婉人心的力量 >>> | 簡體 傳統 |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譯文] 整個世道都渾濁,惟獨我屈原一個人干凈;所有的人都喝醉了,惟獨我屈原一個人清醒。
[出典] 戰國 屈原 《楚辭漁夫》
注:
1、《漁夫》 屈原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2、注釋:
三閭大夫:掌管楚國王族屈、景、昭三姓事務的官。屈原曾任此職。
淈(gu3古):攪混。
哺(bu1補):吃。歠(chuo4啜):飲。醨(li2離):薄酒。
高舉:高出世俗的行為。在文中與"深思"都是漁父對屈原的批評,有貶意,故譯為(在行為上)自命清高。舉,舉動。
察察:潔凈。
汶(wen4問)汶:玷辱。
鼓枻(yi4義):打槳。
滄浪:水名,漢水的支流,在湖北境內。或謂滄浪為水清澈的樣子。"滄浪之水清兮"四句:按這首《滄浪歌》也見于《孟子·離婁上》,二"吾"字皆作"我"字。
3、譯文1:
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間流浪,在湖邊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的)漁父見了,問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閭大夫么?怎么竟成了這般模樣?”
譯文2: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間游蕩。他沿著水邊邊走邊唱,臉色憔悴,形體容貌枯槁。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為什么會落到這種地步?”
屈原說:“世上全都骯臟只有我干凈,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骯臟齷齪,您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既然個個都沉醉不醒,您為什么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為什么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為超出一般與眾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屈原說:“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凈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污濁的外物?我寧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魚鱉的肚子里,哪里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滄浪水清啊,可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水濁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足。”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譯文3:
屈原被放逐以後,來往於江潭之間,在水邊且走且嘆息,看起來憔悴枯瘦,一副病態愁容。漁夫看到了就問他:「你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流落到這個地方來呢?」屈原回答說:「全天下的人都污濁了,只有我是清白的,所有的人都昏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所以就被放逐了。」漁夫說:「一個才德兼備的人是不會執著拘泥於外物的,而且能夠配合時局轉變作為。全天下都污濁了,為什麼不跟著同流合污呢?所有人都昏醉了,為什麼不跟著飲酒享樂呢?為什麼要思慮得那麼深遠,表現得那麼清高,而使自己遭到放逐呢?」屈原回答說:「我聽說剛洗過頭的人一定要把帽子拍乾凈才戴上;剛洗過澡的人,一定要把衣服抖乾凈才穿上。怎麼可以用潔凈的身體去承受污穢的東西呢?寧可投身到湘江的流水中,葬身在江中的魚肚里;怎麼可以用清白的人格,去蒙受人世間的塵土呢?」漁夫微微一笑,敲擊著船板要離開了,一面唱著歌說:「滄浪的水清澈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帽帶,滄浪的水污濁的話啊,可用來洗我的雙腳!」然後就離去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4、 關于《漁父》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最早認定為屈原作的,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楚辭章旬》是在西漢末年劉向編的《楚辭》的基礎上作注。在《楚辭》中,《漁父》已作為屈原的二十五篇作品之一收入。據此,則認定屈原作《漁父》,又可上推至劉向時。后世認同屈原作《漁父》,影響較大的有南朝梁代蕭統編的《昭明文選》和南宋朱熹的《楚辭集注》。但此說漏洞頗多。從外證來說,司馬遷在《史記·屈賈列傳》中引述《漁父》文字時,只是作為行文的一部分,而并非作為屈原的原作轉引。王逸《楚辭章句》在明確指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之后,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則作者又非屈原而成了“楚人”。從內證來說,《漁父》中的屈原表示“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以下當是赴湘自沉的一幕,似不可能再有心緒用輕松的筆調續寫“莞爾而笑”的漁父。何況全文采用第三人稱,亦與屈原作為此文作者的身份不合。故近人一般都認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郭沫若說:“《漁父》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屈原賦今譯》)按之作品的實際,這一推斷還是比較可信的。
《漁父》中的人物有兩個——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全文六個自然段,可以分為頭、腹、尾三個部分。文章以屈原開頭,以漁父結尾,中間四個自然段則是兩人的對答。
在第一部分中,屈原開始露面。文章交待了故事發生的背景、環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況。時間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堅持愛國的政治主張遭到楚頃襄王的放逐之后;地點是在“江潭”、“澤畔”,從下文“寧赴湘流”四字看來,當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間的某一江邊、澤畔;其時屈原的情況是正心事重重,一邊走一邊口中念念有詞。文中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在這部分中,漁父上場,并開始了與屈原的問答。對漁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寫出他心中的兩個疑問。一問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閭大夫與?”屈原曾任楚國的三閭大夫(官名),顯然漁父認出了屈原,便用反問以認定身份。第二問才是問話的重點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這地步,當是漁父所沒有料想到的。由此一問,引出屈原的答話,并進而展開彼此間的思想交鋒。屈原說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即自己與眾不同,獨來獨往,不茍合,不妥協。由此引出漁父的進一步的議論。針對屈原的自是、自信,漁父提出,應該學習“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榜樣,并以三個反問句啟發屈原“淈泥揚波”、“餔糟歠釃”,走一條與世浮沉、遠害全身的自我保護的道路。他認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舉”,從思想到行為無不高標獨立,以致為自己招來流放之禍。漁父是一位隱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實信徒。老子說:“和其光,同其塵。”(《老子》)莊子說:“虛而委蛇。”(《莊子·應帝王》,后世成語作“虛與委蛇”)漁父所取的人生哲學、處世態度,正是從老莊那里繼承過來的。他所標舉的“圣人”,指的正是老、莊一類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則說:“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衛靈公》)堅持“蘇世獨立,橫而不流”(《九歌·橘頌》)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對于漁父的“忠告”當然是格格不入的。他義正辭嚴地進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張。他以“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兩個淺近、形象的比喻,說明自己潔身自好、決不同流合污的態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兩個反問句,表明了自己“寧赴湘流”,不惜犧牲性命也要堅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離騷》中就曾旗幟鮮明地表示過:“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漁父》中的屈原,正是這樣一個始終不渝地堅持理想、不惜舍生取義的生活中的強者。司馬遷將《漁父》的文字作為史料載入屈原的傳記中,當也是有見于所寫內容的真實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貫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筆墨集中在漁父一人身上。聽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漁父“莞爾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滄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這部分對漁父的描寫十分傳神。屈原不聽他的忠告,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他唱的歌,后人稱之為《漁父歌》(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第八十三卷將此歌作為《漁父歌》的“古辭”收入),也《滄浪歌》或《孺子歌》。歌詞以“水清”與“水濁”比喻世道的清明與黑暗。所謂水清可以洗帽纓、水濁可以洗腳,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的意思,這是漁父和光同塵的處世哲學的一種較為形象化的說法。
最后這一部分,不見于《史記》屈原本傳中。從全篇結構來說,這一部分卻是不可或缺的:它進一步渲染了漁父的形象;漁父無言而別、唱歌遠去的結尾,也使全文獲得了悠遠的情韻。不少研究者認為《漁父》這篇作品是歌頌屈原的。但從全文的描寫、尤其是從這一結尾中,似乎很難看出作者有專門褒美屈原、貶抑漁父的意思。《漁父》的價值在于相當準確地寫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與此同時,還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后世眾多詩賦詞曲作品中吟嘯煙霞的漁釣隱者形象,從文學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們聯想到楚辭中的這篇《漁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對屈原與漁父的感情傾向孰輕孰重,倒不妨認為他比較傾向于作為隱者典型的漁父。
《漁父》是一篇可讀性很強的優美的散文。開頭寫屈原,結尾寫漁父,都著墨不多而十分傳神;中間采用對話體,多用比喻、反問,生動、形象而又富于哲理性。從文體的角度看,在楚辭中,唯有此文、《卜居》以及宋玉的部分作品采用問答體,與后來的漢賦的寫法已比較接近。前人說漢賦“受命于詩人,拓宇于楚辭”(劉勰《文心雕龍·詮賦》),在文體演變史上,《漁父》無疑是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的。
附帶說幾句,傳統上一般將楚辭作為詩的一種別體——一種帶有地域性的詩體,《漁父》雖是散文(部分語句也押韻)卻又飽含詩意,頗似現代所稱的散文詩。所以本文也將《漁父》列入“先秦詩”之中加以評析。 (陳志明)
5、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本篇通過屈原放逐后和漁父的對話,顯示出屈原的忠君愛國的崇高品質。大家都污濁,只有我一個人清廉;大家都沉醉,只有我一個人清醒。這就是被放逐原因。這話聽起來似乎很離奇。但仔細一想,這真是亙古不易的道理。試想,大家都腐敗,大家都沉醉,又怎能容得一個清廉、清醒的人呢?被排擠,被放逐了,還要落下奸邪的罪名。短短的兩句話,把楚國的昏庸、腐朽概括得淋漓盡致;從另一個方面,則又把屈原的忠實、高潔對比地顯示了出來。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他“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漁父走了,唱出了上面的幾句歌:滄浪的水清,可以洗我的帽纓;滄浪的水濁,可以洗我的腳。這仍是“與世推移”的意思。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于“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6、《楚辭·漁父》詩曰:“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形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欲?何故至于斯!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根據以上的文字記載,司馬遷才在《史記·屈原列傳》里,為這位大詩人畫了很經典的肖像:“屈原至于江濱,披發行吟澤畔,……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中國第一位有名有姓的詩人,就這樣以“披頭士”的形象,滿面愁容地出現在文學史里。后世的許多屈原畫像,都截取了屈原的這個側影,因為它是最傳神的。這出自于人們對屈原精神的揣測。
看見這幅肖像,知道我首先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理想主義者的孤獨。屈原絕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所以才那么不合群,無法適應環境,聽聽他在《漁父》中怎么喃喃自語的吧。“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這是一個有潔癖的人啊。也許所有的理想主義者,精神上都有程度不同的潔癖。屈原是病得最重的。寧肯葬身魚腹,也拒絕藏污納垢。他果然說到做到了。
那么多人都在同流合污或隨波逐流,那么多人都能做到眼不見為凈,為什么屈原做不到?屈原,為什么和現實的關系搞得這么緊張?惹不起,難道還躲不起嗎?是的,屈原能躲得開楚懷王,躲得開楚頃襄王,躲得開嫉賢妒能的上官大夫、令尹子蘭以及諸多小人,卻繞不過心底鐵尺般的原則。道德上的至高至潔,如同嚴酷律令,使他無法做到普通人輕易就能做到的事情,既然不愿加入庸俗的大合唱,只能讓靈魂在荒郊野外獨舞了。“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連裝醉都不會,連裝糊涂都不會。
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心里揉不得沙子的屈原,活得很累的。你也太愛干凈了!瞧瞧這雜亂無章的世界,哪塊地方不骯臟?你心里容不下世界,世界也就容不下你呀。三閭大夫,你能聽聽我的勸嗎?雖然我知道自己的勸告,不見得比那位漁父高明到哪里。
理想主義者是聽不進勸的。如果他聽見了現實的勸,就不再是理想主義者了。我之所以認定屈原自始至終都是理想主義者,甚至作為理想主義者而死,就因為怎么勸都無法使他回頭。回頭就是岸啊,他偏偏要往水更深的地方走去。屈原為什么不愿放棄理想,歸根到底還是因為太愛干凈,舉世混濁,只有頭腦里的理想國是干凈的。他死也要做理想的臣民。如果失去了理想,他也就丟了魂,比亡國奴好不到哪里。
正是這種清潔的精神(一種褒義的“潔癖”),使屈原保持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孤獨與純粹,也使屈原成為屈原,成為我們不得不仰望的對象。
正是這種對理想的苦守,使屈原超越了現實。
關于屈原為什么投江,在譚家斌著《屈學問題論》里,概括了十種說法:憤世說,殉國說,潔身說,尸諫說,謀殺說,救主說,殉道說,政治悲劇說,殉楚文化說……我覺得跟殉國同樣悲愴的,是殉自己的理想。屈原也是在殉國,只不過殉的是自己的理想國啊。他理想中的楚國,跟現實中的楚國,肯定不一樣。這也正是他傷心透頂的原因。他理想中的祖國,跟現實中的楚國甚至是兩碼事。只不過他自己意識不到罷了。他頭腦里有一個烏托邦,這才是他真正的祖國!
現在,烏托邦破碎了,夢破滅了,玉碎宮傾,他也不想保全自己了。他不想成為理想國的遺老遺少,不愿活在亡國奴般的恥辱里,更不愿向自己憎惡的現象妥協,也只能固執地給內心的原則打了一個死結。理想都死了,心都死了,活著還有什么勁呢?屈原就這樣向水更深的地方走去直至大水漫過頭頂。大水淹沒了這個想入非非的詩人,也淹沒了他頭腦中的理想國——直至無跡可循。我們怎么也弄不清他有過哪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正是這些想法帶給他敢死的力量。
國王讓他傷心了。祖國讓他傷心了。那是因為他對國王有太多的幻想,他對祖國有太高的愿望。甚至可以說,他心目中有另一個祖國,有另一個國王。與現實的不一致,造成他心理的落差。與其說現實讓他失望了,莫如說是理想與現實的反差,讓他失望了。他把一切,把一切的一切(包括祖國與國王),想得太好了。更悲哀的是,他太希望一切,一切的一切,跟自己想的一模一樣。這怎么可能呢?
屈原是為這種可能而活著的,理想變成現實的可能性,是其生命的動力。屈原,也正是因這種不可能,而死去的。現實是殘酷的,理想有時候更為殘酷,讓人更無法接受現實,融入現實。極端的理想主義者,都有一塊心病,都是因為過于相信完美,過于追求完美,而在這根本不可能完美的世界面前,撞得頭破血流。與其說屈原是被淹死的,莫如說死于心病,死于心碎。如果說沒那么多心事,他原本可以活得好好的。
理想主義者注定是失敗的,屈原開了這樣的先例,他的詩篇是個人的理想與現實磕磕碰碰留下的傷口。而且他是理想主義者中最不幸的一種:受了致命傷。縱然如此,理想主義者雖敗猶榮,這同樣也是由屈原最先證明的。他未能避免理想主義者宿命般的失敗,卻奇跡一樣捍衛了失敗者的尊嚴。不僅讓悲劇變成一種美,還使失敗也變成了一種力量。與這種可以產生久遠震撼的失敗相比,世俗間林林總總的所謂勝利,反而可能顯得疲軟。
茫茫人海,勝利者永遠是有限的,失敗者居多,人的一生中,不如意的時光也大于滿意的時光,屈原的挫折,卻不只是借助大眾的共鳴或同情心而扭虧為贏,而是他赴死的果斷,被證明為一種勇氣,而不是懦弱。
正如其絕命詩《懷沙》所述,他準備抱一塊大石頭自沉于汩羅江,緊緊地抱著,而不是撒手,這需要的不只是力氣。懷沙,懷沙,石頭是重的,身體是輕的。我覺得他抱著的不是石頭,而是碩果僅存的理想。他要與不忍舍棄的破碎夢想同歸于盡。懷沙,懷沙,理想是重的,現實是輕的。
屈原是殘酷現實的犧牲品?我不同意這樣的結論。但我嘗試著換一種說法:屈原,自愿地成為完美理想的祭品,再沒有別的禮物了,他只能用自身來獻祭!他選擇的祭壇在水上。他正在一步步地走上去……不,只要他能邁出最關鍵的第一步,就在瞬間改變了自己;普遍的人性變成了超脫的神性。
屈原,就這樣離人更遠了,離人群更遠了,卻開始向神靠近。理想主義者的失敗,也是在向神致敬。這種并非一般意義上的失敗(是失敗,而不是失利),必將給那勇于承担失敗代價的人, 贏得同樣并非一般意義上的榮譽。
屈原的命運是一個樣板,預告了極端的理想主義者、追求完美的理想主義者必敗,但雖敗猶榮。因為如果沒有對完美的憧憬,就根本不可能使不完美的世界產生絲毫改變。不,就根本無法打破世間的種種丑陋。我們可以誠實地表示自己無法做到這一點,但不能對有這種超常愿望的人失去敬意。否則,我們也將構成俗世中丑陋的一部分,構成屈原以死反抗的對象。我們或許沒有勇氣成為理想主義者,但同樣也不應成為理想主義的敵人。
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站在岸上,遙望水深火熱的屈原,為什么要一遍又一遍呼喚“魂兮歸來”?那是因為人們尊重這樣的靈魂,希望他永久存在,而不堪忍受其缺失。是的,理想主義者無力改變這個世界,但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上眾多看客的心靈,并通過自己感染過的更多的心靈,去合力使世界變得美好。
7、“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司馬遷在《史記•屈原本紀》中形容屈原的。As we know,屈原先生在國君昏庸,國民苦難中投江了。這唯一的清醒者是如此的痛苦,恰是因為他是唯一明智的。而在我看來,司馬遷借著評價屈原,說出了自己與其相類似的痛苦。
這是一種怎樣的痛苦?不是撕心裂肺或哭天搶地,而是由內心最深處那本該最溫暖的地方,隱隱地滲透,蔓延至身心的每一個角落,帶著清醒的冰冷,帶著孤寂的酸楚。這也是一種欲哭無淚的無奈,一種欲說還休的憂愁。他看不下去了,他也無法和其他人一樣醉下去,渾渾地了度了余生。于是便投江。
這只是句簡單對仗的句子,然而其中透出的蒼涼悲哀,荒蕪憂郁,確實無與倫比的難以承受。將醉者拋之腦后的會變混濁,最后也一醉不醒:而與眾人同醉的,終也將在這渾濁的世間被浮華灌醉。
8、屈原和漁夫的觀點我都認同。
其原因有二,但必須把這兩點綜合分析才可以證明我的認同是對的:其一,屈原和漁夫“各安其主”,屈原是楚國的三閭大夫,他所效忠的是一個國家,他的責任是使國家繁榮富強,而國家的內政是渾濁,昏醉,唯他是清白,清醒著;而漁夫只不過是一皆平民,他的責任是使一家過安穩的日子,就算國亡了他照樣過自己的平民小日子。其二,“心智迂腐者為奴,心智清明者為雅士”,漁夫屬于第一種人,屈原屬于第二種人,這一點使他們二人的看法截然不同。
現在世人未經戰事,以為天下已經太平了,于是渾渾噩噩的過日子,使這個世界變的渾濁不堪,為官者雖“能”而不公,他能在期下瞞上,爾虞我詐,行賄受賄,中飽私囊,從而使政治、商場、骯臟不堪,警察、教師、醫生,見錢眼開。小市民骯臟的透了,不能公正的處世為人,喜歡畫蛇添足,成事不足,敗事有余,道德觀差的另人發指。
9、又近端午,一名行吟者的蒼涼聲音,又一次跨越近二千三百年的時空傳來,漸聞漸響:“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一具肉體的毅然自沉,造就了歷史長河中一座永難淹沒的精神島嶼。
歷史長河中,蘊藏有豐富精神價值的“島嶼”有很多,博大如孔子、智慧如老莊、諍直如魏征、忍毅如太史公、忠勇如岳武穆……許許多多的歷史人物都令人高山仰止,即不能至亦心向往之。而在這其中,屈原精神有著無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其以或稱極端的理想主義精神,對“士志于道”的做法和“士之道”本身,進行了極具震撼力的詮釋、示范和實踐。
“士之道”,當下可大致理解為“知識分子的精神”或“精英的理念”。依筆者之見,即便到今天,緬懷屈原最大的價值,仍然應該是對“士之道”進行認真求索,并以此引領乃至啟蒙某些社會精英。而當下所最應汲取的屈原之“道”的主要特點,是其在愛國、親民的同時,對現實能夠一直保持強烈的痛感,決不奉行“水清則濯纓,水濁則濯足”的隨遇而安哲學,并以社稷蒼生為己任而不懈努力。“長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便是其痛感以及努力的生動寫照。
當然,這種痛感可能是極端的─極端到他終于為此自戕,但這種感覺和信念卻特別值得敬重。正因為這種痛感的存在,使屈原信仰堅定,不肯茍同,更不屈從,“寧赴湘流,葬于江魚之腹中”,也決不肯“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這種極端的自潔精神,使屈原具有了區別于許多歷史人物的特有啟迪作用。可以這樣說:從二千二百八十六年前的那個初夏開始,“屈原”兩個字便代表了一種精神標高;孤高的屈原精神,成為“士之道”的鮮活標本;《離騷》、《橘頌》、《涉江》等不朽的篇目,成為歷代求“道”之仁人志士的精神導師或心靈驛站。自茲而后,江山代有志士出,每從屈原獲啟迪。
有些“士之道”,并非屈原所首倡,但其卻是忠實的實踐者。比屈原早約兩百年的孔子,強調“士志于道”,認為“士”應以維護社會基本價值為己任,還要求“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比其早約兩百年的曾子,認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且要遠到“死而后已”的程度;比屈原大約三十歲的孟子,則更是率直提出“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的主張。但真正實踐了這些理念、要求和主張的,屈原或稱第一人。他明確提出了“蘇世獨立”、“獨立不遷”、“橫而不流”、“秉德無私”等宣言,而且摒棄了孔子“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的遁世之想,為己道之不得行而不惜抱石沉水。這種悲壯決絕的理想主義,雖歷兩千余年仍令人感喟不已。
環顧時下的社會精英也即古之所謂“士”,不僅與世同濁、偕眾而醉者比比皆是,甚至不少人還是“先天下之濁而濁”,所愿意盡力担當爭取的只是一己之名利。因此,此時繼續提倡屈原之“道”,引領社會精英們多些追求,多些承當,多些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應是相當必要的。是故,特別希望端午節那萬千競渡的龍舟,能夠多載回些屈原的精神,并使更多人有機會、有信心重新登臨屈原遺留的那座精神島嶼。(文章來源: 香港文匯報)
10、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有的人死了,可他還活著”。這句話可以來形容屈原罷!
屈原因為他的愛國心,因為他的死,讓后人都記住了他。對于他來說是“非吾心,毋寧死”他生命的永恒,是因為他的死,自從那一刻到現在,他還是活著。歷史上,還有一個司馬遷可以與他相比。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而,他的茍活,讓所有人都記住他,他的生命也是永恒的。雖然他和屈原選擇不同但他們卻有著永恒的生命。據說,《史記》成了以后,司馬遷就死了,如果沒有《史記》,司馬遷早已不存在了,因為他不會隱忍茍活。而屈原沒有什麼掛念的了,活著有何意思?
“屈原之所為兮,與日月兮齊光。屈子之一跳,讓名不見經傳的汨羅江為后人所銘記,讓農歷五月五成為特色獨具的節日;使生命的雅潔、靈魂的高貴卓立于后世。”這是屈原的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成就了荊軻的美。
不僅死,還有活著的時候,他也是一種美。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杰出代表。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辟了一片新天地。屈原的作品是他堅持“美政”理想,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進行斗爭的實錄。他的“美政”理想表現在作品中,就是“舉賢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而且還有他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在“楚材晉用”的時代完全可以去別國尋求出路,但他卻始終不肯離開楚國一步......
正是因為只有他有這種精神,而別人沒有,正因為他的悲劇,他才能流傳千古。雖然他的生命長度很短,但他的生命變得越來越厚。屈原不再僅僅是我們的,他還是中國的,還是世界的。
丘吉爾面對法西斯的威脅曾說:“不自由,毋寧死。”對于屈原來說:非吾心,毋寧死!
即使被流放兩次,他也不隨其波逐流。最后,湯湯的汨羅江把它收留了,但是汨羅江水太混了,蕩滌不掉它的憂愁;而且汨羅江水太淺了,掩埋不掉它的遺憾。
11、即使世俗的圍墻擋住你萬丈豪情,但擋不住你鏗鏘的步伐。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淘潛的五斗詩魂;即使厚重的夜幕擋住你滿天星斗,但擋不住你心中的燈火。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絕唱。即使歲月的樊籬擋住你堅強的身軀,但擋不住你的信念。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原的水中離騷。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流云伴著坎坷,來到美麗的桃花園;風雨帶著憧憬,來到清幽的山澗;萬丈紅光透過云霧,照射在晉代的山鄉小巷……做真正的自我,不為五斗米折腰,你放棄了污濁的塵世和榮華富貴,只為做真正的自我,遠離勾心斗角的官場。江岸邊,菊花旁,你悠然其間,這是飄逸灑脫,這是自由不羈。
快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淘潛的五斗詩魂。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故國河山淪陷的無限慷慨與悲愴,昔日繁華的宮殿早已化為斷垣殘壁,你像那天邊孤獨的云,無處著落。河山萬里,依然故我。你低頭回望,滿眼是百姓流離,尸骨遍野,無限感傷涌上心頭。但你做真正的自我,寧死不降,一行熱淚灑江天,成為零丁洋的千古絕唱。
壯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絕唱。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記憶順著淚羅江,流過春秋,越過戰國。當秦政破郢都的那一刻,你悲憤至極。在嘆息中,在號哭中,在悲痛中,你雖背負太多太多的無奈與辛酸,但卻做真正的自我,用生命表達你對祖國的忠貞與高潔品行。
悲哉!做真正的自我,那是屈原的水中離騷。
一縷清香一份灑脫,做真正的自我;展示高潔與傲然,那是淘潛的詩魂。
一江春水一曲悲歌,做真正的自我;滿載大江與汪洋,那是文天祥的零丁絕唱。
一頁歷吏一面鏡子,做真正的自我,昭示理性與忠貞,那是屈原的水中離騷。
12、能稱得上文人的,大概皆有些“傲氣”。“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世界是黑色時我是白色,世界是白色時我是紅色”。“傲氣”自丹田出,常見的文人總有種浩然之氣,清高是骨子里的,不為五斗米折腰,不因微言而改初衷,不由于蠅頭小利而游離于自己的底線。不清高的,大概算不得文人。
文人骨子里大概都渴求知音,期盼被認可的。文字如不能振聾發聵,如少人問津、沒有喝彩,文人會相當地落寞。“語不驚人死不休”,是許多文人的真實寫照。文人不僅要面子,更要里子。文人的需要常是精神層面的,他們渴望心與心的溝通,他們渴求以文字的力量挽救眾生,他們大多是善良的。
文人大都是敏感的,他們總是第一時間觸摸到這個世界的陰晴圓缺、春花夏陽秋實冬雪,感受到人的喜怒哀樂、人性的冷熱,感受到世事的酸甜苦辣,雖然大多文人也是無力無奈無助的。他們敏感的竟識到自身的缺陷也感受到同類的缺陷。他們輕視自己,所以輕視著同類。他們同情著自己,也同情著同類。同為文人,多了些惺惺相惜、多了些悲憫情懷、多了些過于了解之后的膩味。文人常重感覺,感覺沒了,心間的靈犀也就消逝了。文人的清醒是一種慶幸也是一種疼痛。所以,人有必要保持一定的鈍感力。“難得糊涂”,可換來一定程度的快樂。進步的、成功的文人,總能將自己的敏感度“拿捏”的很有分寸。
文人也是人,凡人的本性、人的劣根,文人皆有。時常感到文人之間的相輕,以及非文人對文人的或諷或羨。文人間的輕視貶損常常是暗地里的刀光劍影。君不見常有二三大文豪狹路相逢展開巷戰,直斗得天昏地暗,先是學術爭端、動動口舌,急了也不免動員廣大民眾來當裁判,進而走上法庭的也不是怪事。文人要無“道行”起來,地球人也會手心捏把汗。要是功名無望、事業受挫、工作無進展、愛情失算,可能攤誰也沒那么斯文了!但是更多的文人是富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用手中的筆作銳器,用自己的良心作盾,為這個社會担當著“抑惡揚善”、“為民鼓與呼”的大責。
13、古樸、渾厚、低沉、滄桑、神秘、哀婉的塤聲響起,人仿佛在瞬間被掏空了。魂也隨著塤聲,飄到了窗外,旋轉回蕩在天地之間,紅塵中所有的煩愁均已成空。只剩下聽者的一縷幽思,隨著這七千多年的嗚咽,追尋著遙遠的夢。 一捧微不足道的陶土,被放入火中,受烈焰幾多烘烤,煉就了永恒的音符。
在《樂書》中是這樣描述塤的:“塤之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數也。中虛上銳,火之形也。塤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聲。故大者聲合黃鐘大呂,小者聲合太簇夾鐘,要皆中聲之和而已”。 古人將塤定為秋音。于是,在塤聲中,似乎我們可以看到,西楚霸王被困垓下,劉邦令部下在荒山暮色中唱起了悲涼的“楚歌”,在歌聲中定然也會有這肅殺、凄涼、悲戚的塤聲。才使霸王倍感一種凄苦與無奈,如一片枯葉飄離枝頭,尋不到依托更找不到歸宿。在不知何去何從的無限惆悵與惘然中,神色凝重的霸王,看面容悲戚的美人虞姬舉劍拂袖獨舞,聽烏騅寶馬對著蒼天發出長長的哀鳴。在草木皆兵的秋音中而自刎烏江。 塤韻聲聲,以幽深、悲凄、哀婉的旋律綿綿不絕地,吹出了屈原魂斷汨羅江時仰天長嘯吟出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吹出了荊軻壯行前慷慨高歌的:“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不復還”的史,吹出了陳子昂登幽州臺寫下的千古絕唱:“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人間滄桑。吹出了文天祥過零丁洋時能震蕩九天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獨白。這樣的塤聲,怎么可能不從心底涌動起,一股生命在上,滄桑在下的感覺來呢?
塤不但擁有肅殺、凄涼、哀婉的獨特品質。這首《追夢》更賦予其神圣、典雅、神秘、高貴的精神氣質。它營造一個綿綿不絕的意境,伴隨著塤聲起伏,浮躁的心隨之變的靜謐無比。如天馬行空般,隨著銷魂的音樂,久久地回味著,那種飄忽不定的美感。并會情不自禁地發出:它就是宇宙、它就是山水、它就是心音,它就是情愛,它就是生命的感慨。 這樣的塤聲,它每一個音符都恰到好處地,勾畫出人們心靈相通的軌跡。
人生本就是夢的過程,在這過程中總有這樣與那樣的東西,被無可厚非地鐫刻在痛徹心扉的棱角之上。在寂靜的秋風中,聆聽這夢的天籟秋音,有誰不會將自己的夢,沉沉地烙在靈魂之中呢? 夢里飛花,雨敲窗欞,風喚夢回,聽一曲塤音,惹一懷愁緒,是誰,輕傳曠古余音?是誰,蕩濁前世離情?柔情幾許,心聲一曲,雋刻著曾經的美麗,塤音落處,夢若飛花,隨風而逝的,是幽深歲月,那繾綣情懷!
14、一個人在做什么,天在看,地在看,自己也在看。所以,才會有敬天敬地敬自己,畏天畏地畏自己。屈大夫曾悲嘆獨呼: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的獨,意義尚真不可比,他代表著詩人之魂,非常接近于上帝。而我等平俗下庸流之人,或只能一個人獨處時,想想獨善其身,明哲自保。中庸之輩亦可為君子之稱而自當再接再厲,謂之慎獨。
15、享受生活,享受孤獨的體驗。孤獨有什么不好?你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去審視自己,去養精蓄銳,準備在熱鬧的人群中一鳴驚人。孤獨的時候,你自己就像揮舞著鵝毛扇一樣看世界胡亂搖動,然后可以自得地感嘆一些世風日下的話,雖然說有些自戀,但是,這又如何不是很美的享受?徘徊在世外,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更何況,又不是孤獨了就永遠孤獨,還可以隨意選擇融入社會,你會感到,自己就是自己的,永遠無法被別人左右。
16、想起了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詩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句話知者甚眾,但能做到的寥寥。多少人在壓力面前選擇了隨波逐流,喪失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使精神世界處于極度壓抑的狀態。一代影后阮玲玉正是忍受不了世間的流言蜚語,才選擇自殺而香消玉殞,離開了這個讓她無比眷戀的世界。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之所以被無數人傳頌,源于那是一種境界和品格。屈原們選擇了“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為此他們最終也走向了以身殉道。面對黑云壓城城欲摧,有幾個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氣概?語云:知之不難,行之惟難;行之不難,終之斯難。當為了理想與追求,去努力奮斗時,同類對此嗤之以鼻,說你是瘋子,不自量力。那種痛徹骨髓的孤獨之感,只有當事人最為明白。有時把你被送上祭壇的,恰恰是你想拯救的同類,但你依然懷著兼濟天下的信念,渴望把愚鈍的同類喚醒。想必這就是為了追尋自由所要付出的必要代價吧!
17、孤獨,是“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心里獨白。 只是,陽春白雪大多曲高和寡,高處不勝寒的孤傲靈魂和心靈是痛苦的。
寂寞,是“揀卻寒枝不肯棲”的離群索居,是“有恨無人省”的落寞。有歡樂而沒有人分享,有痛苦而沒有人分担,哪怕處在鬧市街頭也仍然是形只影單,獨自一人是享受不到友誼和愛情的甘甜的。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自己寂寞或者孤獨.
寂寞是一種不被人理解和關懷的苦悶。沒有人可以傾訴和交流,沒有人關注,雖千萬人而獨行,那樣的心情應該是寂寞而且悲涼的。從而勾起對熟悉的人和事的回憶,通過回憶來派遣那種被陌生環境排斥在外而格格不入的心境。寂寞更像是午夜夢回時,臥在孤枕上聽窗外瀝瀝雨聲的感覺。
孤獨是選擇自我逃避和自我封閉,盡管周圍有自己熟悉的人和事物,但是因為自我的孤高和自負,把自己有意識的封閉起來區別于眾人。是那種獨自高歌而不得知音,是自己放棄下里巴人、高山流水而選擇陽春白雪的心境。比起寂寞的那種悲涼凄冷,孤獨更多的時候是一種寧靜致遠的禪境,可孤獨更像是獨坐葡萄藤下,品茗賞月的感覺。
寂寞不能逃避,只能派遣;孤獨可以選擇,而且享受。
18、我很希望自己就是一株忘憂草,一株生長在天涯的忘憂草,仰頭望藍天白云悠悠,感觸清風習習吹我面。身邊百花爭艷,萬物繁茂,放下一切的憂愁,與天地融為一體。我也想做一棵身處鬧市的忘憂草,看世間人物多變化,而我獨居一隅享受特有的優雅。讀過屈原大夫的“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并且很喜歡這句話。留一份清醒給自己,留一份清靜的空間讓自己自由的呼吸,留一方凈土讓自己快樂的生活,多美呀。
19、有很多人見到美麗的鮮花,總是喜歡將它們摘下,捧在手里,才覺得是對鮮花的摯愛。對花如此,對人也常常如此,可惜事情恰恰是適得其反啊。再說了,世上有那么多的鮮花,你愛的過來嗎?何不撒手遠摹近賞,這樣不是更為舒心嗎?也只有這樣,你才不會受時光和時節等外部條件所限制,盡情的欣賞到自己喜歡的東西。
有很多人以為自己很有財富,喜歡追求完美的事物,其實很多時候確是勞心勞力卻又是和預期相差太遠。完美的東西是沒有的,就是接近完美的東西也是很嬌貴的,要想維持這一嬌貴的事物所花多少的精力,還不如將心態放平些,生活也許更為輕松,心情也會更舒暢些。
有很多人喜歡在馬路上追求高速,喜歡奔馳給自己帶回的快感,喜歡自己永遠都超越別人,不喜別人在自己的前方。但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前方只要有路,就有別人的位置,真正想要你的前方沒有他人,情況是前方就是懸崖,你已到路的盡頭了。就是在這路的盡頭,你也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后一個。
------
有很多人都喜歡的東西,很多情況下卻會也是錯的,人有幾個是真正有自己的思想的呢?絕大部分都是人云亦云而已,難怪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但像他看清了,卻還是放不開,也是俗人一個。還不如那漁父聽了屈原的話后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看清了做到了才是真正的大隱者,大智慧者。
20、生活在別人的都市里,偶也會覺得寂寞和茫然,不過沒關系,試著拋開身邊的喧囂,也就是說我希望自己能夠有一顆空著的心--一顆無礙清澈透明,輕松自如的心,去感受每一個突然冒出的生活細節,親切的感受每一個迎面而來的生活樂趣,減輕自己活著的壓力,把自己變成一個"快樂的羔羊",那樣也許會感覺自己是幸福的,因為幸福是精神的充實,心靈的寧靜,靈魂的坦蕩,更是平淡的白開水,在平凡和喧囂中感悟幸福不是更俱有意義嗎/
我是怎樣一個人,也許你不懂,但別人更不懂.總之也只希望所有的朋友,以及自己"只要自己快樂就好",我也相信你的人生之路一定會光輝燦爛,因為你有你的個性,那種"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個性……
21、“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清,清靜者也,讓身心處于一種安寧的環境之中,思索人生的真諦,探索塵世的奧秘;醒,清醒者也,當眾人都沉醉于隨波逐流、畏懼權威的大潮之中時,做一個孤傲的獨行者,我們可以倍感清醒地看清整個世界,悟透整個人生。
22、“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面對混沌的世界,我們怎么辦?也許家庭、事業、愛情、環境、人情世故等等令你很不順心,領會屈原的意思雖然很難,但眾人皆醉獨我清醒,是一種境界;舉世混濁我獨清是一種追求。在浮躁的時代,在鬧心的日子里,我們不妨調整下心態,放下自己的欲望,在平淡中生活,待到陽光燦爛的日子,我們再笑傲東方,再去復制臥薪嘗膽的故事。
莊燦煌的博客 2013-09-10 21:02:37
稱謂:
内容: